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3341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改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改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课改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课改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课改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改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docx

《课改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改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改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docx

课改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课改汇报材料

 

课改破解被动局小举争来不竭力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中学

二0一一年五月九日

 

课改破解被动局小举争来不竭力

——洛川县中学课改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在这果花飘香的季节,果乡洛川迎来了尊贵的客人,首先我代表洛川县中学向远道而来的晋城市阳城二中的同仁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2007年秋季开始,陕西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我校全面落实国家宏观指导下的省级新课程计划,积极推进新课改实验,努力创新课堂教学,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2321”生动课堂和分层次走班教学等多模式的有效课堂教学。

现将我校课改工作和各位来宾做一交流:

一、学校简介及萌生课改的背景

洛川县中学创建于1940年,是一所具有70年历史的老校。

1978年被确立为时延安地区(今延安市)5所重点中学之一,2009年10月晋升为陕西省标准化高中。

学校占地面积约60亩,现有51个教学班,学生2950人,教职工223人。

本世纪初,由于教育机制和体制等原因,学校一度陷入办学低谷。

2007年7月,洛川县县委县政府在延安市范围内公开招聘洛川县中学校长,这也是史无前例的,现任校长吴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竞聘上任。

吴校长进校后,积极与师生交流沟通,坚持深入课堂听课,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他觉得课堂上:

“老师讲的多,学生活动少;低效互动多,有效训练少”,这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也是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符的。

于是他大胆决策:

“洛中唯有课改一条路可走。

改,不一定成功;但不改,绝不会成功。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洛川县中学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且又高效的课改活动。

二、加强教师培训,为课改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改的核心是教师,没有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课改就是空谈,于是我校不惜财力,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1.争取一切机会让教师参加课改活动。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争取一切机会让所有老师参加了国家、省、市等不同层次的各种新课程培训,使教师对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扩充图书资料,校长推荐课改读本,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四年来,我校在资金极度紧缺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累计投入30多万元购买学习资料。

吴校长要求教师必须研读四种书:

一读人文书籍,增强人文底蕴;二读专家著作,提高业务素质;三读同行论著,把握教育脉膊;四读学生文章,走进学生心灵,称为“四读”。

吴校长还定期推荐发放课改理论和课改经验的优秀文章,给全校科任教师每学期赠送一本教育论著,给年级主任以上领导征订《人民教育》,以便切实提高我校教师的课改理论水平。

3.落实“青蓝工程”,加强青年教师培训。

学校每年组织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结对子,签订培训协议;每年进行一次青年教师业务考试,进行一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或汇报课;每学期进行两次青年教师业务学习笔记(撰写笔记不得少于2万字)、听课记录检查(每学期30节);对一些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先听课后上课。

目前,我校还有36位青年教师借助陕西师范大学积学网参加远程“教学设计”培训。

这些措施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逐步成为我校教学教研的生力军。

4、举办校内专家讲座,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作用。

2010年以来,我校先后有王亚中、杨芳琴、党安塞、王军强、付红霞、谢芳、贺珺等多名教师进行了专题讲座,既传达了先进经验,又指导了其他老师的教研教改,取得了良好效果。

5、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更新了全体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

四年来,学校把外出学习作为教师的福利之一,共派出400余人次赴山东杜郎口中学、高密中学、兖州一中、河北衡水中学和河南沁阳永威中学、上海市建平中学等考察学习;教研组长、学科教学骨干多次赴省内外名校观摩学习新课程教学;积极组织高三教师参加西安、延安举办的高考研讨会(保证每位高三教师都有一次参会机会)。

我校每学期邀请陕西省课改专家、延安市教研中心、延安中学、延安实验中学等一些专家、名师、陕西高考命题人对我校的课改进行调研、课堂教学诊断并做专题报告。

其中延安市教研中心郝炳宏主任就“基础薄弱学校如何提升教学效果”做了专场报告;延安中学特级教师李玲就我校的英语教学高效化运作进行了调研,并做了教改报告;延安中学副校长贺光香、延安市实验中学副校长申延生就数学、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和高考应对策略做了专题讲座。

