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师生的和谐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2978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了师生的和谐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为了师生的和谐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为了师生的和谐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为了师生的和谐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为了师生的和谐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了师生的和谐发展.docx

《为了师生的和谐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了师生的和谐发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了师生的和谐发展.docx

为了师生的和谐发展

为了师生的和谐发展  ——浅谈现代学校管理新理念

  “一切为了师生的和谐发展”是江苏省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百年办学经验的总结,也是展望新百年而拟订的新校训。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为:

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有鉴于此,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教师的发展应放在首要位置。

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教师的个性化、特色化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一切为了师生,为了一切师生,为了师生的一切。

  一、尊重师生,让他们自我尊重

  1、尊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尊重学生,首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有情感、有意识、有独立个性的学生。

我校1963届校友戴袁之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写到“我们尊敬王校长,她也很喜欢我们。

当时,我——一个普通的小学生,我的母亲——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都能和她说得上话。

”一位校长对学生的尊重穿越四十多年时空后仍然那么清晰。

尊重学生,还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意识。

教师应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为学生个性才能的施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我校肖六林校长面对一个把自己的照片贴在名人画像上的同学,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从争当校园名人做起。

很快,每班的外墙上增加了两个抽板式的学生事迹介绍框,每班每月竞选出一个“校园之星”。

这一举措点燃了学生奋发向上、争当名人的热情,“数学明星”、“写作明星”、“音乐明星”、“绘画明星”等等,真是名人荟萃,群星灿烂。

所有这一切成果的取得,都源于一位校长对一名普通学生的尊重。

  2、尊重教师,给教师平等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以人为本”,同样,一个学校要“以教师为本”。

管理者尊重教师,教师就更能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

众所周知,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学校管理者应设法为发挥员工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减少和消除员工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士为知已死”所体现的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一治国安民的哲理同时也适用于学校。

我校创办教改实验区后,实行小班化教学,大投入建设硬件设施。

教改实验区与本部相比,教师的教学设备、教学环境都有了质的的提高,经过选拔录取的学生也相对整齐。

第一年本部的部分老师因不了解情况还有些想法。

第二年,学校遵循按需设岗、以岗择人、人事相宜、事职相符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教改实验区与本部普通班的教师岗位同时公开自主选择,实行竞聘上岗。

一年下来,既消除隔阂,又激发了干劲,冒出几匹教坛“黑马”。

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逐步建立起来。

近年来,应家长要求,陆续有学生转入小班就读,造成班级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

均衡分班所谓均衡分班,就是将学生按成绩、男女生比例等要素均衡分成若干班,把教师科学搭配成若干班子,然后通过抽签的方式将师生一一对应组成一个个完整的相对均衡的班级。

让老师站到同一起跑线上,是对教师平等教育的权利的尊敬。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受到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有利于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公平的工作机会;有利于管理者优化学校管理。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必须承认人的发展能动性,从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出发去尊重师生的个性、权利。

在这种“尊重式管理”的环境里,师生学会了尊重他人、尊重社会以及尊重自己。

  二、赏识师生,让他们脱颖而出

  美国成功心理学大师克利夫顿认为,人本管理的关键,就是在对人性的科学理解基础上,看准人的优势和利用这些优势。

发现每一个人的独特的价值,发现每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和不同点,然后激励之,弘扬之。

学校的根本意义在于学生的发展,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发现自己潜能的地方,能够成为学生获得最大帮助的地方。

教师对待学生如此,管理者对待教师也应如此。

管理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在工作中不断发现教师的兴趣、需要、优势和长处,积极调整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创造相应的条件,营造适宜教师发展的空间和氛围。

这样,教师自然会做得更好,良好的结果会更加强化他的干劲,他会越干越愉快。

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不但有益于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人生价值,而且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健康发展。

校长要善于发掘人才,知人善任,用人之所长。

在大力开展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才观也有了新的发展。

每一位教师都是人才,关键是校长如何创设条件,让广大教师的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比如,陈景润在中学教数学时,不是好老师,因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拙于表达而被人瞧不起,幸亏华罗庚先生慧眼识人才,把他调到数学研究所,使他的数学研究的特长得到发挥和实现,成为斐声中外的数学家。

所以,有人说,"只有无能的管理,没有无用的人才"。

"废物是放错了位置的有用之材"。

我校张军老师酷爱电脑,钻研编程很有创见,学校安排他上课之余担任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小组的辅导工作,不出一年,他的这个兴趣小组在江苏省信息学奥赛中捷报频传。

自己还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辅导员。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校现有江苏省小学生数学探索与应用能力竞赛高级教练员两名、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个人两名,以及江苏省省优秀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泰州市名校长、泰州市首批学科带头人、国家级刊物的特邀编辑、全国十佳优秀节目主持人以及中国管理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各一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得出色,让人放心。

我校曹宇飞同学组织了几个小伙伴,用节省的零花钱在课余时间,折叠了2001只纸鹤寄到中央电视台,捎去她们的心愿。

这一创新火花的闪现,不正是创新型教师潜移默化教育的结果吗?

