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影朝向问题图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2581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8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影朝向问题图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日影朝向问题图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日影朝向问题图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日影朝向问题图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日影朝向问题图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影朝向问题图示.docx

《日影朝向问题图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影朝向问题图示.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影朝向问题图示.docx

日影朝向问题图示

日影朝向问题图示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总会有自己的影子(除太阳直射的情况),影子的朝向与太阳方位相关。

同一时间在不同纬度地区,太阳方位是不同的;同一纬度地区在不同时间,太阳方位也是不一样的。

因而影子的朝向存在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一、同一地区在不同节气日影的朝向(以北半球为例)

(一)赤道地区“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

在赤道地区,一年四季太阳都是垂直升起而又垂直落下,且太阳升落方位的纬度就是太阳直射的纬度。

 

赤道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阳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夏至

东北

西南

正北66°34′

正南

西北

东南

春秋分

正东

正西

天顶90°

正西

正东

冬至

东南

西北

正南66°34′

正北

西南

东北

(二)北回归线上“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

 

在赤道至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地区,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偏移正东的角度越大。

 

北回归线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阳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夏至

东北

西南

天顶90°

西北

东南

春秋分

正东

正西

正南66°34′

正北

正西

正东

冬至

东南

西北

正南43°08′

正北

西南

东北

(三)北极圈上“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

 

在开始出现极昼的地区,太阳升落方位为正北,即东偏北90°。

 

 

北极圈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阳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夏至

正北

正南

正南46°52′

正北

正北

正南

春秋分

正东

正西

正南23°26′

正北

正西

正东

冬至

极夜无日出日落

(四)北极点“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

 

在极昼期间,北极点上,由于太阳周日视平圈始终平行于地平圈,在一天中太阳高度没有变化,始终等于该日直射点的纬度,太阳只有方位变化而无升落,因而不存在升落方位问题。

 

在春分秋分日,极点昼夜平分,此时太阳高度为0°,刚好没入地平圈。

 

二、同一节气不同地区的日影的朝向(以南半球为例)

 

(一)“二分日”南半球不同地区日影的朝向

 

春分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不同地区日出、日落的方位都是正东升、正西落(除南极点),并且随纬度的升高太阳视平圈与地平圈所成二面角由90°变为0°。

即太阳高度由90°减为0°

 

春分秋分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阳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赤道

正东

正西

天顶90°

正西

正东

南回归线

正东

正西

正北66°34′

正南

正西

正东

南极圈

正东

正西

正北23°26′

正南

正西

正东

南极点

正北

正北

正北0°

正北

正北

正北

(二)夏至日南半球不同地区日影的朝向

 

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赤道地区太阳从正东偏北23°26′垂直升起,从正西偏北23°26′垂直落下。

纬度越高,偏移正东向北的角度越大,极夜时刚好日出日落方位收缩为一点,位于正北方。

 

夏至日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阳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赤道

东北

西南

正北66°34′

正南

西北

东南

南回归线

东北

西南

正北43°08′

正南

西北

东南

南极圈

极夜无日出日落

南极点

 

(三)冬至日南半球不同地区日影的朝向

 

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赤道地区太阳从正东偏南23°26′垂直升起,从正西偏南23°26′垂直落下。

纬度越高,日出偏移正东向南的角度和日落偏移正西向南的角度越大,到极圈时刚好日出日落位于正南方。

 

 

冬至日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阳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赤道

东南

西北

正南66°34′

正北

西南

东北

南回归线

东南

西北

天顶90°

西南

东北

南极圈

正南

正北

正北46°52′

正南

正南

正北

南极点

无日出日落,太阳都位于正北23°26′,日影都朝向正北

北极点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阳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夏至

正南

正南23°26′

正南

正南

春秋分

正南

正南

正南0°

正南

正南

正南

冬至

极夜无日出日落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复习思路

复习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计划用两节课

第一课时:

一、直接的主要气候类型

让学生回顾最主要的13种气候,能说出来就行。

记忆方法:

1.热带4种气候

      2.亚热带2种气候

      3.温带3种气候

      4.亚寒带1种气候

      5.寒带2种气候

      6.高原和高山气候

二、气候的一般分布规律

说出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三、气候的主要成因和特点

以上三个方面学生回答得很快,用20分钟时间。

四、特殊成因的气候分析

列举了马达加斯加热带雨林、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秘鲁的热带沙漠、澳大利亚南部的热带草原、非洲为什么没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为课堂讨论的主要问题。

后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较难一些。

主要是从气候成因的几个方面引导,掌握分析气候成因的方法。

 

五、气候类型判断课堂练习(第二课时)

[高三专题]气候类型图-地理图表的阅读

一、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1)判断半球      气温      6、7、8月气温高      北半球

          12、1、2月气温高      南半球

(2)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气温最热月气温      最冷月气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0-15℃      最热月均温大于25℃      亚热带气候

                最热月均温10-20℃      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0℃以下      最热月均温20℃以上      温带季、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热月均温10-20℃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最热月均温10℃以下      极地气候

(3)确定气候类型      降水季节分配      多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夏雨型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二、气候类型的考查形式

1、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是用横坐标表示一年12月份,纵坐标表示气温和降水量,根据某地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绘制而成的。

判读时主要根据最低气温和各月降水量的分配特点进行。

如①图所示为地中海气候。

2、气温降水点状图:

在坐标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气温和降水量,在图中用点表示月份。

判读时先从图中读出每一个点对应的气温坐标和降水量坐标即为该月份的气温和降水量,然后判断气候类型。

3、气温降水折线图:

与气温降水点状图相似,只是用折线将表示不同月份的点连接起来。

不同的是,折线图一般只选取一年中代表四季的1、4、7、10四个月份。

判读时可以当作点状图进行。

如③图所示也为地中海气候。

4、气温降水坐标示意图:

在纵、横坐标分别表示气温和降水量的坐标图中,用不同形态的点分别表示各地不同月份(1月和7月)气温和降水情况的气候类型统计图。

A为热带雨林气候;b为热带沙漠气候;c为地中海气候;d为温带季风气候。

5、气温曲线降水折线图:

用横坐标表示一年12个月份,纵坐标表示气温和降水量,将某地一年的气温用曲线、降水量折线表示的气候类型统计图。

如⑤图所示为温带季风气候。

6、气温降水单元格图:

此类图是用四个坐标分别表示1月和7月的气温和降水量,然后按一定间隔将坐标图分隔成方格状,用阴影方格表示某地1月和7月的气温和降水量。

如⑥图中a为温带季风气候、b为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c为热带雨林气候。

7、气温降水等值线图:

此类图是在1月和7月等温线和等降水量图中标注出某地的气温和降水量。

判读时要根据等值线的判读方法,依据数值分布趋势,读出某地的气温、降水量,从而判断气候类型。

如⑦图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

8、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

将气温降水点状图中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即可得到此图,也可理解为该地各月的气温、降水资料都位于图中的封闭曲线之内。

判断方法与点状图基本相似,先选取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范围判断所属温度带,再依据降水的季节分配判断所属气候类型。

如⑧图中甲、乙、丙、丁所示气候类型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热带雨林气候。

9、气温降水玫瑰图:

玫瑰图与坐标图不同的是:

它用圆的半径长短来表示气温的高低和降水量的多少。

如⑨图中12条半径分别代表一年的12个月,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各月的降水量和气温,据图可读出每个月的数值。

该图反映的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10、三维斜角坐标图:

该坐标图是平面直角坐标图的变式图,读图时要注意纵横坐标及其对应的地理要素。

如⑩图表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11、区域地图:

在区域地图上用点或阴影部分标注位置或区域,要求根据该地或区域的纬度位置或海陆位置判断其气候类型。

判读时要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12、气候统计资料表:

用表格的形式提供某一地或几地一年12个月或几个月份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要求根据数据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一般不需要对每个月份的数据进行判读,只需要抓住代表夏季和冬季月份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即可。

特殊情况下需要分析一年12个月的气候资料。

高中地理涉及的日影问题

一、日影朝向

(一)  分布规律

1、日影朝向

始终在观测者所见太阳方位的相反方向。

2、正午日影的朝向

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以北的地区正午日影朝向正北,以南的地区朝向正南(极点除外,极夜地区正午无日影)。

