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时间与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2866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时间与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时间与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时间与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时间与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时间与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时间与研究.docx

《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时间与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时间与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时间与研究.docx

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时间与研究

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的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

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

在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自私、狭隘、霸道、不容人、不讲道理,缺乏或者没有爱心,不知道也不懂得关心他人的现象存在。

如今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但多半是知识学习、脑潜能开发,而孩子的感恩意识和行为却被忽视了。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古人有许多描述感恩的语句:

“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至为真切地表达了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他人的感恩之情,是对知恩图报这种美德的最好阐释,而这种美德为何会渐渐地从人们的身上缺失了呢?

综观西方的感恩节,通过每年节日活动让人从小懂得感恩的必要性。

而中国传统教育中主张“施恩不图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惯性。

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爱的失衡”。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

 “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 如果童年蹉跎, 失去的将无法弥补。

”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

幼儿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 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可见, 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然。

新《纲要》也明确指出:

关爱儿童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并且对中小学实施的两纲教育中,把德育放在了首位,指出“要学习先学会做人”的理念。

作为教育者,有必要有责任来弥补并实施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二、概念的界定

1.感恩在工具书中的概念

何谓“感恩”?

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

“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说,“恩惠:

他人给予的好处。

”“感恩:

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

“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356.)

2.中外历史中“感恩”一词的起源

“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

“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戴恩德”之意。

古代幼童启蒙教材《三字经》有这样的句子:

“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义深长。

”这个“黄香扇枕温席,让父亲休息”的故事,世代相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感恩情结。

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佘家义士“ 冒死葬忠魂”,子子孙孙,生生死死,守墓遗训,口口相传,17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

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国家、民族的大义之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桃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优良的道德文化世代传承,滋润和熏陶着我们的民族。

故“感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是一个人精神的支点。

(吴柳云.加强感恩教育 架起孩子道德支点.南方论刊,2006,6)

感恩一词源于外国的感恩节。

感恩节是早期欧洲移民为感谢和纪念当地印地安人的帮助而设。

(袁春平. 匡茜.感恩教育:

一种德育的新路径.教学与管理.20070520)

3.当代学者对感恩的定义

感恩是主体(人)对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表示友好并且回报。

(张桂全.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6,1)

“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的认可,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北京教育,2005,5:

 l4)

感恩是行为主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自身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任何事物的一种感激和回报。

感恩意识是作为人性根基存在的。

感恩以人共有之“人性”作为基点,以互敬互爱作为载体,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弱化了强迫、命令、训话,强化了主动、自觉、情义,避免了人际的伪诈、刻薄、势利,突出了真诚、宽容、彼此尊重的美好品质,使得和睦交往与和谐共存成为一种矢量,却又无工具主义之弊。

相互感谢、相互尊重从而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归其原理正是这种同构守恒的感恩意识。

再者,感恩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行为,它意味着感恩者对对方行为的肯定。

这种肯定会强化做善事的人的心理。

反之,做好事者的行为如果得不到肯定,会弱化他的类似动机。

感恩意识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循环的幸福感,进而有助于形成更加和谐的共享社会。

(周元明.刍议高等学校的感恩教育. 江苏高教.200701)

感恩, 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 不是凭空而来, 除了自己的努力, 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

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那些人和事, 承担一份歉疚, 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

三、

来源:

高密市康成小学作者:

郝其福时间:

2009-03-04点击:

1058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

然而,受当今社会享乐主义、功利主义风气侵蚀,以及当今时代“四位老人,两个父母,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中家长对孩子的娇惯,很多孩子自私自利,只讲索取、不讲回报,“五爱”意识淡薄。

有些孩子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么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只要别人尊重自己,不知关爱师长;只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

为此,国家、社会近年开始大力倡导感恩教育,年年举行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

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张仁杰,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感恩中国网站,注册会员达3亿多人,可见国人对感恩回归的渴望。

康成小学自2007年春天起,针对孩子感恩缺失的现状,积极响应国家社会的感恩倡导,进一步深化养成教育的培养目标,加大了对学生优良传统道德的培养力度,开始实施感祖国培育之恩、感社会关爱之恩、感父母养育之恩、感老师教诲之恩、感他人帮助之恩、感自然赐予之恩六个方面系列主题化的感恩教育。

二、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1、感祖国培育之恩

爱国是公民的神圣职责,学校从以下方面着手,让学生树立感恩祖国意识。

(1)、收集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等有关文字、图片资料,出一期班报;组织开展看一部爱国影片活动。

(2)、以“感谢祖国”为主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各类征文和感恩歌曲大赛等活动,每天利用学校广播站定时播放《感恩的心》等“感恩歌曲”,让感恩之歌飘满校园。

(3)、清明节之际,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扫墓活动。

2、感社会关爱之恩

学校在寒暑假、各种节日,组织学生纷纷走进社区、敬老院和博物馆等,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让学生从学校的小课堂走进了社会的大课堂,在社会课堂中学会感恩。

