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2680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_三_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教学内容:

电脑棋手

主备人:

修改及补充

教材简析:

本课写的是我国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不相信鬼神,认真思考,大胆研究,经过细心的考察和分析,终于发明了一种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的故事,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教育学生相信科学,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

学情分析:

 本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阅读中感悟、体会。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事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2、学习本课会认的字9个,会写的字15个,要求掌握的词语10个。

3、鼓励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利用课件显示地动仪的测定经过。

2.问:

这是什么?

是谁发明的?

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明了地动仪的?

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小组交流自学生字情况。

2、全班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1)请学生提出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

(2)重点指导学生易读混,易写错的生字。

(3)出示生字卡,检查学习情况。

(指名读、自由读)

(4)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语句中读一读。

(5)理解词语意思

三、读课文,感知内容

1.范读或录音朗读,正字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①用序号标出共有几个自然段。

②想一想: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默读课文,任务:

(1)张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明地动仪的?

用横线画出。

(2)地动仪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读后小组讨论,指名说。

(3)地动仪发明后,人们对他的看法是怎样的?

学生读后回答。

(4)张衡发明地动仪有什么作用?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四、学生再读课文

1.讨论: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张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

2.自由读课文。

找出还未读懂的地方,大家讨论解答。

五、小结全文,加深印象

1.谁能概括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张衡是怎样成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交流体会、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交流讨论

1.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地动仪的样子和使用情况。

2.多媒体出示课后习题3的句子,让学生讨论,比较两个词语的区别。

3.张衡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明地动仪的?

地动仪是什么样子的?

地动仪的发明有什么作用?

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①指名朗读语段。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③四人小组讨论:

张衡是个怎样的人?

你从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4.质疑解难。

自由朗读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四、拓展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谈一谈你的收获。

2.假如你身边也有迷信,那你怎么办?

 3.探讨一下地动仪的奥秘。

板书设计:

 9张衡

               东汉人

从小热爱科学       发明地动仪    

测定地震的方位

作业设计:

练习册1、2、3、4题必做,5题选做。

教学反思

 

_三_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教学内容:

捞铁牛

主备人:

修改及补充

教材简析:

本课写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让学生读后懂得要爱科学、学科学,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本文写的事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通过感情朗读,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从小认真观察,积极动脑,勇于探究科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学习给课文分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熟悉、议论纷纷”

教学重难点:

  弄懂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

教学用具:

课件,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布置预习。

  1、解题,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后简介本课主要内容。

  2、提出预习要求。

二、检查预习。

  检查生字词读音及朗读课文。

三、按照提示给课文分段。

  1、指名读思考练习2。

  2、讨论思考列出的四个意思,分别是讲哪些自然段的。

  3、在讨论的基础上,教给分段的方法。

四、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为什么要捞铁牛?

“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

人们为什么事议论纷纷?

可能会怎么议论呢?

一个和尚是怎么说的?

从他说的话,你看出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共有几句话,讲了捞铁牛的哪几项准备工作?

  3、默读第三段,想一想,这段包括几个自然段讲了捞铁牛的哪几个步骤?

(铲沙拔“牛”;划船拖“牛”;一只一只全拖回)

  4、铲了泥沙以后,拴铁牛的绳子为什么会越绷越紧?

为什么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向上拔?

  5、齐读第四段。

讨论:

什么是“出色的工程家”?

为什么说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练习朗读课文。

二、把准备工作与捞铁牛的步骤联系起来体会一下,怀丙为什么做那几项准备工作?

