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2737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

心理学史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一词源于:

希腊语灵魂和学问。

心理学是研究灵魂的学问。

3、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4、科学具有的基本特征:

1.科学在今天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形式,是从事新知识生产的人们的活动领域。

2.科学史人类特定的社会活动的成果,它表现为发展着的知识系统,是借助于相应的认识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

3.科学活动离不开独特的物质手段,但在本质上式精神的、智力的活动。

认识规律、心理规律是相辅相成的。

5、冯特1879年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的科学。

6、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人格两大方面。

7、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类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8、认知、情绪情感与意志这3个过程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只有正确与深刻的认知,才能产生强烈的情绪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正所谓“知之深,则爱之切”:

情绪情感和意志又会影响认知活动的发展,因为情绪情感和意志既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起过滤和动力作用,同时又是衡量人的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同样,情绪情感也会对意志产生推动作用,而意志又有利于情绪情感的丰富和升华。

各种心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9、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10、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去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11、人格:

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

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方面。

12、人格倾向性:

是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

13、人格特征:

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4、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是密切联系的。

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在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对外界事物的情绪情感体验及对客观事物积极改造的意志活动中,人的能力、性格信念、世界观等逐渐形成;已形成的人格又影响着心里过程,并在心里过程中得以表现,使人的各种心理过程总带有个人色彩。

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心理现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1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临床法、个案法

16、实验法:

是有目的的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

17、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中,严密控制实验条件,借助于一定的仪器,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18、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试验法,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做适当控制,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19、调查法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20、书面调查法即问卷法,是通过被试书面回答的方式以研究其心理现象的方法。

21、口头调查法即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被试交谈的方式以了解其心理特点的方法。

22、临床法师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23、个案法师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

2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5、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活动机制、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26、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四个层次):

基础研究、心理现象研究、心理对象研究、活动领域层次。

27、心理学时教育活动的基础学科,主要体现在:

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28、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包括:

高尚的职业品德、广博的知识、完善的人格、全面的能力和专业的技能。

29、教师职业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包括:

关注技术、倾听技术、沉默技术、宣泄技术、探讨技术、面质技术、自我表露技术和行为矫正技术。

 

第二章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1、个体的胚胎发育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说胚种阶段、胚胎阶段、胎儿阶段。

2、产前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生育年龄和孕期营养、胎教、母亲的情绪等。

3、人的身体包括八大系统: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4、脑学说的发展经历了定位说、整体说、技能系统说、模块说。

5、大脑皮层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顶枕裂。

这些沟裂将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区。

6、从广义上来讲,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分为种系心理的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发展。

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的过程。

它包括两个过程:

一个是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个是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狭义的心理发展指的就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7、动物心理的进化经历了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8、促进人类祖先转变为人类有三个前提条件:

一是手的发展,直立行走;二是劳动;三是语言的产生。

9、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生各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

10、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等特点。

11、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12、心理发展是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种主导活动,这种主导活动就是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决定着心理的发展方向、内容和水平。

13、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自然环境、(空气质量、噪声、拥挤和自然灾害等)和社会文化(文化传统、拷贝世界、学教教育)。

14、中学生的身体发育特征:

身体外形的变化、生理机能的变化、性的发育和成熟。

15、中学阶段,个体性机能开始成熟,出现第二性征。

女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乳房隆起、体毛出现、骨盆变宽和臀部变大等;男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出现胡须、喉结和噪音低沉、体毛明显等。

16、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有:

过度性、封锁性和社会性。

17、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这一特点体现在运用假设、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法则。

18、初中生的思维品质显示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思维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活动中自我中心出现。

19、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总的特点表现在:

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成熟期。

20、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的运用能力等三方面的发展特点上。

21、初中生的情绪发展表现在:

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内向型和表现性共存。

22、初中生的情感发展表现在:

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情感容易挫折,忍受能力差。

23、高中生的情绪发展表现在:

情绪的延续性、情绪的丰富性和情绪的特异性。

24、高中生情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的特点:

情感逐渐由不稳定到稳定;情感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

25、初中生人格发展上出现许多新特点,表现在自我意思高涨、反抗心理、与父母及同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

26、高中生人格发展体现在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价值观的确立、自治需求。

27、对初中生的心理指导可以采取这些策略:

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等。

28、高中生的心理指导有:

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等。

 

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

1、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在人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地获得社会及个体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在学校,由教师指导,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2、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个层次水平。

这八类学习分别是:

信号学习、刺激------反映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

3、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展学习。

接受学习指的是教育者系统地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以接受的方式学习知识和经验。

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地探究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进而获得知识的学习。

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

机械学习是学习者并没有理解学习符号的真实意义,只是在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本质、人为的联系。

4、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

5、学习的基本理论有刺激---反应理论、认识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6、学习迁移时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

7、按迁移作用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按照迁移的时间顺序的不同,可以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以将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将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8、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有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关系转换理论和认知结构说。

9、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心向与定势。

10、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有:

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提高对基本圆领的理解水平。

11、知识理解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2、学生理解知识的标志是:

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能举例复述、融会贯通。

13、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概念和原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以下条件: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利用变式和比较。

14、知识的应用主要指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答各种口头或书面的作业题,以及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完成各门学科所规定的练习作业。

15、知识应用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审题、相关知识的重视、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

16、影响只是应用的因素有:

知识的领会与巩固程度;问题的特征;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17、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如人们打字、跑步、写字、开车等都是技能的表现。

18、技能按其本身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种。

19、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经历四个阶段:

认知定向阶段、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和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

20、智力技能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

一是活动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三是有声言语阶段;四是无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21、动作技能形成标志:

动作机构的改变;动作品质的变化;活动的调节功能加强。

智力技能的形成标志:

智力活动脱离了物质或物质化活动的支持;智力活动的进程压缩,快速反应代替了详尽、展开的推理过程,思维灵敏,思维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智力活动自动化,几乎成了无意识的活动。

22、练习时技能形成的主要途径。

练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时间和次数,而且取决于合理的组织、练习方式等因素。

23、动作技能是在练习中形成的,练习使动作从本质上发生变化。

所谓练习就是以掌握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为目标的反复操作的过程。

练习不是单纯的反复操作,而是以掌握一定的活动方式为目标的反复。

24、练习的结果可以用“练习曲线”来表示。

练习曲线也叫学习曲线,是表示一种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次数和练习成绩之间关系的曲线。

25、提高有效联系效率的条件有:

确定练习目标、恰当安排练习时间、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和灵活采取练习方式。

26、品德即道德,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27、品德与道德之间的区别体现在:

所属范畴不同、所反映的内容不同、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品德与道德之间的联系体现在:

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28、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29、道德认识也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道德认识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

30、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理想,面对现实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倾慕或鄙夷、热爱或憎恶、欣赏或不屑等态度倾向的内心体验,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道德情感包括正义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荣辱感、厌恶感等。

31、道德意志是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克服各种困难,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预期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是人的意志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32、道德行为是指个人受一定信念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外部活动方式。

道德行为是品德重要的外部表现形式,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两个方面。

33、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和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

34、柯尔波格将道德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分别是:

①前习俗水平,可分为惩罚定向和寻求快乐定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可分为好孩子定向和权威定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可分为社会契约定向和普遍的论理原则定向阶段。

35、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

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论理道德已经开始形成;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的过程。

36、学生品德的培养包括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37、青少年品德不良产生的客观原因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影响,主观原因有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意志力薄弱、好奇心强、盲目模仿、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

38、学习的困难学生是指智力和身体发育正常,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的异质群体。

39、学习困难的产生原因有人知因素、人格因素、人际关系以及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等。

40、学习困难的辅导原则:

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树立信心;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功感;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讲究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学习困难学生进步的环境。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2、感觉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环节:

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传入神经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

3、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阔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

4、绝对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绝对域限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5、差别感受性指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阔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也称为最小可觉差。

