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第四章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国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4183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当代史第四章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国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世界当代史第四章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国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世界当代史第四章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国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世界当代史第四章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国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世界当代史第四章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国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当代史第四章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国家.docx

《世界当代史第四章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国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当代史第四章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国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当代史第四章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国家.docx

世界当代史第四章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一节日、德、意三国的民主改造与经济发展

一、日本

(一)日本战争经济的破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发布无条件投降的停战诏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宣告结束。

战争对日本经济的破坏:

日本物质财富损失额高达1057亿美元,损失率达36%;全国共有119个城市化为废墟;军队伤亡总数达216.1万人。

工农业的重重危机与严重的通货膨胀:

“政府、企业、家庭皆有亏损”。

日本人民生活的极度困苦:

粮食、就业、住房等困难。

(二)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

战后要在日本进行民主改革是由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的。

和德国不同,日本在战后由美国单独占领。

美国占领日本的政策也将在日本进行民主改革作为重要内容。

这些改革是通过美国占领军的一系列备忘录和指令来进行的,改革也是在占领军的督促下进行的。

所以战后日本的改革和美国占领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日本战后改革中有两个人起了重要作用,一个是占领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另一个是日本首相吉田茂。

1、政治改革:

(1)非军事化改革:

①解散军队。

②废除原有军事法律,如《兵役法》《国防保安法》《军机保护法》《国家总动员法》等。

③惩治战犯。

前首相东条英机、前外相广田弘毅等7人被判处绞刑。

④取缔法西斯组织与宣传。

(2)五大改革:

1945年10月11日命令日本政府执行民主化5大改革,这是围绕人权进行的:

妇女有选举权;劳动者有成立工会的权利;学校教育自由化;废除专制制度;经济制度民主化。

后来继续发布了有关民主化的命令:

废除军国主义教育;国家与神道分离等。

(3)制定新宪法:

《日本国宪法》

《大日本帝国宪法》废除,制定新的新宪法。

新宪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日本已成为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

体现在几个主要改革中:

第一,取消天皇内阁制,天皇只是日本国的一个象征,不再具有政治权力。

第二,放弃战争,实现非军事化。

第三,一系列民主和人权方面的公民权利。

这部宪法虽然是美国强加给日本的,但是它的内容却是积极进步的。

它反映了战后日本改革的基本成就,反映了反封建、反垄断、反军国主义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宪法。

它的贯彻实施,对于以后的日本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2、经济改革

(1)解散财阀、禁止垄断:

日本财阀是江户时代到明治时代的产物,以血缘和家族的主从关系为轴心,是特权商人与明治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封建色彩极浓的垄断资本集团,是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主要经济基础。

1945年10月开始实施解散财阀的改革,1945年11月冻结了三井、三菱等日本15家最大财阀的财产。

1946年,又成立了“控股公司管理委员会”,强令这些财阀拍卖股份,形成共同持股的经营体制。

这项改革打破了财阀家族垄断的半封建经济格局,为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发展铺平了道路,也为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

(2)土地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后确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天皇制的阶级基础之一,也是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滋生土壤。

由政府将194万公顷地主的土地强制收购,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卖给420万户农民。

日本土地改革具有扫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重大意义,是一次不流血的资产阶级的和平土地革命。

土地改革对日本军事封建资本主义的基础,即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进行了根本改革,完成了自明治维新以来尚未完成的资产阶级土地改革。

同时,土地改革为战后日本经济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后初期日本的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是一次从思想意识到政治、经济诸制度方面较为彻底的变革。

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任务,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旧金山体制的建立

1、1951年3月23日,美国向远东委员会成员国提交所谓对日和约的“临时草案”,7月20日,美国单方面向各有关国家发出了于9月4日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和会的通知。

8月15日正式公布所谓美英《对日和约草案定本》。

这个草案定本遭到一些国家的反对。

2、1951年9月4日,对日和会在旧金山召开。

9月8日举行了所谓的《对日和约》签字仪式。

48个国家的代表以及日本先后签了字。

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南威岛、西沙群岛、千岛群岛等岛屿的一切权利和要求,但没有规定这些岛屿的归属。

和约规定盟国可以与日本缔结协定,在日本驻军。

从而为日美签订安全条约提供了依据。

和约还规定日本的硫球群岛、大东群岛、小笠原群岛、硫磺列岛等岛屿交给美国“托管”。

放弃对日赔偿要求,承认日本对其领土、领海的主权,日本可以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等。

