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岗位考试时政与市情市策新增50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2742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导岗位考试时政与市情市策新增5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领导岗位考试时政与市情市策新增5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领导岗位考试时政与市情市策新增5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领导岗位考试时政与市情市策新增5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领导岗位考试时政与市情市策新增5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领导岗位考试时政与市情市策新增50题.docx

《领导岗位考试时政与市情市策新增5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导岗位考试时政与市情市策新增50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领导岗位考试时政与市情市策新增50题.docx

领导岗位考试时政与市情市策新增50题

领导岗位考试时政与市情市策新增50题

一、时政

1、五中全会的主要议程?

(1)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

(2)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3)全会决定,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2、五中全会的历史方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纵向坐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1)奋进的五年:

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2)提升的五年:

节能减排力度前所未有,四大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有望全部实现;(3)惠民的五年: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快速推进。

横向坐标,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

一是世情大转折,经济大动荡、体系大变革、格局大调整;二是国情大转折,发展方式转折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三是党情大转折,全会指出:

“全党必须居安思危。

3、五中全会的主要精神?

集中听取、讨论和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谋划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略

一个主题:

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条主线,“加快经济方式转变”,关键在“加快”,成败在“转变”,主题是改革,内容是创新。

两个意识,全会提出,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三个加强,全会提出社会建设要注重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体制改革。

四个更加: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4、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5、中国社会的三次转折?

第一次转折:

社会制度转型。

60年前,新中国成立,完成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第二次转折:

经济体制转轨。

30年前,改革开放大幕,徐徐拉开,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第三次转折:

发展方式转变。

从现在开始,党中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命题,这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又一次重大抉择。

6、什么是经济方式转变

所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促使传统的、旧的发展方式向现代的、新的发展方式转化,用现代的、新的发展方式替代传统的、旧的发展方式。

如果做两个极端的归类,传统的、旧的发展方式指的是一组发展方式集合:

资本、劳动密集型的,政府驱动型的,外需拉动型的,投资驱动型的,出口带动型的,外延粗放型的。

而现代的、新的发展方式指的是另一组发展方式集合:

技术密集型的,市场导向型的,内需驱动型的,消费驱动型的,内涵集约型的。

新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见物不见人的发展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7、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国内经济发展现状迫使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我们付出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

我们国家是个资源不富裕的国家,国土虽然很大,但是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等都在世界水平线以下。

我们生产1万美元产品原料是日本7倍,美国4倍,甚至是印度2倍。

日本用一吨可以干的事情,德国用1.5吨,美国用2.67吨,我们国家要用11吨多。

(2)过去经济发展方式:

消耗主义、重复主义,拿来主义、难以可持续发展。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关键点是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

我们之所以没有转过来,关键原因是我们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数量仅占企业总量的万分之三。

规模以上企业拥有研究开发机构的仅23、6%。

中国的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不到10%。

中国现在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4%。

全国出口量中57%是来自外资企业。

中国企业研究和开发的支出只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56%。

中国现在很多的出口是“贴牌生产”,2006年,国际品牌公司和美国的《商业周刊》公布了100种品牌,世界100种名牌产品,其中美国有50个,欧盟有38个,日本有8个,韩国有3个,中国一个都没有。

就是说在世界100个名牌当中一个都没有。

(二)当前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促使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在国际分工中现阶段中国制造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充当两种配角:

一是来料加工型制造业;二是原材料采购和零部件制造本土化,跨国公司控制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中国企业仍然是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

(2)全世界的生产原料成本都不断提高。

随着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加快,对全球初级产品需求上升,导致各种成本要素价格上升。

对自然资源、劳动力依赖度较高的行业,涨价压力较大;通过规模经济、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空间较大的行业,特别是制造业,吸收要素成本上涨的能力较强。

农业对土地、劳动力依赖性较高,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空间不大,所以农产品上涨就最先表现出来。

(3)出口行业前景不容乐观。

一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再加大;二政府在积极调整外贸政策,包括降低出口退税:

三美国经济衰退可能造成外部需求锐减。

(4)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当中,受冲击最严重、经营状况最困难的正是那些技术和管理水平粗放、低端、落后的行业和企业,相反,那些发展模式科学的行业和企业,不仅未受冲击和影响,而且还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果我国仍然停留在原有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上,就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中陷入被动。

进入回升向好的“后危机时代”,抓住机遇,瞄准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

8、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9、什么是包容性增长?

