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习题安师大.docx
《体育心理学习题安师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心理学习题安师大.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育心理学习题安师大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运动心理学:
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
锻炼心理学:
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体育心理学:
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五、问答题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
答题要点:
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何谓体育心理学?
其基本研究任务是什么?
答题要点:
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体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教师。
它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集中研究如何通过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等。
强调研究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3、体育心理学多维性的含义是什么?
答题要点:
体育心理学是一个包含多种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包含心理学的许多传统学科,如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以及其他的学科。
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身体练习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可加以应用。
同时,也促进体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目标定向:
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目标设置:
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学习目标定向:
指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成绩目标定向:
指通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的能力。
五、思考题
1、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形成学习目标定向?
答题要点:
①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动作技能学习。
教师首先向学生强调,学习这一技术动作对于掌握该项运动技能是很有帮助的,其次通过创设竟是情境,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练习时认真观察和思考,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思考和解决自己的问题上。
第三,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和参与决策的机会。
②合理运用表扬的激励方式。
教学中发现学生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课堂任务时,及时表扬,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目标定向。
③合理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
教学中注意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④合理的评价方式。
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合理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地学习,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定向的形成。
通常采用结果评价评判学生的成绩或不足。
2、试述体育活动中学习目标定向者和成绩目标定向者在成就动机和行为方面的差异?
答题要点:
体育活动中学习目标定向者和成绩目标定向者在成就动机和行为方面的差异主要有:
①看待成功方面:
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相信努力和理解学习内容以及他人合作可导致学习的进步,而成绩目标定向的学生总是试图超过其他人。
②运动目的方面:
学习目标定向的人认为,运动应该使人深刻地认识到努力学习、与他人合作等的重要性。
成绩目标定向失认为,运动应该使人知名度和富有竞争能力。
③运动首先和攻击性行为:
学习目标定向 的运动员更重视运动场上的道德修养,而成绩目标定向的运动员比较欣赏采用欺骗行为去获得成功。
成绩目标定高的运动员比成绩目标定向低的运动员更有可能在比赛中伤害他人。
④运动快乐方面:
高学习目标定向的运动员,不管竞技水平如何,也不管是否获胜,都能从运动中获得乐趣。
⑤学习策略方面:
高学习目标定向的运动员认为听从教练的指挥,努力掌握新的技能以及有规律的练习能够给他们带来益处,而成绩目标定向的运动员认为练习是无效的策略。
3、试述合理目标设置的原则。
答题要点:
合理目标设置的原则主要有①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设置目标;②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③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目标;④设置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目标;⑤既要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馈;⑥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⑦教师学生共同完成目标。
4、简述团队的定义及团队的特点。
答题要点:
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具有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目标和共同责任等特点。
5、简述体育活动中目标设置的作用。
答题要点:
体育活动中目标设置的作用主要有:
①体育活动中合理的目标设置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和行为指向到需要进行的体育活动任务上。
②体育活动中合理的目标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努力并动员其能量,提高学生的运动表现。
③体育活动中合理的目标设置能够让学生长时间的坚持参与体育活动。
④体育活动中的目标设置能够使学生为完成体育活动目标而主动的设计、执行最适合的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手段。
6、结合个人专项,试以“阶梯型”目标设置的方法论述如何进行某一项技术动作的学习(如提高篮球罚篮命中率)。
答题要点:
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结合最理想的是使用“阶梯型”式目标设置。
其具体步骤是:
首先,确定学生经过努力奋斗所能达到的最终目标;然后,确定目前学生完成该项运动的基础水平或一般水平表现;最后,确定几个指向于实现最终目标并且难度逐步加大的目标。
例如,在篮球教学过程中,一个学生定位投篮的命中率是30%,体育教师向该生提出在期末达到80%命中率的终极目标。
刚开始,学生认为这一目标很难实现,有知难而退心理。
这时,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这一终极目标分解成阶段性、分级的子目标,最低一级的目标依据学生当前个人能力而定。
该学生的当前水平是30%的命中率,那么,子目标一提高10%,达到40%的命中率;子目标二提高20%,达到50%的命中率;子目标三提高30%,达到60%的命中率;子目标四提高40%,达到70%的命中率;子目标五提高50%,从而达到终极的目标——80%的命中率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运动需要:
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自身价值所产生的一种渴求趋势,或想掌握某项体育运动技能的一种需要。
直接兴趣:
是由于对体育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
间接兴趣:
而是对体育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
运动动机:
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运动兴趣:
运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体育态度:
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成就动机:
个体积极主动的从事体育活动或运动竞赛,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
五、思考题
1、简述运动兴趣和运动爱好的关系。
答题要点:
运动兴趣可以发展为运动爱好。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运动兴趣与运动爱好当作一回事,实际上两者是有区别的。