3、在对日媾和的过程中,美日双方签署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美国有权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军;美军可应日本政府的要求,镇压日本的大规模暴动和骚乱;未经美国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和海陆空军驻防、演习、过境的权利给予第三国。

4、1952年2月,美日根据安全条约又签订了双边行政协定,规定美国可以在日本各地设置陆海空军基地;日本向美军提供一切公共事业和设施,并承担驻日美军费用;驻日美军、文职人员及其家属均享有治外法权。

5、1952年4月28日,上述条约正式生效,结束了美国6年多的对日公开占领,开始了对日本的半占领体制。

这种体制就是所谓的“旧金山体制”。

旧金山体制的影响

《对日和约》是一个违反国际协定、侵犯中苏等国主权、维护美国利益的和约。

在经济条款中,《对日和约》严重损害了众多受害国的利益。

《对日和约》的签订使日本在法律上被解除了占领状态,实际上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

相反,由于条约把日本的部分岛屿规定由美军托管和准许美国在日本无限期地保留驻军等,这标志着美军对日本公开的、半占领时期的开始。

由于美国在签订对日和约上采取排斥中、苏等国的政策,因此,这个没有对日作战的主要盟国中国和苏联等国签字的《对日和约》,并没有按照国际协定,结束中苏等国的对日战争状态。

《对日和约》生效后,日本成为美国的军事基地和在亚洲的反共堡垒。

日本的武装在美国的扶持下,重新建立起来。

(四)战后日本的政党

战后日本的政党主要有自由党、进步党(1947年改名为民主党)、社会党、公明党、共产党、民社党、新自由俱乐部、社会民主联盟等。

1955年,自由党与民主党和并,称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

自民党主要由上层官僚、资产阶级政客、地方实力派、资本家、律师和记者组成,拥有400余万党员和党友。

这个政党主张自由经济,倡导建立“民主、自由、福利”的社会。

自由党的统治对战后日本内外政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自民党与社会党对峙的政治格局被称为“55年体制”。

该体制从1955年形成到1993年崩溃的38年期间,社会党等在野党一直未能取代自民党,所以,“55年体制”实际上是“自民党一党执政体制”。

(五)朝鲜战争与日本经济的恢复

到1949年日本的经济仍然处于极端困难之中,工农业生产落后,通货膨胀严重。

1948年的“道奇路线”主要是靠紧缩通货、平衡预算,恢复自由经济。

日本经济恢复的契机是朝鲜战争的爆发。

朝鲜战争给日本带来的好处:

v它给日本带来了大量“特需订货”。

这几十亿美元迅速使日本经济活跃起来。

v朝鲜战争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出口贸易,外汇储备迅速增加。

从而使日本扩大产业投资,吸收海外先进技术等等变成了现实。

1950年6月至1951年底,日本外贸增长达2.8倍,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经济恢复。

日本的外汇储备,1949年末尚只有2亿美元,而到1952年底,就达到了11·4亿美元。

v“特需订货”和出口增加,使日本商业迅速摆脱积压滞销的艰难局面,有约1500亿日元的积压滞销商品被抢购一空,工业生产指数在多年徘徊不前之后,于1950年第一次超过战前水平。

195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也达到战前的水平。

v朝鲜战争使日本企业界获得巨额利润,不仅摆脱了经济危机,而且促进了垄断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朝鲜战争使日本经济开始恢复。

到1955年日本的经济水平已经大幅度地超过了战前。

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很高,平均每年的实际国民收入以11%,工业生产以22%,输出额以46%的比例持续增长。

1955年美国占领结束,日本也完成了历经十年的战后恢复阶段。

(六)日本经济复兴的原因

1、战后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实行民主改革,其中农地改革获得了极大成功,为日本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冷战扩展到远东地区、中国独立,日本由被改造国变成美国的盟国。

美国进行大力的经济援助,输出技术和产品。

3、朝战特需订货为战后经济衰退的日本注入激素。

4、美国为日本的经济增长提供国际环境,解决日本的政治地位难题,帮助日本进入世界经济组织、亚洲银行等国际机构。

5、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伞下,日本的军费开支几乎为零

二、联邦德国

(一)主权的恢复

联邦政府成立初期,由于占领法规的存在,联邦政府没有外交主权,内政也受监督。

朝战爆发后,美国倾向于重新武装联邦德国。

1954年10月,签订“巴黎协定”,取消占领法规,允许联邦德国以平等成员资格加入北约组织,成立一支50万人的正规军。

1955年巴黎协定生效,联邦德国获得主权国家地位。

(二)政治状况

1、德国投降后,审判纳粹战争罪犯,非纳粹化运动。

2、二战后,在德国被占领的情况下,联邦德国是在地方和州重建后,才成立中央政权的。

地方和州建立了自制性的管理机构,制定了州的宪法,设立了州议会和州政府。

1949年5月通过了新宪法草案,即“基本法”。

基本法:

此法按照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适当划分了联邦、州和地方权限,体现了分权原则;州政府不仅是联邦政府下属的执行机构,而且有自己专管的范围,联邦政府不得侵犯,反之亦然。

联邦议会实行两院制:

联邦立法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参议院由各州代表组成。

联邦实行总理内阁制,总统仅是国家权力象征性的代表。

宪法基本恢复魏玛宪法的模式,但作了一些重要修改。

从宪法中取消了总统紧急权力。

在宪法制定之后,联邦德国还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立法。

从大的选举法到小的垃圾处理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制体系。

3、1949年8月,联邦德国进行了第一次普选,基本上形成了两大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和社会民主党)加上一个较小的政党(自由民主党)的格局。

基督教民主联盟在第一届联邦议院选举中获胜,当时的胜利虽然优势不大,但是随后力量不断扩大,连续在选举中获胜,执政时间长达15年。

这个党在内政方面的主要政策是:

坚持德国统一,主张社会市场经济。

这个党的政治领袖是康纳德·阿登纳,因此基民盟执政的时期被称为“阿登纳时代”。

(三)战后德国经济

1、德国投降后,占领当局根据“清除经济权力过分集中”的法令,解散了鲁尔的大钢铁托拉斯和法本托拉斯。

2、联邦德国政府的经济政策:

(1)实施《共同决定法》、《平均负担法》

(2)推行国家福利政策(3)艾哈德的经济改革

艾哈德的经济改革

v德国战后经济改革的主要倡导者和决策人是路德维希·艾哈德博士,他在1948年-1966年先后担任过联邦德国的经济部长和总理,对德国的经济改革和决策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采用的理论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属于新自由主义派观点。

概括而言,在“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下实施的改革要做到:

第一,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使竞争有序进行;第二,同时要有相应的社会福利措施,兼顾分配领域更趋合理。

v艾哈德所推行的改革的第一步是整顿货币,代号为“捕当猎犬”行动,从美国运进重达500吨的57亿马克的新钞,于1948年6月19日晚开始全面换钞的货币改革。

第二步是取消配给制,放开价格,推动西占区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

1952年联邦德国经济的主要指标均已超过战前水平,顺利实现了经济复兴计划,开始进入经济高度增长时期,在1952-1965年的13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和年平均增长速度均保持在9.8%左右,增长速度一直居西方国家前列,超过了美、英、法三国,仅低于日本。

至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较1952年提高了6倍,经济实力居西方国家第二位。

同时消费物价的年上涨率却保持着2.9%,失业率也得到有效控制。

这使德国的社会长期安定。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

3、“德国奇迹”的原因

内因:

艾哈德采取的经济政策。

长期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和“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多样化和良好的教育状况。

外因:

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对德态度的改变。

总而言之,“德国奇迹”的出现是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因素都是至关重要的。

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国内的民主化改革、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以及“马歇尔计划”为代表的国外经济援助。

前两者从内部清除了经济腾飞的障碍并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而经济外援则迅速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最紧缺的资金。

(四)哈尔斯坦主义

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征是在冷战中坚持一边倒的政策,其中一个重要政策是不承认民主德国,即“哈尔斯坦主义”(1955),要求与联邦德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不得与民主德国建交。

这个政策的基础和前提是德国统一。

这时东西德分裂的态势已经形成,但是在冷战条件下,东西方不能调合也不能共处,坚持德国统一而且是由西德统一东德就成了自然的推论。

这个政策到七十年代才改变。

三、意大利

(一)战后意大利政治

1、建立共和国:

1946年6月2日,意大利举行全民公决,投票结果,1270万张选票拥护建立共和国,1070万张选票主张继续君主制,意大利民主势力终于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关键性的胜利。

1947年12月22日意大利通过了新宪法。

新宪法把实权赋予内阁会议,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共和国总统仅作为国家元首由两院选举产生,政府首脑是内阁总理;保障私有财产和私人经营的自由,这部宪法还反映了罗马天主教对意大利的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影响。

