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3033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晏子使楚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晏子使楚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晏子使楚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晏子使楚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晏子使楚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晏子使楚 2.docx

《晏子使楚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晏子使楚 2.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晏子使楚 2.docx

晏子使楚2

《晏子使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疏通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学习晏子临辱不惧、机智善辩和不卑不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106岁高龄去世的宋美龄曾是风靡美国的中国外交家,1943年就是她以娴熟的英文,高雅的气度,善辩机敏的口才、不卑不亢的表现征服了美国,征服了罗斯福,使得罗斯福能派“飞虎队”援助中国人民抗日,对日起到了一定的打击作用。

让我们将眼光再投射到遥远的诸侯纷争、战火频仍的春秋时期。

去领略一下齐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晏婴的外交风采。

二、自学反馈(学生阅读书下注释,完成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选自《》

2、《晏子春秋》是而成的。

3、晏子,名,春秋后期齐国著名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三、生自读课文、老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四、独立训练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诣王()曷为者也()枳()

(二)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2、吏二/缚一人/诣王

3、橘生淮南/则为橘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5、其/实味/不同6、缚者/曷为者也

五、师生研讨,合作交流

1、请大家阅读课文。

借助注释、工具书自读、自查、自通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

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

号。

[参考译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手下的人说:

“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手下的人回答说:

“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大王就问:

‘这人是干什么的?

’我们就回答说:

‘是齐国人。

’大王又问:

‘犯了什么罪?

’我们就回答说:

‘犯了偷窃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酒。

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楚王说:

“被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官吏回答说:

“他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瞟着晏子说:

“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

”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

“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南就叫它橘,生长在淮北就叫它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水土不同。

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会使百姓善于偷窃吗?

”楚王笑着说: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2、问题研讨

1)文中哪句话介绍了事情的起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

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

(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

(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巩固拓展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晏子将使楚使:

2、谓左右曰谓……曰:

左右:

3、习辞者习:

辞:

4、今方来方:

5、何坐坐:

6、坐盗盗:

7、吏二缚一人诣王缚:

诣:

(指到尊长那里去)

8、齐人固善盗乎固:

9、叶徒相似徒:

10、其实味不同实:

1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

12、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

13、寡人反取病焉病:

14、晏子避席对曰  避席:

[二]重点语句翻译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_

4、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_

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为现代人,作为有志于做一名报效国家的外交官,我们确实无比敬佩几千年前的这位外交家,请你对这位古人说一句话:

晏子,我要学习你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缚者曷为者也?

(“曷”通“”,)

2、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

(二)一词多义

七、类文赏读

[甲]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

“齐无人耶?

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王曰:

“然则何为使子?

”晏子对曰:

“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参考译文:

晏子出使楚国。

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

“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现在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

”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

楚王说:

“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

怎么派你来呢。

”晏子严肃地回答说:

“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

”楚王说:

“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

”晏子回答说:

“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的国王那里去。

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当然出使到楚国来了。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③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④。

妻子入见,立有间。

公日:

“怪哉!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

”公笑。

晏子曰: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

“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孔子闻之曰:

“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参考译文: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大雪下了三天而不停。

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裘衣,坐在殿堂侧边的台阶上。

晏子进宫拜见景公,站了一会儿,景公说:

“怪啊!

大雪下了三天而天气竟然不寒冷。

”晏子回答说:

“天气果真不寒冷吗?

”景公笑了笑。

晏子说:

“我听说古代的贤德君王,吃饱的时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饿,穿暖的时候知道有人在受寒,安逸的时候知道有人在辛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啊!

”景公说:

“说的对!

我听从您的教诲了。

”于是就下令拿出衣物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人。

命令凡看见路途时候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个乡,看见在里闾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一家,巡行全国统计发放数字,不必报他们的姓名。

已任职的发给两月救济粮,生病的发给两年救济粮。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

“晏子能够明白自己应做的事,景公能做他所高兴做的事。

 

2011年秋学期初二语文教学案

(二)

《人琴俱亡》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句的翻译。

2、认识本文语言简洁和情节曲的特点。

3、感受深厚的兄弟情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亲情更可贵、更长久的了;也许,在我们这个生存的空间,没有比我们挚爱的亲人的离去更令人肝肠寸断。

这或许是我们生命中无法承受的痛。

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品格才华最突出的是子猷与子敬兄弟二人,这俩兄弟的感情非常好,《人琴俱亡》讲的就是他们痛人心扉的故事。

二、了解《世说新语》及作者:

此书主要记载魏晋名士的言谈轶事。

最大特点是记述人物的片言只语或者微小举动,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刘义庆撰。

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遗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