三、把全文联系起来体会一下,为什么说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1、怀丙懂得利用水的浮力;2、考虑周密细致;3、具体步骤充分利用了水的浮力。

四、练习用“熟悉”“议论纷纷”造句。

  1、从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2、交流造句,互相评议。

再把造的句子写下来。

五、复习巩固生字词。

  1、检查生字词读音。

  2、讨论:

哪些容易写错,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3、将“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3遍。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水冲断浮桥

潜水找牛

重修浮桥备船装沙利用水的浮力

10捞铁牛准备工作拴船搭桥聪明智慧

拴牛连架

打捞铁牛

作业设计:

练习册1、2、3、4、5题必做,6题选做。

教学反思

 

_三_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

教学内容:

寓言两则

主备人:

修改及补充

教材简析:

本课有两个寓言故事,一个是《刻舟求剑》,一个是《揠苗助长》。

“刻舟求剑”讲有个人照船上刻的记号去寻找落入江中的宝剑,批评他不按情况的变化去处理问题。

“揠苗助长”讲有个人希望庄稼快长就把禾苗往上拔,批评他不按自然规律处理问题。

学情分析:

故事浅显易懂,学生通过学习能从中感悟道理。

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到朗读的快乐,通过自读自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等,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书写指定的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背诵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学会寓言,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用自己的话来将这两则寓言。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刻舟求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学故事吗?

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交流预习

1、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3、指名朗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

2.提问:

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

过渡:

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

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小组交流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

②在船舷上刻记号。

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

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6、教师示范。

(1)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

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2)提问:

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

为什么?

四、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揠苗助长》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自读自学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提示:

自己读课文看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根据故事想一想文章题目“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不认识的字要看课后的注音,或查字典。

有不懂的地方,问问同学或老师。

二、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质疑讨论。

三、引导讨论说明寓意。

结合课后第二题的第二小题,组织学生讨论和想像说话。

四、指导做好字词练习,把生字写正确,理解和积累词语。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不小心掉

不着急刻记号

不慌不忙船靠岸捞剑

 

原因:

巴望禾苗长快一些

揠苗助长做法:

把禾苗往高里拔

结果:

枯死

寓意:

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会把事情弄坏

作业设计:

练习册1、2、3、4、5题必做,6、7题选做。

 

 

_三_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教学内容:

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

主备人:

修改及补充

教材简析:

本课是略读课文,主要供学生自读自学。

课文是人物故事,讲的是英国科学家布斯发明吸尘器的事。

学情分析:

文章内容浅显易懂,趣味性强,学生喜欢读。

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先引导学生读题,课题以问句的形式出现,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教学增进学生的自读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积累词语,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读课文,了解文章意思。

鼓励学生自读自学课文,参考提示要求全面了解文章意思。

向学生提出的要求:

(1)课文写的是谁?

主要讲了他的什么事?

(2)先一段一段地读认真了解每一段的意思,然后再通读全篇。

(3)学生学新词,认清字形,把读音读正确。

二、检查自学。

组织交流学习收获,加深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感受,指导要围绕课文内容重点和文章中心思想。

三、指导朗读。

检查读书情况,讲说课文大意。

四、引导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1、什么事情引起了布斯的注意,使他产生了研制扫地机的念头?

2、布斯在研制扫地机的教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他是怎样克服的?

3、布斯的母亲给予他哪些帮助?

母亲的什么话启发了布斯?

4、引导讨论:

布斯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五、检查对生字词的认读,巩固积累词汇。

1.补充词语花篮

2.抽卡读词语

板书设计:

12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 

布斯发现……母亲的话启发……研制出吸尘器

(善于观察  认真思考 大胆实践  发明创造)

作业设计:

练习册1、2、3、4题必做,5、6题选做。

教学反思

 

_三_年级语文下册百花园三

教学内容:

百花园三

主备人:

修改及补充

教材简析:

“语海畅游”编排了字词练习,要求理解多义词和填写反义词;“积少成多”安排了读背练习,阅读和体会有关劝学的名句;“阅读平台”要求阅读短文《毕升》,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过程和意义;“能说会道”要求围绕“我的奇思妙想”进行讲说和评议;“笔下生辉”要求书面介绍自己的一项发明。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积累了各方面的知识。

以学生为主体,寓学于乐。

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巩固知识,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文读写能力。

教学目标:

 1、巩固学过的部分多音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知识。

  2、通过读读背背《劝学》、采集本中的好词好句的积累,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3、通过本次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了解我国名人的伟大创造。

  4、通过“我的奇思妙想”的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想象、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加强语言积累,提高阅读水平,培养交际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语海畅游、积少成多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板书课本中的多音字。