2、1947年2月10日,盟国在巴黎签署了对意和约,之后,盟国军队撤出意大利。

意大利恢复了国家主权。

3、全民公决同时进行的制宪会议选举中,天主教民主党、共产党和社会党成为议会三大政党。

后来天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对共产党采取排挤态度,1947年意共和社会党一起退出政府,成为在野党。

50年代天主教民主党依靠一批小党的支持连续执政,政局不稳。

1962年执政党开始所谓“向左开放”政策,同社会党组成持续十年的中左政权。

(二)战后意大利经济

1、改造南方:

意大利经济具有两重性,北方是工业发达地区,南方农业地区,南北尖锐对立。

所以天主教民主党政府实行对南方的改造。

实行土地改革,取消大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土地。

对经济落后地区也加强投入,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

1957年通过的法律规定设立“南方基金”,国有企业必须将投资的40%,建厂数的60%用于南方。

2、兴建国家控股公司:

战后成立的产业复兴公司等政府所属企业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企业合作,推动了企业、产业的合理化、集中化,对从50年代开始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意大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这种形式发展而增强了实力。

仅伊利等三大国家参与集体就控制了近千家公司的企业,年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3以上。

1951一1965年期间,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8.3%,仅低于日本,超过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

从1950年到1970年,各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都成倍地增长:

钢产量从236万吨陈到1728万吨;发电量从247亿度到1174亿度;原油从8000吨到141万吨,汽车从13万辆到185万辆。

创造出了“意大利奇迹”。

(二)意大利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

1、政府的经济改革。

2、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3、大量过剩的劳动力造成的低工资、低物价有利于外贸的发展。

4、50年代在波河流域发现大量的天然气和西西里等地的石油。

第二节西欧、北欧各国的政治经济重建

一、英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给了大英帝国沉重的打击。

二战更使已走上衰落道路的英国进一步削弱,战争结束时英国大量举债,不仅欠美国的债,甚至欠其自治领和殖民地的债,英国真正成了一个二等国,一个普通的欧洲国家。

英国殖民体系的瓦解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开始了,但是世界范围的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非殖民化运动在此时已成为世界范围的不可阻挡的形势。

战后不少英国殖民地国家获得了独立。

战后初期最著名的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

战后的英国史是从英国的衰落开始的。

这成为战后英国史的重要基础和原因。

(一)1945-1960年英国历届政府

v1945.05-1945.07温斯顿·丘吉尔保守党/过渡政府

v1945.07-1951.10克莱门特·艾德礼工党政府

v1951.10-1955.04温斯顿·丘吉尔爵士保守党政府

v1955.04-1957.01安东尼·艾登爵士保守党政府

v1957.01-1963.10哈罗德·麦克米伦保守党政府

(二)工党与保守党的趋同

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社会经济惯性使得这些政党的施政方针不可能有大的差别。

政党的存在只是为了“制衡与公平”。

(三)二战后英国政府的主要政策

1、工业国有化

工党政府执政期间,共实施了8个国有化法案。

除原已收归国有的电话、电报、无线电广播、伦敦地铁、公共汽车及发电站外,还对银行、铁路、煤炭、电力、钢铁、航空和医院等行业和部门实行国有化。

到1951年工党下台时,英国国有部门所雇佣劳动力己占总劳动力的25%,国有工业资本己占总工业资本的46%。

从实际效果看,煤炭、电力、运输等工业在国有化后都有所改善,当然,也有些企业因国有化而亏损的更加严重。

保守党基本接受了国有化的现实,只是终止了关于钢铁工业和国内运输业的国有化计划。

国有化顺利推行的原因

v工党在议会占多数。

v二战结束时,凯恩斯主义已是占据主要地位的经济学说。

v挽救英国经济危机的需要。

(进入二十世纪后,英国经济长期处于慢性危机、长期萧条、停滞不前的状态中,被称为“英国病”,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这使英国的经济面临一种必须要进行改革以突破难关的局势。

在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国有化成为一个解决办法,它的提出已有一段时间,经过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探索,加之凯恩斯学说在解决危机中的应用效果,使英国资产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只有使用国家的力量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英国在国有化高潮前个别国营企业的试验也提供了经验,国有化终于在四十年代有了比较大的突破。

v在实施过程中,工党政府采取的措施赢得了支持。

(在实施国有化的过程中,工党政府采用了补偿的办法,企业主不会受到太大的损失。

例如,政府用高于市场的价格的政府债券收购企业股票。

而且政府大量留用原企业董事、经理继续供职,并保持原企业工人内部就业的稳定,这样使得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不会因为国有化而有太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长期亏损的企业,只有好处。

