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2640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

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第I卷(选择题)2018.5.10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晚期,托名周公的著作《周礼》,提出了在中央政府管辖下各种政务部门各司其职的理想化制度;托名大禹的著作《禹贡》和托名周公的著作<职方》,创立了由中央政府统一划分九州的地理学说。

这些著作的成书表明当时

A.西周制度备受推崇

B.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被认同

C.儒家为君主制辩护

D.百家争鸣的局面归于沉寂

【答案】B

【解析】“中央政府管辖下各种政务部门各司其职的理想化制度”“中央政府统一划分九州”都在强调中央集权的作用,说明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被认同,B正确;西周时期是分封制度,材料论述的是中央集权制度,A错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得不到君主重用,C错误;D是汉代时期。

2.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

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

A.民间社会发育有限

B.基层自治卓有成效

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

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

【答案】A

3.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叙述,既有历史事实,又有历史解释的是

A.(北宋)司马光:

“作青苗、免役、市易、赊贷等法,以聚敛相尚,以苛刻相驱。

B.(北宋)苏轼:

“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C.(南宋)范冲:

“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

D.(近代)梁启超:

“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或者意义的描述,分析选项,“作青苗、免役、市易、赊贷等法”属于历史事实,“以聚敛相尚,以苛刻相驱”属于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A符合题意;BCD均是属于对王安石变法的解释,属于历史解释。

4.晚明时期,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

这一风气反映出当时

A.瓷器制作技术的高超

B.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

C.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

D.市民文化居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材料“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将文人和陶工的名字刻在壶上,说明陶工和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同等重要,这一做法突破了传统的等级观念,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制瓷技术的高低,A不正确;B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体现市民文化的地位,D不正确。

5.据文献记载,英国选择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意在武夷山茶”,但开放近9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

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

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机器制茶业兴起

B.海关关税的降低

C.国内政局的变动

D.国际茶市的扩大

【答案】C

6.国民政府规定,自1929年起,“五四”纪念日不但不准许学校放假,还特别要求纪念须以“演讲”为主要形式,时间为一小时,秩序也有统一安排:

(一)开会;

(二)唱党歌;(三)向党旗国旗及总理遗像行三鞠躬礼;(四)主席恭读总理遗嘱;(五)静默三分钟;(六)讲演;(七)散会。

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的国民政府

A.高度重视学校教育的规范

B.业已背离革命的五四精神

C.切实执行孙中山三大政策

D.积极推动民主宪政的实施

【答案】B

【解析】国民政府对于五四运动的新规定,显然是从政府统治的需要出发,严重背离了五四运动爱国主义情怀教育,B正确;国民政府的目的是注重学校教育,A错误;五四精神不是三大政策体现,C错误;D中民主宪政不符合材料主旨。

7.1943年春节,有记者报道太行根据地乡村民众过年的情况:

旧历元旦,驻在各村的团体机关与驻地民众一同举行团拜,机关领导还和村代表携带礼物,慰问村中抗战烈属;“耍钱”等各种不正当的娱乐已经减少,演新戏、开晚会等是最常见的娱乐;有些村的民众不辞远途去凭吊左权将军的陵墓。

据此可知

A.根据地村民的文化素养普遍提升

B.传统节日受重视的程度有所下降

C.根据地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民俗节日呈现出革命动员的特征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机关领导还和村代表携带礼物,慰问村中抗战烈属”显然是中共利用民俗节日进行革命宣传,D正确;A中普遍提升说法绝对;B中民众重视程度材料没有体现;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不符合抗战时期经济形势,C错误。

8.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计(规)划编制的四种决策类型》,它反映了我国

A.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

B.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

C.社会主义民主的逐步发展

D.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减弱

【答案】C

【解析】表格显示我国五年计划由最初“一言堂”决策、到内部决策以及集思广益决策,说明民主决策方式逐步发展,C正确;我国经济体制是由计划经济逐步走向市场经济,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决策方式变化,B错误;D中调控减弱是经济控制方式,不符合题意。

9.罗马法中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标准,最初是男子年满25岁,后改为男子进入25岁即可。

再后来男子满20岁、女子满18岁,证明具有管理财产和独立的法律行为能力,即可视为法定的“成年人”。

这一变化体现出罗马法

A.崇尚正义的精神

B.男女同权的原则

C.求实灵活的特点

D.重视私法的倾向

【答案】C

【解析】罗马法对于成年男女岁数的规定体现出罗马法求实灵活的特点,C正确;崇尚正义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罗马法排斥妇女的权益,B错误;私法重视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10.在社会发展大潮中,近现代英国乡村经历了兴旺发展、持续衰落、逐渐恢复的历史过程。

其“持续衰落”主要是由于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推进

C.混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D.政府强有力的政策

【答案】B

【解析】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逐渐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农业逐渐呈现衰落态势,B正确;新航路开辟时期英国还没有进行工业革命,A错误;C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实行经济模式;D不符合材料信息。

11.1962年,苏联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发表《计划·利润·奖金》,提出以利润、奖金等刺激生产。

