中美德育模式比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4976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德育模式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美德育模式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美德育模式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美德育模式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美德育模式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美德育模式比较.docx

《中美德育模式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德育模式比较.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美德育模式比较.docx

中美德育模式比较

中美德育模式比较

摘要:

德育模式,则是包括一定观点和理论、一系列原则、策略方法和途径在内的德育实施体系。

美国是目前实行混合德育模式的典型。

一个国家的德育实施体系,既包含有德目主义模式的特征,又包含有全面主义模式的特征,称之为混合德育模式。

我国德育模式是综合德育模式,从操作样式和途径、方式来看,主要表现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向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

德育模式德育模式比较

经济全球化和高教育国际化推进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思想观念渗透、意识形态交织,以及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等的相互影响,德育逐渐成为世界性的重大课题。

当前,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社会转型进一步加速的背景下,我国学校德育面临着新问题、新情况、新机遇、新挑战。

因此,在日益融入国际化过程中,德育必须善于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和借鉴,积极探索既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路径。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模式”问题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模式”一般被理解为“一定事物通过程式化得处置而成为同类事物的典范”或定型化的活动形式和操作样式,它是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积累、相对定型的典型经验的集中概括与反映,为处理其他同类事物提供了可资借鉴与应用的一般操作样式。

德育模式,则是包括一定观点和理论、一系列原则、策略方法和途径在内的德育实施体系。

模式往往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可操作性。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如经济发展模式、教育发展模式。

同一事物也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德育也有不同的模式。

由于中国与美国在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及教育状况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具有不同思路、内容和特点的德育模式。

深入分析两者的特点、差异,比较它们的长处与短处,以借鉴、吸收美国德育模式中有价值的东西,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德育模式,具有重要价值。

一、中美德育模式

美国是目前实行混合德育模式的典型。

一个国家的德育实施体系,既包含有德目主义模式的特征,又包含有全面主义模式的特征,称之为混合德育模式。

具体指,学校德育既开设相对独立的德育课程,向学生传授既定的德目系列,又充分利用全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青少年学生缺少必要的公民常识教育和道德品质修养以及他们中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和一些州政府认识到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教育、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些州政府纷纷制定法律,要求学校将“品德”、“伦理”、“价值观”作为其课程的重点。

而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等也在一些学校开始应用。

美国大、中、小及幼儿园的德育实施体系都是混合模式。

我国德育模式是综合德育模式,从操作样式和途径、方式来看,主要表现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向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二、中美德育模式比较

1、多元性、针对性共存与单一性

美国的多元文化决定了其多元的德育模式,这些种丰富的模式都是针对现实德育中的一些问题提出的,有着鲜明的针对性,从内容上看,可大致分为:

1、以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为代表的重道德认知的德育模式这类模式的着眼点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帮助学生的道德认知由现有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以达到新的水平。

2、以班杜拉等人的社会学习模式为突出代表的着重形式的榜样示范的社会学习德育模式。

此模式强调替代的、符号的和自我调节的过程在心理机能中所扮演的重要色色,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模范行为,促进他们思想品德的发展。

3、以拉思斯等人的价值澄清模式和库姆斯等人的价值分析模式为代表的导引学生价值取向的德育模式。

这类模式的重点在于帮助儿童澄清各自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所依据的内在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加强学生的自律和自我修养,培养学生的决策及解决问题的技能。

4、以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为代表的促进道德社会化的德育模式。

这种模式关注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参与公共事务,强调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对公共事物施加影响,全面的注重公民的行动。

上述的各种模式涉及德育领域中的方方面面,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或着眼与个体道德判断力的提高,注重培养个体的公民意识和能力……使教育实践工作者在进行德育工作时更能游刃有余,德育也因此而更具有个性化和人性化。

我国德育模式虽然名为综合德育模式,但是模式单一,僵化,目标泛化。

我国德育理论教育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

马克思主义是主要部分,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实只限于一个方面。

从建国初到现在的“两课”改革,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改革。

我国的德育目标是:

培育“四有”新人。

目标单一、泛化,不具体,让人感觉空洞。

虽然,这些是我国性质所决定的,不可改变,但我们应该探索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发散,在生活中发现它,不是生涩地理论学习加理论“实践”。

2、科学性、可操作性

美国一向注重科学的实证研究,这在美国的德育模式研究之中得于具体的体现。

美国的德育模式,都注重以科学的调查研究和系列性的实验为依据,儿乎每一种德育模式都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实证分析之后得出的,不是从条条本本出发的主观设计。

以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为例,这种模式是在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根据其道德心理发展理论提出并建立的。

