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3452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小学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小学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小学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小学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docx

《中小学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docx

中小学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

中小学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

开学前防控要点

1.设立临时等候区、临时隔离室

我们在校园里设立临时隔离室,以备学生和教职员工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时立即进行暂时隔离。

位置相对独立,设立明显的标识,出入通道通风良好,临时隔离室配备体温计等检诊器材。

2.入校时若出现发热、干咳、咽痛、流涕、腹泻、乏力、嗅(味)觉减退、肌肉酸痛等症状,由专人带至临时等候区,复测体温,及时联系学生家长,按规定流程处置。

3.做好物资储备

多措并举筹措防控物资,准备口罩、消毒用品、洗手液、一次性乳胶手套、非接触式测温设备等常用防疫物资储备,专人管理,确保存放安全。

4.确保洗手设施正常运行

学校备有洗手液、肥皂等。

保证学生的手卫生,流水洗手优先,不能洗手的场合再用免洗洗手液。

餐前、便前便后、接触垃圾后、外出归来、使用体育器材和电脑等公用物品后、触摸眼口鼻等部位前、接触可疑污染物品后,均要洗手。

采用正确洗手方法用流动水和洗手液(肥皂)洗手,也可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开学后防控要点

1.做好入校排查登记

掌握师生员工及其共同生活居住人员开学前连续14天的健康状况、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等。

开学前填报《师生员工14天体温健康记录表》。

了解新冠肺炎症状,对于出现发热、干咳、咽痛、流涕、腹泻、乏力、嗅(味)觉减退、肌肉酸痛等症状的人员,应当督促其及时就医、按规定流程处置。

2.做好校园封闭管理

实行校园相对封闭式管理,全面梳理所有进校通道,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

必须入校人员“三码联查”,并做好登记管理(入校时间、姓名、联系方式),外来人员入校前必须测量体温,如有发热(体温≥37.3℃)、干咳、流涕等疑似症状,积极劝离学校并提醒其及时到医院就诊。

师生进校门一律核验身份和检测体温。

家长不得入校接送孩子,点对点接送,即接(送)即走,避免在校门口停留聚集。

入校时做好师生员工的疏导,避免聚集。

3.严格晨午检、日报、零报

学校疫情的防控重点之一:

加强学生和教职工的晨午检工作。

专人负责,有相应的表单并做好登记。

晨午检对象:

全体教职员工+学生。

晨午检内容:

体温检测+症状排查。

    1)可疑症状排查:

发热、干咳、咽痛、流涕、腹泻、乏力、嗅(味)觉减退、肌肉酸痛等症状。

    2)其他症状排查:

皮疹、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眼结膜发红等。

全体师生健康监测“日报告、零报告”,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4.缺勤/缺课的病因追访以及复工/复课证明查验

对因病缺勤、缺课的师生员工及时进行病因追查,做好相关登记和报告,发现发热、咳嗽、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者立即隔离就诊。

严格执行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及时对患传染病的师生员工复课的病愈证明进行查验。

缺勤登记-病因追踪-传染病病愈证明查验-复课证明,闭环管理。

5.做好校园清洁消毒工作

加强校园内教室、食堂等学生重要聚集场所和洗手间、洗漱间的保洁和消毒,加强物体的表面清洁消毒,并做好每日消毒记录,彻底清理卫生死角。

1)空气:

以加强通风换气为主,每天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课间尽量开窗通风。

不能通风的公共区域可采用机械排风(排风扇)。

2)物体表面:

做好门把手、课桌椅、讲台、教具、电脑键盘、鼠标、水龙头等洁具、楼梯扶手等高频接触物品的表面的消毒频次和清洁频次,依其抗腐蚀性,用75%酒精或者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擦拭,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将物体表面擦干净。

也可用消毒湿巾擦拭物体表面。

3)地面:

加强公共区域(教室、食堂、卫生间、宿舍、走廊等)的地面的环境卫生,先清洁,再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均匀喷洒或用拖布湿式拖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净。

严格采用清洁-消毒-清水擦的程序开展,防止残留消毒剂对皮肤造成伤害。

酒精杜绝喷洒,只可擦拭,杜绝大面积使用,注意防火。

正常情况下日常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

6.严格学生管理

科学佩戴口罩。

学生应当随身备用符合标准的一次性口罩,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佩戴口罩。

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晨午检。

勤洗手,不随地吐痰,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护住口鼻)。

学生在上、下学途中尽量做到家庭、学校“两点一线”,避免不必要外出活动。

最好采取步行、自行车、私家车方式上下学,乘坐公共交通或校车时应当注意个人防护,不与他人交谈,与他人保持合理间距,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物品。

上学到校或放学到家应当及时洗手。

7.严格教职员工管理

教职员工做好日常防护(勤洗手、戴口罩、不聚集)。

国家规定老师授课时可以不戴口罩,建议和同学至少保持1米以上。

校门值守人员、清洁人员等后勤人员上岗必须佩戴口罩。

遵守就餐管理规定,分散用餐、同向就座,避免集中。

食堂人员工作时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手部卫生。

应穿工作服,并保持工作服清洁,工作服定期洗涤、消毒。

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再常规清洗。

8.加强师生员工就餐管理

分时错峰就餐。

学生:

