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4191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南董镇河西营小学毛玉彩

“四则运算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5页例1、例2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

教材主题图创设了“冰雪天地”为学生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才场景。

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冰区和冰雕区,场景中还给出了三条信息:

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

这些信息给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数据,由此引出相应的例题。

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实例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法则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目标

1.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关键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口算

25+7512×416+4+2325×4×2

35+2560-2440+2018+22

2.回忆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说说你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

“温故而知新”,让学生通过复习,回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进行计算的规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情境导入

1.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说说图中描绘的是哪儿?

人们都在做什么?

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

四则混合运算应该是用来记录情境问题的步骤或解题计划的,是情境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是数字化的情境问题,所以从情境图入手是再合适不过了。

三、学习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

1.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多媒体展示“滑冰场”情境图和例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师:

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每个条件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并交流的同时,多媒体课件展示已知条件及其意义)

师:

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1:

分步列式

72-44=28(人)

28+85=113(人)

方法2:

列综合算式

72-44+85

师:

谁能说说,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展示计算过程)

说说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00+30-1638+65-45120-80+72

师:

这几道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

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多媒体展示“冰天雪地”情境图和例2:

“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师:

“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

师:

想想,怎样列出算式?

在小组中说说你的算式的解题思路?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

全班交流

987÷3×66÷3×987

(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两种解题思路的算式,并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两道算式的解题思路)

师:

说说综合算式应该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

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说说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2×5÷424÷6×1448÷12×9

师:

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法、除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

教学中选择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避免将四则混合运算题视为单纯的计算问题,产生数学与日常生活无关的错觉,造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使用四则混合运算帮助解题的例子。

四、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

现在图书室有故事书多少本?

一箱12瓶橙汁48元,芳芳要买3瓶,需要付多少钱?

教学预设课堂生成

(学生独立完成。

如果开始只能列出分步算式,就依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并引导学生今后尽量采用综合算式;如果有人列出综合算式,就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并注意递等式计算的格式。

2.根据下面的分步算式,把它们改写成综合算式

150+33=183183-75=108

274-52=222222+63=285

200÷4=5050×3=150

28×2=5656÷7=8

3.判断并改错

155-34+46240÷40×3

=150-80=240÷120

=75=2

设计意图:

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习,加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说明原因。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总结思维

师:

归纳一下,今天所学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师:

对于今天的学习,你们感觉如何?

六、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P1

2.完成书上P8练习一:

1、2、3、4题

“四则运算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7页例3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通过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天雪地”游玩买门票这一具体生活实例,引发出有关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的数学问题。

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提高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编排与以前的教材有很大不同,改变了过去通过单纯解答混合运算题以达到掌握、记忆运算顺序的设计意图,将混合运算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从而达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总结,掌握运用。

教学目标

1.掌握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及格式。

2.会把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

3.通过对运算顺序的了解,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概括出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口算

12×325×416×8100÷5

12×3÷920×8÷1036÷6×14

2.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27+67-318×24÷630-18+59

43+18+6512×30×335÷7×13

3.温故

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该怎么计算?

设计意图:

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口算等练习,进一步达到熟练计算,为后面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同时也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温故后知新。

一、探究新知

1.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定律学习

多媒体展示“买门票”情境图和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天雪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成人票:

24元,儿童票:

半价)

师:

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师:

“半价”是什么意思?

(理解“半价”指的是儿童票的价格是成人票的价格的一半)

分步列式

师:

购门票需要多少钱?

你能列分步算式进行解答吗?

方法一:

24×2=48(元)24÷2=12(元)48+12=60(元)

方法二:

24+24=48(元)24÷2=12(元)48+12=60(元)

师:

说说这样列式,每一步是什么意思?

综合列式

师:

同学们能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

算式一:

24×2+24÷2

算式二:

24+24+24÷2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将列综合算式计算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师:

这两道算式和上节课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该怎样计算?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每一步是什么意思?

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说给同学听听。

24×2+24÷2

=48+12

=60(元)

(引导学生理解:

爸爸妈妈两个大人,所以买两张成人票,就是24×2=48,玲玲是儿童,买儿童票,就是24÷2=12,最后求总门票,就是48+12=60)

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引导学生理解:

先算玲玲的票价24÷2=12,再算三个人的总价24+24+12=60)

师:

说说每道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

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并多媒体展示运算定律)

2.例3拓展题学习

多媒体展示“买门票”情境图和拓展题: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师:

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算式和计算过程

100-24×3

=100-72

=28(元)

答:

应找回28元。

师: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运用运算定律,并结合实际理解意义)

师: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同学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解答。

二、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完成教科书P7“做一做”第1题。

要求:

先说出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比较运算顺序是否一样。

完成教科书P7“做一做”第2题。

2.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25×2=5062-50=12

32÷8=456+4=60

15×3=4530÷6=545-5=40

3.判断并改错

22+18÷232-10×256÷8+7×3

=40÷2=22×2=7+7×3

=20=44=14×3

=42

要求:

独立完成,并小组评讲。

设计意图:

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归纳小结

1.归纳法则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总结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新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李,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课堂作业本P2

2.完成书上P8练习一:

5、6、7、8、9、10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

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自己解决,把答案填字在书上 ,集体订正。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30

   =90÷30

   =3(名)

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

(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        

(1)270÷30-180÷30

(2)()÷30

   =48+12          =60(元)         =9-6               =90÷30

   =60(元)                          =3(名)            =3(名)

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运算顺序:

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    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    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

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     

(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

通过____学生能够掌握____

本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____发展/提高学生____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主要采用:

故事导入/直接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等等

(具体怎么导入,需要简单阐述)

这种方法,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引出新课题。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时,为了突出本节课的第一维知识与技能目标,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初步感知,学习完成后,会对重要生词(语文,其他科目视具体情况而定)进行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讲授第一维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既体现了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部分讲授完成后,开始讲解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第二维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先进行探究学习,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____方法。

然后,结合实例,对____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讲授第二维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种方法,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情感。

(三)巩固练习

根据各科目自行设计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以基础算式为主,选做题会选用一些开放性较高,需要学生进行发散思考的问题,以满足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点,彰显文章主题。

万用模板讲解

教案首页:

(有的学校教案或课题需要首页,尾页)

课程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____________出版社《_________》第____单元第____节的____________内容。

(此节的位置意义)

本节内容的学习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有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不同年级每课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年纪学生,××学生思维活跃,且对×××课有弄哈偶的兴趣,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探索精神,在此前有着__________基础。

在此基础上对(本节内容)进行学习,到达一个__________程度。

学情分析部分的写作,有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法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社会能力)

A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

“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

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根据课程标准中给出的行为动词进行使用。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

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

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

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

(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为重点

从学科知识系统而言,重点是指那些与前面知识联系紧密,对后续学习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技能。

从文化教育功能而言,重点是指那些对学生有深远教育意义和功能的内容,主要是指对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思想、精神和方法;

从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重点是指学生学习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得到帮助解决的疑难问题。

何为难点

教学难点(简称为难点)是指那些太抽象、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的、过程太复杂的、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方法。

五、教学方式

1、情景导入法

2、自学导入法

3、任务驱动法

4、探究式学习法

5、小组协作讨论法

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设备用具:

××机房或××实验室、教材、事先准备的材料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有两个操作要求: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2、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3、归纳

4、作业

1.课前探究部分

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2.导入新课部分

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