本期4月2号我们还邀请陕西师范大学附中副校长李鸿教授深入课堂,对我校的新课程教学进行实践指导。

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使我校教师拥有了良好的课改条件和可借鉴的课改模式。

三、全力打造优质高效课堂,独具我校特色的“2321”生动课堂课改教学模式基本形成。

及学校课改向大课改观迈进。

1.课改第一阶段学习模仿和特色课改模式建构阶段

2008年3月,吴平校长带几位骨干教师取经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的报告和孩子们自主展示的课堂,给了吴校长极大的震撼,产生了共鸣。

于是,回来后确定高一4班为全校课堂教学教改实验班,成立了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小组,由吴校长亲任组长,蹲点包班,教学处副主任王宏民主任具体负责实施,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任课教师共同参与,很快,高一(4)班把桌子围起来,把小组建起来,班级马上显得异常的活跃。

2008年9月,学校分期分批派教师赴山东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高密中学及河北衡水中学等课改区考察挂职学习,将这些学校的成功教学经验与我校的教学实际结合,反复研究探索,经过半学期的实践,高一4班的课改实验取得了预想的成功,学校在分析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高一四班的课改模式在全校推开,新课堂教学模式很快从一个班辐射到整个学校。

学校要求全体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生动”作为课改的主题,全力去创建我校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这一阶段纯属学习模仿期,所有学科都用导学案、所有的教室都以茶桌式摆放、所有的课堂必须学生课间准备,课堂大量的时间由学生进行交流展示,但问题接二连三的暴露出来:

如高一课程每天就上7-9门,学生课前预习就成了大问题,课后又无作业。

高中部分科目过难的问题加之我校学生基础非常差矛盾的突显,教师备案的高投入问题。

致使全体领导、教师陷入困惑和迷茫,课改甚至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2.课改第二阶段整改和理性思考阶段

吴校长一直在思考把课改收拢还是继续前行?

他到处查阅关于课改成功学校的做法,他提出用一个模式去套用所有的科目和课型,即适合我校实际“2321”高校课堂教学模式。

(1)、“2321”生动课堂的含义

“2”——两个目标:

优质、高效

“3”——三个环节:

预习准备、交流展示、测评反馈

“2”——两个措施:

反思、纠错

“1”——一个核心:

生动

(2)、“2321”生动课堂十大口号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生动作为主线

·把预习落到实处·让展示成为常态

·凭合作铸就成功·拿测评反馈效果

·将纠错进行到底·借反思促进提高

·靠总结提炼完善·为学生发展奠基

(3)、“2321”生动课堂建构策略

生动课堂就是以“生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把“生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生动”既是课堂教学的模式,又是课堂教学的策略,更是课堂教学追求。

生动课堂主要通过学生的预习准备(自主性学习)、展示交流(合作性学习)、检测反馈(检测性学习)和纠错反思(反思性学习)几个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实质性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以自动、自主、自为的方式朝着目标进行。

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同时,藉此培养学生自主钻研、合作探究、勤于思考、认真倾听、善于表达、勇敢纠错、善于反思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和外显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环节一:

预习准备:

这是生动课堂的首要环节,也是最基本的环节。

学生以教师编拟的学案或预习提纲为载体,围绕学习目标,从阅读教材开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确保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这一环节一般涉及三个步骤:

一是教师领悟课标精神,钻研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实际,提出学习目标。

并通过一定的途径让学生明白达成这些目标对他们发展的意义。

二是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编写出对学生来说富有挑战性的、有问题意识的、易于激发学生探究学生欲望的、有层次的可操性学案。

三是学生在个人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独立完成学案,落实预习的各项任务。

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预习作出方法指导、信心鼓励和时间要求。

环节二:

交流展示:

课堂上老师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的机会,通过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学生汇报、展示、交流预习情况,共同解决预习过程中个人或小组解决的问题,丰富学习的方式和途径,丰富学习的经验。

展示交流一般包括以下四种形式:

一是学生利用课间将本组学案完成的情况书写在各自的白板上,并由其他同学进行正误、纠错、评价。

二是课堂上学生登记向全班学生讲解自己或小组对学案有关问题的理解,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等。

三是学生之间互相质疑、讨论、补充修正。

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和评价,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等活动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环节三:

检测反馈:

对学生的认知、体验、探究进行检测评估,检查落实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本环节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一是教师拟题,进行迁移训练和运用,学生当堂完成相关题目。

二是学生小组内部或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作出评价。

三是教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共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或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解。

四是发放下节学案并提出预习要求,并给予方法提示、指导、意义阐述等。

辅助环节:

反思纠错:

这是对预习准备、展示交流和检测反馈情况的补充和完善,旨在督促学生复习、总结和提练,以巩固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水平。

(辅助环节中学生做好两方面的准备:

一是一支红笔,二是一个就纠错本。

)该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复习,学生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回头望,查看个人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二是纠错,把做错的题目改正过来,并分析错误、疏漏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进行专门训练。

三是反思,学生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反思,以利后学。

教师对教学诸环节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备课组形成反思稿,公开上墙。

限期改进、完善和提高(这已形成我校特色的教学反思形式)。

生动课堂,虽有一定的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课型,增删或调换某个具体环节,进行灵活运用。

我们的原则是有模式,但不惟模式,讲究有效,追求高效。

在这期间,教科室不间断的深入课堂听课、进行师生问卷,招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每次会议时间长达三个多小时。

教科室也对我校的“2321”生动课堂进行师生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课改得到95%以上学生的认同。

依据515份学生问卷调研,95%学生认为有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课堂中有胆量回答问题了,尤其是各科成绩大幅度提高;思维的枷锁打开了;能够多向思维;心理因素觉得提高了,上讲台不再紧张。

学习不再被动,而是主动;课前能主动预习,上课能轻松流利的讲课,语言组织能力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提高了;我认为“2321”课堂很好,

学生对课改的一片赞誉,又增添了吴校长对课改前行的信心,他又一次给教师鼓劲,让全校教师在课改面前义无反顾,继续大胆摸索前行。

接着2010年延安市进行了一次高中新课程视察,我校的课改同样暴露出很多问题,迫使我校进行再次深度思考,各个处室针对整改出来的问题进行处室直接对接,以课堂优质高效宗旨,自寻科学解决方案,2010年4月份的一天,他找到北京大学教授的一份高中课程对于适龄高中生的难度调研报告,从报告中得知:

高中历史、语文学生自学可以看懂80-90%;高中数学、化学学生自学可以看懂60-70%;英语、地理学生自学可以看懂40-50%;特别是高中的物理学生自学只能看懂20-30%。

吴校长于是反复研究论证,招集会议调整学生以学定教的度和量,瞄准使课改良性发展的两个抓手一是学生导学案的环节预设及梯度备案质量,二是师生课后反思。

他指导历史、语文以问题探究的方式预设学生课前预习,数学、英语、地理、化学以导学案为载体,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动、自主、合作探究,物理和英语语法较难科课多以教师多讲精炼型,适当运用“2321”模式。

教师坚持写教后反思。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节课后撰写教学日反思,每周利用备课组会议讨论,选出组内两份精品反思稿张贴在办公室的公开教学反思专栏,共备课组成员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

每期公开教学反思700余篇。

这一做法与新课程对教师要成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要求相吻合,通过反思促使教师尽快成长。

这一转折性的调整让我校的课改换了一口气,回头看看走过的行路历程,有苦、有甜、有成功有失败。

学校针对这一阶段的课改结果,执行部门再次修订配套方案和推出新方案。

如《导·教·学三合一案的规范性操作方案》、《班级小组建设方案》、《“2321”优质高效课堂评价标准》、《“2321”优质高效课堂十大要求》、《“2321”优质高效课堂激励机制》、《“2321”优质高效课堂教师反思方案》等,这些方案的出台更好的指导教师科学规范操作,同时使学校课改走出自己的特色,走向成熟。

3.课改第三个阶段课题引领课改课改向纵深迈进阶段

几年来,我校承担国家、省、市三级9个课题,为了引领和提升我校课改,2008年6月我校向省上申报了一个紧扣课改的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被批复为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写作创新与实践》、《英语“四位一体”教学研究与实验》3个为国家级课题;市级课题5个。

目前国家级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已顺利结题,省级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个课题概念很大,但我们把它分解成31个子课题,进行不同学科下不同课型的优质高效课堂打造,如英语科分为主要的“阅读课、精读课、写作课和文化角课型”,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以备课组为单位,综合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子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以“同科异构”为主要听评课活动,由备课组长确定青年教师外的3名教师承担用不同的3种课堂教学模式,但其中1人必须用“2321”生动课堂模式来授课,教研组或备课组剩余的教师就这3节课进行优质高效课堂打造的论文撰写工作,同时提出自己对此课型优质高效的见解。