在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中,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学校领导要成为教师创新的发现者、教师开展探索活动的支持者、排难者,成为教师心目中一个值得尊敬、爱戴的仁者加智者。

这种“发现式管理”促进师生学会了发现他人的优长,在比较中提高;发现自己的优长,树立自信,不断进步。

  三、服务师生,让他们拥有平台

  管理者也是策划者、服务者,要善于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搭建相应的平台。

  1、为师生搭建硬件平台

  我校接管原泰州市机关幼儿园后,通过一年多的管理,成立附属幼儿园,并定位为省级示范幼儿园。

校领导听到省体委把艺术体操的项目放到泰州市体委的消息后,立即抓住这一机遇,主动提出申请,创办了泰州市艺术体操学校,提前面向全市招收幼儿,自筹资金50万添置设备,并聘请了扬大资深教授和南体艺术专业毕业的学生任教。

如今,艺术体操班和幼儿园办得生机勃勃,红红火火。

2000年区教委将原先松林小学划归我校管理后,我校管理者认真理清工作思路后,充分利用城东小学的名牌效应,先在那里创办教改实验区,一年后,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赞许,申请成立了公办民助“泰州市鼓楼路小学”。

该校已连续三年获全市奥数团体总分第一名。

  2、为学生搭建竞技平台

  学校根据学生资源优势,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为学生开设了数学探索与应用能力、信息学、艺术体操等各种竞赛培训班。

既弘扬了教师优势,又培养了奥数、计算机等竞赛选手。

  3、为新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学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希望是新教师。

学校搭建成长平台更能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

数年坚持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聘请师德高、业务精的教师与新分配到学校任教的新老师签订了“师徒结对”合同,明确责任和任务,结成为期一年的带与学的固定关系。

良好的机制为教师队伍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促进了教师素质品位的逐年攀高,学校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进取的群体规范、舆论和内聚力,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4、以课题为抓手搭建名师平台

  我校以江苏省教学研究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发展实践研究”为抓手,学校聘请省教科院、省教研室、泰州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的专家为课题组成员的指导老师。

参加此课题研究的课题组成员均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其中绝大多数是学校骨干教师,有的是海陵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或高级研修班学员。

跨学校、辐射辅导区,加快名师队伍建设。

   “名师”的培养是个长期复杂的工程,谁也不是一朝成“名师”。

我校逐步建立起以地(市)级名校长、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名师”体系。

当名教师一靠自身素质,二靠机遇。

在健全学校教研网络的基础上,我校还多次开展“说、上、评”教学大比武,组织上公开课、观摩课,开展送教下乡、教师轮岗、教师风采展等活动,千方百计为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

“服务的管理”为广大教师搭建平台,实施新一轮“人才工程”计划,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管理三支队伍建设,真正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四、激励师生,让他们奋发向上

  通过激励,在某种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人的积极性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校长实施领导行为的过程就应该是激励的过程。

学校管理者应为调动和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创设有利的条件和氛围。

   1、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管理者应坚持以德治校,对师生的管理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更多地采用暗示、认同、探讨,创造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

比如,在老师的考勤问题上,我校不设签到簿,而是通过营造一个人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人人在比、学、赶、帮、超的合作竞争中自觉地准时或提前到岗,对于家里确实有特殊情况需要时间处理的,可以在不影响上课和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告知考勤负责人,在两个小时内离岗处理,不计假。

这样老师在处理完个人问题的情况下,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了。

不但不会把一些个人的烦恼带给学生,而且会让教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工作,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在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充分地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

个别素质不高的人,迫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也逐渐被环境影响着、改善着。

  2、满足师生合理需求,激发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动力

  从根本上来说,需求是教师的工作源泉。

教师的工作动力,无一不是由其需求引导的。

管理者在鼓励教师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活动时,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育信息资源。

在教师付出巨大的艰辛之后,管理者更不能以“无惯例”而无从奖励。

即便是教师在创新中有所欠缺,管理者也应胸怀大度,宽以待人,切不可见成绩就揽,有问题就抛,无形中降低了自己在群众心中的可信度。

管理者要替教职工谋福利。

师生利益无小事。

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为了一切师生、一切为了师生、为了师生的一切的观念,坚持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权为师生所用,情为师生所系,利为师生所谋,真正把师生员工团结、凝聚起来。

科学测定表明:

一个人平时表现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与经过激励可能达到的能力和水平,两者之间大约存在着50%的差距。