利用“六一”节社会各界关心下一代有利契机,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3、感父母养育之恩

为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激父母,学校开展了以下活动:

(1)、开展“亲情作文”征文活动。

(2)、布置爱心家庭作业。

如:

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给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帮助家里做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等家务。

(3)、举行主题班会。

“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让学生通过具体数字的计算懂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永远报答不完的深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孝心。

(4)、为父母过节。

适逢母亲节、父亲节,给父母过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

为父母送上一个温馨的祝福,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

4、感老师教诲之恩

要让学生懂得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教会了他们如何做人。

(1)、利用教师节之际,举行“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演讲比赛;引导学生帮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组织“感谢师恩”贺卡制作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心。

(2)、举行作文比赛,参考题目:

《师恩难忘,师情永存》、《给老师的一封信》、《母校-我成长的摇篮》,等等。

(3)开展以“六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为主题的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

5、感他人帮助之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或演讲比赛或诗歌朗诵会,大力倡导同学之间友爱互助之风。

结合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和每年开展的贫困生救助工作,发动学生为同学和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给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朋友以及社会上那些伸出关爱之手的单位和个人写一封感谢信等,掀起同学之间互助、互学、互相促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感恩他人意识,激发报答他人之恩行动。

6、感自然赐予之恩

  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

要求每一个同学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志愿者。

三、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

1、家校联手,师长共同做出榜样。

家长、教师以自己的感恩行动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所以家长、老师必须时时心怀一颗感恩之心,处处用感恩的言行来影响孩子,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2、讲求方法。

老师要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一种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

3、以各种各样的活动为载体,让孩子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一是在低年级开展自创并背诵感恩诗歌活动,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他(她)们先学会感动。

二是在中高年级开展讲感恩故事比赛活动。

三是组织全校师生收看感恩影片。

四是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格言收集活动。

五是结合“妇女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植树节”、“母亲节”、“国庆节”等节日开展感恩主题活动。

六是在学生中开展“感恩自然”活动,通过开展养一盆花,节约一滴水、一粒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无私给予之情。

四、实施感恩教育的保障体系

1、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有关负责人参与的感恩教育领导小组,对全校感恩教育的规划、计划、师生评价等工作进行指导与协调。

同时建立以德育处牵头、各级部为主的感恩教育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及活动过程的监督,活动成果的收集等。

2、制度保障。

学校出台了系列的感恩教育三年规划及每学期的具体计划,制定了详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评价细则,并以中国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的庆祝为契机,由德育处制定活动指导意见,班级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落实。

3、评价落实

(1)、班内评选感恩之星。

学校规定周一的主题班队会都要拿出时间对学生上一周的感恩实施情况进行评议。

采取个人申报、小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推选感恩之星。

(2)、学校每月一次通过《家校联系单》,调查学生在家庭中的感恩表现。

老师、家长根据反馈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感恩意识。

(3)、举办经验交流会。

学校定期举行感恩教育经验交流会,对一些成功做法及时进行挖掘整理,并由德育处编辑成册下发到各班主任手中。

教师感恩教育工作成果纳入期末绩效考核。

(4)、举行“百名感恩之星”评选活动。

为了鼓励学生们人人争当“孝星”,在学期末,学校组织各班的班主任和班干部,上门为“感恩之星”家庭挂牌,以加强舆论效应,激发家长和学生的争星之心,营造和谐的家庭、社区氛围。

五、实施感恩教育的成效

康成小学通过大力开展系统化的感恩教育,构架起了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道德支点,促进了人际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推动了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最基本品德。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长们百般关爱与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会觉得家长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是理所应当的,不懂得回报与感恩,加强感恩教育成为了迫在眉睫之事。

【关键词】感恩缺失;感恩教育;传统道德

“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

“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戴恩德”之意。

古代幼童启蒙教材《三字经》有这样的句子:

“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义深长。

”这个“黄香扇枕温席,让父亲休息”的故事,世代相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感恩情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桃报李”,这些优良的道德文化世代传承,滋润和熏陶着我们的民族。

故“感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是一个人精神的支点。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一句并不深奥的话,可是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能有多少呢?

生活中关于翻脸不认人或以怨报德的“白眼狼”的传说,每每有所耳闻,令人徒然唏嘘不已。

半年前,“感动中国”人物丛飞走了,但他那句:

“我是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我怀着一个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丛飞捐款300余万元资助了180多个山区贫困孩子,很多孩子因他的资助而完成了学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些被资助的孩子理应感激丛飞。

然而,即使是在丛飞病危期间,也很少收到这些被资助孩子的感恩之言,相反,还有个别的家长和孩子抱怨丛飞不继续资助他们。

在这里我们无意指责这些孩子和家长,但他们不懂得“感恩”,则折射出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感恩教育”的缺失。

这不但需要青少年反省,更需要家长、教育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反思。

教育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单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否则,我们的下一代只会无休止地向社会索取,又如何能指望他回报社会,服务社会。

在我们这个源远流长的礼义之邦,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孩子淡薄了感恩意识,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呢?