胡锦涛9月16日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发表了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

这一概念的表述:

“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

三个方面含义:

一是经济发展方面,各行各业实现和谐、包容性地发展,避免引发矛盾;二是社会发展方面,公平分配财富,所有公民公平地、共同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有利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三是国际发展方面,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和谐发展,国与国之间应该是协调、和谐的增长,不要给别国带来危害,实现共赢和多赢的。

包容性增长向外界传递一种信息:

中国现有的发展方式说得严重点,是不可持续的。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各种各样的弊端,如果再不改变,当前与未来的任务与目标都会面临着压力。

所以各个方面都要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还传递一种价值导向:

要让人民过上一种很幸福的、有尊严的生活。

10、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2009年11月温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中指出:

“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

一是新能源———新能源发展将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等。

二是新材料———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攻关。

三是信息通信———传感网和物联网、信息网络产业。

四是新医药———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生物制药、基因药物,中高端医疗器械。

五是生物育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细胞工程育种。

六是节能环保———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品。

七是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

 

11、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加强规划引导。

一是抓紧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系统提出有关政策措施,作为指导上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二是做好规划衔接。

既要注重上下衔接,使上饶服从服务于全国大局,又要注重横向衔接,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衔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的衔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衔接。

三是严格规划执行。

进一步增强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准入门槛,避免出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

(2)建设产业基地。

一是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实现新兴产业在地理、资金、科技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有效集中。

二是依托开发区,重点推进孵化器、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一批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的建立,有效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提供良好的孵化和创业环境。

三是搞好外引内联,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关重点企业、科研机构加大定向招商力度,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新兴项目及其配套产业项目,促进知名大企业集团的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进驻,促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形成。

(3)推进项目建设。

围绕国家制定和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有利时机,认真谋划、储备一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启动一批研发、产业化和市场推广的重大专项工程。

建立上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库,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调度和协调,按照动态管理、滚动实施的原则,完善重大项目准入和淘汰机制,适时对重大项目进行调整,确保重大项目及时有效推进。

(4)健全制度保障。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法律法规。

破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科学的创新考核机制和正确的目标导向。

制定和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励政策,加大财政税收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大产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

引导和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激励企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2、2009年中国经济的全面回升向好

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

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增长11.7%.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31万吨,比上年增长0.4%,连续6年增产;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8.5%。

全年城镇就业人员比上年净增1102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7%(预期4%左右)。

13、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国际收支状况改善。

14、如何认识扩大内需?

什么是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即扩大某经济体内部的需求。

内需,即内部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

扩大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等积极财政货币政策,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

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为什么要扩大内需

一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风险加剧,外贸出口难度加大;

二是由我国国情决定,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无论是市场容量还是未来发展,潜力都十分巨大;

三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国内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影响内需扩大的主要障碍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启动乏力。

(二)城市下岗失业人数增多,困难群体范围扩大。

困难群体已由传统的“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扩大到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等在内的一个比较大的群体。

(三)居民预期收入不理想,预期支出明显增大。

近年来,随着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明显增加。

尽管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已形成基本框架,但还很不完善。

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保障水平偏低、覆盖范围有限、资金短缺等方面的问题。

(四)投资对国债的依赖性增强,民间投资增长比较缓慢。

近几年来,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下,投资呈现加快增长趋势,总体上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所增强,但投资的加快增长主要是增加国债及相关配套投资作用的结果。

(五)市场经济秩序比较混乱,交易成本明显加大。

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民负担较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机制不畅,扩大了困难群体;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影响着居民消费的增长;投资领域的限制,融资渠道的不畅,限制了民间投资的增长;地方保护主义,惩罚监管不严,助长或加剧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等。

扩大内需的举措

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即扩大国内投资,刺激国内消费和扩大外贸出口。

扩大内需主要是通过扩大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

一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配合运用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全力解决有效内需不足的矛盾。

二是加快提高居民收入。

适当提高社会保障“三条线”的保障水平,提高工职人员工资。

三是调整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环境,更新消费观念,千方百计的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开拓农村市场,刺激假日经济,调整限制消费的税费政策等。

四是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加强对人们经济消费的引导。

五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免除消费后顾之忧

六是推行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

七是完善分配制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缩小贫富差距

八是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5、如何理解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在春节团拜会上,温家宝总理说: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在政府报告中,我们所做的一切“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首次成为政府工作的目标,这是了不起的进步。

它也将成为政府成绩考核的最核心指标、国家发展的最高纲领和执政党的最高执政理念。

温总理解释尊严:

第一,就是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

第二,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

人民的尊严来自哪里?

一是来自于民主法治、公正平等社会制度。

有尊严的生活是要以制度作为保证的,没有民主法治的政治体制,有尊严的生活就是一句空话;二是来自于社会分配和福利保障的公正和平等。

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

个人在极度贫困、生存不保的情况下,当然谈不上尊严。

仓廪足而知礼节。

当人就不了业、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住不上房,实际上是他们的尊严被剥夺了;三是来自于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

尊重个性,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16、如何提升底层公民“尊严”?