《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

三、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提高文言语感。

1、何以/都/不闻消息2、便/索舆/来奔丧

3、取子敬琴/弹

三、弄懂文章大意

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弄懂大意。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

“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补充词语解释: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俱,副词,表范围,都。

笃,(病)重。

而,表承接,不译。

2、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矣,语言助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了”。

3、语时了不悲。

语,动词,说话。

了,完全

4、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索,要。

奔丧,这里指到王子敬家去看望丧事。

5、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素,向来,一向。

琴,动词,弹琴。

径,直往。

灵床,停放尸体的床铺。

既,已经。

掷,投掷,抛掷,扔。

6、因恸绝良久。

因,副词,于是,就。

恸,痛哭,极度悲哀。

良,很。

绝,死亡。

7、月余亦卒。

亦,副词,也。

卒,死。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时了不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问题研讨

1、先前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却“恸绝良久”,这样是不是矛盾?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猷前来奔丧,却不像常人那样悲哭,而是“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你对他这个举动作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古至今,兄弟情深的故事、诗词很多,请各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猷在子敬死后“月余亦卒”,他死去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合上书回忆:

你觉得最让你挥之不去的细节是什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巩固练习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子猷  病笃   索舆      奔丧好琴    

掷琴   恸绝   亦卒   不调   了不悲   

[二]解释加点字

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

便索舆来奔丧便径入坐灵床上

弦既不调掷地云

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语时了不悲子敬素好琴

[三]填空

1、本文选自,是记载的笔记小说。

作者,人,的文学家。

2、这则故事写了,表现了             。

[四]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请只画一条线)

1、因恸绝良久  2、月余亦卒     3、子敬素好琴

4、便径入坐灵床上   5、便索舆来奔丧6、此已丧矣

7、何以都不闻消息8、都不哭

[五]翻译下列句子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2、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

3、语时了不悲。

4、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5、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6、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7、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六]你能结合下面句子补出省略的词语吗?

1、何以都不闻()消息?

     

2、()便径入坐灵床上。

3、()月余亦卒。

七、简答

1、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是什么?

子猷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     、     、      。

6、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这篇文章的解释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王子猷和王子敬都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

《人琴俱亡》这则故事,写王子猷对哥哥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哥哥的深厚情谊。

B.子猷由于听不到一点子敬生病的情况,推测子敬已死,坐着车子去悼念他,一点都不悲伤。

这是因为他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子敬在九泉下相见了。

C.子猷开始是“了不悲”“都不哭”,后来见到“人琴俱亡”,就“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说明子猷的死,一是病重,二是过分悲伤所致。

D.课文的语言十分简洁。

全文寥寥数十字,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悬念迭出,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10、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中考链接: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练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要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达。

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自己先走了。

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元方这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

客人问他:

“你的父亲在家吗?

”元方回答说:

“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

”客人便生气地说道:

“简直不是人啊!

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我自己先走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而到了正午您没有到,这是没有信用;对着他的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忙下车来拉他。

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入家门。

1、释词:

⑴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日中:

⑵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舍去:

⑶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无礼:

⑷友人惭,下车引之(引之:

2、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

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

()

3、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4、当友人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

5、“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

(二)

原文:

管宁,华歆,俱为汉末人。

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

与瓦石无异。

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xuanmian)

者过门。

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座,曰:

“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都是汉末人。

一天早晨,两个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当做没看见,把它看作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十分高兴,偷偷看看管宁的脸色,就扔掉了。

又曾经有一次,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

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1.解释括号中的字词的意思.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

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座,曰:

“(子)非吾友也。

2.填空

(1)本文通过记述日常生活的两件小事,揭示了____________对待富贵功名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

(2)当他们锄菜,看见底上有一片金子时,管宁_____,华歆_____。

(3)当他们看见有大官过门时,管宁_____,华歆_____。

(三)[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王笑日: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

使者反,言之公。

公曰:

“嘻!

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

晏子辞。

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

“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

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

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

“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

”晏子曰:

“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

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译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

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的事情告诉了齐景公。

齐景公惊叹道:

“唉!

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

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

”(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

晏子没有接受。

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

“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

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齐景公对晏子说:

“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

”晏子回答说:

“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

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

因此再次拜谢而不敢接受。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

(1)坐盗(   )

(2)其实味不同(   )

(3)生于淮北则为枳(   )(4)使者反(   )

13.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

(2分)

答: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齐人固善盗乎?

译文:

                                        

(2)景公使使者至。

译文:

                                 

15.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

(4分)

答:

                                                                       

(四)晏子将使楚。

--------,寡人反取病焉。

【乙】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

“莫乐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