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诗歌赏析部分刘希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2866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指导诗歌赏析部分刘希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优化指导诗歌赏析部分刘希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优化指导诗歌赏析部分刘希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优化指导诗歌赏析部分刘希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优化指导诗歌赏析部分刘希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化指导诗歌赏析部分刘希国.docx

《优化指导诗歌赏析部分刘希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指导诗歌赏析部分刘希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化指导诗歌赏析部分刘希国.docx

优化指导诗歌赏析部分刘希国

优化指导·专题六·诗歌赏析

送子由使契丹[宋]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译文】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

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4)BD(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

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个选项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6分)

15.①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行香子·草色芊绵[南宋]赵鼎

草色芊绵。

雨点阑斑。

糁飞花、还是春残。

天涯万里,海上三年。

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谩凝眸、老泪凄然。

山禽飞去,榕叶生寒。

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赏析】南宋抗金名相赵鼎被贬至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谪居三年之后,写下了这首词。

“草色芊绵。

雨点阑斑。

糁飞花、还是春残。

”首三句写春末景色:

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花朵飘零。

景色凄美,渲染出悲凉惨淡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伤基调,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

这八个字,由景物过渡到人事,引出了后面的动作描写:

倚着高楼,带着思远之恨,作者卷帘远眺。

下片紧承“卷帘看”而来,作者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长安,在这里其实是指南宋的首都临安。

“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老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

这七个字直抒胸臆,将内心的孤独凄凉、落寞悲伤之情倾泻而出。

“山禽飞去,榕叶生寒”以悲景写悲情,对作者的抒情是极好的强化。

“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极妙,前文已经提到,凭栏远眺是没有用的,只会让老泪纵横,然而,作者凭栏竟然“到黄昏也”,且是“独自个”,可见,纵使凭栏无用,作者也要痴痴凝眸远眺家国。

全词写的是登楼远眺故都,抒发的是长期遭贬谪、希望终成失望的极度悲伤之情以及对故乡、故都的思念之情。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草色芊绵。

雨点阑斑”描写了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

C.“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D.“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老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这七个字直抒胸臆。

E.“山禽飞去,榕叶生寒”描写了作者凭栏远眺所见的景色,山鸟飞去,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

14.AE(A项,“以乐景衬哀情”错误,词中的“草色芊绵。

雨点阑斑”不是乐景。

E项,“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错误,“生寒”的意思是绿色的榕叶让作者内心升起寒意,更加悲凉。

1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7分)

答:

①作者以“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谩凝眸、老泪凄然”等抒发被长期贬谪海上的孤独、落寞。

②“试倚危楼,将远恨”饱含了对权奸的愤怒之情。

③“举头见日,不见长安”和“尚凭阑”等写出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贞、怀才不遇。

赴洛道中作【西晋】陆机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释〕⑴赴洛道中作:

作于晋太康十年(289)作者离家赴洛途中。

本题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⑵修:

长。

⑶振策:

挥动马鞭。

陟(zhì):

登。

崇丘:

高山。

⑷案辔(pèi):

按住马缰绳,让马任意而行。

遵:

沿着。

平莽:

平旷的原野。

莽,草木丛生之地。

⑸抱影寐:

形容孤独。

⑹徂(cú):

往。

衔思:

含悲。

⑺顿辔:

拉住缰绳使马停下来。

⑻坠素辉:

月亮的光辉。

⑼振衣:

抖动衣服,指披衣而起。

【赏析】陆机的祖父陆逊是三国时吴国的丞相、父亲陆抗是大司马。

在吴国灭亡后,他于公元289年(太康十年),即二十九岁时,与弟弟陆云离开家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赴洛阳。

《赴洛道中作》二首作于他赴洛阳途中。

    

这首诗写陆机赴洛阳途中所见的景物和自己的心情。

但是写法略有不同。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

”首句仍然紧扣诗题来写的。

陆机从家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赴洛阳,当然是“远游”。

一路上越过万水千山,而山山水水是那样的修长和宽广。

诗人有时挥鞭驱马登上高山,有时手握缰绳,在有草的平地上缓慢地向前走。

从这一重重山,一条条水,忽而高山,忽而平地,可以想象到诗人长途跋涉的艰辛。

因此,这里不只是描写沿途的山水景色,也透露了诗人风尘仆仆的苦情。

但是,这首诗中的写景与前首不同,前首“永叹”十句写沿途山水景色讲究辞藻,大肆铺陈;这首诗只是寥寥数句,轻轻带过。

这种有详有略的写法,使人感到各有特点。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晚上休息是孤零零地抱影而寐,早晨起来怀着悲伤又上路了。

写出诗人的孤独、寂寞和忧伤。

这些复杂感情的产生,固然是由诗人思念亲人,留恋故乡,大概也参杂了对前途的忧虑。

前首诗说: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

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呜咽辞亲,“世网”缠身,应该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具体内容。