首先,中小学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把文化课当成了首要目标,德育成了喊喊的口号,这加大了使孩子们情感教育上的漏洞。

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是使孩子感恩意识淡薄的主观因素。

在大多数中小学课本中仍缺少针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方面的德育内容,但人的成长不仅仅只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学习怎样适应社会,学会感恩,回报他人。

学校应该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待人处世、感恩助人等人格人品修养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关爱他人、热爱生活,与人交往不忘感恩。

其次,家庭教育的过分溺爱是使孩子感恩缺失的主要原因。

当今社会竞争残酷,家长为了孩子的将来,对孩子的学习看得过重,在成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很多父母认为只要孩子读好书,考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很多父母常用这样的话教育孩子:

你好好读书,家里的事情不用你做;你把书读好了,就是对我们的最好的回报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包办了孩子的衣、食、住、行,对孩子的各种要求轻易地予以满足,使孩子自然养成了一种错误的观点,形成了只有索取的价值观,而根本不懂得回报,更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再有,缺乏交流,是孩子感恩之心丧失的重要外因。

《光明日报》载:

来自张家口市,67岁的赵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学东门口拉小提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老父在街头卖艺三年,他的女儿竟毫不知情。

赵老先生这种“暗地里的爱”虽然珍贵,但不足取。

感恩之心就是要建立在对父母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的认同的基础上的,只有了解父母辛劳的孩子,才会理解父母为了自己成长所付出的一切的价值,不要让孩子独享生活的优裕,而让自己独自承担家庭的苦难与不幸。

一个习惯了“独享”的孩子,一个不懂得分享与感恩的孩子,就像一条不会呼吸的鱼。

从小培养孩子学会分享与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

如何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培育“感恩意识”,以净化与熏陶学生的心灵世界,端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如何使他们心存爱心、孝心与感恩之心,学会感激,学会共处,学会宽容等,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迫在眉睫的大事。

笔者也在思索,感恩教育我们究竟应该做些什么?

有这样两个成功的感恩案例启迪着我们:

在以色列,政府为了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以色列人,不忘上海市民在二战期间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千多名犹太难民免遭法西斯杀害的大恩大德,把这个历史事实写进了他们的中小学公民教育读本,经常教育本国公民学会感恩。

在韩国,学校规定每个小学生胸前都佩带着“孝行牌”。

牌的正面有父母的相片,背面有孝敬父母的格言与规定,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对照“孝行牌”默想自己做得怎么样。

以色列和韩国的这种感恩教育让人钦佩,促人深思。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伟人、名人都具有感恩之心:

满怀感激的毛泽东写了《给徐特立的一封信》,满怀感激的朱德写了《我的母亲》,满怀感激的朱自清写了《背影》,满怀感激的海伦·凯勒写了《我的老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每天我都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着的和死去的人的劳动的基础上。

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作出同样的贡献。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学会感恩,要使孩子学有榜样、身体力行。

孩子仅仅将感恩的条文背熟,也不一定能知道感恩。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利梭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

他形象地解释说:

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

对孩子来说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过和体验到的才能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所以,在平时可开展这样一些活动:

算一笔感恩账,每名学生将自己一年的花费算个总账,再把父母一年的总收入算个总账,通过比较,体会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写一封感恩信,每名学生都要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写成一封信寄给父母,双方交流心声、增进感情;举办一次感恩演讲;利用今年寒假,给父母做一次感恩饭,敬一杯感恩酒,说一句感恩话等,将感恩付诸行动。

孩子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而光说不做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

近日,上海市教委正式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守则》第三版,其中的第六条增添了“学会感恩”的要求,作为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这填补了教育内容的一个空白。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对不少的孩子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成人社会中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

这就是说,必须是用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试问一个虐待老人的家庭,又如何能教育出一个知道“感恩”的孩子呢?

学会感恩,不仅仅是要求孩子知道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人在社会上不是孤立的,一个人成长成才,不仅仅是家庭父母的养育,还离不开老师、学校、社会、国家的教育和培养,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集体主义教育活动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社会、为社会尽义务的情怀,让孩子懂得:

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谈何爱祖国。

一个有拳拳爱国之心的人必定有浓厚的爱乡之情、爱父母之心。

据历史记载,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蕴含的处事哲学,就是使孩子真正领悟“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就是使孩子真正体会到只要心中装着爱就会使这个世界充满爱的人生道理。

实施“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文化”,让我们的孩子有情感、有灵性、有爱心,敬畏生命,知耻知荣,知恩图报,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之本。

懂得感恩,于是懂得珍惜万物;懂得感恩,于是不再冷漠和只知索取;懂得感恩,人才成其为人,成为智慧优雅的万物之灵。

一个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民族,不可能是真正强大的民族。

让我们用行动唤醒人们的爱心和责任,共同塑造一个充满信仰、慈悲和感恩的社会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