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喜爱饮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2906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渊明喜爱饮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陶渊明喜爱饮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陶渊明喜爱饮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陶渊明喜爱饮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陶渊明喜爱饮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陶渊明喜爱饮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docx

《陶渊明喜爱饮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喜爱饮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陶渊明喜爱饮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docx

陶渊明喜爱饮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陶渊明的诗酒情结

汉语言文学2008级梁亚洲

【摘要】陶渊明的“性嗜酒”并不是简单的个性使然,其中隐含着它的哲学观、仕宦心态等人生观、价值观。

所以通过对陶渊明饮酒及其饮酒诗的研究,探究酒这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隐逸诗人的生存状态及个性心理。

并解读酒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关键词】饮酒诗酒文化

 

中国是一个有久远酿酒饮酒历史的国度。

从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大量陶制酒器,证明我国酿饮起始最早,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

中国历代酒业的发达,与人们用酒有需要相关。

自周代始,酒已视为祭祀之贡品,有“五齐三酒”之分。

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各民族酒礼酒俗,以及各式各样的饮法饮趣。

还出现了与酒相关的神话传说掌故、诗词、歌赋、书画、戏剧等,形成的酒为主题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第一部诗哥总集《诗经》便是最早的证据它通过文字记载了305首古代无名士的诗篇,其中有44首涉及到酒。

可以说首开饮酒文化之先河。

从此,诗于酒便开始了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文化上漫长而悠久的结伴航程。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酒醉而成传世之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歌史中俯拾即是。

在一定范围内,真可谓“无酒不成诗。

在东晋诗人陶渊明之前,酒中虽然已经沉淀了若干情感因子,但角然只是作为创作素材之一被吟咏入诗。

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的将酒与诗攀亲结缘并在诗中赋予酒独特象征意义的人,“忘忧物”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自序说: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设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活画出自己嗜酒如命,随意放纵的情貌。

他的许多饮酒趣话如“葛巾漉酒”“闲饮东窗”“醉酒菊丛”等成为后人常用的饮酒典故。

作为诗人他常“酣饮赋诗”在其现存的174篇诗文中,有56篇写到酒,约占40%!

他的饮酒诗主要表现自己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乐趣,称颂从酒中品到的“深味”。

这个“深味”就是“渐进自然”的人性自由。

《饮酒》颇能反映他的归隐田园“酒逢知己”的乐趣以及参与劳作与民平等精神。

陶渊明喜爱饮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客观上仕途的不得志使他寄酒为迹。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

“有疑陶渊明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一语道破了陶渊明诗酒中的深心。

所谓“寄酒为迹”即借诗酒寄意遣怀,抗衡浊世,求得自身的清高与自为。

陶渊明自言“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中殇纵遥情,忘彼千载忧”(《游斜川》)“常恐大化尽……一殇卿可挥”

酒使诗人化解了身处乱世无法实现怀抱的痛苦和忧虑,酒助诗人超越了生命不能恒久的感伤和焦虑,饮酒带给诗人的是一种解脱和自娱。

陶渊明出身于仕宦家庭,他的曾祖陶侃为晋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为武昌太守,父亲或者也作过太守。

不过在陶渊明还年轻的时候,家道已经衰落。

他父亲死的很早。

他二十九岁的时候,因为“母老子幼,就养勤匮”(颜延之《靖节徵士诔》)才出外做官。

他先后作过江州祭酒,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镇军将军刘裕和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最后作了彭泽县令。

但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太长,四十一岁以后就干脆隐居田园,不再出仕。

他的《杂诗》说: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说: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这些诗句,说明他出仕即是为生活,同时也是想济世,要探索一条真正的人生道路。

但多次仕宦经历使他看透了官场的腐败,事情的虚伪狡诈,他的幻想破灭了。

因为他刚正不阿,不肯与流俗苟合,才毅然走上了归隐,终了一生的经历;反映了他施展抱负,又不肯与世俗周旋;要得到隐居之资,又不肯“汩泥而波”的矛盾心情。

为了排遣胸中的块垒他需要借助一种方式,于是酒成了他的“忘忧物”。

《饮酒其七》“凡次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他在酒中寻得了暂时的解脱。

其次,个性使然。

《五柳先生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陶渊明的性格“自然”,如(《归园田居》其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躬耕生活虽辛苦,但他依然不改归隐的初衷,可见他沉浸在自然的忘我境界中。

酒所独具的至醉功能使人进入一种忘我的自然状态中,(《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此中有真意,欲辩己忘言”,(《饮酒》其八)“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