注重调查,注重科学实证的结果就是这些模式在建构时大都向教育者提供了完整的理论,具体的教学安排、教学建议、实施方法,以及处理各种可能出现问题的策略和手段,因而使这些模式具有了极强的可操作性。

如拉斯思等人为了将其价值澄清模式作为中小学教育实践的指南,设计推出了数百种应用策略,数千种提问方式。

他们编写的《价值观澄清—教师和学生实践策略手册》一书,反复被重印,数以千计地广泛流行。

因此,在美国尽管每一种德育模式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其基础的客观性往往使教育对象感到更可信,更能引起共鸣和产生实际效果。

与美国相比,我国德育模式的研究比较落后,主要原因是研究者的主体地位不强,与实践结合较差,教育工作者研究水平较低造成的。

现有的德育模式缺乏实践的检验,多是以理论为制定依据的。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向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这些“结合”的可操作性不大,缺少监督体制,祖逖的自主性比较差,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流。

3、学生主体性

美国的文化传统较为提倡个性化,注重个人价值,体现在其教育理论中就认为,教育应给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较大的自由空间,反对统一的模式和硬性的灌输,反对教育中以成人的意志代替儿童的认识的绝对权威的做法,使学生个性适应美国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的价值观念的发展。

大多数德育模式都强调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参与德育过程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以此加强学生自主意识、认识能力的培养和参与以及实践精神的塑造。

我国传统的德育模式从内容上倾向于让学生学习现成的规范,在方法上侧重于以“接受为主”,用记忆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为主。

事实证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悖于德育规律的,当代德育哲学和德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行为主体的自主,自觉是道德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而且即使有主体的参与但不是自觉自愿的参与也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

美国的德育模式正是注重了道德主体的作用,因而在实际的模式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多学科整合与综合性

从多学科整合的视角寻求理想的德育模式是美国德育模式研究的共同特点。

研究者在继承历史上一些教育家及教育流派的理论精华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注重从其他学科诸如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中汲取营养,作为构建德育模式的理论支撑。

正是引进了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德育模式的研究有机结合,使美国的德育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摆脱了经验性的色彩,更具有科学性。

如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广泛引进促使德育模式更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来设计目标、策略和程序等,使德育过程具有相应的心理基础,直接作用和影响学生品德心理结构。

在这一方面,我国相关研究正处于初始阶段。

有的学科,如心理学、文化性,本身的水平、专业人员、资源就比较落后,更何谈与德育的结合。

我们应该不断发展相关学科,进行合理的借鉴、结合。

三、美国德育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美国现有的德育模式也并非完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注重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一味单纯的反对灌输等,但瑕不掩瑜,正是美国的德育模式研究所具有的上述特征使美国的德育工作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观,成为其七十年代德育复兴的重要推动力。

反观我国德育工作的发展,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的难题,进一步加强德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成为当务之急,而德育模式做为德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有效的中介形式其研究的进一步深人就有了特别的价值。

在这方面,美国的德育模式的研究无疑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长期以来,对于德育问题的关注存在两个方面,一方是德育理论工作者对德育理论的全力关注,另一方是实践工作者对德育实践的倾心投入。

因此,往往会出现德育研究“高高在上”,难以落实;德育实践脚踏“实地”,难成体系的尴尬,这也造成了德育实效低迷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对德育模式研究的深入与推广,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趋势。

模式是在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它有一定的理论框架;并且,行之有效的模式往往来源于实践并须回归实践的。

(二)注重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种类日益增多,一方面已有的学科在不断发展、分化,另一方面大量新的交叉性学科不断涌现出来,这为德育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依据。

可以说,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德育学科已与其它学科,如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联系日益紧密,跨学科知识的结合应用已成为德育学科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关注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性

社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重视人的主体性和个性,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

在这种社会发展背景下,德育研究也将愈来愈关注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并以主体性德育思想指导德育工作———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重视德育模式的研究,丰富德育模式,满足社会发展变迁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开放性,多元性特征日益凸显,如果德育模式仍然是简单地肯定一种价值而否定另一种价值的方式来进行,将势必导致学生价值观上的混乱。

这在客观上就要求丰富我国现有的德育模式,改变德育接受模式,知情意行德育模式等少数几种德育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美国的德育模式研究和实践就表明,多元丰富的德育模式并存是德育工作获得生机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王玄武,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刘黔敏,美国德育模式探析(N),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1。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班 华薛晓阳,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

(1)。

5、龚宏富,美国德育模式转换与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

6、甘剑梅,近十年来我国德育模式研究述评(N),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4)。

7、景光仪,浅析我国德育模式新特征(J),德育视点,2006,12。

 

j

 

比较教育学考查论文

 

题目农村教育公平问题探究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专业教育学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