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3779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docx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docx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谈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张翠萍

初中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育最为显著的时期。

处于这一时期的初中学生,幼稚与成熟并存,独立与依赖兼具,自觉与盲目同随,内心错综复杂,充满着各种矛盾。

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产生许多的困惑和烦恼,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所以,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内容。

一、初中学生的特点

初中学生成长过程的特殊性。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2—16岁,处于青少年早期,这是人生旅途中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

这个时期,是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所以,也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

初中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

从初中学生生活的环境来看,他们受着各方面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一些不健康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也在社会中漫延;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不健康信息和网络虚拟世界也侵蚀着初中学生稚嫩的心田,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另外,离异家庭的增多,造成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完善;沉重的升学压力,同学间过度的竞争,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等也会造成初中学生心理不适应,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重者出现心理障碍,甚至极少数学生因为走不出心理的困惑,出现自杀的倾向。

成长过程的特殊性和所处的成长环境的影响,使初中学生具有了一些明显的特征:

(一)生理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初期,由于生长素的作用,他们新陈代谢加强,身体内部各种器官机能迅速提高,逐步趋于成熟,身高体重急剧增长,体格趋于定型,形成了一生中迅猛发育的“第二次生长高峰”。

初中学生性器官发育逐步加快,第二性征出现,男女差异明显,性功能已经具备,性心理变化激烈,这标志着人体发育的全面完成,初中学生可以说“长大了”。

(二)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的生理发育比较快,其心理发展成熟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

这样,初中学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会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身体的急剧变化,给初中学生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由于初中学生第二性征的出现,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现人生的意义。

就在这些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

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学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

总起来看,初中阶段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相互交错,充满矛盾的时期。

所以,有的人认为这是个体发展史上的“危险”时期。

(三)思想特点

初中学生的生理处于人生的第二个生长高峰期,心理处于成长的第二反抗期。

他们的物质生活优越,缺少吃苦精神;面对家长要求成才的强烈愿望,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思想充满困惑;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却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学习上精力充沛却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专心投入;生活中敢做敢为,富于探索与冒险却分不清是非……所以,初中学生的思想中交织着各种矛盾,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他们,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帮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四)初中阶段各年级学生的特点

年级

生理特点

心理特点

思想特点

初一

身体开始快速发育,身高体重迅猛增长,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青春心理开始萌动,独立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要求和成人平等交流思想,

自尊心较强,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但自控能力较差,情感和意志行为相对脆弱,容易冲动,思想内部充满着矛盾。

初二

处于生理迅猛发育时期的最高峰,男生身体体格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期,女生逐步向着女性体型发育,第二性征日趋明显。

生理发生剧变,性意识开始萌动,对异性产生神秘和好奇感,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男女同学在一起会感到不安和害羞,表面上看似疏远,而内心却渴望接近。

喜欢与同伴交往,与父母的关系开始紧张。

这是少年向青年初期发展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情绪情感偏激,爱凭感情用事;自尊心、自信心、争强好胜心急剧增强;自主、自立意识迅速提高;但认识能力显著落后于独立意识和行动能力。

初三

初四

青春期性腺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内分泌功能不稳,心脏生长迅速,心率和血压逐渐与成人接近。

体型趋于成人,性意识明显。

面临中考,压力较大,竞争激烈,许多学生会产生悲观、失望、对同学不信任等消极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等一些心理障碍。

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在紧张的学习中,缓解学生的压力。

各种心理品质开始向逐步稳定和初步成熟方向发展,理智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迅速提高。

性心理意识急剧增强,早恋现象容易出现。

有些学生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厌学,组织意识下降等特征。

二、初中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自我意识高涨

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急剧发展的时期,是一生中发展最快的时期,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初中学生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自我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关心自己的身体形象方面。

在感知自己的体貌时,他们往往以新的方式,包含有更多新的内涵,注重自己的相貌,常常对此不安,因此,变得更加注重穿着打扮,留心自己的仪表风度。

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体貌特征逐渐接近成人,而这种生理变化如暴风骤雨般突然时,也会感到惶惑不宁。

于是,他们会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在洞察身体变化的同时,开始洞察内心的变化,初中学生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起来。

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还很不成熟,其内心的变化也存有许多矛盾。

在自我评价方面表现为:

独立性与依赖性,具体性与抽象性,原则性与批判性,随意性与稳定性并存;在自我体验方面表现为:

成人感、自尊心的需要经常不能得到满足;在自我控制方面表现为自我鼓励、自我命令、自我监督、自我教育机制还没有形成、稳定。

因此初中学生常常会感到虽然自己长大了,但却生活在矛盾与困惑,苦闷与挫折中。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需要鼓励引导,以帮助他们渡过心理上的“断乳期”和“危险期”。

(二)逆反心理严重

自我意识的高涨,独立意识的逐渐形成,使初中学生自尊心日益强烈,他们希望成人能尊重他们,承认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

而当他们的独立意识受到阻碍,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控制,个性伸展受到妨碍,或成人强迫他们接受某种观点时,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他们常常以批评的态度来对等待周围的人和事,由于他们阅历较浅,见识不广,缺少辨证思维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的批判也往往带有盲目性。

而当这种盲目不被理解和接受时,他们的心灵就会受挫,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他们有时候想入非非,要求有一种无拘无束的外界条件,以适应其心理的随意性。

这种逆反心理的表现又各不相同,有时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有时又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有时也会把逆反的态度迁移到其它方面。

国内有关学者调查,因逆反心理而出现品行问题的学生,13岁年龄组为最高。

这些品行问题多表现在:

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违抗性行为、说谎、偷窃、逃学或离家出走等。

出现对抗性行为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他们往往思想表现极端:

过分自以为是,有时爱唱反调;对老师、长辈没有礼貌;不肯服从父母的意愿,时常与父母发生顶撞;有时会用离家出走的形式来对抗父母;喜欢作弄别人,故意招惹事非等。

(三)情绪焦虑不稳

初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面对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受亲子关系、同学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影响,稍感不适,就可能造成心情压抑,产生焦虑情绪。

受这种情绪困扰,初中学生常常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常常感到不高兴、不满意,感到精神紧张和无法放松。

处于这种焦虑中,初中学生常会有一些担心,担心学业失败,担心没有朋友,担心被老师批评,担心被同学嘲笑等等。

在各种焦虑中,主要的是学习焦虑,表现为学习压力过大,失去信心,害怕考试,出现考试焦虑等。

还有过渡性焦虑,主要表现为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在学校时心情焦虑不安,不能安心学习,在家里,在父母身边才有安全感。

在这种焦虑状态下,一部分初中学生具有消极心境,常会有烦恼、压抑和孤独感;有的学生对人生倾向于悲观主义的态度,心情低落;有的倾向于看到人生、社会的阴暗面,常常感叹社会不公,看不到生活中积极的一面。

在这种心境下,许多初中学生渴望寻求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地方,充满阳光和幸福的地方,或多或少地想摆脱这种讨厌的生活,有些学生在冲动之下甚至会离家出走,有的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消极情绪、抑郁心境,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情绪紧张、焦虑、抑郁等都可引起失眠。

有资料报道初中学生睡眠障碍占10-15%,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表浅、多梦、早醒等,同时由于失眠还可引起躯体不适,如头疼、头晕、精神不振和注意力涣散等。

出现睡眠障碍的同学,感到异常痛苦,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跟小学和高中阶段相比,学生内心体验到的消极情绪在初中阶段比较多。

有时候他们也会有一些积极的情绪,比如面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感受到同学间真诚的友谊和帮助,憧憬美好的未来等。

(四)人际关系障碍

据调查,有22.45%的中学生有人际关系障碍,大多表现在与同学、老师以及家人之间的关系不融洽,不善与人交往与合作。

其中,有3.8%的初中学生人际关系很差,很难与他人相处。

初中学生将感情的重心逐渐偏向于关系密切的朋友,朋友关系在初中学生的心目中显得日益重要。

由于初中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有时封闭自我,有时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所以在跟同学交往中容易产生障碍。

初一年级学生在异性交往中无障碍和一般状态的占84%,轻度障碍的占13%,严重障碍的占3%,但同性同伴的交往障碍比较大。

初二年级学生在异性同伴交往中无障碍和一般状态的占67%,比初一年级的比例明显减少,而轻度障碍和严重障碍的较初一明显增加,男女生之间表现出极端的社会隔离,彼此之间抵触很大,这时更重视同性之间同伴的交往,同性同伴障碍降低到10%,比初一、初三、初四都低。

初三、初四年级的学生,对异性交往有了明显不同于初二的变化,他们的交往明显打破了性别的障碍,在许多情况下,他们明显更愿意与异性同伴在一起,愿意找异性同伴说些心里话,他们开始融洽相处,表达了更多的相互喜欢的情感,以及更多情感上的相互支持。