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运动爱好则是从事某项体育活动的倾向。
当运动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种体育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了运动爱好。
运动兴趣与运动爱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是紧密联系的。
一个人对某项体育运动的爱好必须建立在对这一运动的认识兴趣基础之上,但人们对某项体育运动感兴趣,却未必一定会去从事相应的运动。
2、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题要点:
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①运动需要的满足。
运动需要主要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自身价值(如趣味、娱乐、竞技、健身、健美等)所产生的一种渴求趋势,或想掌握某项体育运动技能的一种需要。
运动需要会促使学生对其所渴求学习或参与的体育活动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②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
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也有赖于其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越深,相应的兴趣也就越强烈。
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运动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主要不在于运动技能掌握的广度(多)而在于其深度(精),即运动技能的水平。
因为运动技能水平越高,就越有机会体验体育运动内在的魅力,领悟运动技术所蕴含的奥妙,倍感其乐无穷。
人们一般在余暇时间会更积极、主动地邀请同伴参与自己所擅长项目的活动,从中满足自己的运动需要。
③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
一般来讲,趣味性、娱乐性和竞争性越强的内容越具有魅力,越能吸引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或练习.④成功体验的获得。
运动兴趣是体育学习获得成功的动力,而体育学习的成功又是激发和提高运动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般说来,有成功希望的、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能带来愉快感的体育运动容易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在这些体育运动中,学生比较容易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获得成功体验,兴趣就会随之产生。
学生往往是越感兴趣越要学,越能有所得,而越有所得,就越会感兴趣越要学。
⑤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不受学生爱戴、亲近的教师,大多数是教学能力差、好训斥、武断和偏执的教师。
受到学生爱戴、亲近的教师,不但教学水平高,而且朝气蓬勃、与学生打成一片。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爱屋及乌”。
学生常常会为其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
学生对某位教师有好感,往往会由此而发展为对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相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主动地学习。
如果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而且共同解决问题和承担任务,就会增进相互间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试述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
答题要点:
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动机的培养是指促使学生从没有运动活动动机到形成活动动机的过程,而动机的激发是指将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动机充分调动起来的过程。
培养是激发的前提,激发又可进一步加强已有的动机。
在学生运动动机培养和激发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
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增加运动活动的趣味性;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主要求;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
②培养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③适当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
④及时反馈,积极评价。
⑤端正对运动活动的态度。
4、如何从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出发,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答题要点:
(一)教学内容方面:
选择具有强烈吸引的学习内容即新奇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活动的活动性、体验性、质感性、变化性、竞争性、游戏性、集体性等特点,满足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乐趣、刺激、宣泄的要求。
(二)教学方法方面:
①满足学生运动需要;②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③激发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④适当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⑤及时反馈,肯定评价;⑥建设合理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⑦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5、为什么在传统的体育课中会出现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答题要点:
体育课中会出现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在于学校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运动需要,更多地强调其他需要如文化学习需要、升学需要、就业需要等。
因此体育教学中,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有哪些需要和动机,在充分尊重学生运动需要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6、简述运动动机与运动行为之间的关系。
答题要点:
运动动机对学生运动行为的影响是复杂的。
正确的动机及适宜强度的运动动机对学生的运动行为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而过弱或过强的动机对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的影响是消极的。
不适宜的动机可通过认知、情绪、自我控制等机制对运动行为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学生注意涣散或狭窄、情绪低沉或亢奋、技能学习缓慢或动作完成失误,甚至出现伤害事故。
运动动机与运动行为效果之间还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即运动动机对体育活动结果有促进作用,同时,良好的运动学习与身体锻炼效果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运动动机。
7、简述学生体育成就动机的培养。
答题要点:
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可通过教育得到提高。
通过与学生的谈话、讨论,使他们对与运动学习成就动机有关的自我行为产生“意识化”;通过游戏、竞赛或其他相关活动安排,使学生认识到设置目标、采用实现目标的行为策略与成败的关系,以及成败对情感体验的影响,获得成功与失败经历的“体验化”;通过对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运动目标”、“心理定向”、“成功标准”等概念的讲授与理解,使这些观念在学生头脑中“概念化”;通过变“常模参照”为“自我参照”,即多强调学生自己运动学习和锻炼前、后的比较,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最后,可让学生将学到的成功标准和行为策略应用到某一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内容之中,自己选择活动目标、策略和评价标准,对动机水平、行为表现和情感反应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
8、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恰当的表扬和批评?
