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4708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docx

《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docx

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

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做智慧型教师

——参加河南“最具智慧力班主任”颁奖典礼和“提升班主任生命质量”研讨会的感悟。

东姚一中:

马越搜集、整理、感悟

利用双休日,我们一行三人在学校的支持下,参加这次由教育时报社组织的有关班主任研讨活动,对作为一个中青年教师的我来说,这是一次思想的冼礼,是一次心灵的冲击,那些荣获“最具智慧力班主任”的教师,其中有仅二、三十岁的八零后小伙子,也有已退休被反聘的老教师,他们有强烈的上进心,他们在专业成长中的做出优异成绩,总结出了自己宝贵的经验,并且汇编成书。

听他们成长的故事,成长的经历,管理的方法,对我有极大的震撼力,冲击力。

下面我介绍几位我很欣赏的几位获奖班主任。

郑州职业学校的李迪,女,1972年出生,199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音乐系,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优秀教师。

曾获得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多次被评为市优秀辅导教师。

所写教育随笔近百万字,《我班有女初长成》等四部教育专著已进入出版程序,由新蕾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公开发表教育随笔三十余篇,部分班级成长日记在《职业技术教育•纪实版》上连载。

   座右铭:

甘于寂寞的人并不寂寞,不甘寂寞的人最终会归于寂寞。

   人生信念:

楚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变节。

   教育格言:

缺乏情趣的教育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班会设计的特色。

我的爱情教育系列班会(作者:

李迪老师)

济源一中的杨兵讲故事。

  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临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河,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挑水,久而久之便成了朋友。

不知不觉五年过去了,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

他大概睡过头了,就没太在意。

哪知第二天,左边那座山的和尚还没有下山挑水。

一个星期过去了,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

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看望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

等他看到老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儿也不像一个星期没喝水的样子。

他好奇地问:

你已经一个星期没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

朋友带他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

这五年来,我每天都会在做完功课后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算多少。

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了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了。

年轻的班主任杨兵精心研究班会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这本书就是他精心研究并付诸实践的心血精华。

杨兵的班会课富有魅力,因为有先进科学的德育思想为明灯,因为有烈火般的激情在燃烧,因为有渊博的知识为载体,因为有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形式,因为有很强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能够震撼心灵,切实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班会课就应该这样,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启迪。

          ——张万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德育特级教师)  本书源于上百次的班会实践,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

丰富的班会内容,灵活的班会形式,实用的班会技巧,使得杨兵的班会魅力无限。

把世界放进班会,班会就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把杨兵的班会引入自己的课堂,自己的班会就会光芒四射!

            ——秦望(河南省十佳班主任)  我看到杨兵在工作压力中突围,在困惑中前行,在魅力班会中成长,运用自己的所有能量来创造性地开展班主任工作。

阅读他用心血写成的这本书时,我被一种感动包围着,被一种教育的理想和信念鼓动着,从而使自己不敢懈怠。

我是如此的激动和快乐,因为我看到一个英俊儒雅的小伙子坚守着教室,用他的智慧和行动引领着学生,以他的执著和坚守去建设班级、成就学生。

           ——王晓琳

以智慧铸就魅力

——杨兵的班主任专业化之路

德育专家张万祥老师写信对他说:

“你应该有信心、有勇气将你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经验呈现在全国班主任面前。

他参与编写了“大夏书系”的三本书——《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途径》《魅力班会课》(高中卷)《打造魅力班会课》,撰写了由教育部规划指导的“中小学班主任案例式培训教程”之一的《专业发展梦之旅》一书,出版了“万千教育·班主任工作助手丛书”之一的《魅力班会是怎样炼成的》一书。

他很年轻,“80后”,2004年参加工作,却已成为“老师傅”,每年都要“传帮带”一个班主任,2009年开始应邀在济源、平顶山、洛阳、焦作等地作“魅力德育”和“班主任专业发展”等专题讲座。

他送走的毕业生最怀念的是他的班会,而学生们进入大学后大多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很明确的人生追求。

