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学导航模拟版语文105定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4796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学导航模拟版语文105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金学导航模拟版语文105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金学导航模拟版语文105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金学导航模拟版语文105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金学导航模拟版语文105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学导航模拟版语文105定稿.docx

《金学导航模拟版语文105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学导航模拟版语文105定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学导航模拟版语文105定稿.docx

金学导航模拟版语文105定稿

金学导航2017模拟版语文(10-------5)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确地将大自然作为文学的一个品种,在中国,是从刘先平开始的。

大自然文学是文学的时代反映。

漫长的农耕文明,使中国的河流山川、花草树木曾经得到了极好的保护,风光旖旎曾是中国人的骄傲。

反映在文学创作上,那便是出现了大量的山水诗、田园诗,还有散文和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

然而,是不是文学作品里描写了大自然,就是大自然文学呢?

并非如此。

大自然文学的出现,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之后文学的一种自觉,是当代文艺家对人类自身生存危机认识和反思的结果,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结果。

人们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深切地感到自身生存的危机。

正是在这种情势下,大自然文学作家刘先平自觉地将目光投向大自然,他和科学家们一起考察山川河流,观察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创作了大量的大自然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

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是建立在生态道德基础之上的。

这是文学理念的自觉。

长期以来,文学就是人学,似乎成了一种定律。

大自然文学对这个概念是一次颠覆。

大自然文学强调的是生态道德。

在大自然文学中,人不再是万物之灵,不再是宇宙万物一切的主宰,人类中心主义不复存在,人与大自然中的其他万千品类相生相荣。

刘先平认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只是大自然万物中的一员,必须迅速从“大自然属于人类”的传统误区中走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荣的文学,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大自然文学。

大自然是奇妙的,也是美妙的,对于人类、对于作家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陌生的,不亲临大自然之中,便无法领略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妙,更写不出有价值的大自然文学作品。

欧美的大自然文学作家,如梭罗,在瓦尔登湖边自造木屋,住了两年多,才写出了《瓦尔登湖》。

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真实、生动而奇特。

在刘先平的笔下,相思鸟花样翻新的沙浴、各种姿势的蹭痒,梅花鹿箭一般出行的一刹那,还有植物界的各种奇观,野百合每长一岁增开一朵花,箭竹则用竹叉的变化来纪年,这一切都不是靠读几本科普读物得来的,而是靠实地考察得来的。

刘先平曾一连几个月不畏严寒酷暑,深入那些荒山野岭之中,深入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中去观察,然后才有他的大自然文学。

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危机,而其中的许多危机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如厄尔尼诺现象,沙尘暴来袭„„大自然文学作家们用自己的作品,真切地反映这些现象,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关怀。

人类应当始终尊重大自然,顺应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地球上大自然中的物种消失殆尽,即使高科技、现代化再美妙无穷,只有人类孤独地享受现代化,那也是一种极可怕的景况。

(选自唐先田《文学的自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文学家,刘先平在人们深切地感到自身生存危机的情势下,与科学家们一起深入大自然之中实地考察、细致观察,创作了大量作品,成为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

B.梭罗作为欧美的大自然文学作家,在瓦尔登湖边居住的两年多时间里,用心领略大自然的美妙,最终凭借所思所感写成了富有价值的作品。

C.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动物的新奇姿态,还是植物界的各种奇观,都来源于他亲临实地的考察,纪实性成为刘先平大自然文学作品最突出的特点。

D.大自然文学作家们通过大自然文学作品,真实反映厄尔尼诺现象、沙尘暴来袭等人类社会在发展中面临的危机,表达出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未来的关怀。

1:

A.(刘先平“成为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不合文意,原文是说刘先平“被誉为中国当代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选项中少了“中国当代”这个限制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自然文学的出现,体现了文学本身的自觉,更体现了文学与时俱进的特征。

中国当代文学里出现大自然文学这个新的品种,离不开刘先平的努力。

B.当代文艺家认识到工业文明时代带给人类生存危机并加以反思以后,才有了大自然文学的出现,大自然文学的出现体现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C.大自然文学对“文学就是人学”这个固有定律是一次颠覆,它强调的是生态道德,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就是建立在生态道德基础之上的。