不同地区分布如下:

(1)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极点除外):

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中正午日影都朝向正南。

(2)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①太阳直射地区,正午日影缩为零(或正午日影与物体重合)。

②赤道上一年中正午日影大约半年朝向正北,半年朝向正南。

③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正午日影朝向正北的时间多于朝向正南的时间;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正午日影朝向正北的时间少于朝向正南的时间。

(3)极点:

北有点极昼期正午日影都朝向正南,南极点极昼期正午日影都朝向正北。

3、日出日落时的日影朝向

(1)太阳直射北半球时:

无论南北半球,日出时的影子都朝向西南方,日落时的影子都朝向东南方。

(2)太阳直射南半球时:

无论南北半球,日出时的影子都朝向西北方,日落时的影子都朝向东北方。

(3)太阳直射赤道时:

全球各地日出时的影子都朝向正西方,日落时的影子都朝向正东方。

(二)  应用意义

1、据日出、日落时日影的朝向,推知太阳直射半球

 

若日出时物体的影子朝向西南方,日落时物体的影子朝向东南方,则说明太阳直射

北半球;若日出时物体的影子朝向西北方,日落时物体的影子朝向东北方,则说明太阳直射南半球;若日出时物体的影子朝向正东方,则说明太阳直射赤道。

2、据一天中日影朝向情况,推测当地地方时

日影朝向正北或正南时,当地的地方时为12时。

3、据正午日影朝向,推测观测点所在半球及体纬度位置

(1)一年中在有白昼的时期,正午日影始终朝向正北方,则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北极点除外)或南极点。

(2)一年中在有白昼的时期,正午日影始终朝向正南方,则该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南极点外除)或北极点。

(3)一年中正午日影一段时间朝向正南方,一段时间朝向正北方,则该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二、日影长短变化

(一)  变化规律

1、一天中,日出、日落时的日影最长,正午时的日影最短。

2、一年中,6月22日南半球有白昼期的地区正午日影达全年最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地区达全年最短。

12月2日北半球有白昼期的地区正午日影达全年最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全年最短。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时,正午日影缩为零(或正午日影与物体重合),达全年最短。

(二)  应用意义

 

(1)6月22日正午日影达全年最长,该地在南半球,为冬季;达全年最短,该地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为夏季。

(2)12月22日正午日影达全年最长,该地在北半球,为冬季;达全年最短,该地在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为夏季。

(3)非二至日正午日影为零(或日影与物体重合),该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该地。

(4)正午日影达全年最长,则该地处于冬季,且该日为该地所在半球的冬至节气,正午日影达全年最短(不为零),则该地处于夏季,且该日为该地所在半球的夏至节气。

等潜水位线图的常见考点

考点一、潜水的埋藏深度

潜水的埋藏深度是指地面到潜水面的垂直距离。

因为等高线的数值代表该线上各点对应的地面海拔高度,等潜水位线的数值代表该线上各点对应的地下潜水面的海拔高度,因此,任一地点潜水的埋藏深度即是当地等高线数值和等潜水位线数值的差值。

考点二、潜水的流向

潜水是一种重力水,它的流动性主要是因受重力作用而形成的,其在流动时总是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且沿最大坡度方向流动。

因此有:

潜水的流向总是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考点三、潜水的流速

因为潜水是一种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其自由水面称潜水面,所以潜水的流速取决于潜水面坡度的陡缓。

在同一幅等潜水位线图中,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潜水面坡度越陡,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的地方,潜水面坡度越缓,潜水流速越慢。

考点四、河流水与潜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对于河流与等潜水位线的分布有如图三种基本关系。

根据河流与等潜水位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判断河水与潜水的补给关系。

在A图中河床两侧潜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潜水流向河流,因此河流两侧的潜水补给河水;在B图中河床两侧潜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河水流向潜水,因此河水补给两侧的潜水;在C图中,河流右岸潜水面高于河面,左岸潜水面低于河面,因此河流右岸潜水补给河水,左岸河水补给潜水。

 

考点五、取水点(即水井)位置的选择

选择水井位置时,要依据以下三条:

①水井位置应选在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地点。

②水井位置应选在潜水汇集区。

③水井位置应选在潜水汇水面积较大的地点。

在解决此问题时,首先要判断潜水的埋藏深度,其次标出潜水的流向,以确定潜水的汇集区和各地点汇水面积的大小,最终确定取水点(即水井)的最佳位置。

考点六、人类活动对潜水的影响

潜水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短期内即可恢复更新,属于可再生资源。

人们只要合理开采就可保证永续利用。

但如果人类不合理地开采,则会引发一些环境问题,如过度开采地下潜水、开采速度超过潜水的自然补给和恢复速度,就会引起潜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地下水漏斗区即是指地下水位明显低于周围地区,潜水面呈现漏斗状曲面的地区,如图。

更为严重的是,超采地下水还会造成地面沉降、建筑物倾斜或倒塌,如果在沿海地区,还会引发海水倒灌、地下水变咸等。

跟踪练习题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箭头正确表示了潜水的流向

B.图中P点潜水的埋藏深度为10米

C.图中Q点的潜水位为20米

D.图示地区地形主要为山脊和山谷

2.要获得充足的地下水资源,图示地区打井的最佳地点为

A.① B.②  C.③ D.④

图1中,实线是地形等高线,虚线是潜水面等高线,等高距皆为5米,甲处为一口水井。

读图回答3~5题。

 

3.甲处水井的水面离地面的距离可能为

A.1.5米 B.2.5米 C.7.5米 D.8.5米

4.从图1中内容可知,甲地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地下水开采过度     B.地下水污染严重

C.有盐碱化趋势       D.有荒漠化趋势

5.甲地环境问题出现的时间可能是

A.4~5月 B.6~7月 C.7~8月  D.12~1月

6.(04·江苏)图示为某地两条河流两侧的潜水位等值线示意图,可反映河流与潜水补给关系的一般情况。

图中数字表示潜水位(单位:

米)。

读图判断。

 

A.a图河流和b图河流均自北向南流

B.a图河流自北向南流,b图河流自南向北流

C.a图潜水补给河流,b图河流补给潜水

D.a图河流补给潜水,b图潜水补给河流

7.近年来,苏南地区封闭了大量的机井,其原因主要是

A.减缓地面沉降         B.保护地下水资源

C.地下水开采成本高      D.苏南地表水丰富,不需要开采地下水

试题解析:

1.正确选项为A

A选项,潜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且由高水位指向低水位;B选项,图中P点潜水的埋藏深度为地面高度(等高线数值为15米)减去潜水位(数值为10米),即埋藏深度为5米;C选项,图中Q点的潜水位为10米,地面高度为20米;D选项迷惑性较大,因图中等高线数值不是很大(200米以下),更为关键的是图中给出了比例尺,所以应是平原地形。

若不认真读图,就容易判断失误,导致选择错误。

2.正确选项为B

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分布可判断:

图中②③④点为地下水汇集区,①点位于潜水分岭,潜水补给不充足,故首先排除①点。

又因为②地的潜水汇水面积包括③和④地的潜水汇水面积,故选②。

3.正确选项为C

根据河流流经地区必为山谷,其地形等高线凸向高值区域;一般情况下地势高的地方潜水位高,地势低的地方潜水位低;图中等高距皆为5m,可判断出图中未标数值的地形等高线和潜水面等高线的数值如图2。

甲处地面的海拔高度即是甲处地形等高线的数值为55m,甲处潜水面的海拔高度即是甲处的潜水位。

因47m<甲处潜水位<52m,所以3m<甲处潜水面和地面的相对高度<8m,即:

3m<甲处水面离地面的距离<8m。

选C。

4.正确选项为A

由图2知甲处52m闭合潜水位等高线内部区域潜水位明显低于其周围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应是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5.正确选项为A

由图1中经纬度位置知该地区位于华北平原,春旱严重且春季正是农业灌溉用水的高峰期,地下水漏斗现象更为严重,故选A。

6.正确选项为AC

7.正确选项为AB

[高三复习]解题技巧:

气候类型的判断

一、根据气候特征图判断

气候特征图很多,最常见的有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点状图、曲线图、折线图、气候资料图表等,对于这类图的判断,首先要准确掌握十种气候的特征,然后对这些图所反映出的气温和降水特征进行仔细分析,得出气候特征,从而确定气候类型。

分析的突破点是:

首先,根据最冷(热)月份出现的时间判断南北半球;其次,根据最冷月气温的数值特征来判断热量带;最后,分析降水量的多少及年内季节分配状况来确定气候类型。

现汇总如下:

二、依据气候的成因判断

一个地区的气候主要受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人类活动。

首先,要明确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是造成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它决定了各地的热量状况、所属的热量带;其次,要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热量和水汽的调节与输送功能,及其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例如:

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哪些气候类型?

在季风影响下形成哪些气候类型?

在风带、气压带交替控制下又有哪些气候类型?

海陆位置对气候形成的作用等来判断气候类型——大陆性气候还是海洋性气候。

现归纳如下:

三、根据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

首先要根据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将气候分布模式图变成脑中地图。

在对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掌握的基础上,其分析判断的方法是:

首先,从纬度位置判断该地所属半球、所属热量带;其次,从海陆位置上确定位于大陆的东岸还是西岸;最后,根据已知条件将该点落实到全球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通过上面模式图还可以发现以下规律:

1.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在赤道南北两侧对称分布,赤道上为热带雨林气候,然后向南、北分别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他们的成因与风带、气压带及其季节性移动有关;

2.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与季风活动有关;

3.高纬度地区热量条件差,为极地气候;

4.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为大陆性气候;

5.海拔较高的高原山地地区,为高山气候。

四、依据景观图及文字描述判断

不同的气候区有不同的生物和土壤类型,因此在掌握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时,还应该掌握该地的自然景观特征,仔细分析文字描述或景观图特征,进而判断气候类型。

厄尔尼诺现象可能诱发气候异常与对策

近几个月来,人们对于今年春季可能爆发厄尔尼诺现象,并可能全球气候异常、发生各种自然灾害等媒体报道后,令社会各界密切关注;厄尔尼诺出现后,将对气候变化和经济建设带来什么影响?

需要采取哪些相应对策?

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之一。

下面就此问题作粗浅分析:

  一、厄尔尼诺的来历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指的是圣诞节前后发生在南美洲的秘鲁和厄尔尼诺附近--即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常对大气产生巨大影响,从而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变化。

厄尔尼诺是南美洲秘鲁渔民最早对影响当地鱼流的秘鲁近海暖洋流的通俗叫法,因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与圣子耶稣的诞辰有联系,故此得名。

早在1891年,秘鲁利马地球物理学主席路易斯o卡过泽就提示人们注意秘鲁沿岸的以北向南暖性逆流。

100多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厄尔尼现象不仅扰乱秘鲁渔民的正常渔业生产,引起当地气候反常,而且在厄尔尼诺现象强烈的年份,还会给全球气候带来重大影响。

  现在,厄尔尼诺现象的含义,已被气象和海洋学家扩大定义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大范围、长时间的异常增温现象,当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的水温比正常水温高出0.5℃以上时,就可判定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

温差越大,则强度越强。

  据专家统计,厄尔尼诺大约每过2-7年出现一次,但却没有一定的周期性,每次事件的强度不尽相同(即表层海温的异常程度不同),持续时间也有差别,短的半年,长的持续一年以上。

如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两次厄尔尼诺强度很大,持续时间长,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严重影响。

  二、历史上厄尔尼诺发生的概况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追踪着厄尔尼诺发生状况。

江爱良、于沪宁根据本世纪厄尔尼诺出现情况,划分了三个明显不同时期:

从1900年有记录开始至1940年为厄尔尼诺偶发期,在此时期尚未看出全球变暖;1940-1980年为厄尔尼诺中等发生期,全球出现微弱或中等程度的升温;1980-1998年为厄尔尼诺频繁出现期,此期全球明显升温。

他们提出应关注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的叠加效应的新观点,认为今后十年或更长时间内,厄尔尼诺仍得频繁出现,全球温度将保持偏暖标志。

于此伴随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生物灾害等频繁出现并加剧危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