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了一个亿你依然需要一份工作.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3922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什么有了一个亿你依然需要一份工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为什么有了一个亿你依然需要一份工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为什么有了一个亿你依然需要一份工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为什么有了一个亿你依然需要一份工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为什么有了一个亿你依然需要一份工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什么有了一个亿你依然需要一份工作.docx

《为什么有了一个亿你依然需要一份工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什么有了一个亿你依然需要一份工作.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什么有了一个亿你依然需要一份工作.docx

为什么有了一个亿你依然需要一份工作

为什么有了一个亿你依然需要一份工作

很多人觉得,工作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为了获得尊重。

如果说工作是一种本能,你大概会觉得难以置信。

如果工作是跟生存、语言、繁衍后代的本能一样的话,按理说即使老板不付薪水也会有人愿意来上班。

为何有这么多人痛恨自己的工作,甚至不惜逃避工作呢?

1963年,动物心理学家格兰·詹森(GlenJensen)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他训练实验室的老鼠学会了按杠杆以获取食物。

到了进食时间,老鼠就会被放出笼子,来到一个杠杆前面。

这些老鼠已经学会了去按这个杠杆,按一下就会出来一块香甜的饼干。

于是它们就会不停地去按这个杠杆,直到吃饱为止。

但有时候老鼠会发现,在不远的地方有一堆一模一样的饼干,足够自己吃到饱,还不用付出任何劳动就能获取。

你猜结果是什么?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老鼠在这样的情况下会直奔免费食物而去,不再理会按杠杆这档子事了。

老鼠们却做出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詹森测试了200只老鼠,其中有199只老鼠选择了继续按杠杆。

也就是说,200只老鼠当中只有一只选择了不劳而获,另外的199只还是选择自己劳动来获取部分食物。

有44%的老鼠比较勤劳,它们吃的一半以上的饼干都通过劳动获取,只有小部分来自于现成的饼干堆。

你可能觉得只有老鼠才会做出这种蠢事,它们不懂得享受。

可是后续的研究发现,不光是老鼠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只要工作不是太辛苦难度不是太高,动物们更愿意选择劳动来获取食物。

人也是一样。

你大概没办法相信我说的话,但的确工作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驱动力。

虽然我们以为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赚钱来享受,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工作的本身。

1工作与自我的联系最紧密

杜克大学的丹·艾瑞里(DanAriely)做过一个研究:

他找了一些大学生来做一件工作,在一张印满字母的纸上找出两个相连的S圈出来,有点类似校对的工作。

这个工作是有报酬的,同样,每校对完一张,学生就会把校对好的那张纸交给实验者,同时可以选择还要不要继续校对下一张,当学生感觉自己的劳动跟报酬不相符的时候就会停止工作。

有一些学生把校对好的纸张交给实验者的时候,实验者会看也不看的把这张纸放到碎纸机里碎掉;有一些学生,实验者还是看也不看就把这张纸放到一摞纸的上面;还有一些学生,实验者接过他们的纸,会假装感兴趣的看一遍,点点头,并且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纸上,再放到一摞纸上面。

你或许已经猜到了,获得承认并且把名字写在纸上的那组学生工作热情更为高涨,这组当中有49%的人校对了10页纸。

自己校对完的纸没被任何人看到就被碎掉的那些人工作热情非常低,他们当中只有17%校对了超过10页纸。

工作满意度是幸福感的重要预测指标。

你对于工作有多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对于人生有多满意。

有研究表明,在幸福感的所有预测指标中,工作仅次于婚姻。

盖洛普公司曾主导了一次针对全球十几万人的调查研究,其中包括了从原始部落到现代文明等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结果表明,不管在地球的哪个角落,一份有意义的工作可以显著地预测幸福感。

想象下,当你结交了一个新朋友,如果你只能问他一个问题,你会选择问他什么呢?

年龄多大?

结婚与否?

学历多高?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询问对方的职业。

最能代表我们本质的不是年龄,不是学历,也不是婚姻状况,而是我们在做些什么。

工作是跟自我联系得非常紧密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工作充满意义,那么你的人生就充满了意义。

那么什么是有意义的工作呢?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反向思考下什么是没有意义的工作。

是薪水低吗?

是地位低吗?

这些当然很可恶,但没有意义的工作却不止于此。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给出了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

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国王。

他每天都要把一块大石头从山脚推到山顶,每次当他刚好要达到山顶的时候,大石就会滑落回山脚,西西弗斯只有顶着烈日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断。

这才是没有意义工作的极致。

也就是,你做的事情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这句话用英文来形容似乎更贴切,也就是:

Youdon’tmakeadifference。

正如刚才的实验所反映,自己的工作被他人看到是多么重要。

我们需要薪水,但我们常常忘记了,我们也需要影响他人,影响这个世界。

2工作的意义在于发生影响

一度我们被鼓励写日记,但只有少数人坚持下来。

每天坚持把事件或心情记录在一个本子上看似简单,却需要很大的自律。

但微博和朋友圈出现之后却能够风靡一时,每天写微博和发朋友圈的人比每天写日记的人要多多了。

同样是写东西,同样是没有报酬,为什么微博和朋友圈写起来就会比日记要带劲呢?