异性同伴交往障碍比例较小,而同性同伴之间交往障碍比例较高。

初中学生对交朋友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

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能够同甘苦、共患难,好朋友之间往往彼此公开自己认为最重要、最秘密的事。

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更积极、更富有信心和勇气,更好地发展各种社会性能力。

初中学生同伴关系的状况,对他们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会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会影响他们的成才和品德,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会成为终生人际关系的阴影。

因此,我们应积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五)早恋开始出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性生理的变化,性心理也必然发生复杂的变化。

初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男女生之间都开始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并彼此对对方发生了兴趣,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

初一、初二年级,他们对异性的兴趣不太表露,看似互不接近,实际内心渴望接近。

到初中阶段的后期,初三、初四年级,男女生之间逐渐开始融洽相处,有的异性同学之间交往会比较密切,出现了一些早恋的同学。

但初中阶段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情是很稚嫩的,没有牢固的基础,很少能保持下来。

(六)厌学比较普遍

初中学生在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的现实中,面对父母的过高期望,自身往往具有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精神负担。

有的学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在父母“知识无用论”、“经商能致富”“学不学将来都能找着活干”等思想的影响下,扭曲了自身的价值,无心学习。

有的学生由于原来基础较差,没有目标,缺少前进动力,失去学习信心,出现应付学习的思想。

部分学生把精力转向网吧,出现了患上网瘾的同学。

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因为自尊心受挫,对学校、对老师怀有看法,而产生了厌学心理。

三、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一)学校应采取的策略

近几年,在许多地区,学校教育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身心特点,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导致许多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

这就要求学校,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改革现有教育教学中的不良现象,加强师资培养力度,改变一些老师落后的教育思想。

1、前提,扎实有效地做好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一是通过培训,让教师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

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善于研究学生的这些特点,遵循这些特点实施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效率,少走弯路。

二是通过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要用新的学生观来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与学生平等相处。

真诚地对待学生,用心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接纳学生的一切,当学生需要时,给以积极热情的正面引导和支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机会,特别是能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只有具有了这样的学生观,教师才会走进学生心中,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是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首先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健康心理的保健医生,才能帮助学生排除心理的苦恼,并且依照心理健康的原则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消除学生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

教师具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会培养学生的阳光个性。

四是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只有通过大面积的培训,才能使大部分教师迅速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推开,迅速发展。

2、基础:

创造氛围,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一体的教育作用。

除了学校教育,家长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他人。

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抓住家长这一重要的影响因素。

定期举办家长讲座及论坛,促进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欢迎家长来学校进行心理咨询,改变开家长会的方式,让家长充分参与并体验,提高家长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的能力。

通过心理小报、心理橱窗、心理展板、心理宣传等,提高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各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制定明确的研究会章程,会员职责分明,根据章程开展工作。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委员会议,举办各种培训活动。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委员会,及时掌握各班学生心理现状,经常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心理沙龙活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关键:

贯穿全员育人理念,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事,而是全校教职工人人有责任的事,其中,心理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应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

三者的关系为,心理教师负责对班主任、团队干部进行培训指导,班主任负责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上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团队干部负责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如心理剧、课桌文化、漫画比赛等。

班主任要将在辅导中发现的个别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上交心理教师,由心理老师重点跟进辅导。

心理教师要指导班主任上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做好学生的个别心理咨询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心理沙龙活动,定期举办各种心理讲座,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4、保障: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操作体系。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成员由各年级组长,班主任骨干、团队干部、专兼职教师四部分组成。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框架,这个框架共分为两环节,八个方面,两个环节一个是创设氛围,一个是创新思路。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创设氛围,心理小报、心理橱窗、心理展板、心理宣传。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创新思路:

班级心理活动课、心理辅导、心理沙龙、心理讲座。

框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由工作组成员专人负责,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工作,及时总结反思,不断改进提高。

(二)班主任应采取的策略

班主任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打造出魅力人格。

“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高尚的人格可以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因此,班主任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自身素质。

1、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班主任在孩子的心目中,具有较高的权威。

古人说:

“亲其师,则信其道”。

因此,班主任要学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坦诚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善于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能从学生的内心感受出发,处理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纳学生的言行,给学生热情的正面支持;创造机会,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以真诚的爱赢得学生的接纳和认同,让学生对其产生无条件地依赖感和信任感,使自己的言行在班级管理中产生天然的权威性和深厚的影响力。

2、开展积极健康的班级活动。

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种活动。

在活动中让学生加强沟通交流,消除思想障碍,提高自我认识,促进健康成长。

可以开展主题班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辩论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树立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