2、认真读以上字,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

4、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5、出示泡泡里的话,全班齐读。

6、

(1)出示“喜欢和厌恶”

(2)学生读这组字,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7、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

二、读读背背《劝学》、采集本中的好词好句。

1、出示文中带读读背背《劝说》。

2、全班齐读。

熟读成诵。

3、展示“我的采集本”中自己收集的关于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名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阅读平台、能说会道

教学过程:

一、“阅读平台”

1.让学生借助字典把文章读通,并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2.再读课文,汇报学习收获。

3.讨论交流后,各小组推荐学生汇报。

4.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①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基本步骤是怎样的?

②为什么说它对以后书籍的印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你知道现在的书籍是怎样印刷出来的吗?

 ④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再把它抄在你的采集本上。

二、“能说会道”

 1.导语引入,激发学生欲望。

 昨天,老师要求你们回去要想想你的小发明。

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你自己的小发明,看谁的发明最有特色,说得最好。

 2.明确交流要求。

 ①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你的小发明。

 ②要讲清楚你想发明创造什么,外形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途。

 ③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完以后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补充。

 3.合作交流。

 ①自由组合成小组,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小发明。

 ②小组推荐一位说得好的同学上来全班交流。

 ③师生合作评价。

注意态度是否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是否把你的小发明介绍清楚。

 ④全班交流,评出本次班中的“最佳小发明家”。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笔下生辉

教学过程:

一、激发习作兴趣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口语交际,评出了班中的小发明家。

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习作训练,评出小作家。

希望大家努力!

二、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读本题“笔下生辉”部分。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与同学讨论一下,本次习作的范围是什么,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三、写作训练

1.想想自己的小发明。

2.给你的小发明起个名字。

3.你的小发明是用什么制成的?

外形是什么样的?

它的用途或功能是什么?

4.把你的小发明写下来。

5.写完后,小组交流,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大家评一评,是否把小发明写清楚、写明白了,哪个地方可以修改。

如果有词语用错了,大家互相纠正。

6.教师选择有代表的习作在班中评讲。

 

 

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填写合适的词语。

一座(   ) 一只(   ) 一个(   )

一台(   ) 一阵(   ) 一种(   )

一段(   ) 一瓶(   ) 一块(   )

一场(   ) 一次(   ) 一位(   )

一条(   ) 一声(   ) 一截(   )

二、读一读,再组词语。

bèi(  )   qiáng(  )   diào(  )

背       强      调

bēi(  )     jiàng(  )   tiáo(  )

piāo(  )   gān (  )   pián(  )

漂       干      便

piào(  )   gàn(  )    biàn(  )

三、写意思相反的词语。

紧(  )  喜欢(  )  失望(  )

慢(  )  怀疑(  )  明亮(  )

退(  )  认真(  )  难过(  )

浮(  )  模糊(  )  宁静(  )

四、读古诗《劝学》,选择正确的答案。

(画“√”)

1“劝学”的意思是——

劝说学校做好工作。

             (  )

劝说人们抓紧时间,好好学习。

        (  )

2“勤学”的意思是——

经常到学校去。

               (  )

勤奋学习。

                 (  )

3“白首”的意思是——

头发洗得很干净。

              (  )

头发白了,人老了。

             (  )

五、读句子,说说带下划线字在句子里的意思。

1她见妈妈头上出了汗,就拿起一把扇子递过去。

爸爸见我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高兴得笑了。

2他根据所讲的这个故事,经过反复揣摩,设计出第一顶降落伞。

他见雨停无望,便也顶着雨上路了。

3公共汽车上,连驾驶员在内,也不超过十个人。

在连着两天阴雨后,随着一声春雷,竟下起了瓢泼大雨。

4星期天,我去了一回书店。

奶奶在这里住了五天,就回老家了。

5到放假的时候,我就能和姥姥见面了。

国庆节就要到了,我们家也挂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6洪水退了,浮桥得重修。

可是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

7两只大木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他说:

“力气总算没有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六、习作

你最想发明什么?

把它写下来。

要写清楚它的名字,做什么用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