清代刘熙载《艺概·文概》说:

“六代之文丽才多而炼才少。

有炼才焉,如陆士衡是也。

”陆机文如此,其诗亦复如此,“夕息”二句可见其语言提炼功夫。

这两句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动词“抱”“衔”的使用皆备极精巧,是陆诗中的佳句。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走了一段路程,停下马来,倚着高峻的山崖休息一会儿,侧耳倾听悲风的声响。

这里,进一步写诗人旅途的孤独和艰辛。

倚岩休息,竟无人与语,只能侧身倾听悲风,可见其孤独。

称秋风为“悲风”,使秋风涂上诗人感情之色彩,又可见其心情之忧郁。

诗人旅途生活中的这一细节,又使读者联想到前首诗所描写的沿途景色:

“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

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

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

”这里对途中空旷无人和恐怖气氛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诗人的孤独和艰辛。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意思是:

夜露下滴,闪烁着洁白的光辉,啊,月光是多么的明朗!

对月抚枕,不能入睡,穿上衣服独自遐想。

这是写途中夜宿的情景。

“清露”二句,写得幽雅净爽,清丽简远,受到前人的赞赏。

结尾“抚枕”二句,表现诗人不平静的心情,饶有余味。

陆机是吴国将相名门之后,素有雄心壮志。

他的《百年歌》中说:

“三十时,行成名立有令闻,力可扛鼎志干云。

”《晋书·陆机传》说他“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

可是在他二十岁时,吴国灭亡。

公元289年(太康十年),他和弟弟陆云被迫入洛。

其前途是吉是凶,难以逆料,所以他的内心忐忑不安,很不平静。

  

陆机说:

“诗缘情而绮靡。

”(《文赋》)这是认为诗歌具有注重抒情的性质和文词精妙的特点。

这种诗缘情说和儒家的诗言志说不同,清代沈德潜认为“殊非诗人之旨”(《古诗源》卷七),其实这正是魏晋以来诗歌的新变化。

作为“太康之英”(钟嵘《诗品序》)的陆机,他的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此诗中“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文词华美,对偶工稳,“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用词造句,刻练求工,都是例子。

陆机诗精于语言的提炼,善于写景,即景抒情,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⑵,十首秦吟近正声⑶。

每被老元偷格律⑷,苦教短李伏歌行⑸。

世间富贵应无分⑹,身后文章合有名⑺。

莫怪气粗言语大⑻,新排十五卷诗成⑼。

【注】⑹应:

大概。

无分:

没有缘分。

⑺身后:

死后。

合:

应该。

⑻言语大:

夸口,说大话。

⑼排:

编排。

正声:

指《诗经》中的“雅诗”。

【译文】一篇《长恨歌》多么有文采风情,十首《秦中吟》则是匡时济世的正声。

常常被元稹学去了我诗中的格律,李绅也不得不佩服我的歌行。

世间的富贵我大概没有缘分,身后文章才会留下我的声名。

别笑我气粗,满口大话,新编的十五卷诗集已经完成。

【创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诗人白居易因在朝中直言不阿,作讽谕诗针砭时弊,触怒了权贵,从而遭谗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

在这段时期里,诗人极为苦闷,从他写给好友元稹的书信《与元九书》中看出,诗人专门对自己前半生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作了全面的总结与回顾。

他痛苦,愤激,但对自己的追求并不后悔,认为“诗人多蹇”,自古如此;前辈的李、杜亦穷悴终身,“今之迍穷,理固然也”。

自己虽在政治宦途上遭挫,但多年来所创作的几百首诗文却足以自矜。

于是,他“检讨囊帙”,将约八百首诗,分为四类:

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编成十五卷,集成后题了这首诗。

此诗既是诗人为自己的诗集题记,又是赠友之作,而且是“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

全诗八句,诗人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

先列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强调其情感文采;再列出讽喻组诗《秦中吟》,强调其社会价值:

接近《诗经》之“正声”。

白居易特意列举出了自己的这些作品,意在表明自己的以诗歌干预现实的思想和自己成功的实践。

诗第三、四两句下,诗人曾分别自注:

“元九向江陵日,尝以拙诗一轴赠行,自是格变。

”又注:

“李二十尝自负歌行,近见余乐府五十首,默然心伏。

”元稹写诗乃受到白居易的启发,李绅、白居易同作乐府,但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后来居上,令李绅自叹弗如,这里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称曰“偷”、曰“伏”,都朋友之间的戏辞,由此也可见元、李、白三诗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

诗中接着写“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这是诗人结合自己命运遭际的牢骚话。

他说:

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

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白居易后来在与遭谗被贬的好友刘禹锡会面时,曾即席赋诗相赠,其中有诗云: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这虽是就诗人刘禹锡的遭遇说的,但也是发诗人自己的心声。