教室里学生同向就坐就餐,不能面对面就餐。

排队取餐间隔1米。

如需去食堂就餐,错时错峰,就餐时避免班级之间的交汇。

开餐半小时完成餐区桌椅、地面和空气消毒,并通风换气,学生固定座位,学生同向就坐用餐。

每批学生用餐后,均应通风并对餐桌用酒精擦拭消毒,方可进入下一批学生。

教职员工:

分餐,在办公室或分时段去食堂就餐,避免集中,用餐期间同向就坐。

师生员工就餐前后应用流水洗手,就餐时避免聊天。

9.加强营养保障健康

吃是为了获得人体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素”,也就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

保证营养能使人体的免疫细胞处于最佳战斗状态。

如蛋白质是细胞更新和修复等方面所必须的,免疫细胞和抗体也是由蛋白质构成的。

维生素、矿物质对免疫功能也是不可缺少的。

营养素对健康而言,是预防、治疗和康复疾病的重要手段,对新冠肺炎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无论学生还是老师,一定要好好吃饭,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素”。

10.加强健康教育

重点注意学生手卫生的宣传教育及管理,在外出归来、吃饭前、上厕所后、接触眼鼻口前、咳嗽或打喷嚏后、佩戴口罩前、摘脱口罩前后、接触高频次公共物品(电梯按钮、扶手、打卡机、体育器材、学校电脑等)后、接触过动物后、清理垃圾后、感觉手脏时等情况下要洗手;建议使用流水洗手,采取七步洗手法“内.外.夹.弓.大.立.腕”。

通过板报、手抄报、培训、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指导,养成勤洗手,勤通风,不聚集,餐具、水杯、物品等独立使用,咳嗽打喷嚏时手肘或者纸巾捂住口鼻,不随地吐痰等良好健康素养。

11.加强家校联动

提醒家长(包括和学生共同居住的人员)加强自我防护,不带孩子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

出行尽量采用步行、私家车方式出行,尽量减少利用公共交通工具,打车应该记住车牌号并保持开窗通风,做好亲子沟通。

学生在校外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家长要及时、如实报告学校,并送医就诊。

在学校正式通知返校前,不得提前返校,安心居家,做好线上教学或学习、返校前物资准备。

家里勤通风:

每天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气温低的天气,通风注意保暖。

及时接种疫苗。

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餐具,建议分餐或者使用公筷,保持家居、卫生间、餐饮具清洁,保持衣服被褥清洁,定期晾晒。

注意用眼卫生,规律作息睡眠充足,劳逸结合,减少久坐,坚持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饮食注意摄入食物的种类丰富,均衡营养,减少生食摄入,生吃瓜果要洗净。

学生健康监测:

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身体健康,做好健康监测。

每天早晚各检测一次体温,观察孩子是否有其他症状:

咳嗽、咽痛、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如有发热等疑似症状,应立即带孩子去定点医院诊治,并第一时间报告给班主任老师。

此时,家长也应密切关注自己的体温等健康状况。

与学生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也应监测健康状况。

 

出现疑似感染症状应急处置

1.入校前传染病监测

教职工和学生,每天入校前如出现发热、干咳、咽痛、嗅(味)觉减退、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向学校报告,不带病上学(上课),采取居家观察或就医排查等措施,建议就医排查。

2.教职员工和学生出现疑似症状

教职员工或学生每日入校前或在校期间如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应立即做好佩戴口罩等个人防护,学生应当及时报告班主任,教职员工应当及时告知医务室,第一时间采取隔离措施,严格按照“点对点”协作机制有关规定及时去定点医院就医。

未设置医务室的学校,应当就近联系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处置。

3.学生出现疑似症状具体处置流程

1)学生做好防护复测体温:

佩戴好口罩,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

2)立即报告:

学生应立即报告给班主任老师,班主任立即报告给校医等疫情防控责任人。

3)教室开窗通风:

打开靠室外的窗户,关闭走廊窗户。

4)到隔离观察室:

学生由校医带领按规定路线去隔离观察室进行隔离观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询问14天内健康情况、旅居情况,包括共同居住家人)。

5)仍有可疑症状则需送至医院:

通知家长用私家车,或者专用车辆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司机和陪同人员做好个人防护(N95口罩),车辆做好通风消毒。

避免乘坐公共汽车。

6)同班学生:

原教室内等待,必要的情况下(疑似学生有流病史)转移至隔离教室。

没有流病史的,若放学前未出结果,进行健康告知(回家早晚检测体温做好记录,结果出来前避免去公共场所减少人员接触,放学路上做好个人防护),正常放学。

有流病史的,建议必要的情况下班级在隔离教室等结果。

7)做好后续疑似学生途径路线和场地的清洁和消毒:

500mg/L含氯消毒剂。

4.确诊为新冠疑似病例

教职员工或学生如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学校在疾控机构指导下处置或启动应急处置机制,配合做好密切接触者排查等工作。

5.一般接触者风险告知

对共同生活、学习的一般接触者进行风险告知,如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6.积极沟通协调复课证明查验