他,就是济源市第一中学的杨兵老师。

魅力班会是怎样炼成的

作为学校德育主阵地的班会普遍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主题随意、效率低下”等弊病,以至于班主任没有热情、学生缺乏兴趣,甚至在一些班级和学校,班会这块德育主阵地几乎“沦陷”。

针对这些问题,杨兵探索出了具有“时代感、多样性、系列化、针对性”的班会主题和模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班会追求,那就是“魅力”。

“我希望魅力班会能够为学生健康成长负责,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

他认为,有魅力的班会绝不是“批斗会”,深刻揭露,严厉批评;也不能任由班主任“有话则开、无话则免”,主题随意,效率低下;更不能“一张嘴、一支笔、一间屋、一节课”,形式单调,内容乏味。

有魅力的班会能够“培育理想、塑造人格、丰富情感、启迪智慧”,它的主题必然丰富多彩;有魅力的班会要“捕捉教育时机、创设教育情境、淡化教育痕迹”,这样的技巧一定行之有效;有魅力的班会应该“百花齐放、不拘一格”,它的形式肯定异彩纷呈。

怎样让班会具有魅力?

这是有技巧的。

杨兵总结出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四项基本功,即善于讲述故事、勤于积累素材、重视幽默力量、多用现代技术,从而进一步开发出了十二种行之有效的班会技巧:

少说大道理,多讲小故事;挖掘丰富、鲜活、深刻的班会素材;利用班会随笔的德育功能;让德语润物无声地渗透;巧借科任教师之力;擅用幽默;善用道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辟班会新天地;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实施网络德育;让节日散发德育的芬芳;挖掘学生潜在需求;将“世界”放进班会。

在对魅力班会的追求中,杨兵确立了八大班会主题:

位卑未敢忘忧国——爱国主义教育,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恩父母教育,莫愁前路无知己——人际关系教育,我辈岂是蓬蒿人——励志成功教育,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涯规划教育,努力请从今日始——学习理念教育,天生我材必有用——心理健康教育,倚门回首嗅青梅——爱情观念教育。

同时,他探索出了五种班会模式。

激情演讲,震撼人心;视频观赏,心领神会;自主讨论,愈辩愈明;节目仿制,耳目一新;聆听窗外,传经送宝。

这些富有魅力的班会,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启迪。

魅力班主任是怎样炼成的

杨兵刚开始时的教育生活和很多青年教师一样,激情、激进、受挫、迷茫。

但幸运的是,这段不完整的教育生活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很快,他与本校“尺码相同”的秦望老师和王晓琳老师组成了“教育在线三人行”团队,在立足自己班级实践的同时,通过阅读、反思、写作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信心。

2008年,这个团队扩大为“8+1班主任研修团队”。

校长范亚平介绍说:

“他们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探索班级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中改善教育实践,在对教育著作的研读中汲取教育思想,在对教育随笔的写作中沉淀教育智慧。

杨兵从2006年开始坚持至少每个月读一本教育著作,并长期订阅《教育时报》《班主任之友》《班主任》等报刊,这些专业阅读让他重新定位了对德育甚至教育内涵的理解。

“德育绝不能简单等同于班级管理,更不能是对学生的管制;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心灵,进而培养一个真正的人。

”他告诉记者。

2007年是济源市的“教师素质年”,教体局和学校邀请了张万祥、肖川、李镇西、陈晓华等教育专家来讲学,杨兵得以近距离接触这些通过书籍和网络神交已久的专家。

而与张万祥老师的亲密交往,则让他更加明确德育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它是教育的精魂,渗透于全部的教育中。

在专业发展共同体、专业阅读和从名师身上汲取力量的过程中,杨兵找到了个人发展的路径,明确了自己的教研方向,那就是致力于德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而切入点和抓手就是班会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在接下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将继续研究德育创新,并计划在3年内出版《高中必开的30个班会》一书。