D.大自然文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否定人类中心主义的存在,“大自然属于人类”是一个误区,人们必须迅速走出这个传统误区。

2:

C.(原文第二段说“文学就是人学,似乎成了一种定律”,并不是说“文学就是人学”是一种“固有定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学创作领域,出现过大量的山水诗、田园诗等,然而,并非所有描写大自然的作品都可以称为大自然文学,它需要关怀大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B.在大自然文学中,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人只是自然万物中的一分子,两者之间不再是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而是相生相荣的关系。

C.一些作家对大自然并不完全了解和熟悉,他们只要像刘先平一样亲临大自然,认真观察领悟,就能写出好的大自然文学作品。

D.人类在尊重、顺应、保护大自然的同时,与大自然共同享受美妙无穷的高科技与现代化,才是人类社会长久发展之道,否则将导致可怕的后果。

3:

C.(“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郑树森:

肝移植的塔尖行者

张小叶蒋萍陈旭东

当看到62岁的泰国病人素拉蓬·叻巴吞神采飞扬、说话滔滔不绝的模样时,你绝对想不到,两周前他还是一个挣扎在生死线上的肝癌晚期病人。

4月8日早晨,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素拉蓬被推进了手术室。

曾经魁梧壮实的他在短短3个月中被病魔折磨得形销骨立,面色蜡黄。

他将要接受的是肝移植手术,主刀医师是浙大一院的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

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肝移植领域。

郑树森院士堪称塔尖行者:

l993年,他成功完成了一例意义重大的肝移植手术,直接推动了我国第二次肝移植浪潮;他在2006年提出了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杭州标准”,将肝移植病人的范围扩大了50%。

8点40分。

郑树森稳稳地握起了手术刀。

一场跨国界的手术

今年l月.困扰素拉蓬两年之久的肝病突然恶化,他的右肝出现了癌变。

活下去的唯一途径是接受肝移植。

“我庆幸自己在病痛中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素拉蓬说。

做完手术的第二周,他腹部的鼓胀已消失不见,几乎看不出这是一个刚刚经历过生死劫的癌症晚期病人。

他在病床上滔滔不绝,“我也考虑过欧美的肝移植中心,但最终选择来中国做手术”。

同为医生的素拉蓬很信任为自己主刀的郑树森,“他是最好的”,素拉蓬强调。

手术开始后,他在麻醉剂的作用下陷入昏睡。

郑树森切开了他的腹腔,从里面吸出了约2000毫升的黄色腹水,随后,一枚较常人要大得多的肝脏暴露出来。

郑树森要将这枚病肝切除,放入健康的供肝。

他的手术刀谨慎、稳健但轻快地游走在血管纵横的肝部。

这例手术完成得极为漂亮——在切除肝脏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出血。

当表面平滑、泛着暗红色的健康肝脏被放入素拉蓬的腹腔中并吻合完毕后,郑树森开放了供肝血流,新的肝脏在轻轻一震后充盈起来。

下午5点,郑树森缝合了伤口,手术完毕。

如今,素拉蓬已被转入了普通病房,躯体的疼痛已完全消失,还能够正常饮食、下地行走。

“郑医生赋予了我重生的机会。

他高尚的行为证明了一句话:

医学没有国界。

”素拉蓬说。

素拉蓬选择浙大一院,除了考虑到郑树森团队的过硬技术外,也因为他素闻郑树森“医者无疆”的美德。

2010年和2011年,郑树森带领团队两次到印度尼西亚开展肝脏移植手术,得到了时任中国驻印尼大使章启月的高度评价。

一次回归与否的抉择

20世纪90年代初,郑树森前往香港大学外科学系玛丽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1年10月,他作为第一助手参与了香港地区首例人体原位肝移植手术并获得成功。

次年,他面临这样两个选择:

或是接受导师提供的优越条件留在香港。

或是回到内地。

郑树森回来的决心,几乎从未动摇。

当年远行求学,本来也就是为了学得高超医术,实现救死扶伤的心愿。

这样的心愿,在他更年轻的时候就种下了。

l968年,他高中毕业后,

曾经做过几年赤脚医生,那段经历让他深刻地体会到农村医疗条件的落后。

他心中萌生了志向,要让最底层的民众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

1992年,42岁的郑树森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看到的是这样一个现实:

全世界有45%的肝癌患者是中国人。

而当时的中国,肝移植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在农村行医的经历,更让郑树森感受到了医生面对肝癌束手无策的无力感。

前往香港学习时,他正式决定将肝移植作为自己的终生志向。

“医者,做得精才能做得强。

”他常常说。

在香港学习时,郑树森以近乎严苛的标准磨砺着自己的手术刀。

他的第一批肝移植对象是实验室中的猪。

郑树森常常一连数周守在实验室中,有时就睡在养猪的大棚边上,以便时刻观察它们的变化。

从“米兰标准”到“杭州标准”

自1993年那例肝移植手术至今,郑树森从未下过手术台。

他是个出了名的不爱开会的院长。

需要他出席的会议,姓名牌后面总是不见人影,有时匆匆赶上一场,说不了两分钟话就要离开。

在某次会议上,郑树森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

“我是一个外科医生,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至高无上。

遇到任何再大的事,我都不能下手术台。

这是对捐献者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2006年,郑树森和他的团队提出“杭州标准”。

之前国际上通行的肝移植标准是“米兰标准”:

只有单个肿瘤直径小于5厘米的,才能够进行肝移植手术。

郑树森和他的团队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肝移植的预后效果并非和肿瘤大小成正比。

为了使肝移植受益人群扩大,郑树森提出的“杭州标准”,将肿瘤直径扩大到了8厘米。

一种萦绕生命的乡情

“我会成为这样的一名医生,最初的起源,在于童年。

”郑树森说。

幼年上学,在祠堂上课。

遇到节庆时,祠堂里会演婺剧,全村人围在边上看。

剧中所传递的“礼仪、孝敬、知恩图报”等传统美德一点点渗透到郑树森的心头。

每天上下学,郑树森会经过一个中药铺子。

病人来时,老中医用毛笔写张方子,再慢悠悠地从药柜里取出中药来,四四方方地包在牛皮纸中。

这个过程让郑树森憧憬不已,“看着老先生仙风道骨的样子,心里总觉得很神奇”。

郑树森认为,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医生,中国文化功不可没,儒家精神是形成他医德观的基石。

“若是没有这种尊重人、关心人的奉献精神,我就不可能认认真真地面对每一台手术。

”他说。

2012年,郑树森与夫人李兰娟发起并设立了“树兰基金”,用以奖励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人才。

郑树森说,发起“树兰基金”的初衷,也与传统思想中“知恩图报”的理念一致:

“我俩求学时条件艰苦,都是靠拿奖学金完成学业的„„设立这个奖项,一方面鼓励医学领域中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也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回馈社会。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中大量引用传主自己的话,一方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另一方面也直接向读者展示传主的内心世界、思想品质等,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B.文章说郑树森“是个出了名的不爱开会的院长”,一方面突出了他忠于职守、尊重生命的品质和实干的作风,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一些不务实的人的批评。

C.尽管香港的导师提供优越的条件极力挽留郑树森,但他不忘学得高超医术让最底层民众享受到高水平医疗的志向,毅然于20世纪90年代初回到内地。

D.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除了运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外,还大量运用议论和抒情,既形象地塑造出郑树森这个人物形象,又表达出作者的钦佩和赞赏之情。

4:

A.(B项,“表现了对一些不务实的人的批评”不合文意。

C项,从原文中“或是接受导师提供的优越条件留在香港”可以看出,郑树森的导师对其是进行了挽留的,但是否是“极力挽留”无从得知。

D项,“大量运用议论和抒情”错,文章仅少量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没有抒情。

5.郑树森能够成为一位名医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5:

①从小受儒家精神的影响,学会了尊重人、关心人,学会了知恩图报,有好的医德观;②从小就羡慕医生,对医生职业怀有憧憬;③有责任感,有担当:

农村行医的经历,让他深刻地体会到农村医疗条件的落后,从而萌生了让最底层的民众享受高水平医疗的志向;④有坚定的信念和拼搏的精神:

对自己严格要求,常常一连数周守在实验室中,有时甚至睡在养猪的大棚边上;⑤尊重自己的职业:

认为“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至高无上。

遇到任何再大的事,我都不能下手术台”;⑥有创新精神:

提出了“杭州标准”。

(答4点即可)

6.请从选材和组材的角度分析这篇通讯的特点。

(5分)

6:

从选材上看,本文紧紧围绕“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这个中心选材:

为素拉蓬治病,表现了他高超的医术和医者无疆的美德;完成博士后研究后毅然回到内地,决心让最底层的民众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为了使肝移植受益人群扩大,提出“杭州标准”,表现了他高尚的医德;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揭示了他医德观形成的原因。

从材料的组织上看:

①文章前面重点介绍一次肝移植手术,以典型事例表现他医术的高超,后面回忆他香港归来、提出“杭州标准”、童年经历等,意在揭示他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的由来。

两部分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主旨;②运用小标题的形式,突出了每部分的中心,层次更加清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敞开着的窗户

[英]萨契

“纳托尔先生,我婶母马上就下楼来,”一位神色泰然的十五岁少女说道,“在她没下来之前,暂且由我来招待您,请多包涵。

弗兰普顿·纳托尔尽量地应酬几句,可是心里他却更为怀疑,这种出自礼节而对一连串的陌生人的拜访,对于他当时所应治疗的神经质毛病,究竟会有多大好处?

“附近的人,您认识得多吗?

”那位侄女问道。

“几乎谁也不认识,”弗兰普顿回答说,“四年前我姐姐曾在这里待过。

她写了几封信,叫我拜访一些人家。

“这么说,您一点也不知道我婶母家的情况了?

”泰然自持的少女追问。

“只知道她的芳名和地址。

”客人承认说,推测着萨帕顿夫人是有配偶呢,还是孀居。

屋里倒是有那么一种气氛暗示着这里有男人居住。

“她那场大悲剧刚好是三年前发生的,”那个孩子接着说,“那该是在您姐姐走后了。

”“她的悲剧?

”弗兰普顿问道。

悲剧和这一带静谧的乡间看来总有点不和谐。

“您可能会奇怪,我们为什么在十月间还把那扇窗户敞开得那么大,尤其在午后。

”那位侄女又说,指着一扇落地大长窗。

窗外是一片草坪。

“这季节天气还相当暖和,”弗兰普顿说,“可是,那扇窗户和她的悲剧有关系吗?

”“三年前,她丈夫和她两个兄弟出去打一天猎,就是从那扇窗户出去的。

他们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穿过沼泽地到他们最爱去的打猎场,三个人都被一块看上去好像蛮结实的沼泽地吞没了。

连他们尸体都没找到。

”说到这里,孩子讲话时的那种镇定自若的声调消失了,她的话语变得断断续续,激动起来。

“可怜的婶母总是认为有一天他们会回来,他们仨,还有那条和他们一起丧生的棕色长毛小狗。

他们会和往常一样,从那扇窗户走进屋来。

这就是为什么那扇窗户每天傍晚都开着,一直开到天色十分黑的时候。

可怜的婶母,她常常给我讲他们是怎样离开家的,她丈夫手臂上还搭着件白色雨衣。

她的小兄弟朗尼嘴里还唱着‘伯蒂,你为何奔跑?

’您知道么,有的时候,就像今天.在这样万籁俱寂的夜晚,我总会有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我总觉得他们几个全会穿过那扇窗户走进来——”

她打了个寒噤,中断了自己的话。

这时她婶母匆忙走进屋来,连声道歉,说自己下来迟了。

弗兰普顿不禁松了口气。

“薇拉对您的招待,总还可以吧?

”她婶母问道。

“啊,她挺风趣。

”弗兰普顿回答。

“窗户开着,您不介意吧?

”萨帕顿夫人轻快地说,“我丈夫和兄弟们马上就要打猎回来。

他们一向从窗户进来。

今天他们到沼泽地去打鸟,回来时准会把我这些倒霉的地毯弄得一塌糊涂。

她兴致勃勃地继续谈论着狩猎。

可是对弗兰普顿来说,这一切确实太可怕了。

他意识到,女主人只把一小部分注意力用在他身上,她的目光不时从他身上转到敞开着的窗户和窗外的草坪上。

“医生们都一致同意要我完全休息,叫我避免精神上的激动,还要避免任何带有剧烈体育运动性质的活动。

”弗兰普顿宣称。

“噢,是吗?