最后,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才能的自豪。

从整个诗的风格来看,可以说是亦庄亦谐,名曰“题卷”,而不拘泥于记事;称为“戏赠”,并不仅是戏言。

全诗对仗工整,一气呵成,寓深意于轻松调侃之中,既诙谐幽默,又耐人寻味。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答:

C、D(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短李”是亲近戏谑的称呼;D项“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分析不正确,作者固然“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但不是“因此并不介意”,诗中蕴含着苦楚和愤懑。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

①“戏赠”二字进入诗题,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态度。

②一方面,诗作呈现戏谑友人,夸耀自我的态度,通过诙谐的笔墨,表达对自己诗歌才华的自赞自矜,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自信。

③另一方面,诗作并非全是戏言,其中也包容着对前程暗淡失落无奈,对现实处境愤懑自嘲的情感。

④态度为表,情感为里,表里融合:

在仕途跌挫的窘况中,也只有编排诗作,流传后世的未来期待和戏赠挚友知交,无拘无碍的现实慰藉吧。

还山宅【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作者简介】杨师道(?

-647年),字景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宰相,隋朝观德王杨雄幼子、中书令杨恭仁之弟。

杨师道出身弘农杨氏观王房,隋亡后投奔唐朝,拜上仪同、驸马都尉,娶桂阳公主为妻,后出任灵州总管,多次击退突厥入侵。

历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封安德郡公。

636年(贞观十年),杨师道升任侍中。

639年(贞观十三年),又改任中书令。

李承乾谋反案后,被罢为吏部尚书。

唐太宗东征时,杨师道暂代中书令,不久又罢为工部尚书。

647年(贞观二十一年),杨师道病逝,追赠吏部尚书、并州都督,谥号懿。

【赏析】

《还山宅》是诗人重回华阴旧居的见闻和感受,是一首纪行之作。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首联对起,总写还山宅之行,交代时间——暮春,事实——还旧岭,途中情状——流连光景。

此行非如迁贬转徙之有王程之限,又非如颠沛流离之有旅途之苦,而是一次轻松的郊游,故用“徙倚”状其情态,并启下文。

次联写途中景物,芳草、落花扣首句“暮春”,使物候具体化。

入山宅之径本来是有的,只因久无行人,遂被春草掩盖,眼前的无路正暗示昔日有路。

以“落花”反衬空山之幽,隐然传出诗人心境的安闲自适。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第三联写经行之处的景象,常青藤垂拂于幽石之上,一叶扁舟为卧柳所阻,横于水滨,这些景物不免勾起诗人对昔日栖迟山宅、徜徉山水的怀想。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第四联展示山宅风貌,明写“鸟散”,暗传人去屋空。

“云披涧户斜”是自然景物,又是今昔所同。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这是诗人对山宅的认同,山宅既不负旧主,主人亦不负旧宅。

此行像偿还了一笔不大的宿债,得到的是一种恬静的满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

荒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E.第四联展示了山宅风貌,写出了鸟散去后环境安静下来时诗人的悠闲心情。

F.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

解析:

选BE【 B项,“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

E项,“写出了……的悠闲心情”错,应该是“明写‘鸟散’”,暗写诗人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的伤感。

F.项,不是想象,写诗人回到山宅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再次突出了“还”字。

(2)有人说,诗题“还山宅”中的“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除了首联直接点明“还”字以外,全诗处处都是围绕“还”来写的。

请选取诗中的任意两联(首联除外)简要分析。

答:

①第四联写诗人回到山宅,惊散了栖息在茅檐下的鸟儿,山宅因此安静下来,暗示诗人久未还家,山宅已被鸟儿占据。

(或者回到山宅惊飞了鸟儿,茅檐是曾经居住的地方,体现“还”。

)②尾联写诗人回到山宅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再次突出了“还”字。

(或者“依然”“犹是”“此泉路”“昔烟霞”暗含了还时与昔时的对比,体现“还”。

泊扬子津【唐朝】祖咏

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过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注】这是祖咏沿大运河北上途中夜泊扬州之作。

“维扬郡”即唐代的扬州。

扬子,县名,属维扬郡,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

(1)简要赏析“林藏初过雨”一句的写景艺术。

(4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在内涵与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

(4分)

(3)诗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诗人羁旅在外的生活?

