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3188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宁波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宁波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宁波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宁波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波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docx

《宁波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波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docx

宁波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

宁波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

、八—

前言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根据《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宁波市“十

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确定未来五年宁波市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努力实现宁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我市文化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和重要成果的五年。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六大战略”,积极推动文化大市建设,全市文化建设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城市形象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文化支持。

五年来,先进文化引领广泛深入,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在首位,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夯实。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公共文化惠民成效明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建立了文化站,92%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城乡“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基本形成。

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建成了宁波书城、宁波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宁波文化广场、和丰创意广场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创作生产出一大批艺术质量高、社会影响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一批重大节庆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创新。

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规模总量持续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

文化传播能力不断增强,舆论引导工作有序开展,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工作深入推进。

文化人才支撑切实加强,完善“六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培育和造就了一支文化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批文化名人、文化经营人才和学术带头人。

“十一五”期间文化创新亮点

♦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组织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30周年、庆

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日益深入人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进一步巩固。

♦理论宣传品牌逐步形成。

组织“理论宣传普及周”活动,建成150余家市级理论宣传普及点,培育了以宁波论坛、宁波社科讲坛、天一讲堂、微型党课四大宣讲载体为重点的理论宣传品牌。

♦“微型党课”教育活动深入人心。

组织开展“党员人人上讲台”微型党课教育活动6.8万

余场次,被中国政研会评为“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榜?

实践榜”榜首,同时被中宣部编入《宣传思想工作案例选编》。

♦《宁波通史》编纂发行。

为首部对宁波7000年历史进行系统梳理和阐述的学术著作,是浙江省首部多卷本地区性通史。

1000余项,吸引了200多

♦“全民读书月”活动扎实推进。

全市累计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

万人次参与,有效地推动了我市学习型社会建设。

扎实推进“文明宁波”系

♦文明城市创建迈上新台阶。

切实做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列主题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尚,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文艺精品创作成绩斐然。

有9件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工程”奖,有50余件作品获全国常设性文艺奖项,其中《十里红妆外多个地方巡演,并登上国家大剧院演出,是浙江省首个走进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的剧目。

♦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实施“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共惠及群众120余万人次,其中95%的演出深入各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覆盖率达到100%。

♦“国助民办”模式逐步推广。

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文化事业,兴建了十里红妆博物馆、金轮艺术馆、张德和根雕艺术馆、紫林坊艺术馆等一批博物馆和艺术馆,有效推动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

♦新闻精品再创新高。

有13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2件作品获一等奖,为我市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重大主题外宣大力推进。

先后组织120多个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共邀请海内外记者11000余名,发稿12万余篇(条);确定“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为宁波城市形象口号,城市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城市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

安排3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贴息、补助、奖励、政府采购等办法,共扶持49个文化产业项目,表彰20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有效地促进了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90.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41.8亿元,增长了56.2%。

♦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完善。

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试行意见》,全市共设立110多位新闻发言人,形成党委新闻发言人、政府新闻发言人、网络发言人互补互动的新闻信息发布格局。

♦网络文化创新发展。

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定期与党员群众开展网上对话交流长效机制,切实加强政府部门网上发言人制度建设,创办网络文化节,在全省率先发布《宁波市网络发展状况报告》。

♦文化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共有三批103人入选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工程,

其中13人成为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1人成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1人荣获首批“宁波市杰出人才”称号,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获得“长江韬奋奖”、“金话筒

奖”、“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奖项。

(二)发展环境

今后五年,是宁波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阶段。

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以西方为中心的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伴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更加关注中国,也更加关注中国的文化,这为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契机。

同时,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迫切要求我们加快文化发展步伐,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从国内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精神资源。

特别是伴随着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

近年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作出了一系列关系文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部署,从体制创新、政策扶持、经费投入、基本建设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领导和全方位的推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迫切要求我们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文化体制机制,加快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更好地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从我市看,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明确了今后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作出了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提升生活品质的“六个加快”重大战略部署,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实现“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更加牢固”的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处于人均生产总值1万美元向2万美元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改革攻坚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文化与经济、科技、金融、旅游的融合加深,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

