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试行.docx
《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试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试行
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试行)
《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试行)以规模化奶牛场和奶牛养殖小区为对象,包括选址与设计、饲料与日粮配制、饲养管理、选育与繁殖、卫生与防疫、挤奶厅建设与管理、粪便及废弃物处理、记录与档案管理八个方面的技术要求,为转变奶牛养殖生产方式提供技术性指导。
1奶牛场(小区)选址与设计
1.1选址
1.1.1原则符合当地土地利用发展规划,与农牧业发展规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等相结合,科学选址,合理布局。
1.1.2地势应建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地下水位较低,具有一定缓坡而总体平坦的地方,不宜建在低凹、风口处。
1.1.3水源应有充足并符合卫生要求的水源,取用方便,能够保证生产、生活用水。
1.1.4土质沙壤土、沙土较适宜,黏土不适宜。
1.1.5气象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象因素,如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湿度、年降雨量、主风向、风力等,选择有利地势。
1.1.6交通交通便利,但应离公路主干线不小于500米。
1.1.7周边环境应位于距居民点1000米以上的下风处,远离其他畜禽养殖场,周围1500米以内无化工厂、畜产品加工厂、屠宰厂、兽医院等容易产生污染的企业和单位。
1.2布局
奶牛场(小区)一般包括生活管理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和病畜隔离区等功能区。
具体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
1.2.1生活管理区包括与经营管理有关的建筑物。
应在牛场(小区)上风处和地势较高地段,并与生产区严格分开,保证50米以上距离。
1.2.2辅助生产区主要包括供水、供电、供热、维修、草料库等设施,要紧靠生产区布置。
干草库、饲料库、饲料加工调制车间、青贮窖应设在生产区边沿下风地势较高处。
1.2.3生产区主要包括牛舍、挤奶厅、人工授精室等生产性建筑。
应设在场区的下风位置,入口处设人员消毒室、更衣室和车辆消毒池。
生产区奶牛舍要合理布局,能够满足奶牛分阶段、分群饲养的要求,泌乳牛舍应靠近挤奶厅,各牛舍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布局整齐,以便防疫和防火。
1.2.4粪污处理、病畜隔离区主要包括兽医室、隔离禽舍、病死牛处理及粪污贮存与处理设施。
应设在生产区外围下风地势低处,与生产区保持300米以上的间距。
粪尿污水处理、病畜隔离区应有单独通道,便于病牛隔离、消毒和污物处理。
1.3牛舍
1.3.1牛舍类型
按开放程度分为全开放式牛舍、半开放式牛舍和封闭式牛舍。
全开放式牛舍外围护结构全开放,结构简单,无墙、柱、梁,顶棚结构坚固。
一般在我国中部和北方等气候干燥的地区采用较多。
半开放式牛舍三面有墙,向阳一面敞开,有顶棚,在敞开一侧设有围栏。
牛舍的敞开部分在冬季可以遮拦封闭,适宜于南方地区。
封闭式牛舍有四壁、屋顶,留有门窗,目前在我国各地区采用较多。
另外,按屋顶结构分为钟楼式、半钟楼式、双坡式和单坡式等;按奶牛在舍内的排列方式分为单列式、双列式、三列式或四列式等。