没有班级活动,仅靠说教管理的班级,必如一潭死水,缺少生机与活力,没有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其发展可想而知。

3、做好个别心理辅导,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

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谈心,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

可设立“悄悄话”信箱,鼓励学生与自己进行心灵对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建立班级学生心理档案,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要重点关心,跟踪教育。

也可介绍给心理教师,取得家长的支持,有的放矢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舒解学生的心理烦忧。

4、上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提高团体辅导的技能和技巧。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也可看作是班级团体辅导,是对学生实施心理干预的一种有效方式,班主任对本班学生比较了解,在上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考虑到班主任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因此各班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不贪多,而重质,要求每学期每班不少于三至五节。

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每位班主任只准备好一节课,但要在一个年级实施教学。

一学期只准备一节课,对班主任来说,并没有增加过重的负担,同时也保证了课的质量。

学校可举行心理活动课评比,以提高大家的授课水平,提高心理课的教育实效性。

班主任要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情况,选取课题,使授课内容更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技能,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5、提高家长的辅导水平,让家长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许多学生的问题,往往来自家庭,来自家长教育方法的缺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和配合。

班主任要采取各种渠道,提高家长的辅导水平,让家长成为自己工作的得力助手。

一是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改变家长会班主任讲,家长听的模式,以体验式为主,选取一些典型的教育案例,让家长充当各种角色,参与其中,亲自感受,从中了解孩子的心理,发现自己教育的不足,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平等、民主的态度与孩子沟通交流,创设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

二是对一些问题孩子的家长,班主任要多与他们交流,让他们对孩子充满信心,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帮助孩子取得进步。

三是让一部分具有成功教育经验的家长,向大家介绍经验,这些来自身边的案例,对家长来说,往往更具有教育意义。

 

(三)任课教师应采取的策略

教师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他们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生力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任课教师的努力。

1、注重情感教学,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

学生喜欢某个老师,往往就喜欢这门学科,反之亦然。

因此,学科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情感教学为切入点,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期待,会唤起学生的进取心,激发学生自身无穷的潜能。

任课教师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要采取各种激励手段,鼓舞,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

知识的传授要以学生自主互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意识。

讨论、提问、讲解,要重视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业练习要给学生以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后检测,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里,教师要做到形象美、教态美、语言美和情感美,给学生如沐春风,和蔼可亲之感,在愉悦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在学习中得到精神上享受,真正让学生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从师生情感中吸取向上的力量,使学生形成一个喜欢学习,积极上进的心理环境。

2、挖掘教材内容,渗透“三观”及理想教育。

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了远大理想,才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动机,才能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时刻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态。

而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正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这些内容。

3、把握学科魅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习的源动力。

而只有具有魅力的,使人产生愉快体验的东西,才能使大脑产生兴奋,才能激发人的兴趣,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魅力所在。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渗透这些魅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语文要让学生体会听说读写带来的愉悦,数学要让学生感受解出难题获得的快乐,音乐要让学生感受激发与表达情怀的舒畅,绘画要让学生感受作品完成的快活,物理、化学要让学生感受实际应用的收获……

4、抓住教学时机,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一个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坚强的意志品质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会遇到挫折、失败,此时,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能力,对学生充满期望,鼓舞学生充满信心,让他们继续努力。

教学过程中能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培养的时机很多,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

当学生知识理解有困难,遇到解不出的习题,成绩不好,考试失利,这时要给学生以鼓舞,增添学生知难而进的勇气,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有时也可在教学中故意设置障碍,让学生遭受挫折,然后让学生探寻走出困境的途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真切地感受到,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困难是不可怕的。

学生具有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将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勇于探索,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造就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心理教师应采取的策略

1、搞好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针对不同的年级,开展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做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可以开展的讲座,《适应初中学习》《学会交往》《调控自己的情绪》《青春期教育》《克服考试焦虑》……这些讲座会使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2、做好个别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要做好这部分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工作:

一是班主任在辅导中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二是自己来咨询室进行咨询的学生,三是家长代替咨询的学生,四是一些特殊的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学生。

对这些学生,心理老师要利用心理咨询的技巧与策略,结合科学的心理测量手段,进行准确的心理诊断,发现症结所在,跟踪进行心理辅导,建立辅导档案,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把学生从扭曲状态拯救出来。

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来自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自我个性等多个方面,由多种因素导致而成。

心理教师要通过真诚的关注,平等的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