这大概和前面的实验道理一样,当我们感觉自己写下的东西可能会被他人看到时,写作的热情更为高涨。

一份有意义的工作,就是可以产生影响的工作

你有没有发过石沉大海的电子邮件呢?

你有没有写过被编辑拒绝发表的稿件呢?

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大概能够理解那种空洞和无力感。

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没人看到。

我在读博士生时有过两个导师,其中一个导师,不管你写给他什么邮件都会及时回复,哪怕邮件里只有两个字“谢谢”,他也会回复一个“不用谢”。

另一个导师截然相反,除非不得已,很少回邮件,你写给他的邮件就好像被宇宙黑洞给吸进去一样,每次写邮件给他的时候,我内心都充满了悲凉,感觉就像送荆轲去刺秦王一样一去不返。

不过,虽然我们需要工作的意义,却常常将工作设置成没有意义的模块。

为了效率,我们把工作分解成一小块一小块,由不同人来负责,每人只需要做自己熟练的那几个动作,这就叫流水线作业。

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缩减了工作的复杂度,但也缩减了工作的意义,导致每个人的视野变得狭窄,无法体会到工作成果的意义,这从某种程度上违反了人性的需要。

三十多年前,耶鲁大学的JudithRodin和哈佛大学的EllenJ.Langer来到一家敬老院做了个实验,里面的老人们都已经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他们将老人分为两组。

其中一组老人得到了很好的服务,护士替他们包办所有的事情,包括挑选房间的植物,给植物浇水,选择录像带。

另外一部分老人则需要自己去做这几件事情,除此以外,老人享受的其他待遇都一模一样。

结果是,需要自己劳动的第二组老人要更加健康有活力。

更惊人的变化是,在18个月之后,第一组老人的死亡率是30%,而第二组老人的死亡率是15%。

我们常常以为工作需要我们。

但事实上,我们也需要工作。

从幼年时代开始我们就憧憬长大之后要做什么。

如果你问一个小孩他长大想要做什么工作,他可能会说想要开货车,因为喜欢车车;他可能说想做厨师,因为喜欢吃东西;也有孩子想当杀猪匠,因为喜欢吃猪肉。

很少有孩子会提到薪水,单纯是出于热爱在进行职业选择。

但如果你问成年人他想要从事什么工作,大多数人都会说自己喜欢赚钱多、做事少、地位高的工作。

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忘掉了自己工作的本能。

工作固然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为了获得尊重。

但别忘了,我们工作也为了工作的本身,工作是一种本能。

02钱对一个人有多重要

钱并非人类历史与生俱来的东西,却在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左右着人们的安全感。

如果说食物、健康、性爱和社会关系是人类本能,金钱甚至可以让你放弃这些。

为什么金钱追求不是人类本能却胜似人类本能?

金钱发挥力量的界限在何处?

1953年,心理学家施瓦布(Schwab)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要求人们尽可能长时间地挂在一根单杠上。

◎结果平均每人能挂45秒。

◎如果他用催眠术暗示来增加人们的力量,那么挂的时间会增加到75秒。

◎当他拿出5美元(大概相当于今天的30美元),告诉人们如果打破前人的纪录就能得到这笔钱。

人们平均可以悬挂110秒。

也就是说,金钱的力量可以促使人们发挥出2.5倍的潜力。

1不是本能胜似本能的金钱追求

我们有很多其他的驱动力,如食物、性爱、社会关系以及健康等。

但与金钱不同的是,它们是与生俱来的,被保存在我们的基因中。

金钱却不是与生俱来的追求,人类在幼年时期并不会追求金钱。

即使是今天,在一些与世隔绝的原始社会形态当中也没有金钱的存在。

从这点来说,追求金钱并不是人类的本能。

理性地说,人们对金钱的追求应该局限于对金钱能够购买到的物质的追求,事实却并非如此,金钱的魅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作为一种交换工具的魅力。

在很多时候,人们会放弃那些有真正进化意义的本能需要(如对食物、性爱、社会关系和健康)的追求,转而追求金钱。

我们每天都牺牲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去工作赚钱;明知道对健康有害,还是愿意从事那些高负荷、高压力的工作而赚取更多的钱;甚至愿意用自己的器官去卖钱。

并不是贫穷的人才会选择不择手段地赚钱——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在已经拥有了此生无忧的金钱之后,还会为了多赚那么一点钱而不惜牺牲健康。

人们对金钱的追求,为什么会超过那些真正有生物学意义的本能呢?

