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a卷有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3973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a卷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a卷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a卷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a卷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a卷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a卷有答案.docx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a卷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a卷有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a卷有答案.docx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a卷有答案

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2.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3.1905~1911年,清廷举办了七次留学毕业生归国考试,考试内容为学科门类及经史之学,合格者授予进士或举人出身。

七次考试共有1388人合格,其中留欧美学生占9.8%,留日学生占90.2%。

由此可知,当时

A.财政投入促进日本教育质量提升

B.日本是中国学生主要留学目的地

C.清廷原封不动坚持传统选官制度

D.欧美各国逐渐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4.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诠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行为的重要影响是

A.重新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

B.减少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危机

C.使晚清保守思想大行其道

D.推动了传统思想与民主科学的结合

5.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

“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

小民族主义者何?

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

大民族主义者何?

合国内诸族以对于国外诸侯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梁启超极力抵制民主革命

B.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C.梁启超主张加强民族融合

D.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加速

6.下表为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课程安排(节选)。

据此可知,万木草堂

课程

教学内容

义理之学

宋明理学、泰西哲学等

经世之学

中国政治沿革得失、万国政治沿革得失等

考据之学

中国经学、万国史学、数学、格致学等

词章之学

中国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学

A.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B.摆脱了封建教育的影响

C.以培养革命人才为目标

D.受到中体西用思想影响

7.龚自珍和魏源重视时势变易,形成了今文经学历史观,康有为吸收并予以继承。

康有为依据“公羊三世说”。

将“据乱世”和“升平世”称为小康,而“太平世”则为大同。

三者同处于一根朝向未来的时间链上,依次上升。

由此可知康有为的历史观

A.深受儒家循环史观影响

B.受到社会进化史观影响

C.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D.包含了天命史观的思想

8.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A.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B.均主张“中体西用”

C.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D.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9.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

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经义三道,这次考试

A.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B.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

C.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

D.体现了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特点

10.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

A.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

C.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D.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1.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申明“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也。

”这表明他

A.注重学术研究的多元化

B.注重学校文化建设

C.坚持自由包容的办学理念

D.不拘一格选人用人

12.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

这一变化反映了

A.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13.1922年,梁启超指出:

“科学精神之有无,只能用来横断新旧文化,不能用来纵断东西文化。

若说欧美人是天生成科学的国民,中国人是天生成非科学的国民,我们可绝对的不承认。

”梁启超此言

A.强调思想文化进步的重要性

B.肯定了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C.对新文化运动表示完全支持

D.否定了当时盛行的进化论

14.鲁迅曾说: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我以为要少看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绝对否定传统文化顺应了时代潮流

B.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

C.中国的书籍承载了过多的文化糟粕

D.目的是为了反对封建思想革新社会

15.陈独秀认为,孔学说的特色主要是礼教和不言神怪,以现代民主和科学的尺度衡量,礼教是反民主的,而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

这反映出陈独秀

A.重视调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B.反思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C.批判传统儒学糟粕认同其思想精粹

D.主张必须彻底地更新中国传统文化

16.陈独秀说:

“袁世凯要做皇帝,也不是妄想;他实在见得多数民意相信帝制,不相信共和。

就是反对帝制的人,大半是反对袁世凯做皇帝,不是真心从根本上反对帝制”。

这反映出

A.帝制符合中国当时历史潮流

B.共和制度缺乏广泛社会基础

C.袁世凯复辟帝制有其必然性

D.中国人民思想意识十分落后

17.1919年之前,在中国宣传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更少。

1919年之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

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B.国内外局势的剧烈变动

C.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

18.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

该演讲称:

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

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

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19.表中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时段

流行话题

五四运动前

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父子、戏剧改良

五四运动后

平民、劳工、劳动、阶级

A.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B.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

C.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21.孙中山一生致力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构建以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从国情出发的务实态度、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为核心的中国模式。

孙中山思想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三大政策

22.孙中山曾说:

“维我中国开国以来,以中国人治中国,虽间有异族篡据,我祖我宗常能驱除光复,以贻后人。

今汉人倡率义师,殄除胡虏,此为上继先人遗烈。

”这说明孙中山

A.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

B.以推翻清朝统治为出发点

C.宣扬民生主义的革命思想

D.把反帝与反封建有机结合

23.1927年8月,毛泽东在《湖南暴动大纲》中提出:

“要在湖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定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由此可知,毛泽东

A.已预知了秋收起义的失败

B.最早提出了关于土地革命的主张

C.意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已经萌发“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4.法国学者毕仰高认为人民大众之所以支持共产党,“主要并不是因为党的领导干部和红军官兵的抗日活动,而是在于他们的行为让民众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他们真正回应了民众的需求。

”材料反映了毛泽东思想中的

A.独立自主

B.实事求是

C.自力更生

D.群众路线

25.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季塔连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留下“三大经验”,其中第一条是中国领导人在改革开放之前进行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准备工作。

该“准备工作”是指

A.八字方针的提出

B.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文革”被彻底否定

D.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第II卷

本卷包括四大题,共计50分。

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学者、官员基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

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

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

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材料二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

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

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

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

(7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

(5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以孔子为表征符号的中国哲学传入欧洲之后,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如“道”“理”“太极”和“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方法被西方哲学家看作是“纯粹理性”“绝对理念”“自然法”“自然神论”“无神论”“唯物论”“正反合”“两极相逢”“有机论哲学”等等,在欧洲思想文化土壤里经过欧洲化的改造成为17世纪欧洲近代哲学孕育的重要元素,继而又成为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精神资源。

欧洲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如莱布尼茨、伏尔泰、魁奈等人都对中国哲学、中国思想文化十分着迷,以致造就了长达近两个世纪的“中国热”。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入、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

这时的“西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

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

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

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

严复倡导“中西体用一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

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西会通”和“中西融合”的呼声在思想学术界不绝于耳。

——均摘自《光明日报》《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

(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东渐”的特点及启示。

(9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19世纪中叶,中国面对着天崩地裂式的大变局,在这巨变的时代,进入新语境的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不得不重组自己的知识系统。

而在这种力图谋求适应新世界的知识重构中,拥有相当深厚历史与传统资源的中国士人,通常采取的是重新诠释古典以回应新变化的途径。

通过这些熟悉的旧知识,来想象和重构那些不熟悉的新知识,借助这些早已理解的旧观念,来解释很难理解的新观念,来平息遭遇新知识新思想时的心灵震撼。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12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

1977年冬天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有6000人参加会议。

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

1977年底胡耀邦在党校创办的理论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文章,论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在党内和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

到1978年下半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达到了高潮。

1978年,小岗村的18家农户为了能吃饱饭,“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率先实行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结合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围绕“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答案

1.【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关锁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识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A项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主要原因。

【答案】C

2.【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

【答案】D

3.【解析】七次留学毕业生归国考试共有1388人合格,其中留欧美学生占9.8%,留日学生占90.2%,这说明当时日本是中国学生主要的留学国家,故B正确;仅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财政投入促进日本教育质量提升”的结论,故A错误;清廷举办留学毕业生归国考试,说明对传统选官制度的改革,故C错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并不能说明欧美各国逐渐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故D错误。

【答案】B

4.【解析】康有为之所以把重塑孔子形象看的很重,是因为他要将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传播到中国,为了更好的宣传,就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故B正确,而A错误;康有为通过这种做法是在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故没有出现C所述结果,排除;他的做法推动了传统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的结合,而不是与科学民主的结合,排除D。

【答案】B

5.【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初,梁启超就认为应当抛弃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形成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民族观念,这说明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故B正确。

材料未体现梁启超抵制民主革命的意图或行为,而是强调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A项错误。

材料强调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不等于梁启超主张加强民族融合,C项错误。

文化的近代化有很多的表现,仅梁启超的一句言论不能说明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加速,D项错误。

【答案】B

6.【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万木草堂课程内容既保留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等内容,同时学习西方政治文化,故万木草堂的课程设置受到中体西用思想影响,D项正确。