一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二是社会管理改革。

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

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认真解决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动争议、涉法涉诉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三是教育改革。

全体公民公平地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力;

四是政治体制改革。

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17、如何理解“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即奉为矢志不移的最高宗旨和最大愿望。

为此才有革命战争之举,才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之举。

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其实也是为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历史。

生活的内涵很广,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等。

“期待”更是多种多样,不同人群、不同层次、不同条件,都会有所不同。

在广义上,“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还包括了公平正义要求、生态环境保障、资源节约、人才培养,等等。

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我们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一种新认识、新概括、新结论,在执政党的理论与实践上都有极其重大和极其深远的意义。

我们党的当代领导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依据党执政的规律,并吸取了社会学、心理学的科学元素,郑重提出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从而赋予了顺应历史、顺应现实、顺应人心的广泛内容。

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巳经积累丰富经验;而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则经验较少甚至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必须学习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条件下,如何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如何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是当代共产党人的又一次“赶考”。

五中全会谋划十二五年规划,根本任务就是要把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这篇文章做实、做好、做真、做大,交上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二、领导干部面临的热点问题与案例

18、《廉政准则》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已由中共中央于2010年1月18日颁布施行。

一是《廉政准则》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提供了明确的自律标准。

提出严格的廉政要求,既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一种约束,同时也是一种爱护。

二是《廉政准则》为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提供了有效的监督途径和措施。

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不能单靠思想教育、靠个人的修养和觉悟自律,必须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三是《廉政准则》进一步完善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廉政准则》作为规范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基础性法规,是建立健全教育、监督、预防、惩治等方面制度的重要基础。

《廉政准则》的具体实施,既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又直接影响到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其他重要工作。

四是《廉政准则》有利于进一步树立党和国家的廉洁形象《廉政准则》的规定,标准很高、要求很严,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廉政建设的主张,清楚地表明了我们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彰显了我们党和国家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绝不容忍腐败的决心和态度。

19、《廉政准则》的主要内容

《廉政准则》总则和3章18条:

总则:

(1)阐述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重要意义;

(2)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提出了“五个必须”的原则要求:

必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在党员和人民群众中发挥表率作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必须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清正廉洁,忠于职守,正确行使权力,始终保持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必须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3)强调了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基本原则: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按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加强教育,健全制度,强化监督,深化改革,严肃纪律;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第一章廉洁从政行为规范:

分别从8个方面“禁止”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52个“不准”。

第一:

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

6个不准

第二:

禁止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

6个不准

第三:

禁止违反公共财物管理和使用的规定,假公济私、化公为私。

8个不准

第四:

禁止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

8个不准

第五:

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

8个不准

第六:

禁止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

5个不准

第七:

禁止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谋取私利。

5个不准

第8条禁止脱离实际,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和党群干群关系。

6个不准

第二章实施与监督

(1)明确了贯彻落实《廉政准则》的主体和责任。

(2)规定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教育、管理、监督制度和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制度。

第三章附则

(1)规定了适用范围

(2)解释单位

20、《廉政准则》与1993年《廉政准则(试行)》新在哪里?

首先,条目增加,内容有新意。

试行版在“廉洁从政行为规范”一章中,列有“6个条目”、“30个不准”,转正版则为“8个条目”、“52个不准”,比以前有较大的增加。

其中转正版的“8个条目”中的“第七条”、“第八条”为新增内容,分别是“禁止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谋取私利”;“禁止脱离实际,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和党群干群关系”。

仅在这两个条目中就设立了“11个不准”。

第二,转正版的形成与颁布,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不断有新动态新问题新情况出现。

我们进行惩治腐败的决心坚定不移,那随着斗争的深入,我们的法规也理所当然地要进一步修订完善。

惟此,才能不断遏制违规、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取得更大的成果与成效。

这次《廉政准则》转正版的颁布,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精神充分体现的结果。

第三,行为规范更加明确。

《廉政准则》从试行版到转正版,从“30个不准”到“52个不准”,在“不可为”方面规定了明确的硬杠杠,这对于严格规范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有着强制性的促进作用。

21、如何理解加强官德修养?

做人要讲人品,为官要讲官德。

所谓官德,就是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行、思想作风,是为官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

“修养”一词原意包括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

马克思主义赋予“修养”新的含义,就是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

这种教育和改造离不开群众的社会实践,离不开在实践中个人的主观努力。

从广义看“修养”,是指人们政治、道德、学术以至技艺等方面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达到的一种能力或思想品质。

加强官德修养的意义:

(1)加强官德修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从政重德,是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