原因是,金钱的象征意义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和保护,导致社会地位的提升。

因此,对金钱的追求虽不是本能,却可以替代人们本能的需求。

2金钱可抵御疼痛

神经心理学家布里特(Breiter)和他的同事一直致力于研究可卡因对于大脑的影响。

2001年,他们发现,金钱的奖赏会激活伏隔核、豆状核下延伸的杏仁核和眶回这些脑区。

而这种大脑激活模式跟瘾君子注射可卡因以及不吸毒者注射低剂量吗啡所导致的大脑激活模式是一样的。

这么看来,金钱是一种让人成瘾的药物。

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金钱的巨大魔力。

金钱还能降低我们对疼痛的感受。

BBC曾经拍摄了这样一个实验:

让一半的被试者数80张一百元的钞票,另外一半数同样大小的80张纸。

之后让他们将手浸入一个装满冰块的水箱呆30秒,再在9点量表上评价他们感受到的疼痛。

结果发现,数钱组能够耐受疼痛的时间是数纸组的两倍。

这也就是说,钱不但降低了我们对疼痛的感受,还增加了我们对疼痛的耐受力。

在另一个实验里,我们发现金钱不但能够帮助抵御生理性疼痛,还能够帮助抵御社会关系破裂带来的心理疼痛。

一些观察家认为,这个结论可以为心理伤害的法律赔偿提供证据。

在过去,当人们遭受他人的诽谤侮辱时,一些人选择起诉要求赔偿,但这种要求听起来不太合理:

你受到的是心理伤害,金钱真的能够有效补偿吗?

我们的发现提供了这样的证据,即金钱可以缓解心理痛苦。

3金钱减少了快乐

金钱能够降低我们感受到的痛苦,可是另一方面,金钱也能够降低我们感受到的快乐。

2010年8月,来自比利时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那些薪水高的员工,以及那些之前看过钞票的员工,都更加没有办法从生活的细小事件中感受到快乐。

他们做了一个实验:

一半被试者在看了钞票之后吃巧克力,另外一半没看钞票就吃巧克力。

结果发现,看过钞票之后的人在吃巧克力时感觉更不享受。

这个结论与一个对彩票头奖获得者的经典研究相互印证。

那个研究发现,刚刚获得巨额头奖的幸运儿们,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都无法从日常事件中感受到快乐—在感受到金钱带来的巨大刺激之后,跟朋友聊天、和家人相处、晴朗的天气等“小事情”很难再让他们快乐起来。

因此,金钱就像是麻痹感受的药,虽可以降低我们感受到的痛苦,也会降低我们感受到的喜悦。

4金钱替代和损害社会关系

人类对社会关系的追求具有进化意义的动机。

比起其他动物来,人类不算强壮,又没有毒牙利爪,跑得也不是太快。

最糟糕的是,人类生命的前几年都十分脆弱,不能离开他人的照料而生存。

很多动物一生下来就能行走,但是人类要一年之后才能蹒跚迈步。

因此,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只有在群体当中才能生存。

社会关系对于生存至关重要,被群体或者他人所抛弃或排斥常常意味着灭顶之灾。

因此,对社会关系的追求印刻在了基因之中,成为人类的本能。

前面提到,金钱可以作为社会关系的替代品,提升社会地位,带来安全感和心理上的保护。

但是,作为社会关系的替代品,金钱却损害了社会关系。

2006年,明尼苏达大学凯瑟琳·沃斯(KathleenVohs)发表在《科学》杂志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发现,当在看到或想到钱之后,人们会变得更加不愿意帮助他人,在自己需要帮助时也更不情愿向他人求助;跟人交谈时,离他人的距离也更远。

金钱让我们以为有了自己就够了,不再需要跟他人建立联系。

金钱虽然是一种交换工具,但对人际交往却通常不合适。

邻居帮助了你,你可以送他一篮子水果,却不能给他钱。

虽然钱是最有效的礼物,但是在很多国家,圣诞节礼物不能简单地写张支票寄过去。

在中国,虽然过年过节时可以送钱,但也不能赤裸裸地将一叠钞票递过去,而是将钞票隐藏在一个红色信封里才可以当成礼物。

另外,两性关系也忌讳金钱交换。

用性与钱交换是很大的耻辱。

但是,金钱交换又不可避免,于是很多文化中都规定了繁琐的风俗来掩盖这一事实。

比如,送彩礼以及男性养家糊口这一类的风俗会被约定俗成。

婚姻中的很多争执都源于金钱。

事实上,婚姻当中对金钱的争议不光是金钱本身,还牵扯到金钱所代表的权力和地位。

例如最近的研究表明,当女人赚钱比男人多时,男人更容易出轨。

女人似乎也明白这一点。

在1992年对英国家庭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当丈夫失业之后,一些妻子会选择辞职来避免家庭因权力倾斜而出现的矛盾。