从另一个角度说二者都具有浪漫的特性,由此陶渊明以酒为伴开始了他的浪漫人生之旅。

第三,魏晋风风的影响。

魏晋风度是指魏晋名士那种自由的精神,脱俗的言行,超逸的风度。

酒与中国文人历来有不解之缘,而魏晋文人与酒的关系更是非同寻常。

如果没有酒也就无所谓魏晋风度了。

《世说》中载寻的魏晋名士饮酒之沉醉、之豪爽、之放达、之超脱也许任何时代都不可与之比拟。

魏晋文人如此沉醉于饮酒,与这一时代文人的命运与遭际是分不开的。

他们表面上狂饮酣醉,表现得十分旷达与超脱,而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无法排遣的悲哀与忧怨。

酣畅豪饮不仅是他们麻醉自己,逃避政治迫害的手段,而且也是与虚伪名教抗争和得意逍遥的凭借。

“到东晋,风气变了。

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加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

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渊明,他的态度是随意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做文章,无忧无怨……还有一个原因先已说过,是习惯。

因为当时饮洒的风气相沿下来,人见了也不奇怪

……”

任何一种思想行为都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产物,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全方位的转折时期,就哲学思想而言,则表现为儒学的式微和道学的复兴。

乱世中人,从老庄哲学中发现了新的精神世界。

庄学之复兴在理论形态上的标志便是魂晋玄学的兴起。

玄学对魏晋时期士族社会的政治生活、心理结构、审美理想、人格生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使魏晋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学自觉时代”。

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魏晋玄学兴盛的时代。

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取向必然会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由此陶渊明独具个性的饮酒及将饮酒诗化所显示出的文化品味及率真自然的个性同是魏晋玄学的折射。

酒在陶渊明的人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诗、酒、人生三位一体成为解读陶渊明的关键所在。

酒可以密切亲友关系,弥合现实与理想的裂痕,可以营造欢悦的生活氛围,可以忽略生活的具体形式拓展精神遨游的空间,最后,在“陶然忘机,物我冥合”的大境界中实现对个体人生的超越。

为此陶渊明写下了以酒为专题的《饮酒二十首》组诗。

饮酒的心境可以用诗来表达。

酒在他的诗中已不是简单的物质而是幻化成一种“意”。

“酒”这种意象在传统的文学中有抒怀、遣兴、娱乐等意义。

但因为诗人寻找的切入点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由此不同的环境及心理,使“酒”在陶渊明的诗中表达着不同的涵义。

第一“酒以为乐”是中国文化的两大基石之一的酒文化的基础。

在“酒以为乐”的层面上,酒必须导致情感的放松,思想的活跃,甚至迷狂的出现——其中的差异只在程度深浅而已。

陶渊明在饮酒的过程中首先获得的是交友之乐。

《饮酒十四》中“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写与故人父老饮酒的乐趣,极随便,无拘无束,完全沉浸在物我两忘里的境界里。

魏晋后的隋唐是中国酒文化与诗文学的全盛时期,唐代诗人以其开阔的胸襟,宏伟的气魄,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创造出唐人特有的诗酒浪漫情调。

被称为“诗仙”的李白与陶渊明不同,李白似乎是位仙风道骨之人“倾壶事幽酌,顾影还独尽”这时他往往乐于独斟自饮,飘然来去。

如要寻酒友,凡夫俗子是不得入座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中的“幽人”想必是一位与之气味相投的,仙风道骨的高士。

他似乎生活在尘世之外,他的诗更多的是浪漫豪情如“刬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之三)》)而陶渊明所关注的是自然中细小平常的事物。

李白《月下独酌(之二)》是李白颂饮酒对酒的高度礼赞。

酒为天地而设,酒为圣贤而存,酒是“通大道合自然”的唯一途径。

这种李白独悟的“酒中趣”就是他孜孜追求的率性任真,不累世俗,自由解放的理想境界。

陶渊明与李白的饮酒诗最大的不同是李白是豪迈的、洒脱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陶渊明是温婉的、自然的、生活的,(《饮酒》其七)“秋菊有佳色,义路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第二,回归之乐。

魏晋玄学着意反对儒家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束缚,反对用对立的态度去看待处理人与自然的亲和交融,这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自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坦率认真、本色、甚至是随心所欲,任性而为等等。

魏晋士人崇尚自然,一切言语行为唯以适意为本。

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向往自然隐逸成了陶渊明的人生终极目标。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回归不仅蕴含着从士途官场向田园自然的回归、社会批判超世俗的意义,还反映了向本真、淳朴、自然回归的意义。

东晋末年是一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的年代,陶渊明处在官场,由于权势利禄名位的羁绊,人格独立,个性自由,率性自然,这些对人生来说最宝贵的东西都已经失去,做人的本真已不复存在。