答题要点:
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提供反馈和评价时,教师往发根据学生的进步或退步情况给予表扬或批评。
①表扬要以正面表扬为主。
但也要注意适当运用批评,使用“默默强化”的效应。
②表扬和批评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为目的。
在多鼓励、严要求和适当、适度批评时,发力争做到表扬每个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强化每一个努力;③要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和能力的学生进行表扬和批评;④将表扬和批评的重点放在学生是否努力上,放寿为表现上,放在是否提高上;⑤要树立标准,使他们逐步做到自我表扬和批评;⑥了解学生对老师表扬、批评的理解与评估;⑦要公开表扬,私下批评,理智、慎重地使用惩罚,启动学生内部调控机制进行反思。
9、试述运动兴趣与运动需要的关系
答题要点:
运动兴趣和人的运动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发生以一定的运动需要为基础。
这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对所要参与的体育运动或所学的运动知识与技能产生强烈的欲望,感到这些运动知识和技能需要了解,需要掌握,他才会兴趣盎然地进行该项体育运动或体育学习。
10、简述体育活动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答题要点:
体育活动动机与效果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即体育学习动机对体育学习结果有促进作用,同时,良好的体育学习与锻炼效果也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学生在运动活动中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满足了心理需要,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其原有的体育学习动机就可以得到加强。
因此,在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中,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步和认可,获得奖励,产生“行必有果”、“还想再行”的效应,进而使他们的体育学习动机得到巩固与提高。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注意:
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不随意注意:
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
有预定的目的,需要意志作出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
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四、思考题
1、什么是注意?
简述体育运动中注意的特性。
答题要点: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信息的指向和集中。
体育运动中的注意有三个特点:
选择性、强度(阈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
2、什么是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地运用这三种注意?
答题要点:
根据注意这一过程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其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以及随意后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人们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包括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和刺激物的意义性。
同时,学生们对教学内容所产生的兴趣和期待等心理状态都会引起他们对教材内容的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既有助于学生对新鲜事物进行定向,使他们进一步认识有关事物,也能使人们从当前进行的活动中分散注意力,因而,它对人们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活动目的的认识、兴趣、过去的知识经验、人格特点以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随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
随意后注意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系统的、持续时间长的运动技能时,既有助于他们将心理活动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同时,又能节省很多心理资源。
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掌握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各种注意产生的条件和注意规律,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注意,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分析题
1、一个动作技能娴熟的篮球运动员,在球场上能做到边运球,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答题要点:
涉及相关理论:
注意分配。
注意分配是指心理活动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以上不同的活动或对象上。
实现注意分配是有条件的:
在同时进行的两种以上的活动中其中一种主要动作应达到自动化的熟练程度;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必须是有联系的。
动作技能娴熟的篮球运动员,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场上队员的跳动变化上,其他技能动作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所以能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2、在满天星斗的夜间,我们只能同时看清楚其中的几颗星星,而不能看清楚所有的星星。
答题要点:
涉及相关理论:
注意的范围。
注意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在反映对象的数量,所以只能同时看清楚其中的几颗星星。
影响注意范围大小有两个方面:
第一,注意对象的组成特点。
第二,同个体知识经验和活动任务有关。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归因:
人们对于已发生事物结果的原因解释。
是对自己或他人产生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或判断。
习得性无助感:
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五、思考题
1、影响运动归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题要点:
影响运动归因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一)内部因素。
①个性特征:
具有外向性特质的运动员面对成功或失败时倾向于内部归因;具有内向特质的运动员在获得成功或遭遇失败时倾向于外部归因。
②成就动机:
高成就动机者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
低成就动机者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
③自我效能感:
高自我效能者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低自我效能者把失败归因为能力低。
④性别:
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因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或其他不稳定的、外部的因素,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
⑤年龄。
(二)外部因素。
①社会文化背景特征。
②运动项目特征。
③训练年限特征。
④比赛结果特征。
2、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或运动员的习得性无助感?
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他们克服习得无助感?