”萨帕顿夫人用那种在最后一分钟才把要打的呵欠强压了回去的声调说。

突然,她笑逐颜开,精神为之一振——但却不是对弗兰普顿的话感到了兴趣。

“他们可回来了!

”她喊道,“刚好赶上喝下午茶。

你看看,浑身上下全是泥!

弗兰普顿略微哆嗦了一下,把目光投向那位侄女。

可是那孩子此时却凝视着窗外,眼光里饱含着茫然的恐怖。

弗兰普顿登时感到一股无名的恐惧。

他在座位上急忙转过身来,向同一方向望去。

在苍茫暮色中,三个人正穿过草坪向窗口走来,臂下全挟着猎枪,其中一个人肩上还搭着一件白色雨衣。

一条疲惫不堪的棕色长毛小狗跟在他们身后。

他们无声无息地走近这座房子。

一个年轻人沙哑的嗓音在暮色中单调地唱道:

“我说,伯蒂,你为何奔跑?

弗兰普顿慌乱地抓起手杖和帽子。

在他的仓皇退却中,怎么穿出过道,跑上碎石甬路,冲出前门,这些只不过是隐隐约约意识到而已。

“亲爱的,我们回来了。

”拿着白色雨衣的人说道,从窗口走了进来,“我们走过来的时候冲出去的那个人是谁呀?

“一个非常古怪的人物,”萨帕顿夫人说,“真像是大白天见到了鬼。

“我想,他大概是因为看见了那条长毛小狗,”侄女镇定地说,“他告诉我,他就是怕狗。

有一次在恒河流域什么地方,他被一群野狗追到了一片坟地里,不得不在刚挖好的坟坑里过了一夜。

那群野狗就围着他头顶转,呲着牙,嘶叫着,嘴里还吐着白沫。

不管是谁,也得吓坏了!

灵机一动,编造故事,是这位少女的拿手好戏。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篇必读》,有删改)

7.下列对于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弗兰普顿之前并不认识萨帕顿夫人,是她姐姐给她写信,介绍一些熟人让他去认识,这对他的神经质毛病有帮助。

B.薇拉编的故事使弗兰普顿非常惊恐,萨帕顿夫人出来后他不禁松了一口气,而打猎的三人回来又使弗兰普顿惊恐到了极点。

C.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来塑造薇拉这一人物形象,如“眼里饱含着茫然的恐怖”这一神态描写突出薇拉演技水平之高。

D.薇拉编第一个故事时提到棕色长毛小狗,为编第二个故事做了铺垫;正是这条长毛小狗,使薇拉编出跑出去的那个人害怕狗的故事。

E.小说构思巧妙,在大量的对话中展开故事情节,将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结局出现逆转,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7.A、D.(A项,“这对他的神经质毛病有帮助”错,原文是说弗兰普顿怀疑“对于他当时所应治疗的神经质毛病,究竟会有多大好处”。

D项,“为编第二个故事做了铺垫”说法错误,薇拉并不是想编第二个故事才在第一个故事中提到棕色长毛小狗的。

8.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各自有着怎样的心理?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

(4分)

8.①薇拉:

想着如何捉弄无聊的客人。

对于灵机一动就能编造故事的少女来讲,她想用自己编的故事来捉弄客人。

②萨帕顿夫人:

焦急等待丈夫他们归来。

她先让薇拉招待着弗兰普顿,自己下楼之后,心思也仅仅在外出打猎的丈夫等人身上,焦急地等待丈夫他们归来。

③弗兰普顿:

沉浸在对自己患病的感伤中,他怀疑自己这样来拜访陌生人对自己的病是否有好处,他讲自己的病,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安慰;在听完薇拉的故事后感到恐惧,这种恐惧感在看到萨帕顿夫人的丈夫等人后达到极点。

9.小说结尾“灵机一动,编造故事,是这位少女的拿手好戏”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

这个结尾不能去掉。

①这个结尾让读者明白,原来前面的故事都是少女编造出来的,让读者从前面紧张的故事中解脱出来,获得一种轻松感。

②薇拉的性格在这个结尾中得到充分体现,从这个结尾可以明确知道她是一个善于编故事、爱捉弄人的姑娘。

③小说前面写薇拉编造了两个故事,结尾画龙点睛,直接点出编造故事是薇拉的拿手好戏,结构更加完整。

示例二:

这个结尾可以去掉。

①从前面的故事情节如薇拉由长毛小狗开始编第二个故事已经可以看出第一个故事也是薇拉编造出来的,她是编故事的好手。

②薇拉的性格特点在前面的情节中已经完全展现了出来,此结尾对其性格的总结显得有些多余。

③去掉这个结尾使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更加耐人寻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永,字景云,初为郡主簿,州从事,转司徒士曹参军,出补余姚令,入为尚书中兵郎。

......

先是,尚书中条制繁杂。

元嘉十八年,欲加治撰,徙永为删定郎,掌其任。

永涉猎书史,能为文章,善隶书,晓音律,骑射杂艺,触类兼善,又有巧思,益为太祖所知。

纸及墨皆自营......造,上每得永表启,辄执玩咨嗟,自叹供御者了不及也。

永既有才能,所在每尽心力,太祖谓堪为将。

二十九年,以永督冀州青州之军事,督王玄谟、申坦等诸将,经略河南。

时使百僚献谠言,永以为宜立谏官,开不讳之路,训师旅,..

示安不忘危。

世祖孝建元年,臧质反,遣永辅武昌王浑镇京口。

其年,出为扬州别驾从事史。

明年,召入为尚书左丞。

时将士休假,年开三番,纷纭道路。

永建议曰:

“臣闻开兵从稼,前王以之兼隙,耕战递劳,先代以之经远。

伏见将士休假,多蒙三番,程会既促,装赴在早。

故一岁之间,四驰遥路,或失遽春耜,或违要秋登,致使公替常储,家阙旧粟,考定利害,大明元年,迁黄门侍郎,寻领虎贲中郎将。

七年,世祖南巡,使永循行水路。

是岁旱,涂迳不通,上大怒,免。

太宗即位,除吏部尚书。

未拜,会四方反叛,复以为吴兴太守,加冠军将军,假节。

未拜,以将军假节,徙为吴郡太守,率军东讨,累战克捷。

永少便驱驰,志在宣力,年虽已老,志气未衰,优游闲任,意甚不乐。

三年,卒,时年六十六。

顺帝升明二年,追赠侍中、右光禄大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愚谓交代之限/以一年为制/使征士之念劳未及积/游农之望收功/岁成斯则王度无骞/民业斯植矣

B.愚谓交代之限/以一年为制使征/士之念劳/未及积/游农之望/收功岁成/斯则王度无骞民业斯植矣

C.愚谓交代之限/以一年为制/使征士之念/劳未及积/游农之望收功/岁成斯则王度无骞/民业斯植矣

D.愚谓交代之限/以一年为制/使征士之念/劳未及积/游农之望/收功岁成/斯则王度无骞/民业斯植矣

10:

D.(正确的断句“愚谓交代之限,以一年为制,使征士之念,劳未及积;游农之望,收功岁成。

斯则王度无骞,民业斯植矣。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从事”“参军”都是古代官名,一般都是属官、佐吏、幕僚之类的官职。

B.“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文中“隶书”“音律”“骑射”都属其中。

C.“谏官”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与杜甫做过的“左拾遗”类似,其主要职责是规劝君主的过失。

D.“追赠”也叫“追封”,古代朝廷对一些死去的官员加封官职或爵位,所追赠的封号也叫谥号。

11D.(“谥号”为中国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而“追赠”一般是追封一种官职。

两者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永年少有才,文武双全。

他阅读广泛,能写文章,擅长隶书,通晓音律、骑马射箭等各种技艺,甚至会造纸墨。

B.张永恪尽职守,尽忠直言。

他主管尚书省繁多条例制度的整理编制,做尚书左丞时,针对朝廷的将士休假制度提出改进的建议。

C.张永为国尽忠,壮心不已。

他年轻时就有志于为国效力,即便是年老也志气不减,甚至对朝廷的闲职也乐此不疲。

D.张永擅长带兵,深受赏识。

他不但建议训练军队,而且在不同皇帝在位时都曾主管军事或带兵征讨,深受赏识。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