1.3.2基础 应有足够强度和稳定性,坚固,防止地基下沉、塌陷和建筑物发生裂缝倾斜。
具备良好的清粪排污系统。
1.3.3墙壁 要求坚固结实、抗震、防水、防火,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便于清洗和消毒,多采用砖墙并用石灰粉刷。
1.3.4屋顶 能防雨水、风沙侵入,隔绝太阳辐射。
要求质轻、坚固耐用、防水、防火、隔热保温;能抵抗雨雪、强风等外力因素的影响。
1.3.5地面 牛舍地面要求致密坚实,不打滑,有弹性,便于清洗消毒,具有良好的清粪排污系统。
1.3.6牛床 牛床应有一定的坡度,有一定厚度的垫料,沙土、锯末或碎秸秆可作为垫料,也可使用橡胶垫层。
泌乳牛的牛床面积(1.65~1.85)×(1.10~1.20)平方米,围产期牛的牛床面积(1.80~2.00)×(1.20~1.25)平方米,青年母牛的牛床面积(1.50~1.60)×1.10平方米,育成牛的牛床面积(1.60~1.70)×1.00平方米。
犊牛的牛床面积1.20×0.90平方米。
1.3.7门 牛舍门高不低于2米,宽2.2~2.4米,坐北朝南的牛舍,东西门对着中央通道,百头成年乳牛舍通到运动场的门不少于2~3个。
1.3.8窗 能满足良好的通风换气和采光。
窗户面积与舍内地面面积之比,成乳牛为1∶12,小牛为1∶10~14。
一般窗户宽为1.5~3米,高1.2~2.4米,窗台距地面1.2米。
1.3.9牛栏 分为自由卧栏和拴系式牛栏两种。
自由卧栏的隔栏结构主要有悬臂式和带支腿式,一般使用金属材质悬臂式隔栏。
拴系饲养根据拴系方式不同分为链条拴系和颈枷拴系,常用颈枷拴系,有金属和木制两种。
1.3.10牛舍的建筑工艺要求
成乳牛舍 可采用双坡双列式或钟楼、半钟楼式双列式。
双列式又分对头式与对尾式两种。
饲料通道、饲槽、颈枷、粪尿沟的尺寸大小应符合奶牛生理和生产活动的需要。
青年牛、育成牛舍 多采用单坡单列敞开式。
根据牛群品种、个体大小及需要来确定牛床、颈枷、通道、粪尿沟、饲槽等的尺寸和规格。
犊牛舍 多采用封闭单列式或双列式;初生至断奶前犊牛宜采用犊牛岛饲养。
1.3.11通道 连接牛舍、运动场和挤奶厅的通道应畅通,地面不打滑,周围栏杆及其他设施无尖锐突出物。
1.4运动场
1.4.1面积 成年乳牛的运动场面积应为每头25~30平方米;青年牛的运动场面积应为每头20~25平方米;育成牛的运动场面积应为每头15~20平方米;犊牛的运动场面积应为每头8~10平方米。
运动场可按50~100头的规模用围栏分成小的区域。
1.4.2饮水槽 应在运动场边设饮水槽,按每头牛20厘米计算水槽的长度,槽深60厘米,水深不超过40厘米,供水充足,保持饮水新鲜、清洁。
1.4.3地面 地面平坦、中央高,向四周方向呈一定的缓坡度状。
1.4.4围栏 运动场周围设有高1~1.2米围栏,栏柱间隔1.5米,可用钢管或水泥桩柱建造,要求结实耐用。
1.4.5凉棚 凉棚面积按成年乳牛4~5平方米,青年牛、育成牛3~4平方米计算,应为南向,棚顶应隔热防雨。
1.5配套设施
1.5.1电力 牛场电力负荷为2级,并宜自备发电机组。
1.5.2道路 道路要通畅,与场外运输连接的主干道宽6米;通往畜舍、干草库(棚)、饲料库、饲料加工调制车间、青贮窖及化粪池等运输支干道宽3米。
运输饲料的道路与粪污道路要分开。
1.5.3用水 牛场内有足够的生产和饮用水,保证每头奶牛每天的用水量300~500升。
1.5.4排水 场内雨水采用明沟排放,污水采用暗沟排放和三级沉淀系统。
1.5.5草料库 根据饲草饲料原料的供应条件,饲草贮存量应满足3~6个月生产需要用量的要求,精饲料的贮存量应满足1~2个月生产用量的要求。
1.5.6青贮窖 青贮窖(池)要选择建在排水好,地下水位低,防止倒塌和地下水渗入的地方。
无论是土质窖还是用水泥等建筑材料制作的永久窖,都要求密封性好,防止空气进入。
墙壁要直而光滑,要有一定深度和斜度,坚固性好。