答题要点:
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①教师、家长和教练的教育方式不当。
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期望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要求,使学生牌受挫状态。
②不良的教育环境。
应试教育模式无法尽责和发展学生的不同特长,使学生成为学习中毛利,而长期的失败可能导致无助感的产生。
(二)主观原因: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在归因模式上存在障碍,他们习惯将学习上的推力归为个人能力低、智力差等不可控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解释佩特 消极期待。
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措施:
①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②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③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④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3、试述归因教育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答题要点:
正确的归因是教育的结果。
因此,在频繁竞争和自我表现的体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地分析结果原因、认识自我努力的归因技能,消除归因误差,形成比较合理的归因模式。
归因教育和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在未来体育学习中的成就动机。
首先应当使学生树立“只有努力才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的信念。
其次,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进行全面的原因分析,并针对某些具体问题教育学生进行“现实归因”。
也就是帮助学生从体育能力、任务难度、锻炼方法、天气、场地设备、心理准备等影响体育活动效果的因素上分析,看看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活动结果,哪些是可控的,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哪些是不可控的,应努力加以适应。
4、述归因方式对人的行为表现的影响。
答题要点:
在运动情境中,倾向于内部归因的人常常将自己体育运动成绩好归因于自己运动能力强或努力;反之,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则常常把失败看作是任务太难、自己的运气不佳、教练员不好、或者裁判员不公等外部原因。
一般来说,内部归因的个体成绩要比外部归因的个体成绩好。
所以,可以将内外源的位置与其能力结合在一起,用来预测个体的体育运动成就。
在成就情境中,将行为结果归于不同的原因维度,会使个体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
运动员把成功或失败归于稳定的原因,还是归于不稳定的原因,与期望和习得性无助感有关。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锻炼成瘾:
指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研究。
流畅体验:
是一种理想的内部体验状态,它来源于人们的生理需要或心理需要的满足。
主要发生在锻炼者完全地投入到运动懊丧中,并且个人的能力能够胜任挑战时。
五、思考题
1、影响个体坚持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题要点:
影响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有:
(一)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以及个人的心理特征和状态。
(二)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体育活动的特征。
2、比较积极性锻炼成瘾者与消极锻炼成瘾者的特征。
答题要点:
Anshel研究发现,锻炼成瘾和非锻炼成瘾者存在差异:
①锻炼成瘾者活动后更难以休息,并产生更多的应激。
②锻炼成瘾者参加体育活动后体验到高度积极的情感。
③锻炼成瘾者错过一次活动机会后产生高度的抑郁、焦虑和愤怒的情绪体验。
④锻炼成瘾者为完成某项锻炼计划倾向于忽视身体的不适、疼痛或伤病。
3、如果你是一位社区体育指导员,请结合体育锻炼行为的理论对参与、不参与以及退出锻炼的中年人分别给予指导与建议。
答题要点:
体育锻炼行为的理论主要有:
(1)健康信念模型。
健康信念模型认为,人们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除非他们具备了一定水平的锻炼动机和锻炼知识,或认为自己有潜在的健康问题,或明白了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并且感觉到完成运动并不困难。
当然,这些因素是受社会-经济状况、人口统计学因素和行为暗示的影响的,可以通过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比如大众媒体的宣传或亲朋好友的带动等等。
(2)合理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根据合理行为理论,锻炼行为是个体对某一个健康威胁的反应,当个体认识到由于他们的静止生活方式而使他们的健康受到威胁时,就会采纳合理的建议、做出参加锻炼的决定。
合理行为理论指出,行为由行为意向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行为态度和主体规范来决定,行为态度由行为后果评价权重的行为信念所决定。
计划行为理论比合理行为理论增加了一个称为“行为控制感(知觉到的完成行为的困难和容易程度)”变量,这一变量能更好地解释自主控制相对比较低的行为。
(3)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理论认为,个体要对影响自己行为的因素进行评价,评价这些因素是处于自己控制之下,还是由他人或某种偶然因素所控制。
内部控制是预测锻炼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
(4)社会认知理论。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行为、环境三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因素中的认知、思维和情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5)跨理论模型。
跨理论模型从认知、行为和时间等三方面来综合考虑行为的变化过程,指出不同类型的认知在锻炼行为改变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其重要性也不同。
根据跨理论模型,采用什么样的锻炼行为干预策略必须视个体行为所处的阶段而定。
可以采取的指导和建议:
(1)根据锻炼对象行为改变的不同阶段,采取适当的措施;
(2)为锻炼对象设置良好的锻炼情境(如标识、口号、海报、漫画等);
(3)设法让锻炼者喜欢所从事的运动;
(4)为参加者设置适宜的锻炼强度、锻炼时间和锻炼频率;
(5)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