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牛栏山第一中学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2993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牛栏山第一中学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北京牛栏山第一中学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北京牛栏山第一中学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北京牛栏山第一中学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北京牛栏山第一中学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牛栏山第一中学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北京牛栏山第一中学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牛栏山第一中学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牛栏山第一中学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北京牛栏山第一中学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

北京牛栏山第一中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图是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

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A.金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一个金原子的中子数为197

C.一个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8

D.一个金原子中粒子总数为276

2.碳12是指含6个中子的碳原子。

下列对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相同B.质量相同

C.电子数不相同D.16和18表示原子个数

3.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检查装置气密性B.

加热立即收集

C.

收满后移出集气瓶D.

结束时停止加热

4.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燃白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B.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不打开瓶塞,聚焦太阳光引燃足量白磷,实验效果更好

D.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5.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D.

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6.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

①点燃酒灯,加热试管;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并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连接好装置;⑥熄灭酒精灯;⑦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⑤②③①④⑦⑥B.③④⑤⑥⑦①②

C.②③⑤①④⑦⑥D.②④③⑤①⑥⑦

7.河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Ⅰ可出去难溶性杂质B.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

C.步骤Ⅲ可杀菌.消毒D.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

8.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9.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10.实验室用装有等质量的两份氯酸钾的试管a和b分别加热制取氧气过程中,某同学误把少量高锰酸钾当成二氧化锰加入b试管,下面是试管a、b中产生氧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1.“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的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稻草造纸   

B.使用火药   

C.蚕丝织布   

D.冶炼金属

12.在一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0

2

1

37

反应后质量/g

15

32

1

未知

 

A.物质Y一定是单质

B.反应后物质Q的质量为12g

C.反应过程中X、Q的质量比为9:

4

D.物质Z一定的该反应的催化剂

13.用“W”型管进行微型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处红棕色粉末变为黑色

B.a处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CO,后停止加热

C.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D.可利用点燃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

14.根据如图所示的四种微粒结构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们都带有电荷B.它们表示同一种元素

C.它们核外电子排布相同D.它们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15.科学家发现的N(NO2)3是-种新型火箭燃料,关于N(NO2)3的说法正确的是

A.N(NO2)3由氮、氧两个元素构成

B.N(NO2)3中含有3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

C.N(NO2)3属于氧化物

D.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2.6%

16.卫星运载火箭的动力由高氯酸铵(NH4ClO4)发生反应提供,化学方程式为:

2NH4ClO4

N2↑+Cl2↑+2O2↑+4X.则X的化学式是(  )

A.H2B.H2OC.H2O2D.HCl

17.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18.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B.该反应使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C.反应物都属于氧化物

D.反应中原子、分子个数都不变

19.下列物质分别放入一密闭的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充分燃烧后,冷却至室温,由于瓶内压强的明显减小,使瓶塞难以启开的是()

A.木炭B.红磷C.蜡烛D.硫

2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有关数据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比为5:

1

D.乙不是化合物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请结合下列实验常用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用过氧化氢溶液和用高锰酸钾制取O2的方法,两者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填

写编号)。

A发生装置相同B都可用MnO2作催化剂

C反应的基本类型相同D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成分相同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

如果用E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从___________端进入(填“c”或“d”)。

(5)实验室常用装置C代替装置B制取气体,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下列反应适用于该装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大理石和稀盐酸

②碳酸钠固体和稀硫酸

③锌粒与稀硫酸

④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粉末

(6)有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室制取CO2装置,该装置是否具有C装置的作用________(填“是”或“否”)。

22.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已知:

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内容

步骤

(实验1)研究燃烧条件

(实验2)研究氧气性质

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

烧杯中盛有NaOH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推入适量H2O2溶液

推入适量H2O2溶液

(1)H2O2稀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实验1中,推入H2O2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_____;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

(3)实验2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_____;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_____.

23.实验室制下列三种气体

A.O2:

2KClO3

2KCl+3O2↑

B.CO2:

______

C.Cl2:

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说明:

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

(1)写出制C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下列有Ⅰ、Ⅱ、Ⅲ三种制气装置和Ⅳ、Ⅴ两个收集装置

①制取CO2应选取的装置是______,制取氯气应选用的制气装置是______;

②用Ⅳ装置收集Cl2时,Cl2应从______口(填导气管接口处的字母)进入瓶中。

(3)A装置用于制取氧气后,从剩余固体中分离出MnO2的实验操作步骤有溶解、过滤和洗涤。

其中过滤时用到的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4)用100g36.5%的浓盐酸与足量MnO2混合加热,理论上能制得Cl2的质量为______g,而至到反应停止时,实际收集到的Cl2质量远远小于这个数值,若操作正确,装置不漏气,则可能的原因是(只需答一条合理的原因)______。

24.图甲装置是实验室常用装置,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2)实验室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欲用该方法制取一瓶较纯净的氧气,要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填字母序号)

(3)实验室用E装置来收集CO2,验满的方法是.