目前,此课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超出了我们预设的效果,现已装订成书15本。

31册课题研究成果汇编工作将在本期十四周如期完成。

下一步就是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每一个课型的一节精品课型,由各子课题负责人撰写精品课型,本学期末将完成各科31个课型的精品课型汇编,下学期开学分文理两科,以群体研究精品观摩课向学校展示(其实,我校实施课改以来,每学期进行“同课异构”、“点课制”等“磨课”不少于100节。

),这个省级课题已经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力争本期能够顺利结题,其它课题研究正在稳步推进。

这些课题的研究有效引领了课改,大大提升了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4.第四个阶段走出我校,全面树立大课改观意识。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吴校长又提出新的制高点---学校所有职能部门的领导及教师要树立大课改观意识形态。

大课改即不仅课堂教学是一个学校的主课改阵地,而且“学生在学校一切活动皆为教育,皆可形成课程”,这样的教育才能塑造完美的人格,才能塑造出多元化的人才。

所以学校的课改由教学推向学校的各个环节,如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式,目前从静态的道德知识教育转变为注重实效,以实践为主动态的教育转变。

如军训、十公里远足、五月唱红歌赛、科技节、冬运会、春运会、参观洛川会议旧址、黄土地质公园,学月主题德育教育:

文明守纪、家访、学生三本(知识梳理本、诵读本和知识反思纠错本)、学生三会(每天十分钟演讲会、每周星期三主题班会、学习交流会)、高三年级的三书(计划书、决心书和反思书)。

班级管理与课改好的协调形成:

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每周励志报、班训、级训、舍训、格言、校长寄语、图书角等文化特色。

我校将这些德育教育活动以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形成我校宏观特色课改,使我校的课改走进多元式的大课改背景中。

三、课改的再提升:

高一信息化小班分层次走班制教学改革

我们在延安市、乃至陕西的新课改先行了一步,下一步争取迎合社会的需求,在延安市领先实施信息化小班分层次走班制教学改革。

2010年秋季,我校在高一年级开始实施信息化小班分层次教学。

所谓信息化是指将多媒体教学、校园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平日课堂教学,增大师生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等相关技能,从而更高效快捷地掌握所学知识;小班是指把班级人数控制在40-46人以内;分层次是根据学科能力差异分成不同能力层次,实行走班制,进行因材施教。

目前我们只是在高一1、2、3、4班中的英语、数学科目中进行。

高一年级信息化小班分层次教学走班示意图

B层次数学班

B层次英语班

2011年4月8日-13日,在吴校长带领下,我校一行6人赴上海市建平中学,学习观摩分层次教学。

通过学习,触动很大,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我们将借鉴建平中学模式,使我校的分层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不断完善。

四、学校课改氛围营造

1.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用文化引领人,用文化教育人,让学生和教师都有幸福感和归属感。

为了营造我校教育科研的氛围,我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努力创建“书香型、学习型、研究型”的育人场所,按照“育人为本,科学发展、文化奠基、增强素质、科研兴教、质量立校”的办学思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激活师生“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思路。

吴校长从上任伊始,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1500元为全校46个班级订阅了《读者》、《格言》、《意林》杂志,并鼓励全校师生纷纷拿出自己闲置的书籍,给班级组建了各班的图书角,校长赠书成了“书香型、学习型、研究型”的校园文化的助推器,于是各级各班纷纷组织学生每天早操前诵读古诗词,并开展读书报告会、演讲赛,数理化知识竞赛、史地知识比赛等活动,在学校还开展“四读”(教师读人文书籍,增强人文底蕴,二是专家论著,提高业务素质,三是同行论著,把握教育发展脉膊,四是学生文章,了解学生心声。

)和创建“151”工程(即要求学生三年内熟背100首古诗词、熟读50部中外名著,浏览10种报刊杂志)。

在校园精选88首中外名诗文建立校园文化长廊,在教室走廊悬挂立志名言和书画作品,将书香型、学习型、研究型的校园文化烘托的精致典雅。

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了师生参与课改的热情。

2.营建合理的组织管理团队。

成立以校长吴平为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构建三层三组的纵横管理模式。

三层即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的决策层,以教科室主任为骨干的管理层,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执行层。

在这三层中,实行层层负责的纵向管理模式。

三组即以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为核心,在教科室的领导下,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互相配合,协调工作。