魅力德育是怎样炼成的

古人讲求“道”与“术”的辩证统一。

德育之道当然是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规律的遵循,是形而上;德育之术自然是一些技巧方法和形式,属于形而下。

其实,杨兵对班会技巧的研究和探索正是基于对德育之道的理解与追求。

古人云,“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他的德育实践则是“追求大道,不废小术”。

杨兵清楚地认识到班主任既要重视班会的德育效果,又不能迷信班会的力量,如果没有后续的德育行为(他称之为“后班会行为”),便很难有持久的德育效果。

而他实行的“班会随笔”是一种能够有效化解这一难题的妙招儿之一。

所谓班会随笔,指的是在班会之后学生撰写随笔,班主任批阅,并通过私下的或公开的方式师生间进行交流的德育行为。

学生写的班会随笔一般在班会后的第二天交至班主任处,班主任用两到三天时间认真批阅,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师生之间进行书面的、私下的或公开的交流。

这样,班会的德育效果就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深入。

“好的德育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深刻的体验。

”杨兵说,“这就需要班主任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素材和体验的情境。

”他的电脑里有一个“德育素材库”,分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课件”五个文件夹。

每个文件夹又分若干个子文件夹。

这些多样化的素材让他的班会对学生一直保持足够的吸引力。

班会创新只是杨兵教育实践中的一个亮点,在班级管理中,他还有许多创意。

比如,在新班级组建之后,他会模仿《面对面》策划“任课教师系列访谈录”,名曰“问学”;在一些重要考试之后,他会模仿《人物》栏目策划“优秀学生系列访谈录”,名曰“问道”;等等。

身为“陕西师范大学兼职讲师”“河南省中学语文骨干教师”“济源市首批名师培养对象”“济源市优秀班主任”的杨兵谨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忠告:

“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天所应当养成的学生。

”故而,我们看到,一个儒雅的小伙子坚守着教室,用他的智慧和行动引领着学生,以他的执著和坚守去建设班级、成就学生。

焦兵书懒出来的智慧

寻求偷懒的办法,

班主任工作的三个方面,事务型交给学生去做;管理型,交给学生会干部去做,策略型,可以有班主任来做。

偷懒的模式:

民主竟选制,学生自主管理。

制造差别,寻求平衡,缩小差别,

傻瓜式管理模式1、管理队伍,2管理系统,3管理机制,4,德育。

淇县石桥小学张国庆

困惑:

对学生的满腔热情换来学生冰冷的面孔以对。

学习,读书,

感悟:

什么时候规划自己的人生也不晚,河南树人网会员。

对学生教育上长对学生生命层面来。

教育不是让孩子听话,是净化孩子的心灵,关注孩子心灵。

开封市:

买宁作有智慧的幸福的班主任

1学生的能力有多大,就看你给的舞台有多大,(发挥学生的潜能,学生就会有很大的能力)

让学生设计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奖。

2问题学生成就优秀的班主任。

如果你把每一个看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每一个看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

3注重体验,打动学生

三分之一的体验,三分之一的享受,三分之一的打动

班会:

买下葬你的不可能先生。

4健康第一,追求幸福、

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环境之一,团队建设。

河南杏坛夜话群:

以成长的名义相聚

从晚上8点到10点半,甚至更晚;从“学生带手机到校”到“师生发生激烈冲突”再到“学生屡次撒谎”,话题和案例丰富而实际;从十几个到几十个人,队伍不断壮大……这是一支典型的草根班主任网络研修队伍。

没有官方主导,没有资金支持,有的只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喜悦、交流与沟通的畅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欢喜。

“河南杏坛夜话群”正悄悄地以一种迅猛的方式助力着每一位成员的成长。

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愿意放弃休息时间,甘心端坐在电脑前,嗒嗒嗒地聊上几个小时?