6、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就是指某一特定感受器的刺激因时间、空间模式的不同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主要包括后象、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后象是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适应包括暗适应与明适应。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7、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联觉与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偿。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是指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或使其升高或使其降低。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偿是指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以后,其他感觉会予以代偿。

8、感光细胞包括椎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9、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的特性:

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10、颜色混合的两种情况:

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

11、色觉理论包括:

杨—赫尔姆霍茨的三色说和黑林的四色说。

12、声波振动鼓膜产生的感觉就是听觉。

引起听觉的适宜刺激时频率(发声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为16~20000Hz的声波。

13、听觉器官对声波的反应表现为音高、音响和音色。

14、听觉理论包括地点说和频率说。

15、其他感觉包括嗅觉、味觉、皮肤觉和内部感觉。

16、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知觉包括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

觉察、分辨和确认。

17、知觉的种类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与错觉。

18、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等。

形状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组合的反映。

大小知觉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

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它能使人们对距离进行估计。

19、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20、运动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和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

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21、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客观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22、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与知觉的恒常性。

人所处的周围坏境复杂多样,在某一瞬间不可能同时感知所有的事物而是由选择地把某一些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对感知事物理解和领会,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23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观察力是一种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

第五章记忆

1、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划分,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2、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3、关于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学说主要包括技能定位说、技能整体说、SPI理论与分子学说。

4、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痛后,它的印象在人脑中只保留瞬间的记忆,包括图像记忆与回声记忆。

5、短时记忆是指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保持的时间比感觉记忆长些,但一般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7+2个组块。

6、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它是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中获得的所有体验、时间、信息、情感、技能、单词、范畴、规则和判断等的仓库。

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形式主要有类别群集、联想群集、主观组织。

7、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储时多种多样的,包括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陈述性记忆指对用来表征外部世界的物体和事件及其相互联系的知识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事情的方法。

情景记忆是指单独保存人们亲自体验过的特定事件。

语义记忆存储的信息是词、概念、规律,以一般知识做参考系,具有概括性,不依赖于时间、地点和条件,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比较稳定。

8、常用的测量保持量的方法有回忆法、再认法、再学法和重构法。

回忆法是指在被试识记了某种材料之后,经过一段时间,让其把所知记过的材料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再现出来,然后把回忆结果与原材料加以比较,就可推测出保持量,再人法是指把识记过的材料和没有识记过的材料混在一起(通常是识记过的旧项目和没有识记过的新项目的数量相等),然后向被试一一呈现,由被试报告每个项目是否识记过。

再学法也叫节省法,是指当被试不再能把原来熟记的材料完全无误回忆出来时,就要求被试把原来识记过的材料重学或再记,直至达到原来学会的标准。

重构法是指要求被试再现学习过的刺激次序。

给被试呈现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若干刺激,呈现后把这些刺激打乱,然后呈现在被试面前,让他们按原来次序重建,重构的成绩主要是以做对的顺序数记分。

9、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有两种形式:

回忆和再认。

回忆是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眼前重新想起来的过程。

再认识指过去识记过的材料、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有熟悉并能够被识别和确认的过程。

10、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表明,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逐渐减慢,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

11、前摄抑制和到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到摄抑制是指后歇息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2、根据划分标准不同,表象可以分为:

①根据表象来源的感觉通道,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等。

②根据对象范围和概括程度,可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

③在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称为遗觉象。

13、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

表象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的特征。

14、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包括基本表象理论与双重编码理论。

15、有效的记忆策略包括复述、背诵、结果反馈、记忆个体的身心调节与记忆线索。

16、为了便于记忆而将信息加以组织的技巧称为记忆术。

常见的记忆术有自然语言媒介法、地点法、视觉表象法、首字母缩略词法和谐音法。

第六章思维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具有概况性与间接性的特点。

2、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

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这些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

3、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的思维活动。

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的思维活动。

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

4、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问题的思维。

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

5、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分析思维是指明确意识到思维的步骤和思维的过程,并按一定程序执行的思维。

6、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展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