每次使用青贮窖前都要进行清扫、检查、消毒和修补。
青贮窖的容积应保证每头牛不少于7立方米。
1.5.7饲料加工车间 远离饲养区,配套的饲料加工设备应能满足牛场饲养的要求。
配备必要的草料粉碎机、饲料混合机械。
1.5.8消防设施 应采用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消防设施。
各牛舍的防火间距为12米,草垛与牛舍及其他建筑物的间距应大于50米,且不在同一主导风向上。
草料库、加工车间20米以内分别设置消火栓,可设置专用的消防泵与消防水池及相应的消防设施。
消防通道可利用场内道路,应确保场内道路与场外公路畅通。
1.5.9牛粪堆放和处理设施 粪便的贮存与处理应有专门的场地,必要时用硬化地面。
牛粪的堆放和处理位置必须远离各类功能地表水体(距离不得小于400米),并应设在养殖场生产及生活管理区的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
2饲料与日粮配制
2.1饲料分类
奶牛生产常用饲料可分为:
粗饲料、精饲料、糟粕类饲料、多汁饲料、矿物质饲料、添加剂类饲料和特殊类饲料等类型。
2.1.1粗饲料 一般指天然水分含量在60%以下、体积大、可消化利用养分少、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大于或等于18%的饲料。
常见的有青贮类饲料、干草类饲料、青绿饲料、作物秸秆等。
2.1.2精饲料 一般指容积小、可消化利用养分含量高、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小于18%的饲料。
包括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
能量饲料 指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低于18%,粗蛋白质含量低于20%的饲料。
常见的能量饲料:
谷实类(玉米、小麦、稻谷、大麦等)、糠麸类(小麦麸、米糠等)等。
蛋白饲料 指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低于18%,粗蛋白质含量等于或高于20%的饲料。
常见的蛋白饲料有豆饼、豆粕、棉籽饼、菜籽饼、胡麻饼、玉米胚芽饼等。
2.1.3糟粕类饲料 指制糖、制酒等工业中可饲用的副产物,如酒糟、糖渣、淀粉渣(玉米淀粉渣)、甜菜渣等。
2.1.4多汁饲料 主要指块根、块茎类饲料。
2.1.5矿物质饲料 常见的有食盐、含钙磷类矿物质(石粉、磷酸钙、磷酸氢钙、轻体碳酸钙等)等。
2.1.6添加剂类饲料 添加剂类饲料包括营养性添加剂和非营养性添加剂。
常见的营养性添加剂:
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常见的非营养性添加剂:
抗生素、促生长添加剂、缓冲剂等。
2.1.7非蛋白氮类饲料 包括:
尿素及其衍生物类;氨态氮类,如液氨、氨水;铵类,如硫酸铵、氯化铵等;肽类及其衍生物,如氨基酸肽、酰胺等。
使用非蛋白氮类饲料应注意控制用量,并与其他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硫的比例适当。
2.2饲料的加工、调制与贮存管理
2.2.1精饲料的加工方法
各种原料经过必要的粉碎,按照配方进行充分的混合。
粉碎的颗粒宜粗不宜细,如玉米的粉碎,颗粒直径以2~4毫米为宜。
另可以采用压扁、制粒、膨化等加工工艺。
2.2.2干草的制备
干草的营养成分与适口性和牧草的收割期、晾晒方式有密切关系。
禾本科牧草应于抽穗期刈割,豆科牧草应于初花现蕾期刈割。
牧草收割之后要及时摊开晾晒,当牧草的水分降到15%以下时及时打捆,避免打捆之前淋雨。
豆科牧草也可压制成捆状、块状、颗粒成品供应。
2.2.3青贮饲料的加工调制
原料要求 制作青贮的玉米最适宜的收割期为乳熟后期至蜡熟前期;入窖时原料的水分控制在65%左右为最佳,水分过高过低都会影响青贮的品质。