也许我们可以从群的倡导者——林州市第九小学焦兵书老师的话语中寻找到答案:

“一个人要是铁了心行走,是没有谁能够阻挡住你前进的脚步的。

”正是这种信念,使这支队伍从草创到现在一步步走来,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亮出河南的精彩

2008年,焦兵书因钟爱班主任工作,放弃了行走多年的红袖网“诗风词韵”论坛,开始专注于著名的教育网站——“K12教育网”的网络研讨活动。

2009年9月,他又在“K12教育网”班主任论坛担任了版主。

通过这个平台,他结识了全国各地许多杰出的一线教师。

焦兵书发现:

江苏、山东、上海、北京等省市的教师参与网络研讨的积极性相对较高,而且这些地方的优秀教师也比较多。

这种发现使焦兵书联想到了河南的本土教育:

要是有越来越多的河南教师热衷于自己的专业化成长该多好!

焦兵书告诉记者:

“通过在网上作一系列优秀班主任专访,我结识了山东名师郑立平。

应他之邀,我参加了由他发起的心语沙龙网络研修团队。

去年春天,经我牵线搭桥,邀请郑立平老师到郑州讲学,我也因这个机会得以和郑立平老师以及教育名家高万祥老师相会于郑州。

通过和二位老师会议间隙的闲聊,我对山东、江苏两地的教育印象更具质感了。

于是,我顺理成章地想到了组建一个以河南班主任为主要力量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从郑州返回林州后,焦兵书迅速联系了秦望、李迪、杨兵等多位河南优秀青年班主任,联络了本报及《河南教育》的几位编辑记者,建立了“河南杏坛夜话群”,将群建设的宗旨定位为“让优秀相互传染,让杏坛更加光辉”。

2010年9月18日,是“河南杏坛夜话群”所有人值得铭记的一个日子。

在这一天,“河南杏坛夜话群”召开了第一次群会议,来自全省部分地市的13名优秀青年班主任全部与会。

会议决定:

下工夫作好案例研讨,同时配合纸媒搞好教育话题研讨;活动周期定为每月月中、月底两次。

这次会议还出台了群研讨的基本规则。

所有的一切标志着“河南杏坛夜话群”这一草根教育网络研修团队正式成立了。

到目前为止,虽然该群经过严格控制,成员仍然发展到了43人。

这里边,既有教育局局长,又有享有社会声誉的名师,更有虚心求学的青年班主任、教育媒体的编辑记者。

43位成员中,还包括几位强烈要求加入该团队的外省市的班主任。

思考着、碰撞着、幸福着

2011年8月15日,“河南杏坛夜话群”第14次会议记录:

案例研究:

面对说谎成性的孩子怎么办?

主持人:

潘颖

时间:

2011年8月15日晚上20:

00至22:

30

场所:

河南杏坛夜话群

参加人员:

……

请假:

……

记录员:

潘颖

会议议程:

一、主持人召集会议……

二、研讨过程

……仔细分析案例,我发现小Y说谎话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一是为了保护自己。

案例中爷爷奶奶的溺爱、父亲粗暴的教育方式、母亲与小Y父亲及其爷爷奶奶的沟通不到位是造成小Y用谎言逃避责罚的主因。

二是为了掩饰自己。

有些孩子的自尊心特别强,当孩子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差,或者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他往往会选择用撒谎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失败。

三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者想得到一些东西。

在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

小Y爱打扮,好面子,他能把东西让给同学吃也证明他并不是不需要友谊,他内心深处还是渴望理解、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认可的。

其实,这是所有孩子的内心需求。

我的建议:

对待喜欢说谎的孩子,老师和父母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然后通过沟通,取得孩子信任,接下来就是耐心的帮助。

帮助既需要督促,也需要宽容。

让他自己认识到危害,或者让他自己体验到说谎的害处,引导他打开自己的心窗,避免这种虚荣心进一步滋长……

……案例其实集中讲了孩子说假话的毛病,这个毛病的心理学意义是这样的:

到了3到6岁的自主期,随着孩子的理解力的增长,以及他对世界的入侵式探索,说假话这个我们成人世界随处可见的毛病会让孩子看到并跟着学。

有时,甚至是我们成年人在无意识时传授给孩子的。

所以,如果父母不利用孩子理解力的增加而增长孩子接触“正面”教育的力度,很容易会在这个时期给孩子埋下祸根……

…………

附:

河南杏坛夜话群活动考勤记录

这些内容节选自该群的一次讨论。

“河南杏坛夜话群”成立后,每半月为一个活动周期,采取“案例分析”和“话题研讨”轮流进行的方式开展活动。

为了激发群成员的兴趣,群内采取了以下措施:

1.用来分析的案例必须是轮值主持人自己教育生活中活生生的疑难案例;2.话题研讨和教育媒体合作,精彩观点可优先发表;3.将案例分析申请为国家级一般课题的子课题,使研讨的过程自然成为课题研究过程。

该群成立至今,总共组织了20次研讨,案例分析和话题研讨各10次。

“河南杏坛夜话群”的建立,给热衷于教育事业河南班主任提供了一个潜力无限的专业化成长平台。

群成员自身在不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他们大都已经有了坚持写作教育手记的习惯,甚至有几位老师的写作已经达四十万字;许多老师的文字多次见诸教育报刊,发表率也大大提升;他们对于教育的思考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认真。

很多老师说:

我们越来越有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了。

精神的领航

“网络学习和讨论是学校教研所没法比的,让我感到了清新和激情……尽管我不再年轻,但每次杏坛有活动都让我激动和向往,因为这里给我们一种精神的领航……”平顶山市优秀班主任潘颖说。

濮阳的郭力众老师则把参加“河南杏坛夜话群”的收获概括为平实的六句话:

“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习了一些管理经验和理论,交流了一些思想,研究了一些案例,提升了成员的素养,促进了班级的管理。

山东教师崔建斌的说法可能更具代表性:

“自从参加‘河南杏坛夜话群’以来,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个群是一个健康向上的群,给每一位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解决了班主任在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很是不易。

“河南杏坛夜话群”正在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催促着每一位成员快速成长。

谈到群的未来发展,焦兵书这样告诉记者:

“简单说有三句话:

壮大队伍,引进名家,丰富栏目。

“壮大队伍”主要是使群成员遍布河南各地市,在确保群成员积极互动的前提下,使成员数目早日达到三位数;“引进名家”主要是将教育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的专家引进群内,“近距离”与群成员互动,引导群成员的快速专业化成长;“丰富栏目”则是指要迅速改良或补充原先栏目,比如,开设群内“名家讲堂”,将学习心得或研究成果拿出来在群内和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位专家说:

“人生不需要彷徨,不需要等待,不需要牢骚,不需要腹诽,更不需要表白,只要有理想和信念、行动和执著,就够了。

”“河南杏坛夜话群”正是这样一个群体。

相信更多的河南教育人会行动起来,像“河南杏坛夜话群”一样,抱团发展,共同发出河南教育的强音!

扎根本土互相扶持——“8加1”班主任专业化研修工作室的成长历程

    “班主任专业化”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大教育理论研究者、中小学班主任和教育管理者的高度认可。

但是一线班主任如何实现专业化,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路径有哪些,目前尚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健全的体系。

    近几年,通过网络建立起众多成长共同体。

但校本研修团队建设依然薄弱。

    令人欣慰的是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班主任专业化研修团队。

这个团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至今已经走过六年的团队研修之路。

他们从单纯的互相学习和交流,到通过群体研修探索个人发展之路,再到规范化制度化地研究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诸多深层次问题,每走一步都有自己的清晰的规划,但又有着始终如一的追求:

不仅要做优秀的班主任,更要做专家型班主任;不仅要取得令人信服的现实成绩,更形成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他们就是现在已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8加1”班主任专业化研修工作室(简称“‘8加1’工作室”)。

一、“济源一中教育在线三人行”

    2004年,秦望应聘来到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工作,此前他已在内蒙古—山东—广东—天津—河南等经历了十年的教育生涯,从公办学校到私立学校,再到公办学校,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迎接不同学校的挑战,他摸索出了一些班主任工作经验,不满足于现状的他读到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埋藏已久的教育理想在他心中熊熊燃烧。