他的建议

A.在赫鲁晓夫时代受重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重视

B.在赫鲁晓夫时代受重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批判

C.在赫鲁晓夫时代受批判,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重视

D.在赫鲁晓夫时代受批判,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批判

【答案】A

【解析】“提出以利润、奖金等刺激生产”是注重企业利润,调动农民和企业积极性,在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实行下放企业管理权体现,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也体现出该措施,A正确;B、C和D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

12.下列四幅世界名画,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A.彰显时代进步洪流

B.体现理性主义思潮

C.绘画风格一脉相承

D.艺术再现历史事实

【答案】D

【解析】第一幅代表是浪漫主义;第二图是古典主义;第三幅图是现实主义;第四图是现代主义,都是每个历史时期历史史实的反映,D正确;A中进步潮流不符合每一个特点;只有第二幅是理性主义表现,B错误;C中一脉相承说法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共160分。

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2~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20年代,许多有识之士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出现了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

“留美热”从1911年美国设立留美预备校——清华学堂开始,至1925年,在美学习科学与文化的中国留学生已达2500多人。

“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留法学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向国内介绍和传播。

国民革命期间又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

为此,1925年苏联当局设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的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

新中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

1950年教育部规定,留学生直接归所在国中国大使馆领导,要定期汇报学习成绩及生活情况。

从1950年到1966年,新中国派往苏联、东欧各国的留学生约一万余人,其中80%是留苏生。

“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出国留学人数急剧下降。

1978年,随着50名留美学者的启程,出国留学逐渐回暖,留学人数逐年递增。

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二十多万人。

至2004年更达70万人,除公派之外,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

1992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从而给予了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据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热潮的主要特点,并比较20世纪20年代与50年代“留苏热”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留学热潮重现的背景。

概括与新中国初期相比,新时期留学热潮的主要变化。

【答案】

(1)主要特点:

留学目的地集中于美、法、苏三国;学习内容多元;体现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受当时国际国内局势影响较大(若仅答具体的史实酌情给分)。

不同影响:

20世纪20年代的“留苏热”主要着眼于民主革命的需要,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革命理论和军事骨干力量。

20世纪50年代的“留苏热”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2)背景:

“文革”造成人才的断层;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邓小平复出整顿文教(高考制度的恢复);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西方国家关系逐步正常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主要变化:

规模越来越大;留学目的地更加广泛;白费留学比重增加;个人的自主性增强。

【解析】

(1)第一下问依据材料一“出现了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五四”前后,留法学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国民革命期间又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的信息从学习国家、学习内容以及国内时局变化等角度思考回答。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的学习革命方式以及经济建设方式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文革时期人才的断层、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及改革开放时期思想教育方针变化、外交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留学人数逐年递增,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等信息归纳回答。

点睛:

比较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1.比较需明确宗旨。

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

2.比较需求同存异。

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

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

3.比较需分开层次。

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学术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一些学者提出“中心一边缘”论,认为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在贸易上不平等,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逐渐向中心汇集,这些优势的汇集不断强化了中心国家地位。

有人还指出,中心国家存在着对创新的不懈动力,通过创新,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网络。

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新兴国家层出不穷,许多原在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半边缘位置的国家,部分半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中心位置的国家,一旦形成多个中心,则新的中心又会涌现出来。

——据张康之、张桐《在“中心一边缘”结构中重新看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评材料中关于¨中心一边缘”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评分标准(观点,表态,阐述,小结

【示例1】

观点:

中心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

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

阐述:

新航路开辟以来,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先进的欧美诸国和日本。

亚非拉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劳动力供应地和资本输出场所。

二战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确定,美国等发达国家继续主导经济全球化,造成绝大多数发展中国

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

可见,该观点是从整体上来认识全球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示例2】

观点:

中心国家并非全然不变。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阐述:

由于率先开辟新航路和走上殖民扩张道路,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最早一批殖民霸权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先处于边缘地区的荷、英、法等国迅速崛起,西、葡两国丧失了中心地位;由于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确立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美国等后起国家的崛起,英国逐渐丧失世界工厂地位;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二战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20世纪末,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迅速崛起,逐步改变着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

可见,该观点是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大国的兴衰)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历史进程,由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客观规律,新兴国家的崛起必然冲击中心国家,后者的优势地位难以永保。

(考生围绕材料,提出新的观点并予以合理论证者,同等给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信息从“中心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

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提取观点或者从“中心国家并非全然不变。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分析观点。

第二问论证结合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过程从“新航路开辟以来,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亚非拉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劳动力供应地和资本输出场所以及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等归纳论证。

点睛:

全国卷比较注重中西思想的交流,考查该知识点主要从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命题,尤其是新思想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民主共和和新文化运动则是命题的重点。

(二)选考题:

共25分。

请考生在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照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廷入关后,确立了对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恩养”政策,建立了一套以官缺、旗地和月饷为三大支柱的特权经济模式。

随着国家承平日久,旗丁“渐以庸懦”“习俗甚坏”。

康熙及雍正曾先后采取了如扩大兵额、回赎旗地、京旗回屯等一系列措施,以谋求解决八旗的生计问题,但大多劳而无功。

迫不得已,乾隆在保证清朝核心武装力量——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的编制与待遇稳定的前提下,把具有正身旗人资格的八旗汉军成员豁除旗籍,编入州县民籍。