官场已经成为牢笼“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归去来兮辞》)对自然的向往,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使他更加向往回归,以求得一种自然宁静的心态。

陶渊明饮酒诗的独特之处是在抒怀、遣兴、自娱中表现个性的舒展,人性的天真,人生的自由,是写人性回归的状态下,生活的真趣和诗意。

饮酒在诗人笔下是和“登高舒啸,临流赋诗”一样,是一种精神生活,是一种自然的生命方式。

也是体现人生自由畅快的一种方式。

诗人云:

“酒中有深味”(《饮酒》其十四)这里的“深味”就是诗人对人生的体悟,具有回归的深意。

诗人的饮酒赋诗,更重在表现人性的天真自然。

诗人在《连雨独酌》中说:

“故老赠我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

任真无所先。

”诗人认为,仙虽可羡,但非我愿。

“任真”才是人生的美。

“任真”的理念使诗人摆脱了人生的种种矛盾与困惑,找到了的精神的止泊之所。

陶渊明的饮酒则是在“举世少复真”的浊世,回归本真,回归自我后的一种自由解放,保持人格独立后一种畅快。

叶嘉莹先生说:

在陶渊明诗中“有智者的妙悟。

“智者的妙悟”则是对人性回归的主题中,渗透了他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理想的思考和体验。

第三“超越”之乐。

魏晋名士们思想解放谈吐新异、不拘礼俗、我行我素、行为超常、性格通脱、游于竹林、倜傥风流、弹琴咏诗、饮酒长啸、移情山水、栖心玄远。

他们富于才华,浓于情感,沉醉于理想人格的追求,要把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坦露出来。

魏晋名士推崇并追求的那种“嘶申潇洒,不滞于物”的心灵境界,即以纯净、超脱的胸襟,接受并体验整个宇宙和人生的意义。

陶渊明非魏晋名士,但他在酒中寻得的“超越”之乐,将魏晋风流进一步的吸收并融入到自己的人生哲学当中。

其一,对富贵、名利地位的超越。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其中的“道”相当于儒家思想中的“义”。

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儒家向来是以“义”断“利”如《论语·述而》“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舍利取义的思想在陶诗(《咏贫士》其四)中有体现。

他在诗中赞美安贫乐道的贫士黔娄,以“仁义”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及审美尺度。

安贫与求富在陶渊明的心中也时常发生矛盾,但他以“道”作为取舍的原则;“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咏贫士》其五)陶渊明从辞官隐居到晚年的困穷白守,均以“安贫乐道”作为心里支撑。

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往往与“知足长乐”思想直接发生关联的。

如(《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

营已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春秫做美酒,酒熟吾自斟。

”有粗布衣裳弊体御寒,有粳粮园蔬充饥,再饮上几杯自酿的浊酒,此外无求,表现出对这种较低生活的满足感,这种“知足长乐”的思想,对其道丧义灭,沽名逐利的扰攘时代,无疑具有一定的文化净化作用。

其二:

对世道变迁的超越。

陶渊明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他才智超群立志报国,面对朝代的更迭,他难免会感伤于世。

陶渊明隐居后,几乎不问世事,入宋后,更名为潜

,已暗示出一种遁世之志。

晋宋之际,篡乱相循,他“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

,内心反而平和了。

他将这社会变迁,人事盛衰与自然代序等同观之,这样就可以随遇而安了,如(《饮酒二十》其一)“衰容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世道的盛衰如同自然的寒暑代谢,自有定数。

不如喝上一杯酒,让世上的所有烦恼都融入酒中,一饮而尽,而后笑看日月交替,沧桑变化。

酒使诗人化解了身处乱世无法实现怀抱的痛苦和忧虑,完在最后的超越。

其三,对个体有限生命的超越。

随着人类自我意思的觉醒,人们感知到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又难以逃脱这自然命定,于是产生忧愁、恐惧和幻灭感。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客观现实所带来的生活阴影仍会在其心中时而浮现,如何能获得解脱,他只有借助酒力,来完成这种超越。

(《饮酒诗二十首》其十四):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他正是在这“醉”的境界中寻得——“忘”,忘却荣辱得失,忘却悲喜生死,也忘却了物我之间的分野。

这一“忘”消除了诸多人生牵绊,为精神的自由释放出广阔的空间。

曹操在《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问答。

可见酒除了作欢乐之饮外,还可“解愁”。

陶渊明归隐后除了饮酒以为乐之外,还借酒消愁,以求得消除胸中之块垒。

从这一角度看,陶渊明饮的是酒中愁。

首先,出仕与归隐的矛盾。

陶渊明曾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产生过经国济世的理想。

如其在诗中反映的“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

“猛志溢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正因为这种志向加之家道中落,为生计之需,诗人走上了仕途。