    2005年1月他在“教育在线”注册,网名“历史教师”,进入了在线。

秦老师认为当时自己充满了幼稚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情绪。

    他曾经和王雄等几个网友用了一个晚上深入探讨了什么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

我们现在应该有怎样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

校正了秦望的一些偏激浅薄的观点和做法。

于是,秦老师不仅自己手不释卷的阅读历史专著,还推荐学生一起阅读。

2005年10月秦望参加河南省第七届历史优质课大赛获一等奖,讲的是《洋务运动》一课,这一课之所以成功,主要是阅读专著拓展视野结出的硕果。

网络帮他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使他深刻认识了自己的不足。

    秦望的同事王晓琳1995年大学毕业后到济源一中任教,获得过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自以为羽冀渐丰渐盈”的王老师于2001年她开始了班主任生活。

拼时间、耗体力,方式上追、堵、管、卡,“跟班紧、紧跟班”,高强度低智慧含量的工作方法使她的体力和精力严重透支,一次秦望与王晓琳聊天:

“你知道李镇西吗?

”王老师摇头。

“你知道程红兵吗?

”王老师依然摇头。

“你的优秀老师真是白当了?

”秦望生气的说。

从网络学习中深受其益的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网迷倾向,热情推荐王老师跟他一起上“教育在线”学习。

    与秦望同一年到济源一中工作的年青教师杨兵通过“铁腕”治班而使班级成绩居年级第一,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 秦望老师向他推荐“教育在线”网站。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秦望提议三人各自在教育在线班主任论坛开一个主题帖,撰写自己的教育日志,记录自己每天的教育实践和反思,三位志同道合的“网友”走到了一起。

秦望的《行走在高三的路上》、王晓琳的《紫色风暴,艺术特长生实验历程》、杨兵的 《高补原生态》主题帖得到许多热心网友的关注,一些“大侠”还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对帖子里反映的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使他们深深体会到了网络大家庭的温暖和真诚。

    当然他们更是时刻关注着对方,每天只要哪个更新了帖子,都会在第一时间回帖发表自己的意见,互相出谋划策,就这样实实在在地实践着孔老夫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

因此,不管工作再忙,事情再多,都没有一丝懈怠,两年下来,每个人都留下了几十万字的教育日志。

就这样,三人彼此守望,彼此温暖,彼此理解,情谊更深了,成为志同道合的精神挚友!

成为济源市和周边地市小有影响的“济源一中教育在线三人行”!

如今,秦望网上的帖子“行走在高三的路上”即将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书名《光辉岁月》,可种子却是三年前他们在“教育在线”行走时种下的。

    2006年,秦望通过竞聘成为济源一中教科室主任,为了推动学校教育科研,他以学校名义陆续邀请几位名师前来传经送宝,团队成员与名师亲密接触,李镇西的《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的报告深深感染了团队成员。

也更坚定了他们立足自己的班级实践,通过读书、反思、写作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的信心。

 

    2007年高考收获的时刻到了,秦望所带的班级取得全市高考文科普通应届班二本上线第一的好成绩,获得市级最高荣誉“综合表彰”,王晓琳老师所带的艺术特长班42名学生文化艺术二本双上线34人,多名学生被中国戏曲、中国传媒、武汉音乐学院录取。

王老师的学生还于6月参加了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庆典演出。

    2007年暑假,“三人行”参加新教育山西运城年会使他们产生了蜕变,新教育提出的教师发展“三专”路线图(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深深影响了此后团队的走向。

朱永新老师的报告《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使王晓琳彻底相信了书籍的力量,全国新教育人的精神状态激励着他们一路前行。

二、济源“8加1”班主任研修团队

    高考结束,三个人去了不同的年级,2007年12月,王晓琳发起组建了一个教育在线班主任研讨群,“相约星期三”的24期专题研讨和案例分析使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