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不同阶段的书写文化对文学的作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4863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不同阶段的书写文化对文学的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论不同阶段的书写文化对文学的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论不同阶段的书写文化对文学的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论不同阶段的书写文化对文学的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论不同阶段的书写文化对文学的作用.docx

《浅论不同阶段的书写文化对文学的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不同阶段的书写文化对文学的作用.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论不同阶段的书写文化对文学的作用.docx

浅论不同阶段的书写文化对文学的作用

浅论不同阶段的书写文化对文学的作用

摘要

书写从产生时就与文学密不可分,在文学发展的各个过程中,书写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书写文化的转向甚至颠覆了传统文学的实质。

然而是在大众文化统治的当代社会,书写文化却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书写文化与民族的精神文化紧密联系,不会被视听文化所取代。

关键词:

书写文化、文学、影响、视听文化

“文字以及文字思维和文字思想铸就了一个名族的集体无意识千百年来我们的先人用它来表征自己心灵的每一丝启示和精神的每一点觉醒,记录名族历史的铁与火、荣耀与灾难,铸就自己对宇宙认识的感悟与困惑”[1],书写文化对于民族思维、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书写通过文字对这一切进行记录与表现。

由此形成了各个领域的浩如烟海的文献,其中有一种艺术把社会生活、社会现状、人的情感思想和自然的万物变化表现为小说、散文、诗词歌赋和戏曲等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这就是文学。

现在文学的通行含义是:

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简言之文学是语言艺术。

从文学产生以来,文学与书写,文学与语言就相互交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一、20世纪以前书写文化与文学的关系

(一)文字是文学的记录与传承方式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书写文化的产生,文字逐渐代替了文学的口耳相传与街头巷议,创作家用文字记录口头文化的巅峰《荷马史诗》,书写成为记录与传承文学的直接和主要手段。

在西方文学中,作者通过缜密的语言来表现他们细密精确的强大逻辑思维,即使在文学尚未完全独立时,柏拉图便用苏格拉底的论辩来表现“文学是无用的,应该被扼杀”等文学与政治思想,这些文学、哲学与政治思想通过《理想国》这本著作展现给后代的人,成为西方文论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面旗帜,也是后代文论者难以逾越的山峰。

与口头文化相比,书写文化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对文学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或者可以说,书写文化是传承古代文学的唯一方式,也是文学不断发展的助推器。

口头文化时代人们口耳相传,众口不一,对于文学作品很难有确定的版本,而在书写文化时代,人们用文字记录文学作品,使文学作品逐渐稳定,并在妥善保存的前提下可以流传到后世,为后代的学习与研究提供教科书。

同时文学的发展与进步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已经被记录并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就不会有文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朝廷设立采诗制度,派人到民间搜集表达百姓想法的作品,以达到“下以风刺上,上以风化下”的目的。

后来经孔子整理成为《诗三百》,在后世广为流传,一直到今日《诗经》仍然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同时《诗经》还是中国诗歌的滥觞,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中国诗歌的发展都继承了《诗经》,形式上由四言发展到五言、七言和格律诗,形成了独有的中国诗歌。

而这一切发展与创新都是在文字的记录与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书写文化塑造文学的审美属性

在文学完全独立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种类以后,书写对文学的记录与表现作用逐渐加强。

作者不光使用文字把创作的文学作品书写出来,展现给广大读者,同时还通过一系列手段,把文字赋予超出文字本身的含义,进而表达简单文字不能表现的作者情感。

文学是表现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文学是有意味的形式。

文学中的意味与审美就是依靠书写文化塑造的。

“书写文化不仅指文字的记录、誊写与文章的写作,还包括一切对文字书写的行为习惯与书写思维方式的审美感知、文化记忆和精神灌输”[2],书写通过一种形象思维的方式展现着文化精神、生存态度、价值观念及其所承载文化的传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

文学是通过书写的形象方式展现出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观念与想法,书写文化与文学同样都是形象思维的表现形式,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

而文学又是语言艺术,是通过书写构造出来的,书写所体现的精神与观念自然而然也会在文学中体现出来。

书写通过文字表现出一定的形式——文学作品的形式,这些形式的意味与美是通过文字创造的意象意境展现出来的。

在中国文学中形成言、象、意的关系,用语言展现形象,用形象构造意境,进而形成文学中的美和意味。

这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最为突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整句中没有一个动词,都是名词的排列,按照语言规则讲这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但是在这首小令中,这九个名词的有次序的排列就展现出一副由远及近的异乡游子独自一人行走在荒凉瑟索的茶马古道上的图景。

作者用这九个名词营造了秋天自然界荒芜萧瑟,异乡游子孤苦思乡的意境,进而表现出秋天思乡,自己在外孤苦无依的悲伤的感情。

在文学作品中,文字的意义就已经不光是简单的记录功能,更是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书写中的表达的功能变得尤为重要。

形成独有的审美属性。

所以在中国文学中,逐渐形成了由文字塑造的“月”、“柳”、“香草”、“美人”等不同的文学意象与文字密码,构成了灿烂夺目的中国古典文学。

二、语言学转向后书写文化对于文学的意义

20世纪初,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问世,语言学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它刷新了人们对语言和文学的旧有的认识。

作家、话语、读者的顺序终止了,话语跃居首席;读者也不是受驯的接受者,在文本理解与文本接受中也有了自己的主动权。

书写文化也在相应的社会关系中有了重新的认定。

语言被看成是一个自足的系统,文学的起源不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情感,而是语言的回流炫目的交织盘旋。