然而官场的污浊与昏暗再加之他人性自然本与这官场格格不入由此他经历了“三仕三隐”之后终究选择了彻底的隐归。

隐归的生活颇合他的心意,但儒家的“经国济世”的思想一直困扰着他,使他时而发出不能为国为民效力的感慨。

一方面““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另一方面“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饮酒》十九)这样矛盾就尖锐化了,是要功名俸禄,还是要人格独立,个性自由,这二者是不可兼得的两难矛

盾。

于是酒成了他最好的朋友,在酒的麻醉下他获得了暂时的平静“悠悠迷所流,酒中有深味”(《饮酒》)但诗人少有狂饮烂醉的情形.陶渊明饮酒是酣畅而不放诞,极有节制。

“逾多不乱,任怀自得,融然远寄”(《东坡题跋》卷三)乃其饮酒佳境。

(《饮酒》小序)载:

“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

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宋书·隐逸传》说:

“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如果说酒能让他暂忘痛苦,那么诗酒自娱的个人文化生活方式使陶渊明获得了平和的人生。

其次“穷酒”。

《五柳先生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乞食也要“觞致辄倾杯”陶渊明是贫穷的,但他的贫穷是相对而言的。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宦官之家,他又是位才子,应当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乃至供职于宫廷,然而“他不堪吏职”由于他不可能选择仕宦之路和任何从商的行业,对于他这样一位文人,又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唯一的出路便是闲居故土亲自耕作。

诗人是有一些房产和田地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五首》之一)但是他有几个孩子,亲属仆人和他住在一起。

在传记中说“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所以陶渊明饮的酒不可能是名酒。

他饮的只能是家酿的米酒。

无酒之时“亦雅咏不辍”。

他的贫穷与最底层劳动者的贫穷有所不同,虽有《乞食》但未必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至少他没有写出《茅屋被秋风所破歌》的生活惨状。

陶渊明是个安贫乐道之人,面对生活的艰辛仍能豁然开朗,畅怀的饮酒,虽是贫酒也使他获得安慰。

其三,孤高。

中国文人历来讲究体验孤独,当一个人能以孤独的方式来体验极为凝重的孤独内涵时,他往往会把整个尘世看得更透彻更了然。

陶渊明“有志不获弛”他的人生志趣没有得到别人的赏识,所以他是孤独的,是心灵得不到契合的孤独。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使他保持清高的气节。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饮酒诗二十首》其八)诗中塑造了贞骨凌霜,卓然超拔的青松形象,并在青松的个性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这“独树”象征着诗人耿介、孤高不同流俗的个性与坚贞挺拔的峻沽人格。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孤独寂寞困扰着诗人的心,为此他以酒来解愁,将孤高融

入酒杯之中……

借酒浇愁是“咏酒诗”的永恒主题。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沉迷于饮酒,由于酒的致醉功能,可以让人忘忧,除此之外,饮酒还可以达到逍遥自适的境界。

陶潜饮酒这所以千古独步,就在于他以酒找回生命存在的本真,借酒而达成庄子式的逍遥自适。

在酒中摆脱一切名缰利锁、生死穷达的束缚,恢复生命存在的本真。

诗样的人生诗样的迷醉。

陶渊明在诗中抒发着人生的欢乐、感慨、志趣。

酒成了他的人生伴侣。

他爱饮酒不仅是因为是酒可以使他迷醉而是酒具有与他相似的浪漫自然的品质。

酒成了诗,诗也成了酒。

同时,他为后人树立了酒徒,隐士诗人三位一体的风范,对后世文人的饮酒生活和饮酒诗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诗情是酒光的必然产物。

饮酒成为诗人创作灵感的媒介,想象丰富的奇妙载体。

除此之外,酒对诗歌创作的情绪引动,环境气氛的熏陶也具有独特作用,酒对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更是情有独钟。

三千年来的文学著作中,几乎都离不开酒。

无论是李白的举杯邀月,还是王维的西出阳关,兰陵美酒泛出的琥珀之光,再到现代诗人艾青美酒为“火的性格,火的外形”这淳香的酒味中无不透露出浓浓的文化味。

参考文献:

[1]李华选注。

陶渊明诗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鲁迅诗话【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0.P35

[3]叶嘉莹.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与“固穷”【A】迦陵论诗丛稿【C】北京:

中华书局.198447

[4]朱自清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A】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C】北京:

中华书局.1962

[5]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北京:

中华书局.1984.47

[6]房玄龄.晋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84.11.P2460~24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