这样就使国有化深得人心。

国有化对英国经济摆脱困境是起到了作用的,但是它同时也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英国病”:

是经济学界对20世纪以来英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综合国力持续衰落现象的概括性称谓。

“英国病”的症状表现为:

“走走停停”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一一失业并发症与国际收支危机的交织、收入分配与经济效率之间的矛盾、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地方分权主义日益严重的趋势。

“英国病”的根源在于:

长期的国防安全、社会稳定和组织自由,产生了大量排他性和反对变革的“分利集团”,它们阻碍了英国的技术革新和资源自由流动,降低了英国的经济增长率,并导致了严重的机构僵化症。

2、福利国家

工党政府基本奠定了战后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

1946至1948年,实行了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规定发给新生婴儿、儿童教育补助金,设立失业、退休、工伤、疾病、怀孕、丧葬补助金,发给寡妇和老年人养老金。

社会保险基金的构成主要是投保者个人、企业主定期交纳的保险费和国家预算拨款。

同时,工党政府还实行了国民医疗保健制度改革,规定全国医院收归国有,全体公民(甚至包括客居英国的外国人)享受免费医疗。

病人的医疗、药品、住院、手术和护理费用全部由国家免费提供。

在社会福利改革的各项措施陆续实施后,1948年艾德礼宣布,英国已经成为福利国家。

保守党继续推行福利政策。

(四)丘吉尔的“三环外交”(1948.10)

第一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它英联邦自治领在内及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

最后一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这三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连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或力量的结合足以推翻它们,或敢于向它们挑战……我们是在这三环中的每一环里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

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三环间的连接点上。

丘吉尔“三环外交”政策的目的是希望与法德和解,振兴西欧,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借助美国的力量抗衡苏联,以及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

二、法国

(一)战后初期法国的基本状况:

1、经济凋敝。

2、政权频繁更迭:

法国于1946年建立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并制定了宪法。

第四共和国的内阁在短短的11年中如走马灯似的换了20届,其中最长的不过一年多,最短的仅两天。

阿尔及利亚战争加深了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法国垄断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建立一个集中的、稳定的政权。

在这种情况下1958年10月,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

戴高乐就任总统,并制定了新宪法。

新宪法的主要特点是扩大了总统的权力,削减议会的权力,降低总理的作用。

第五共和国是法国现代史上的转折点。

政权名称

起止时间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2年——1804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年——1815年

“七月王朝”(波旁王朝复辟)

1815年——1848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48年——1852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

1852年——1870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0年——1940年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1946年——1958年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1958年——

(二)戴高乐政府的政策

1、经济政策:

继续实行国有化和政府干预的计划经济。

另外辅以其它有利于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措施。

2、对外政策:

主要是积极发展与欧洲共同体的经济合作,同时坚持法国的民族独立。

3、殖民地政策: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殖民地独立问题,采取政治解决的办法。

这使法国在与殖民地关系上最终达成了和平解决的结局。

1962年3月18日法国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签署的埃韦昂协议结束了敌对,阿尔及利亚实现独立。

(三)企业国有化和国家对经济的计划调节

法国国有化的重点是六个基础部门:

煤炭、电力、冶金、农机、水泥、运输。

另一个措施是计划经济,由政府用行政手段干预,但是要说明的是战后西欧国家主要是法国实行的部分计划经济,与苏联的计划经济有着很大的区别。

西欧国家计划经济是软性计划(SoftPlanning),不取代市场经济,政府只提出一般性计划,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机构用政策去影响企业,帮助企业达到政府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用货币政策来实现,法国将法兰西银行收归国有。

政府主要是通过贷款、税收等项政策来推行计划。

计划经济中最早也最典型的就是莫内计划。

莫内计划就是由政府对国民经济一些基础部门实行计划性干预。

(四)法国经济得到发展

国有化和计划经济这两项措施是有效的,加上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法国在1947-48年基础上恢复了经济,进入50年代后,经济稳步增长,发展速度虽然比不上美、德、日等国,但还是比英国快。

法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1、经济实力大为加强,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2、战后法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法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1、戴高乐1958年执政后,法国政局相对稳定。

2、“美援”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为法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通过国有化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4、重视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为法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5、重视科学技术研究,注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6、扩大资本积累、加大固定资本投资与鼓励出口贸易相结合,促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