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4342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答案.docx

《届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答案.docx

届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答案

泉州实验中学2016届七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提纲答案

26、强项令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后汉书·酷吏传》,作者范晔,南朝宋史学家,字尉宗。

2、“前四史”:

《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

二、字词注音。

范晔yè圉yǔ骖cān乘shèng箠chuí楹yíng敕chì栗lì枹fú斛hú绶shòu

三、通假字。

臧亡匿死:

“臧”,通“藏”,隐藏。

四、古今异义。

1、妻子对哭古义:

妻子和儿女。

今义:

男子的配偶。

2、后特征为洛阳令古义:

特例征召。

今义:

事物特点的标志。

3、使宣叩头谢主古义:

谢罪,认错。

今义:

感谢。

4、文叔为白衣时古义:

平民百姓。

今义:

白色的衣服。

5、由是搏击豪强古义:

捕捉,打击。

今义:

奋力出击。

6、宣两手据地古义:

按,撑。

今义:

根据。

五、一词多义。

1、被唯见布被覆尸(名词,被子)

流血被面(动词,盖住)

2、数大言数主之失(列举)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数目)

3、因因匿主家(因为)

因格杀之(接着,于是)

4、行威不能行一令乎(施行,施加)

及主出行(出发)

5、令后特征为洛阳令(县令)

帝令小黄门持之(命令)

6、临召遣使者临视(察看)

半卷红旗临易水(到达)

7、乃乃驻车叩马(于是,就)

死乃知之(才)

8、以以刀画地/以奴骖乘(用)

宣悉以班诸吏(把)

将何以理天下(凭借)

葬以大夫礼(按照)

以宣尝为二千石(因为)

9、之因格杀之(代词,指家奴)

歌之曰(代词,他,指董宣)

强使顿之(无实义,凑足音节)

大言数主之失(结构助词,的)

10、强强使顿之(强迫)

强项令(硬)

11、谢叩头谢主(认错)

使人称谢(告知)

使君谢罗敷(请问)

六、词类活用。

1、臣不需箠:

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2、臧亡匿死:

动词用作名词,逃亡犯,死刑犯。

3、枹鼓不鸣董少平:

枹,名词用作状语,用鼓槌。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4、大言数主之失:

动词用作名词,过失。

七.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欲何言?

(宾语前置,“欲言何”的倒装)

翻译:

(你)想要说什么?

(2)将何以理天下乎?

(宾语前置,“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翻译:

将拿什么治理天下?

2、判断句。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也”表判断)

翻译:

董宣,字少平,是陈留郡圉地人。

3、省略句。

宣悉以班诸吏。

(即“宣悉以(之)班诸吏”)

翻译:

董宣把赏钱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

八.重点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起因:

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

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

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结局:

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宣从此搏击豪强。

尾声:

董宣死后,光武帝方知董宣的廉洁。

2、董宣依法严惩了湖阳公主的家奴,表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品质。

3、当公主回宫告状,龙颜大怒,董宣说:

“陛下……何以理天下乎?

”这表明了董宣的敢于直谏、不畏权势的精神。

4、“使宣叩头谢主……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这里主要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董宣的据理力争、宁死不屈的性格。

5、“由是搏击豪强……鼓不鸣董少平。

”这是属于侧面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以百姓的口碑和歌谣来突出董宣执法公正、以及他治理的地方政治清平。

6、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后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前是大怒,欲箠杀之,后来是重赏董宣。

7、本文第一段记叙了董宣执法的故事,那么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加中贫困的境状是否离题?

为什么?

答:

不离题。

第一段是正面写董宣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第二段是侧面描写,表现了他的廉洁奉公,使董宣这一形象更加丰满。

8、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

我们应该用现代法制的眼光,来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应该明白现代的“法”及“执法”与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应该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七、董宣把三十万钱全部分给部下,说明了董宣不贪财,不邀功,善于团结下属。

10、光武帝称董宣为“强项令”的原因是:

(用文中语言回答)帝令小黄门持之……终不肯俯

九、文言文阅读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

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宣叩头曰:

“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

“欲何言?

”宣曰: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

“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帝笑曰:

“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

“强项令出!

”赐钱三十万。

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京师号为“卧虎”。

歌之曰:

“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帝伤之,曰:

“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妻子儿女

②宣不从,强使顿之叩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A.威不能行一令乎?

威严难道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

B.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从此捕捉打击倚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

3、本文节选自《《后汉书·酷吏传》》,作者是南朝宋史学家范晔。

4、本文赞扬了董宣秉公执法,廉洁的精神,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位像他一样的清官,写出这位清官的名字:

包拯海瑞于成龙等

27、河中石兽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石兽,古代帝王官僚墓前的兽形石雕。

其种类和多寡依墓主的身份而分不同的等级。

文题“河中石兽”意指掉入河中的石兽。

有一说,文中寺庙临近河边,此石兽是“镇水”用的。

3、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说理性的短文,二石兽因河岸坍塌而沉入河中,围绕着寻找石兽,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看法和方法。

而事实证明老河兵的正确判断。

二、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pǐ)棹数小舟(zhào)

曳铁钯(yè)(pá)为暴涨携之去(xié)

湮于沙上(yān)啮沙为坎穴(niè)

石必倒掷坎穴中(zhì)溯流逆上(sù)

是非木杮(fèi)

三、通假字

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四、古今异义。

1、阅十岁古义:

经历今义:

看(文字)

2、求石兽于水中古义:

寻找今义:

请求,要求,追求

3、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事物的原理今义:

物理学

4、是非木杮古义:

代词,这今义:

判断词,是

5、转转不已古义:

停止今义:

已经

6、盖石性坚重古义:

发语词今义:

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7、但知其一古义:

只今义:

表转折,但是,却

8、一寺临河干古义:

水边,岸边今义:

不潮湿

五、一词多义

之:

1、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2、沿河求之、求之下流、求之地(代词,石兽)

3、一老河兵(代词,讲学家的话)

4、当求之于上流(代词,石头)

5、然则天下之事(助词,的)

去: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去)2、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为: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2、必于石下饮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

六、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

1、棹数小舟。

翻译:

(僧)驾着几只小船。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翻译: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

3、求之地中。

翻译:

(在)原地沙石中寻找它们。

4、倒装句:

求石兽于水中。

翻译:

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

5、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6、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深层原因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依据自己知道的道理主观地推断吗?

七、重点问题。

1、本文先叙写故事,再结合故事发表议论,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

2、文中展示了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

请说说这四种方法及成败的原因。

人物寺僧地点原地水中结果竟不可得

原因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之间的关系

人物寺僧地点顺流而下结果无迹

原因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人物讲学家地点原地沙下结果未得

原因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人物老河兵地点求之于上流结果果得于数里外

原因考虑了三者各自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并作出了综合分析

3、《河中石兽》一文是怎样结构全文的?

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在文末作者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4、写作特色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傎”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

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傎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初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比如说,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而老河兵的“笑”则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

八、重点语段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