因此,学校要通过不断为教师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用目标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办法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通过制度管理等多种有效措施,实行奖优罚劣。

让教师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尽可能得到合理满足,以保持其工作的活力与干劲。

内改方案均衡分工,泰州市海陵区文教局连续两年开展实绩评优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但由于部分学校配套措施跟不上,摘得到的一千多元,摘不到的一无所有,悬殊太大。

结果只得草草收场。

虎头蛇尾,打击了更多教师的积极性。

  3、在激励的环境中,让师生学会自我激励

  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满足师生的合理需要,虽然能使师生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但这种体验一般是短暂的,外在的。

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激发师生的内驱力,即引导师生学会自我激励,形成内在激励。

内在激励是自我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

这种激励能满足师生的声誉需要、成就需要、自尊需要、发展需要等,内在激励是以认同感为基础的,它对学校目标、课改目标认同,就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

这种内心要求把进一步做好工作,搞好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份内应该做的事,因而自觉产生一种精神动力。

这种激励的控制条件在于内部,在于师生自己的努力。

它不仅能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而且能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追求更大成功的强烈愿望。

这种强化作用所延续的时间则是长久的,并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百折不挠,一直保持下去。

(作者:

李松林,小教高级,中国管理科学院特聘研究员。

以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

  作为发展中的串村寄宿制小学,成为当地小学的窗口校、先进校、示范校,步入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教育”轨道。

因此,在学校管理模式和方式上应该可以接受学校文化管理的挑战!

同时,我认为学校在管理目标上也要有一个新的飞跃。

要站在全球教育发展新路向,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上找位置,在拓展视野的同时,形成教育实践的新视阈,构建教育实践的新行为。

为此,学校必须不断推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措施,谋求可持续发展教师的策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的课程,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学校——绿色学校。

学校肩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

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容的民主作风和公正的做人品格;突出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的决策能力;坚强的意志性格和完善的人格魅力。

学校管理也就是校长治校的过程,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我通过这次学习,结合自己工作实践,对学校管理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

 就是以人为中心,着眼于人的发展,千方百计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这一思想在管理实践中有以下三层意义:

 

(一)建设一个优势互补、人尽其才的领导集体。

领导班子要尽可能集中本校范围内的优秀人物,并注意其年龄、学科、才干、气质、地域以及性别结构,形成优势互补,致力团结奋斗,力求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学校的办学目标要能够形成整个班子的工作目标,整个班子要能够紧密地围绕办学意图和目标努力工作。

这样一个领导集体是学校团结战斗的核心,是教职工群众的表率,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二)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竞争进取的师资队伍。

学校要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要取得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有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素质要靠培养,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更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建设工程。

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师树立较高的目标追求,把教育工作不仅仅作为谋生的职业而是作为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来对待。

要不断强化教师的前进动力,为其成长和发展提供和创造各种条件,对其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

在安排使用上,力求做到人得其所,才尽其用。

 (三)把学生真正当成“人”来教育培养,主动实施素质教育。

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也不是学习的工具。

传统的教育中,学校和教师总是试图把教育设计成一个工艺流程,企图把学生加工成标准件,以致造成人性的压抑和教育的异化。

认识到学生是人,才能把学生真正当成“人”来教育培养,自觉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校长就会把学生既看作教育管理对象,又看作服务对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学、管理和各项活动中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真心实意地依靠教职工来办学,把他们真正看作学校的主人,并把他们的成长发展作为学校的成功要素之一,对他们信任、尊重,与他们同心同德;就会与全体领导成员肝胆相照,结成最亲密的事业伙伴,为着共同的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形成强大的合力,避免任何“内耗”。

整个学校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和意义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校长的权力将更多地表现为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二、学校管理应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依法治校之“法”,既包括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国家关于教育以及与教育有关的方针、政策,也包括学校内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

 对前一种“法”,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理解、遵守执行,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抓好落实。

对后一种“法”,首先是建立健全,然后是严格执行。

校内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应体现方向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第一,方向性原则。

校内规章制度应该是国家教育方针、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具体体现,而绝不能与之相抵触、相背离。

建立任何规章制度时,必须首先把握这一点。

 第二,民主性原则。

规章制度的建立应该是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集体研究决定,而不是由校长个人或少数人制定。

比较重要的要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这样才有可能为广大教职工所接受和遵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三,教育性原则。

学校的规章制度要充分考虑学校工作的性质和教师劳动的特点,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要符合教育规律,不能简单套用行政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方法。

 第四,整体性原则。

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应该服从于学校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体现同一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

当然,每项规章制度各有其规范的对象,各有其独立的作用,它们之间一般不应互相包容,更不应互相抵触。

 有了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关键在于执行。

规章制度执行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校长。

校长首先要带头执行制度,要求师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其次,执行规章制度要一视同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师生员工。