材料涉及教学内容的信息,与教学方式无关,A项错误。

从万木草堂的课程可知,学习的内容仍受封建教育的影响,B项错误。

万木草堂是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的地方,不可能是以培养革命人才为目标,C项错误。

【答案】D

7.【解析】根据“龚自珍和魏源重视时势变易,形成了今文经学历史观,康有为吸收并予以继承”可知,康有为的历史观受到社会进化史观影响,B正确;根据“三者同处于一根朝向未来的时间链上,依次上升”可知,康有为的历史观不是循环史观,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排除C;材料表明康有为的历史观依据“公羊三世说”,与天命史观无关,排除D。

【答案】B

8.【解析】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都是由清政府发起或参与的重要的自救或自强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改变传统的君主专制,因此二者都触及了政治制度,故D错误。

洋务运动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军事领域,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并未触及政治制度的改革,故A错误。

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都主张全面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以西方制度为蓝本改革传统的政治制度,并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故B错误。

洋务运动破产,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也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并不表明这三项改革毫无意义。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这些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故C正确。

【答案】C

9.【解析】材料“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可以看出涉及到一些关注现实的问题,结合所学,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统治危机日益加深,1904年科举考试的内容表明清朝仍在为近代化艰难努力,A正确;1904年科举考试的内容涉及到关注现实,着眼改革,有利于引导更多的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但辛亥革命的人才主要不是来源于科举考试,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1904年科举考试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排除C;材料表明科举考试关注现实和传统儒学,和半殖民地无关,D错误。

【答案】A

10.【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性。

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它弘扬了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主要功绩),空前解放了思想,故答案选B。

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C项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的影响;D项是指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的论战。

【答案】B

11.【解析】“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也”说明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学术研究的多元化,故A项错误;“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和“不拘一格选人用人”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故BD项错误。

【答案】C

12.【解析】从材料的时间范围看,A、C两项均不符合;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且材料并未体现,排除;“君”到“国”的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己深深地影响到民间风气习俗的变革,说明近代国家观念已在民间悄然形成,故D项正确。

【答案】D

13.【解析】材料反映了梁启超认为中国文化也有发展科学精神的条件,意在强调中国思想文化进步的重要性,故A正确;梁启超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有科学精神,并不是肯定西方文化的优越性,故B错误;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对进化论的批判,故D错误。

【答案】A

14.【解析】鲁迅认为“我以为要少看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是因为鲁迅认为当时的中国书多是宣传封建思想和纲常伦理,出于反对封建思想革新社会的需要,鲁迅才提出上述并非是对中国书和外国书的区别进行客观评价的看法。

故答案为D项。

对传统文化应当辩证分析其优缺点,排除A项;鲁迅的看法有点片面,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中国书籍也有许多文化精华,排除。

【答案】D

15.【解析】“礼教是反民主的,而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等字眼意在强调陈独秀既看到了传统儒学糟粕同时又看到了传统儒学的思想精粹,故C正确;陈独秀并不重视调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排除A;选项B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排除;材料根本就未说必须彻底地更新中国传统文化,排除D。

【答案】C

16.【解析】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排除A;由材料“多数民意相信帝制,不相信共和”,可知共和制度缺乏广泛社会基础,故B正确;由材料“大半是反对袁世凯做皇帝”,故排除C;近代以来,西方思想传播,中国人民思想有所进步,排除D。

【答案】B

17.【解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主要是由于当时国情所决定的,即是由当时国内外局势的“剧烈”变动而导致的,而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均只是国内外局势的“剧烈”变动的具体表现,所以本题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

【答案】B

18.【解析】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错误。

【答案】A

19.【解析】1915年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主张女子解放、婚姻自由、反封建礼教等冲击了封建传统文化,A错误;B表述绝对,错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争取政治权利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C错误;结合所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平民、劳工、劳动、阶级成为流行话语,D正确。

【答案】D

20.【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意义不大,“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结合该内容及材料时间“192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取胜,影响日益增强,故C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