作者以第三人的角度退居幕后进行叙事,所展现出的作品文本都是语言在周旋,是文本自己在说。

在这次转向之后,书写对文学的意义尤为重要。

这与转向之前有了本质上的变化,在转向之前,作品是作者的意图;而在转向之后,作品变成了语言的场地,任其挥洒,作品的好与坏也是由语言决定的。

批评家们也开始转化批评视角,把语言作为文学批评的出发点。

罗兰·巴特对这一观点进行很好的诠释与实践,在他看来作者的创作只是一系列语言的交织排列,要想从中获取文学信息,需要读者的主动性。

读者不再受作者的限制,可以任意膨胀作品的含义,读者可以恣意享受文本内容,随意享受解构语言的欢愉,只要看巴特的后期代表作《恋人絮语》,就知道他从作者的身影下走出多远了。

巴特的这种“文本欢悦”彻底解脱离作者对文本的禁锢,是对文学传统的撒泼,但它解除了文学意义暴政的压抑。

可以说,这场革命为读者在书写文化中找回了应有的地位与个人空间。

三、大众文化下书写文化的发展

当今社会文化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向,其标志就是大众文化的兴起,所谓大众文化是指:

在工业技术和消费社会语境下,通过现代传媒广泛传播并适应社会趣味的文化范式和类型。

它将审美文化转向消费文化,神圣文化转向世俗文化,将批判文化转向娱乐文化,将灵性文化转向技术文化,将传统文化转向现代文化。

为适应了大众文化的需要,视听文化蓬勃发展,书写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人们不愿意读书,更愿意看电影与电视;敲击键盘生成文字代替了传统的书写;互联网的便捷与复制粘贴更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难道书写文化真的不再为人类需要,真的已经走到了末路吗?

冷静的想一想,书写文化是与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相联系的,可以说它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虽然现在是受到了视听文化的冲击,但是书写文化绝不会被视听文化所取代。

视听文化的产生是适应大众文化的需要,是帮助人们理解书面文化的,人们根据一首诗来作画时为了理解诗的意境与其中的美,二者并不冲突。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也往往看到书写文化的影子。

同时,视听文化属于快餐消费,虽然方便却没有营养;而书面文化与民族心理相联系,具有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深度,比视听文化更具有传承性。

可以说二者都是为了满足人类需要产生的,视听文化是文化交流方式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时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方式发展的必然,但是像书写文化并没有取代口头文化一样,视听文化也不会取代书写文化。

口头文化、书写文化和视听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会相互缠绕,并驰发展。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义务协调三者的发展。

在大众文化下,视听文化占了主流,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书写具有文化精神传承的特殊内涵与深远意义,是人们将感性的表音、表情符号用理性思考和审美想象沉淀、确证后的新的符号形式,他更接近心灵的真实和原生态,具有虚拟化空间无法感知的精神内涵,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我们要把它作为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在推进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推进书写文化的发展,让书写文化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带来活水与源泉。

 

注释

[1]张永亮.大众化时代的书写文化与书写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07.5

[2]刘根货.汉字书写危机与汉字书写文化传承[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参考文献

[1]张永亮.大众化时代的书写文化与书写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07.5

[2]刘根货.汉字书写危机与汉字书写文化传承[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3]于俊英.浅析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J].语言文字.2012.03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5~50

 

附记

本文在文学的立场上,对书写文化对文学的意义进行分析,同时涉及文化学与社会学等多个方面。

同时以历史的观点,梳理分析了不同时期书写文化对文学的意义不同。

在20世纪以前,作家利用文字创造文学作品,表现文学的审美属性;但是20世纪初的语言学转向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文学概念,语言和读者从文学作品中走出来,书写文化此时对文学可以说起着决定的作用;一直到大众文化盛行的当代社会,视听文化随之兴起,对书写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但是书写文化不会就此销声匿迹,在我们的努力下依然会保持着鲜活的生命。

本文涉及的概念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

书写文化,是指书写文化不仅指文字的记录、誊写与文章的写作,还包括一切对文字书写的行为习惯与书写思维方式的审美感知、文化记忆和精神灌输。

第二:

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第三:

大众化与视听文化,是指在工业技术和消费社会语境下,通过现代传媒广泛传播并适应社会趣味的文化范式和类型。

本文主要运用了以下几个分析方法:

首先是举例论证,每个观点都需要一定的实例来证明,本人用马致远的《天净沙》来证明书写文化塑造了文学的审美属性;用视听文化中的影视作品中有书写文化的影子来证明书写文化与视听文化并不是敌对的,书写文化不会被视听文化所取代。

其次是道理论证,在文章中本人用罗兰巴特的事实来分析语言学转向时期书写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另外本文还用了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在大众文化影响下,人们更追求高效却没有文化内涵的快餐文化,对于文学而言,视听文化盛行,越来越少的人喜欢书写文化,人们在书写上逐渐退化。

这让许多人恐慌担心,是不是几千年来的书写文化就要被视听文化取代了呢?

居于这样的现实,本人写了这篇关于书写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对文学的影响的文章,展现出书写文化与民族的血液相融合,视听文化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二者会相互联系并驾齐驱,笔者相信这样的观点是合理的。

当然,由于个人水平有限、材料限制、时间仓促等各种原因,本文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论述不够清晰,很多地方存在实例不充分或者选材不恰当的局限。

自认为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所引用的实例可能不能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存在某些漏洞。

其次,由于个人水平的限制,本文可能存在论述不深刻或者不全面的局限,这正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发现自己的漏洞并把它填满才是真正的成长与收获。

另外,本文还存在着语言句法等问题。

通过一个学期的西方文论的学习,让我感受到在中国文化之外的西方文化的魅力,从本科到现在,我接触到的只是西方文论的这座冰山的一角,但已着实让我大开眼界。

虽然我的方向是中国文学,但文学艺术的本质都是相通的,学习西方文论也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学,理解文学的本质,我认为对于其他学科,或许我们可以不精,但是要通,这对我们的思维构架与认知格局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