这样,好的规章制度才有可能行之有效。

而当一所学校达到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照章办事的程度时,其工作效率将达到最佳水平,人际环境也将臻于最佳境界。

 三、坚持“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抓好“三件事”

 

(一)坚持“一个中心”

 坚持“一个中心”即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诚然,学校工作的中心在教学,教学工作的主渠道是课堂,校长应当坚持以课堂作为自己抓好教学工作的重点,坚持中心,关注中心,更要超越中心。

 1、坚持中心,就是强调学校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教学应以课堂为主渠道,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时空是在课堂,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也在课堂,教师主要工作经验是在课堂上度过或围绕课堂展开的,因此应当把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2、关注中心,就是应当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要以主要精力抓好课堂教学,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研究改进课堂教学。

要围绕教学组织各项工作,使学校的一切部门、一切人员、一切工作服务于、服从于这个中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一个有经验的校长,他所关心和注意的中心问题就是课堂教学”,“学校工作之所以表面化和简单化,首先是由于校长不了解课堂内的一切。

 3、超越中心,就是校长不仅重视课堂教学,还要重视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寓教于动,寓教于乐,进行延伸和补充,同时要着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解放学生的思想和精力、时间和空间,从而保证学生身心愉快,学有余力地参与课外教学活动。

 

(二)突出“两个重点”

 突出“两个重点”就是要突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结晶,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带领教师们实施的是千秋基业,培养的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作为校长是全面贯彻方针的模范和领头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多方面、全方位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灵魂,对青少年而言应该加强理想教育,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加强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法纪教育,提高遵纪守法自觉性;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智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在新的世纪,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校应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美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增强道德情感,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学校必须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劳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以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因此必须保证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抓好“三件事”

 一是指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精良、乐学善教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良好的教师素质是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亲其师,信其道”,“度德而师之”。

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和信任,从而对学生产生巨大的作用。

因为学生坚信高素质的教师即优秀教师,他们的教育教学有权威性、真实性、可依托性,学生主动接受;高素质的教师的表扬或批评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优秀的教师被学生看成楷模、理想的榜样,使他们产生模仿的意向,教师的示范能起更大的教育作用。

由此可见,教师的素质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教育效果取决于教师本身发展的水平,取决于他的能力、道德、面貌、意志、情感等方面的修养。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势在必行。

 二是抓好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创造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德,信者敛其忠,文武并用,而治。

”(魏征语),要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必须重视全体教职工的优化组合,和谐合作,才适其所。

校长必须做到:

心中要有一台公正的天平,用好比自己才干高的教师,让下级比自己聪明,灵活地化解矛盾,关心教职工疾苦,制定相对科学和完善的奖惩措施,充分调动积极性,深层次地挖掘潜能,提高办学水平。

 三是抓好科研兴校。

一个有远见的校长,应把自己的决策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把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科研兴校可以说是学校高水平发展的唯一出路,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促成的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需要通过科研来解决;文化多元,使得学校深陷于“一”与“多”的沼泽,走出沼泽的方式就是研究矛盾、分析问题、把握生路;创新人才的培养标准要求学校研究自身的差距,找出培养新型人才的路径。

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变更,直接导引着学校方方面面工作的转变。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

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其中一个突出的方面是学校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创新精神,成为创新人才。

这一培养目标与原有目标有差异,需要重新整合学校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以便更好地为创新人才培养服务,而实现这种转变的根本途径在于研究。

因此,必须加强教育科研,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树立现代学校管理理念提高我市中小学校管理水平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现代教育,之所以冠以“现代”两字,就是因为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无不与现代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市教育要实现战略大转移,真正走上内涵发展的大道,就必须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机制,学校管理必须体现现代教育的管理理念,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

   一要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与社会存在鸿沟,形成了较为封闭的教育观念。

在这种封闭的“围墙”之中,由于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的局限性以及对社会需求研究不够。

对如何教育学生、训练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哪些素质和能力,往往和社会的需求存在相当的距离。

其结果是,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同时,由于缺乏对社会沟通和缺乏规避风险的能力,面对经济社会各种新思潮的冲击,我们的教育和学校管理有时就显得苍白无力。

我们提出“包容共生”就是要求我们教育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一种面向社会、开门办学的胆识,努力培养适应世界发展的人。

   二要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

时代的发展赋予学校日益浓烈而鲜明的经营和竞争的色彩,学校由管理走向经营,是历史的必然的选择。

“经营”与“管理”相比,“管理”更强调对学校内部事务的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等环节,而“经营”,不仅强调对学校内部事务的具体管理,更强调对学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管理,包括对教育市场中消费者需求的研究、学校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