出旗政策的实施是一个由少量到大量、由自愿到强制、由试探到逐渐形成标准的渐进性过程,朝廷还给予了诸多补偿措施。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汉军解决了后顾之忧,“出旗”并没有遭到汉军多大的抵抗。

“汉军出旗”是清代八旗制度的重大调整。

自此以后,“不问满汉,但问旗民”,以旗人和一般民众的差别来指称满汉民族的不同也就具有了更加切近于实际的内涵。

——据孙静《乾隆朝八旗汉军身份变化述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军出旗”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汉军出旗”为案例,概括并说明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

【答案】

(1)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籍民众增多,增加了赋税收入;有利于改善汉军旗人的生存状况固化了满汉差异,维护了满蒙八旗制度。

(2)改革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如八旗问题日益严重,社会要求进行改革;改革策略是否得当,如乾隆采取渐进性策略,并给予“汉军出旗”诸多补偿,缓和了改革中的矛盾;改革者的决心是否坚定,如乾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断推进改革。

【解析】

(1)依据材料“自此以后,“不问满汉,但问旗民”,以旗人和一般民众的差别来指称满汉民族的不同也就具有了更加切近于实际的内涵”的信息从财政收入、汉军旗人的生存状况以及满汉差距拉大思考回答。

(2)结合所学改革成败原因从改革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策略是否得当以及改革者的决心是否坚定并结合材料中改革措施具体分析回答。

点睛:

解答改革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归纳,一般考查改革的具体措施、影响和评价,所以要主要此类试题的出题方向,“知己知彼,方可做到百战不殆”。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二战”范围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

两国首脑于1941年8月举行大西洋会议,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内容如下:

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

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设法恢复各民族横遭剥夺的主权和自治权;

一切国家享有世界贸易及取得原料的平等待遇;

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

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世界和平,使各国俱能在其疆土内安居乐业,使全人类悉有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亦不虞匮乏的保证;

公海航行自由不受阻碍;

世界各国均应放弃使用武力,在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未建立之前,应解除实施侵略威胁或有此可能的国家的军备,同时赞助与鼓励实行裁军。

实际上,《大西洋宪章》后来成为了各国继续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纲领。

——据李巨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词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西洋宪章》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哪些共同诉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西洋宪章》的历史意义。

【答案】

(1)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保护生命安全,谋求生活保障;各国白由选择社会制度(政府形式);贸易的自由化与平等互利等。

(2)反映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白由、民主的愿望;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为战后维护世界和平,谋求世界共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解析】

(1)依据材料中信息从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保护生命安全,谋求生活保障以及各国自由选择社会制度等角度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中“《大西洋宪章》后来成为了各国继续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纲领”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以及谋求世界共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

意义影响型非选择题解题方法:

1.要注意题目的设问要求,进行知识定位,明确此题考查的知识范围。

2.要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把握好意义内容的层次和角度(影响型设问还要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3.确定答题关键词,回答意义类试题要选择好恰当的关键词说明。

关键词主要依据教材语言。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辛亥革命爆发后,载沣被迫辞去监国之职,从此以后,他就不再过问政治。

1917年,辫帅张勋率兵进京,公然支持溥仪复辟帝位。

消息传来,许多忠于皇室的前清遗老及皇族成员喜不自禁地跑到醇王府向载沣报喜,并劝说载沣复职帮助少年溥仪治理天下,然而,载沣只说了两个字:

“胡闹!

”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同样说了句“胡闹”,然后冷眼旁观丑剧的上演。

1925年正月,孙中山先生造访醇王府、拜会载沣,载沣热情接待了孙中山,孙中山则高度赞扬了载沣在辛亥革命中辞去摄政王的政治远见,二人留下一张富有历史意义的合影照。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载沣将那张珍贵的合影照片供在书房里,国土素色白花.焚香秉烛,虔诚地祷念。

数年后,溥仪在日本人的鼓动下,准备前往东北就任满洲国皇帝,以此来恢复大清的统治,此举同样遭到了栽沣的坚决反对;但溥仪却一意孤行,坚持到东北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伪满洲国建立后,溥仪多次请载沣将家搬到长春,都被载沣拒绝。

日本人也多次游说载沣去长春,企图借他的名声加强日本统治东北的合法性,亦被载沣拒绝。

——据凌冰《最后的摄政王:

载沣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载沣辞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载沣在民国时期的政治立场,并予以评价。

【答案】

(1)预备立宪破产;辛亥革命爆发;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的胁迫。

(2)反对帝制复辟,顺应历史潮流;反对伪满洲国,坚守民族气节,把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家族利益之上,难能可贵;尊重和欣赏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显示了一位政治家应有的气度和理性。

【解析】

(1)依据材料中“辛亥革命爆发后,载沣被迫辞去监国之职”以及所学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改革失败以及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的胁迫等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同样说了句“胡闹”,然后冷眼旁观丑剧的上演”“载沣在辛亥革命中辞去摄政王的政治远见”的信息归纳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