同时,我市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日趋旺盛,呈现高品位、高质量、个性化发展趋势,这对加快文化发展、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我市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文化资源整合不够,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仍然不平衡;文化产业的结构不尽合理,文化市场培育与发展有待加强,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大;文化的生产与供给能力相对不足,文化消费观念不强;文化人才总量、层次、结构仍有差距;文化自觉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对文化改革发展的形势判断上来,进一步增强推进文化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加快文化改革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按照市委“六个加快”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六大战略”和文化发展“1235”工程,

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不断增强我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坚持科学发展自觉把科学发展理念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既积极为宁波经济建设和转型升级服务,又努力实现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

以满足全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强文化产品供给,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4、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办法,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推出文化创新成果,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金融、旅游的融合发展。

5、坚持协调发展

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涉及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统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发挥政府作用和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努力促进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6、坚持项目带动积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建立以规划为龙头的项目生成机制,完善项目服务机制,强化项目建设和管理,形成不断续建一批、新建一批、储备一批的文化项目滚动发展良好局面。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宁波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宁波文化软实力在全省和国内同类城市位居前列,文化在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实现“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

——文化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建立和完善具有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市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培育现代人文精神,建设宁波和谐文化和现代文明社会,努力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文化服务力进一步增强。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设备先进、网络健全、运行高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形成,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充分保障。

——文化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的转化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骨干文化企业集群,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以

上,文化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和文化交流中心。

——文化传播力进一步增强。

广播电视网、出版发行网、电影院线、文艺演出院线等现代文化传播网络良性运行,全市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一批骨干文化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一批文化精品力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文化创新力进一步增强。

充满活力的文化创新体制进一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数字、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在文化领域,文化科技含量大幅提升,一批原创设计、形式新颖、影响广泛的文化创意成果和一批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自主文化品牌逐步形成。

——文化保障力进一步增强。

文化自信心和自觉意识明显增强,推动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要素保障不断完善,文化的投入不断增加,文化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造就一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的新型人才,为推动宁波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三、先进文化引领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深化理论武装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坚持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县局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党校培训教育为主阵地,充分发挥“宁波论坛”、“社科讲坛”、“天一讲堂”、微型党课等作用,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

认真组织编写通俗理论读物,不断深化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大力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重视加强对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建设“五个一批”工程,积极开展“理论宣传普及周”和“社科普及月”活动,深入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形成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

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的评奖和社科成果的推广应用。

(二)构建公民道德体系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公共秩序。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提升教育与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人、引导人、陶冶人的重要作用。

加强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牢固树立“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思想观念。

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紧紧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重要环节,推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构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

(三)强化精神文明创建

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使城乡环境面貌有较大改观、社会服务水平有显著改善、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有明显提高。

动员全社会力量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不断提升创建水平,力争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目标。

广泛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及时总结“窗口”单位和服务性行业开展规范化服务达标活动的经验,推行优质规范服务。

认真抓好以高标准文明社区为典范的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为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夯实基础。

继续抓好文明企业、文明机关、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重点工作

♦大力实施文明素质提升行动。

深入推进“做文明有礼的宁波人”、道德模范学习宣传表彰、

“全民阅读”活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培育文明社会风尚。

♦大力实施城市环境优化行动。

以创优美环境、创优良秩序、创优质服务为重点,大力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和“文明施工”主题活动,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和“文明集贸市场”创建活动,提升中心城区品位和群众生活品质。

♦大力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行动。

以促进未成年人成长成才、健康幸福为目标,强力推进社会文化环境净化工作,广泛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和深入实施

“春泥计划”,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大力实施社会关爱倡导行动。

以大力倡导良好社会风尚为重点,积极推进社会志愿服务,广泛开展爱心慈善活动,积极开展特殊群体关爱行动,着力打造宁波爱心城市品牌。

♦大力实施基层文明创建提质行动。

以利民惠民、提升形象、以文化人为基本要求,进一步创新文明社区考评机制,进一步深化“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着力深化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街道、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等基层文明创建活动。