(4)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和水反应制取乙炔气体,由于该反应十分距烈,实验必须严格控制反应速率,你认为图甲中最适宜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序号)

(5)图乙所示装置具有多种用途,下列有关它的用途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该装置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气体应从a端管口通入

B.瓶内装满水,用于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a端管口通入

C.瓶内装入适量浓硫酸用于干燥CO2时,气体应从a端管口通入

D.瓶内装满氧气,要将氧气排出,水应从a端管口通入

25.(6分)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强用塑料吸管向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不断吹气,在吹气的过程中发现石灰水先出现浑浊后又变澄清,他感到很意外.小强又将纯净的CO2持续通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与上次相同。

(1)小强做第二次实验的目的是.

(2)小强从老师那里得知:

CO2能与CaCO3和H2O继续反应生成Ca(HCO3)2.由此小强推测出Ca(HCO3)2的一条物理性质是.

(3)小强还想了解Ca(HCO3)2的化学性质.查阅资料后得知碳酸氢钙[Ca(HCO3)2]受热易分解,生成难溶性的化合物、气体等物质.他与同学们一起对碳酸氢钙受热分解后产物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1.生成的难溶性化合物可能是碳酸钙.经实验探究结论正确.

猜想2.放出的气体可能是O2、H2、CO、CO2中的一种或几种.

(实验探究)

小强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探究气体的成分.

操作1.加热A装置,一段时间后,B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操作2.在a处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

结论1.碳酸氢钙分解产生的气体一定有.

结论2.碳酸氢钙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a(HCO3)2

CaCO3+CO2↑

(表达交流)

交流1.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操作2实验中存在的不足是.

交流2.小组内某同学对上述结论提出异议:

该同学的观点

你是否赞同该观点并阐述理由

该实验没有对氧气进行验证

 

“结论2”不正确

 

26.图中的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

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编号仪器名称:

①_______,②_______。

(2)实验室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最佳时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收集到的氧气完成硫粉燃烧实验后,还需向集气瓶内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__(从A~E中选择),使用该套装置制取气体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改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______端进入。

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欲使用G、H装置将以上杂质气体除去,则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

混合气体→______(用端口字母表示)。

(4)将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蒸馏水的洗气瓶一段时间后,水中便有了酸,对该现象的合理解释为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7.(实验回顾)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和卡文迪许把“易燃空气”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后盛在干燥、洁净的玻璃瓶中,当用电火花点火时,发出震耳的爆鸣声,且玻璃瓶内壁上出现了液滴。

一年之后,拉瓦锡重复了他们的实验,并做了一个相反的实验:

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得到了“易燃空气”。

这里的“易燃空气”是指_____,拉瓦锡通过上述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____。

(实验重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科学家们探究的过程,在创新的基础上,在实验室中重做了上述两个实验,做法如下:

实验1:

水的通电分解实验,如图1所示,接通电源,看到了两电极上开始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两玻璃管内的现象是_____。

实验2:

“易燃空气”与氧气混合后的点燃实验。

实验室现有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二氧化锰、稀硫酸、锌粒和图2所示的常用仪器。

(1)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较多量的“易燃空气”,且可以随时补充液体,你选择的仪器有_____(填序号),药品是_____,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

(2)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把“易燃空气”与氧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盛在干燥、洁净的玻璃瓶中,用电火花点火,顺利完成上述实验。

(3)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利用制得的“易燃空气”和空气继续进行探究,他们取7支试管,依次盛水90%(体积分数)、80%、70%……再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易燃空气”,而后分别把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的火焰,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序号

1

2

3

4

5

6

7

“易燃空气”体积分数(%)

90

80

70

50

20

10

5

空气体积分数(%)

10

20

30

50

80

90

95

点燃现象

安静燃烧

安静燃烧

弱的爆鸣声

强的爆鸣声

强的爆鸣声

弱的爆鸣声

不燃烧不爆鸣

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在混合气体爆炸范围内,“易燃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所以我们在点燃“易燃空气”之前必须要_____。

28.CO2资源化利用日趋成为研究热点。

某小组查阅资料发现:

①CO2与H2能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生成CH4与H2O;②CH4在高温下能与CuO反应;③浓硫酸能吸水;④硫酸铜固体遇水由白色变蓝色;⑤氢氧化钠能吸收CO2原理与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类似;为探究上述反应,设计如下装置。

(1)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装置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设计装置C的目的是_____,若要证明D中有CO2生成,则需在E、F之间增加盛有_____溶液的检验装置。

(4)一段时间后,装置D中黑色固体变红,E中白色固体变蓝,该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不能由此证明:

CH4在高温条件下能与CuO反应。

理由是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D

解析:

D

【解析】

试题分析:

A、金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错误;B、由信息示意图可知,197为金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错误;C、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9,错误;D、金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则一个金原子中粒子总数=197+79=276,正确。

故选D

考点:

元素周期表。

2.A

解析:

A

【解析】

A、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属于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正确;B、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质量不同,错误;C、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电子数相同,错误;D、16和18表示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错误。

故选A。

3.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插入水槽液面以下,双手握住试管,若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

B、加热时排出的气体很大一部分是试管和导管中的空气,故加热后不能立即收集气体,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故B不正确;

C、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故收集满氧气后应在水槽中将玻璃片盖好再和集气瓶一同取出水面,故C不正确;

D、实验结束应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中再移去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故D不正确。

故选A。

4.C

解析:

C

【解析】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点燃的白磷应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否则造成测定结果存在较大误差,故A操作错误;

B.细铁丝在空气中无法被点燃,无法消耗集气瓶内氧气,故不可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故B错误;

C.不打开瓶塞,利用聚焦太阳光引燃白磷,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误差小,故C正确;

D.实验中若弹簧夹未夹好,容易使燃烧产生的白烟溢出,最终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增多,造成实验结果偏大,故D错误。

5.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将微观示意图转化为化学式,反应前的物质是HgO,反应后的物质是Hg、O2和剩余的HgO。

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gO

2Hg+O2

【详解】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发生了变化,错误;B、生成物是汞和氧气,是两种,错误;C、对于化学反应来说,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会发生改变,正确;D、氧气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即氧分子,错误。

故选C。

6.A

解析:

A

【解析】

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解答。

解:

由分析可知,应选A。

7.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步骤Ⅰ沉降和过滤去除的是水中的不可溶性杂质,此项正确。

B、活性炭有吸附性,可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此项正确。

C、液氯是水厂等常用的消毒剂,可起杀菌、消毒的作用。

此项正确。

D、净化后的水含有可溶解性杂质,不是纯净物。

此项不正确。

所以应选D项。

8.B

解析:

B

【解析】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错误;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正确;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在空气中仅能出现红热现象,错误;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是结论而不是现象),错误。

故选B。

9.B

解析:

B

【解析】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含量降低,故曲线①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故错误;

B、反应后有一氧化碳生成,故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反应,故正确;

C、蜡烛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故错误;

D、当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蜡烛就熄灭,故错误。

故选B。

10.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的物质;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催化剂不能使生成物的质量增加。

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a和b,b中再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将药品分别加热到完全,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b产生的氧气比a多,且生成的二氧化锰加快了氯酸钾的分解速率,所以反应时间短;且均需要加热一段时间才能分解产生氧气,观察图象,C符合变化过程。

故选C。

11.C

解析:

C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稻草造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使用火药的过程中,火药燃烧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蚕丝织布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冶炼金属的过程中有金属单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1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本题可分析X、Y、Z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Q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20g﹣15g=5g,为反应物;Y的质量增加了32g﹣2g=30g,故Y是生成物,生成的Y的质量为30g;Z的质量不变,Z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Q应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Q的质量为30g﹣5g=25g,未知的数值为37g﹣25g=12g。

因此:

A、该反应为:

X+Q→Y,物质Y一定是化合物,故A错误;B、反应后物质Q的质量为12g,故B正确;C、反应过程中X、Q的质量比为:

5:

25=1:

5,故D错误;D、Z的质量不变,Z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13.B

解析: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a处红棕色粉末变为黑色,氧化铁呈红棕色,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为铁,铁呈黑色,故A正确;B、a处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入CO,以防铁重新被氧化,故B错误;C、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C正确;D、可利用点燃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一氧化碳有毒,具有可燃性,故D正确。

点睛∶铁工业上属于黑色金属,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为铁,呈黑色。

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是我们检验二氧化碳常用的方法。

1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带上电荷,为离子,而第二个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错误;

B、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故它们表示四种不同元素,错误;

C、根据微粒结构示意图,前三个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第四个不同,错误;

D、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8,故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正确;

故选D。

15.C

解析:

C

【解析】

A、N(NO2)3由氮、氧两种元素组成,错误;B、一个N(NO2)3分子中含有4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错误;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N(NO2)3属于氧化物,正确;D、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36.8%,错误。

故选C。

点睛:

掌握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以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N:

2,H:

8,Cl:

2,O:

8,反应后N:

2,H:

0,Cl:

2,O:

4,X前有化学计量数4,故X的化学式为H2O。

故选B。

17.B

解析:

B

【解析】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这一过程中落花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B。

点睛: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18.D

解析:

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CO和NO,生成物是CO2和N2,故该反应可表示为2CO+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