(3分)

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北宋]叶梦得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

晓来庭院半残红。

唯有游丝,千丈袅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

美人不用敛蛾眉。

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译文】落花已在风中旋舞飘飞,黄昏时偏又阴雨霏霏。

清晨,庭院里一半铺着残红,只有蛛丝千丈,飘荡缠绕在高高的晴空。

我盛情邀请他们在花下同游,为爱赏这最后的春光频频劝酒。

美人啊,请你不要因着伤感而双眉紧皱。

当春归、酒阑、人散,多情的我正不知该如何消愁。

14.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写一场风雨过后,落花无数,清晨天气转晴,庭院中半是残花,只有游丝飘荡,写得富有层次,意境凄清迷蒙。

B.上片写景的重点从时间上来看是在清晨,即“晓来”之际,是实写;而前两句是回忆昨日风雨落花的景象,是虚写。

C.“落花”两句用了比拟的修辞,一个“舞”字,写出落花随风飘舞的景象,一个“送”字,赋予落花人的情态,创意新奇。

D.词的最后两句表面上是在用“我亦多情”劝慰美人不必悲伤,实际上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

E.全词既有“落花、风雨”的哀景,又有“游丝千丈罥晴空”的高旷清新,婉约中有豪放之气,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

14.AD【解析】A项,“游丝”指的是天上的云丝,意境不是凄清迷蒙。

D项,“实际上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错。

15.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全词分析。

15.①惜花伤春的情怀。

上片风雨摧残落花,残红满院,透出伤春之情。

②对雨后初晴美景的喜爱。

雨后初晴,天空云丝飘荡,更显晴空辽阔高旷,乐景写乐情。

③与朋友聚饮的喜悦。

(与朋友的深情厚谊)雨后初晴,词人花下置酒,殷勤劝酒。

④宴终人散的伤感。

最后两句借劝慰美人,委婉地说出了“酒阑”之后曲终人散的伤感。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词内容丰富,先写雨后的暮春哀景,抒发伤春之情;后写初晴清新高远之乐景,抒发喜爱之情;然后写聚饮之事,抒写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最后写美人敛蛾眉,我加以劝慰,抒发离别的伤感。

【赏析】这是一首即兴抒情之作,写暮春雨后两位友人同饮林禽花下的情景。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落花”之“风前舞”,能给人以不甘心生命的完结的启迪。

花落了,又有“千丈”“游丝”在晴空袅娜,这又是一种生命的律动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虞美人叶梦得雨后同干誉、古诗词鉴赏。

既然人生像花一样不能久存,为何不携手花下同醉?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饮酒也有完结之时

我劝美人们别因此皱眉,我也是多情种,可酒已尽!

由自然而人生,品嚼出对生命的思索。

语短情长,言简意丰,耐人品味。

如梦令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译文】门外绿荫洒地千顷,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树上相互应和着啼个不停。

我从床上起来,却又觉得难为情,便独自来到伫立着一棵青桐的水井旁边。

我静悄悄的,静悄悄的。

突然风一吹,满庭院的花影在风中摇曳。

【译文二】:

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

天寒手冷,玉笙冰凉,但吹笙的人却亢奋地吹起《小梅花》曲子,声音宏亮悠扬,响彻天空,听者都感到激越、雄浑,春意盎然。

人们都说,照这样吹,这样吹吠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潇洒清秀。

【赏析】

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

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首二句直笔写春。

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

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

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是为点题之笔。

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

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

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

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

“人与绿杨俱瘦。

”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

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

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

然而词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琢气力状物写景,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

“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摹水波漾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

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

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

正如其“天连芳草”句,如换“连”为“粘”,则失于穿凿矣!

故《吹剑录》谓“莺嘴”二句:

“咏物形似,而少生动,与‘红杏枝头’费如许气力。

”可谓一语中的。

其实,很多词评家们都恰切地指出了这一点:

《草堂诗余》批曰:

“琢句奇峭。

”《弇州山人词评》评曰“险丽。

”《古今词话词品》亦云:

“的是险丽矣,觉斧痕犹在。

”如此雕炼奇峭,有《粹编》本要以为此词乃黄庭坚所作,实在也是事出有因。

“诗缘情”,贵其感发之力量,“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尤重其内在之情味意境。

而由于诗、词体裁的限制,其用字造句,又特别讲究锤炼洗净。

但是这种锤炼不是刻意地雕章琢句。

其用心尽管良苦而出之必须自然,浑成无迹,顺手拈来,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也。

秦观此词中,“瘦”字的运用就应该说是较为成功的。

所以《草堂诗余》才又说:

“春柳未必瘦,然易此字不得。

”是公允之评。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也不乏此例。

如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程垓“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

”(《摊破江城子》)新鲜奇特,形象生动,各具情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其得其失,均当以审慎公允态度待之,不隐其得,不讳其失,对文学艺术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14.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二句直笔写春。

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地轻柔,那样地温和,那样地令人陶醉、销魂。

C.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得诗歌境界一转,可见诗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

D.“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是为点题之笔。

诗人借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感叹春色渐老,春光即逝,更有那刻骨的相思深情。

E.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

眼前鸡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的心绪。

一曲《小梅》,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

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

14.答案:

C、D。

(5分,答对一个给3分,答对两个给5分)

15.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6分)

答:

①以乐景衬哀情。

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