♦大力实施城市公共文明促进行动。

以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为主要手段,进一步研究、完

善日常巡查、集中测评和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测评工作方式,进一步推进城市科学管理、依法管理和有效管理,不断促进市民公共文明素质、城市公共管理水平和社会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提炼弘扬宁波精神

深化对宁波精神的研究,不断提炼和丰富“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内涵。

充分运用现代传媒与信息网络技术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和弘扬“宁波精神”,切实增强渗

透力和影响力,激发全市人民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使“宁波精神”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积极倡导家园意识,开展关心公共事务、关注生态文明、关怀困难群体的活动,不断提高全体市民家园认同感。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切实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积极实施“民心工程”,开展“关爱行动”、“家园关怀”等活动,给困难群体以更多的关怀,保障其合法权益。

不断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四、文化民生建设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文化育民工程建设,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品质。

(一)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标志性文化设施提升计划,建成宁波文化广场、宁波?

中国港口博物馆、十里红妆博物馆,改建宁波市艺术剧院(凤凰剧场),完成天一阁博物馆陈列改造、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整体提升工程,积极推动宁波历史纪念馆、市文艺之家和社科中心等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

积极推进“三江六岸”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三江口核心区品质。

完善“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建设,加快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做到功能布局和设备配套齐全。

力争到“十二五”末,所有县(市)区建成省级以上文化先进县,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所有县级及县以上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基层文化宫覆盖率达到90%。

重点建设的市级公共文化设施

♦月湖(西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项目:

总投资65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34亿元,

建设规模约55万平方米,培育和引进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品收藏、展示、交易,创意设计等各种业态,打造成集创意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和都市休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具有城市标志性意义的特色文化街区。

♦宁波文化广场:

总投资30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23亿元,规划面积240亩,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建成集文化娱乐、影音艺术、创意沙龙、科普培训为一体的大型公益性城市公共文化平台。

♦宁波?

中国港口博物馆:

总投资4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4亿元,占地4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集历史展示、科学教育、学术交流、水下考古为一体的科学博物馆。

♦宁波艺术剧院(凤凰剧场)改造项目:

总投资2.74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2.74亿元,规划面积17亩,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含市群艺馆、艺术剧院、艺术研究所和江东区文化馆。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陈列整体改造提升项目:

总投资1.59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9亿元,保国寺整体改造提升,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天一阁博物馆整体陈列改造工程:

总投资近0.5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近0.5亿元,整

体陈列改造提升,改造面积6000平方米。

(二)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构建全民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内容菜单式提供、群众自主选择服务内容、群众民主评价服务质量、服务全程数字化管理。

兴建公共电子阅览室,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做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工作,大力推广“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运作模式,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实施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服务工程,增强企业文化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鼓励和支持企业、工业园区建设职工书屋、俱乐部、职工之家等文化阵地。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场馆的管理,提升公共文化场馆管理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推动大型公共文化场馆后勤服务社会化,推动经营性文化场馆实行连锁经营和联盟合作。

(三)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重点办好宁波国际港口文化节、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宁波网络文化节、海外宁波文化周、国际河姆渡文化节、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中国象山开渔节、中国雪窦山弥勒文化节、中国梁祝爱情节、中华慈孝节等有重大影响的节庆活动。

大力开展文化展演、汇演活动,组织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全民读书月”和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电影节、社区文化艺术节、音乐舞蹈节等文化活动,组织城乡之间的“文化走亲”活动,重点培育100个活动特色项目和10个以上重点文化活动品牌,打造“天然舞台”、“天一讲堂”、“群星课堂”等文化服务品牌。

关心偏远农村、城乡低收入人群、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推进文物保护和名城保护,开展近现代城市基本设施、工业遗产、名人故居、涉台文物等专题性文物保护,实施月湖西区、南塘河、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工程,抢救保护莲桥街、秀水街等历史地段重要文物建筑和特色传统民居群。

建设以上林湖越窑遗址为中心

的越窑青瓷展陈、保护体系,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考古、水下考古调查及河姆渡遗址保护和象山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工作。

开展国家等级博物馆创建,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实现市县两级国有博物馆全覆盖,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水平。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三位一体”保护体

系。

正确处理保护、传承、利用、发展的关系,鼓励具有市场前景的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