另外,当婚姻破裂时,金钱的分割会变成很重要的话题,而这种对金钱赤裸裸的争夺会进一步导致关系的疏远和恶化。

因此,金钱可以作为社会关系的替代品,但这种替代会损害到社会关系。

因此在很多社会关系的场合,金钱并不是恰当的交换工具。

虽然从理性的角度来讲,金钱是最好的礼物,但是情感上我们却无法接受这一点。

5金钱知觉

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跟金钱有关。

例如,金钱会影响到我们的知觉。

在1947年的一个经典的心理学研究中,布鲁勒(Bruner)和古德曼(Goodman)让一群小孩子画硬币。

结果发现,穷人家的小孩画出来的硬币比富人家的小孩画出来的更大一些。

另外,一种新形式的货币在刚出现时通常会受到人们极大的反感和抵制。

有时候,一些小小的改变都能引起很大的愤怒。

1983年,当英国一镑钞票变成硬币时,媒体每天都在谴责这种做法。

在美国,1979年政府试图发行一种一美元的硬币,却由于公众的反对而停止了。

直到现在,一美元的硬币还是遭到了极大的抵制,无法流通,只能在特殊的场合如购买地铁票的机器上才得到使用。

很多时候,这种对新发行钞票的抵制是非理性大于理性的。

与金银这样的贵重金属不同,钞票本身没有多少价值,它更多是一个象征意义,因此形式非常重要。

在美元上都有一句话,“InGodwetrust”(我们信仰上帝)。

这就将钞票与超自然的力量联系在一起。

钞票上面需要有力的图腾来得到人们的信仰,如国徽和伟人。

而且,人们会更认同自己熟悉的图腾,因此当钞票稍微改变一下图案就会引起很大的不安。

金钱的形式还会影响到金钱的使用。

1985年,侯赛因(Hussein)就发现人们对于硬币的态度与对于纸钞的态度是不同的。

硬币比纸钞花得更快,人们也更不节省。

对于零碎的钱和破旧肮脏的钱也是如此。

金钱还会作为人的罪行的替罪羊。

圣经上有句话:

“对金钱的爱是罪恶的源泉。

”但这句话被人们误传为“金钱是罪恶的源泉”。

这种对金钱进行污名化的现象在很多语言当中都存在。

英文说有钱人是“filthyrich”(肮脏的富人)。

就连马克思也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我们最近的研究发现,当人们将自己或者别人的罪行归结于为了钱之后,感觉钱变得更脏了。

6我们竭尽全力追求金钱, 但金钱真的能够让我们幸福吗?

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从1957年到2005年美国的个人年均收入从9000美元增加到2.8万美元,但美国人中,认为自己很幸福的比例始终保持在30%左右。

可能有人会说,幸福感没有改变,那是因为人们还不够有钱。

福布斯富豪榜上的人够有钱了吧?

他们是不是应该比常人更加幸福呢?

并非如此。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家埃德·迪纳(EdDiener)访谈了400名美国最有钱的富翁。

结果发现,虽然这些富豪的收入跟我们有天渊之别,幸福感却并不比普通人高太多。

这就是金钱的边际效用递减。

所以,如果平均发放奖金,则薪水高的人感受到的激励远远不如薪水低的人。

如果你是为了让公司的平均幸福感上升,那么多发奖金给薪水低的人要更有效,因为同样的钱给薪水低的人会带来更大的快乐。

7金钱并不意味着幸福,那 么幸福的秘诀又是什么呢?

其实,不管是原始部落还是现代后工业社会,幸福的秘诀都是一致的: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感觉受尊重、有一份令人充实的工作,都能够增加幸福感。

事实上,加州大学心理学家索尼娅(Sonja)认为,最能够显著预测幸福感的指标就是人们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类本能的需求,而对金钱的追求会损害到对社会关系的追求,这也是金钱无法带来持久快乐的另一个原因。

8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当放 弃对金钱的追求呢?

在实验室中我们发现,当人们失去金钱或者当人们缺乏金钱的保护时,人们感受到的疼痛感会增加。

这个发现跟丹尼尔·卡尼曼的另一个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一些负性事件给贫穷者带来更多的痛苦,而同样的负性事件给月收入3000美元以上者带来的痛苦效应要小得多。

这也就是说,虽然金钱不意味着快乐,但没有钱却能扩大我们感受到的痛苦。

因此,人们追求金钱,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得到快乐,而只是为了避免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