凡出现发热等症状的,由学校及时与教职工家属、学生家长沟通协调,做好心理疏导,积极配合做好诊治,确保校园安全有序开展教学工作。

学校对接受隔离医学观察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要做到排查、管控、督导、宣教、关爱“五个到位”。

教职员工和学生病愈后,返校要查验由当地具备资质的医疗单位开具的复课证明。

 

秋季高发传染病防控要点

1.呼吸道传染病防控要点-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冬春季高发,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

一般发病较急,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痛和全身不适,体温可达39至40℃,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保持手部清洁:

经常洗手,特别在触摸口、鼻或眼之前,或触摸扶手或门把手等公共设施之后;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盖口鼻,之后彻底洗手。

保持室内清洁和室内空气流通:

应每天开窗通风换气。

增强体质:

均衡饮食,经常运动,充足的休息,不吸烟和避免过大的生活压力。

在流感高峰期,避免前往人多拥挤或空气流通欠佳的公共场所,到这些地方逗留可考虑戴口罩。

若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注意休息,不要上班或上学。

如果病情持续,应戴口罩到正规医疗单位就诊,并注意适当隔离。

有病及时就医:

出现发热、头疼、流涕、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及时就诊。

2.呼吸道传染病防控要点-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损害。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多见于儿童。

可通过直接空气飞沫经呼吸道和直接接触疱疹液而传染,传染性很强。

随着学校开学,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聚集性疫情的可能性将有所上升。

水痘患者前期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肌痛、关节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等症状,起病后数小时,或在1至2天内即可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的皮疹。

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的有效措施。

根据《辽宁省水痘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2017版)》,建议12月龄以上水痘易感者接种2剂次水痘疫苗。

目前水痘疫苗属于第二类疫苗,由市民自费接种。

患病后,从出疹开始到全部疱疹结痂为止,一切用品及呼吸道分泌物均应消毒处理,同时防止易感儿童及孕妇接触病人。

加强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

接触患者后要彻底洗手。

有病及时就医:

出现发热、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应及时就诊。

3.呼吸道传染病防控要点-流腮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主要由患者和健康带毒者的唾液或呼吸道飞沫经空气传播。

若被患者和健康带毒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易感者的口腔亦可引起感染。

得病后应注意口腔清洁,清淡饮食,忌酸性食物,多饮水。

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最佳手段。

科学合理的使用口罩。

隔离病人:

早期隔离病人,隔离期一般认为应从起病到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约三周左右,被患者污染的饮、食具等需要煮沸消毒。

有病及时就医:

出现发热、腮腺肿大应及时就诊。

4.肠道传染病防控要点

肠道传染病是指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较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伤寒及副伤寒、霍乱、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等,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及媒介昆虫机械携带等方式进行传播。

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失水及全身不适等。

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勤洗手:

工作结束、外出归来、饭前便后都要洗手。

不喝生水:

饮用水煮沸后用,可杀灭致病微生物。

吃熟食:

少吃凉拌菜,生食瓜果也要洗涤消毒;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

尽量少食用易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丝、贝壳、螃蟹等水海产品,如果一定要吃,食用时要煮熟蒸透。

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

食用前要加热,以热透为准。

餐具应该严格消毒:

烹调时,生熟食品用的炊具要分开;最好不要在路边露天饮食小摊点就餐。

搞好室内外卫生:

清除垃圾,疏通污水沟,消灭苍蝇、蟑螂等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媒介。

有病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5.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可导致感染性腹泻,传染性较强,免疫期短暂,可反复感染。

全年均可发生,10月-次年3月高发季节,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常造成学校等集体机构的暴发疫情。

儿童和成年人均可感染,发病常表现为“上吐下泻”,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以腹泻为主。

其他包括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等。

诺如病毒不仅可以通过食物、水、密切接触传播,还可以通过呕吐物周围的空气中病毒颗粒传播,因此正确处理呕吐物对阻止病毒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搞好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日常预防应做到:

勤洗手,用肥皂和清水认真洗手。

吃饭前、如厕后,一定要认真的洗手!

需要注意的是,消毒纸巾和免冲洗的手消毒液不能代替标准洗手程序。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特别是生冷的贝类海鲜类食品;如生吃瓜果,要洗净。

在室内要多开窗,保持良好的通风,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杜绝传染渠道,减少感染机会。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制。

有病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上吐下泻”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6.食源性疾病防控要点

夏秋季节,温度高有利于细菌等微生物繁殖,食物极易腐败变质发生食源性疾病。

主要症状为: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随着学校开学,餐馆、食堂等集体供餐单位和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均应注意食品安全,避免发生食源性疾病。

1)选择安全放心原料,不吃卫生隐患食物。

2)做好器具生熟标识,生熟食材分开存放。

3)减少生食或半生食,肉蛋奶鱼烧熟煮透。

4)进食完毕迅速冷却,冰箱并不完全保险。

5)注意通风防虫防鼠,保持手和环境清洁。

6)选择正规就餐场所,不吃路边流动摊点。

7)饮食清淡食不过量,保护肠道预防疾病。

有病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