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完结资料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464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3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完结资料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完结资料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完结资料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完结资料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完结资料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完结资料全.docx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完结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完结资料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完结资料全.docx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完结资料全

第六章八纲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病位深浅——表里各种辨证的总纲领,

四诊所获的病情病理性质——寒热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邪正盛衰——虚实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阴阳执简驭繁

第二节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一)何谓表里:

表——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气血阴阳

(二)何谓表里辨证:

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的意义:

1.辨别病位表证——病较轻浅

外内浅深里证——病较深重

2.辨别病势的进退——外感病病邪由表入里——病渐深重,为势进;

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势退。

(四)表证:

1.定义:

六淫皮毛正气

疫毒口鼻(卫气)

所表现出表证证候的概括,主要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

2.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

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

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

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气喘。

3.病机要点:

发热

卫气受遏,不得宣发——恶寒

卫气郁而化热

外邪客于正气奋起抗邪

皮毛肌腠外邪束表,经气郁滞不畅,不用则痛——头身疼痛

正邪相争于表,脉气鼓动于外——脉浮

卫气内通于肺—肺失宣发肺气失宣—咳嗽,气喘。

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苔薄。

4.表证特点:

(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

(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

(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

(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

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5.常见证型:

(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

(3)风湿遏表证(风湿表证):

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酸痛,舌苔滑腻,脉濡缓。

(4)燥邪犯表证(外燥证):

恶寒发热、口鼻咽干燥、干咳、痰少而粘、苔干、脉浮。

(5)暑湿袭表证:

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6)风袭表疏证(太阳中风证、表虚证):

发热恶风,汗出,鼻塞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缓。

(五)里证:

1.定义:

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表现的证候。

2.成因:

(1)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

(2)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直中”;

(3)情志内伤损伤脏腑气血(虚)

饮食劳倦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实)

3.里证特点:

(1)多见于外感病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病中。

(2)临床表现:

凡不是表证、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均属里证范围。

即“非表即里”

(3)里证范围广泛,同属里证,但有浅深之别。

轻浅——在腑、在上、在气

深重——在脏、在下、在血

(4)基本证候特点:

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

或为内伤疾病。

(5)起病可急可缓,病位较深,一般病情相对于表证较重,病程较长。

4.里证证型:

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

(六)半表半里证(少阳病证)

1.定义:

病变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所,以寒热往来为主要表现的症候。

2.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

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七、表里同病

1、表实里虚:

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时或腹痛,吐少纳多,自利,

2、表虚里实:

自汗恶风,

腹胀拒按,纳呆,便秘,苔厚。

3、表寒里热: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咳喘痰黄,心烦,口渴引饮,舌红苔薄。

(97真题)

4、表热里寒:

发热汗出,咽干,食少腹胀,便溏溲清,舌体胖,苔稍黄。

5、表里俱寒,头痛,身痛,恶寒,肢冷,腹痛,吐泻,脉迟,舌淡苔白。

6、表里俱热:

发热,喘而汗出,咽干引饮,烦躁谵语,便秘尿涩,舌质红,舌苔黄燥,或起芒刺,脉数。

7、表里俱实:

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头痛,咽喉不适,脘腹胀痛,疼痛拒按,二便不畅,脉滑实有力。

8、表里俱虚:

自汗恶风,鼻塞喷嚏,眩晕心悸,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脉虚浮。

【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

机体抗邪能力降低,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误治、失治。

邪气不从外解,以致向里传变,使病情加重。

例如,先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征的症候,当恶寒消失,出现不恶寒但恶热,脉洪数,舌红苔黄,尿赤。

2、里邪出表:

治疗护理得当,机体抗邪能力增强。

例如:

麻疹小儿热毒内闭,本疹不能出而发热、烦躁、咳喘,若麻毒外透,后烦热咳喘消失;外感温热病中,见发热烦渴,随汗出而热退身凉,烦躁等证减轻,便是邪气从外透达的表现。

(七)表里证鉴别要点

表证

里证

病因

外感六淫,疫疠之气

表邪内传,外邪“直中”脏腑,情志内伤,饮食劳倦

病位

浅(皮毛,腠理)

深(脏腑,气血,骨髓)

发病

可急可缓

病情

病程

较长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并见,无明显内脏症候,舌象变化不明显,脉象多浮

内脏症候为主,舌象多有变化脉沉或见其他脉象,

常见于

外感疾病的初期阶段

外感疾病的中后期及内伤疾病

二、寒热辨证

(一)何谓寒热:

寒——病理性质具有“阴”的属性特征“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热——病理性质具有“阳”的属性特征(张景岳)

(二)何谓寒热辨证:

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三)寒热辩证的意义:

1.分析病邪属阴属阳,

2.分析机体阴阳盛衰,

3.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法提供依据。

(四)寒证:

1.定义:

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有实寒证,虚寒证之分。

2.成因:

表寒证感受寒邪起病急骤表寒证

过服生冷寒凉体质壮实里实寒证

虚寒证内伤久病阴寒偏盛

(阳虚证)阳气虚弱病程长,体质虚弱

3.临床表现:

各类寒证的常见症状: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诞、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

5.寒证证型:

(1)表寒证(寒邪侵袭肌表):

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

(2)实寒证:

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腹痛拒按,肠鸣泄泻,或痰鸣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长,舌淡(青)苔白润,脉迟或紧。

如寒邪客肺证,胃寒证,寒滞肝脉证,寒凝心脉证。

(3)虚寒证:

(阳虚证):

侧重正虚

精神不振(重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完谷不化,下利清谷,五更泄),小便清长,少气乏力,舌淡胖嫩,苔白润滑,脉微或沉迟无力。

(4)里寒证:

形寒肢冷,面色恍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静而少言,小便清长。

大便溏薄,舌质淡。

苔白润,脉沉迟

(五)热证:

1.定义:

是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有实热证和虚热证之分。

2.成因:

外感火热阳邪,过服辛辣温热之品,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所致。

火热阳邪侵袭(六淫)表热证

实热证过服辛辣温热病势急骤

里虚热证

里热证

—内伤久病

体内阳热之气过盛形体壮实里实热证

虚热证阴液耗损,虚阳偏盛

(阴虚证)病势缓,形体虚弱

3.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等各类热证的常见症状。

4.病机要点:

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面红目赤,舌红苔黄,火性燔灼,内扰脏腑——烦燥不宁;

易伤津耗气消烁津液——口渴欲饮,小溲短黄,大便干结;

迫津外泄——出汗;

气随津伤——日久可见少气懒言,肢体乏力,神疲;

津液损伤,筋脉失养而动风实:

(高热神昏谵语)抽搐,角弓反张;

虚:

手足蠕动,震颤;

迫血妄行——出血,脉数;

火热致气血壅滞血腐肉败——痈疖疮疡。

5.热证证型:

(1)表热证:

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干微汗,或有汗,舌边尖红赤,脉浮数。

(2)实热证:

壮热喜冷,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燥,神昏谵语(腹胀满痛拒按)便秘,小溲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滑、数、实。

(3)虚热证(阴虚证):

形体消瘦,两颧红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4)里热证:

面红身热,口烦渴,喜饮冷水,烦躁多言,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

 

6.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热

四肢

口渴

二便

面色

舌象

脉象

寒证

恶寒喜暖

不渴

大便稀溏

小便清长

舌淡

苔白润

迟、紧

热证

恶热喜凉

渴喜

冷饮

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舌干少津

寒热转化机制:

是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而化热。

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1、寒热错杂

上热下寒:

胸中烦热,频欲呕吐(上热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下寒证);

(92真题)

上寒下热:

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兼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此为寒在胃而热在膀胱之症候。

(*《景岳全书》:

“寒在上者,为吞酸,为膈噎,为饮食不化,为嗳腐胀哕”;“热在下者为腰足肿痛,为二便秘涩,或热痛遗精,或溲混便赤”。

表寒里热:

常见,本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

表热里寒:

常见,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证未解,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

2、寒热真假

真寒假热:

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寒极似热”症候,实际上就是阳虚阴盛而阳气浮越,故又称虚阳浮越证,亦称戴阳证或阴盛格阳证。

(93、03、07真题)

假热:

自觉发热,欲脱衣揭被,触之胸腹无灼热,面色浮红如妆,非满面通红,口渴,咽痛,便秘。

真寒:

下肢厥冷,疲乏无力,口渴不欲饮,咽痛而不红肿,便秘而便质不燥,,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脉浮大或数,按之无力。

病机:

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越于上,格越于外。

真热假寒:

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热极似寒“症候,常有热深厥亦深的特点,可称热极肢厥证,亦称阳盛格阴证(阳热内盛,格阴于外)。

假寒:

四肢凉甚至厥冷,脉沉,面色紫暗;真热:

神识昏沉,身热,胸腹灼热,口渴饮饮,口臭息粗,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有力。

机理:

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外达。

A.辨别寒热真假

a.假象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

诊断依据:

里证、舌象、脉象。

b.临床表现

假寒:

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

假热:

面赤,面色㿠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

真热:

面红,满面通红。

真寒:

身踡卧,欲得衣被。

三、虚实辨证

(一)何谓虚实:

实——邪气盛实,“邪气盛则实”,

虚——正气虚弱,“精气夺则虚”。

(二)何谓虚实辨证:

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二个纲领。

(三)虚实辨证的意义:

了解病体邪正盛衰,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提供治疗依据。

(四)实证:

1、定义:

感受外邪邪气壅盛表现为有余、亢

是对人体阴阳气血失调正气不虚为盛、停聚特征

体内病理产物蓄积基本病理的临床证候

2、分类:

(1)表实证:

指外邪侵袭,阳气集中于肌表,正邪斗争,腠理密闭所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