3.规范教研活动流程。

学校教研活动严格执行“四定”要求,即:

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研讨主题,使教研活动有的放矢,务实有效。

并且坚持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协作的力量。

备课会由一人提前备课,编写导学案,会上大家讨论,最后形成共案。

教研活动最终要以教研课题为载体,精心实施“双特工程”(双特即“特色教师、特色学生”)。

特色教师是特色学校的根本所在。

要培养特色教师,必须进行教育科研,在科研中转变观念,提高素质,生成特色。

我校特色教师培养主要是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带动“特色教师”的成长,使他们成为“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4.办好学校教研刊物《教研园地》,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展示、交流教研成果的平台。

我校《教研园地》,每期出版两期,选刊教师优秀教研论文,并对其中部分文章推荐对外发表。

同时,我校各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学科报,如化学组的《化学之友》、历史组合地理组的《史地知识纵横》、数学组的《春耕报》《秋实报》、物理组的《STS物理生活》。

这些学科报定期展示教师和学生课改心声和教学实践与学习体验成果。

5.积极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等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而且是教材的开发者。

开展校本教研是实施新课程的迫切需要,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需要。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

我校开发的校本教材结合实际,结合本地民俗,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其中,王宏民编著的《论语与青少年道德修养》、《洛川民俗一瞥》、闫峻峰编著的《陕北酒文化探微》都被学校作为校本课程教材使用。

学校各教研组也分别编订了结合本学科实际的校本教材,化学组编了《环境污染与绿色化学》;地理组的《洛川地理概貌》;历史组的《洛川古风民俗》、《洛川古迹汇编》;物理组的《生活中的物理》;体音美组的《音乐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使全校的校本教材丰富多样。

五、积极课改获实效。

1.师生的精神面貌大提升,思想睿智获发展。

教师也渐渐地尝到了课改的甜头,职业倦怠有所好转,教学常思常新,近四年,教师在外发表论文逐年攀升,共计约200多篇。

学生各科成绩大幅度提高;思维的枷锁打开了;能够多向思维;心理因素觉得提高了,上讲台不再紧张。

学习不再被动,而是主动;课前能主动预习,上课能轻松流利的讲课,语言组织能力不断提高。

2.教学质量创新高,生源求得大升温。

2006年秋季招生,学校原计划招生12个班,720名学生,结果按照县上下达的分数线只招收到154名新生,在一直下沿分数情况下,也仅招生不到500名,2007年高考二本上线人数为22名,同年在校学生为1470名,在职教职137名,通过各种渠道与办法出走教师累计120人。

2010年高考二本上线人数首次突破百名大关。

从2009年7月份开始,部分出去的好教师回流,市级重点学校学生回流。

目前我校师生近3000人。

学校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3.教师与新课改共成长。

在课改的过程中,我校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国家课改龙头的教改经验,不仅会灵活应用教材,而且优化和整合教材,使课堂教学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我校近几年选派市级、省级课堂教学大赛,都获得相当好的名次,为学校争得了不少荣誉。

其中5月20号,延安市全市政治思想课研讨会将在我校如期举办。

这一方面提升了我校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为我校课改的推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4.课改使我校赢得社会好口碑,省、市、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目前,我校的“2321”生动课堂模式基本形成,师生认可度较高,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省、市、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延安市8名教育专家来我校调研后,给予我校“2321”生动课堂教学模式高度的评价和认可。

四年来,《中国教师报》、《教师报》、《教师报·高中新课程专版》和《陕西素质教育》杂志,《延安日报》对我校的新课改教学模式进行专题报道,延安市教研中心主办的《延安教育》,也为我校的新课改出了专版。

省、市许多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来我校观摩课改。

县教育局组织的全县中小学校长来我校进行新课改考察后,将这种模式在全县中小学推广,形成了一种以洛川中学为课改龙头,其它学校共同参与的洛川县中小学课改热潮。

5.课改为学校获得尊严和荣誉

我校2009-2011三年度连获“洛川县教育科研先进单位”;2010获得“陕西省教科研先进单位”称号和“全国教科研先进单位”称号;今年又被推荐为“延安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总之,近四年的课改已经突破了制约我校发展的瓶颈,众志成城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们将继续沐浴着高中新课改的东风,为实现出品牌教师、出品牌学科、出系列课程、出研训文化、出经验影响的市、省名校目标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