青贮原料应含一定的可溶性糖:
最低含量应达2%,当青贮原料含糖量不足时,应掺入含糖量较高的青绿饲料或添加适量淀粉、糖蜜等。
制作要求 原料在青贮前,要切碎至3.5厘米左右。
往青贮窖中装料,应边往窖中填料,边用装载机或链轨推土机层层压实,时间一般应不超过三天。
对于容积大的青贮窖,在制作时可分段装料、分段封窖。
应用防老化的双层塑料布覆盖密封,密封程度以不漏气不渗水为原则,塑料布表面用砖土覆盖压实。
在青贮的贮藏期,应经常检查塑料布的密封情况,有破损的地方应及时进行修补。
青贮饲料一般在制作45天后可以使用。
密封完好的青贮饲料,原则上以1~2年使用完毕为宜。
2.2.4秸秆类饲料加工调制
物理处理法 主要包括切短、粉碎、揉搓、压块、制粒等。
秸秆切短至3~5厘米为宜。
化学处理法 主要包括石灰液处理、氢氧化钠液处理、氨化处理等。
氨化处理多用液氨、氨水、尿素等。
生物处理法 主要采用秸秆微贮技术。
2.2.5饲料的贮藏
饲料的贮藏要防雨、防潮、防火、防冻、防霉变、防发酵及防鼠、防虫害;饲料堆放整齐,标识鲜明,便于先进先出;饲料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有准确的出入库、用料和库存记录。
2.3日粮的配制
2.3.1配制原则应根据《奶牛饲养标准》和《饲料营养成分表》,结合奶牛群实际,科学设计日粮配方。
日粮配制应精粗料比例合理,营养全面,能够满足奶牛的营养需要;适当的日粮容积和能量浓度;成本低、经济合理;适口性强,生产效率高;营养素间搭配合理,确保奶牛健康和乳成分的正常稳定。
2.3.2日粮配制应注意的问题
日粮中应确保有稳定的玉米青贮供应,产奶牛以日均20公斤以上为宜;奶牛必须每天应采食3公斤以上的干草,应优先选用苜蓿、羊草和其他优质干草等,提倡多种搭配。
应注意合理的能蛋比,过多的蛋白质会引起酮病等代谢病,过量的脂肪会降低乳蛋白率。
日粮配合比例一般为粗饲料占45%~60%,精饲料占35%~50%,矿物质类饲料占3%~4%,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添加剂占1%,钙磷比为1.5~2.0∶1。
奶牛养殖中禁止使用动物源性饲料,外购混合精料应有检测报告(包括营养成分和是否含有动物源性及其药物成分)。
2.3.3全混合日粮
根据奶牛营养需要,把粗饲料、精饲料及辅助饲料等按合理的比例及要求,利用专用饲料搅拌机械进行切割、搅拌,使之成为混合均匀、营养平衡的一种日粮。
全混合日粮水分应控制在40%~50%。
3饲养管理
3.1饲养工艺
3.1.1拴系饲养 有固定牛床及拴系设施,牛只平时在舍外运动场自由运动,不能自由进出牛舍。
采食、刷拭和挤奶在舍内进行。
按奶牛生长发育阶段和成母牛泌乳期、泌乳量等分群饲养。
3.1.2散栏饲养 按照奶牛的自然和生理需要,不拴系,无固定床位,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自由运动,并与挤奶厅集中挤奶、TMR日粮相结合的一种现代饲养工艺。
需要牛舍、挤奶设备、搅拌车、铲车等设备设施配套才能发挥作用。
成母牛群的散栏饲养一般将牛群分成五种,即头胎牛群、泌乳盛期群、泌乳中期群、泌乳末期群和干奶牛群。
后备牛的散栏饲养可根据牛群规模分群,对各群牛分别提供相应日粮。
3.2犊牛的饲养管理
3.2.1犊牛哺乳期(0~60日龄)
饲养 犊牛饲喂必须做到“五定”,即定质、定时、定量、定温、定人,每次喂完奶后擦干嘴部。
新生犊牛出生后必须尽快吃到初乳,并应持续饲喂初乳3天以上;一周以后开始补饲,以促进瘤胃发育。
饮水 保证犊牛有充足、新鲜、清洁卫生的饮水,冬季饮温水。
每头每天饮水量平均为5~8公斤。
卫生 应做到“四勤”,即勤打扫、勤换垫草、勤观察、勤消毒。
犊牛的生活环境要求清洁、干燥、宽敞、阳光充足、冬暖夏凉。
哺乳期犊牛应做到一牛一栏单独饲养,犊牛转出后应及时更换犊牛栏褥草、彻底消毒。
犊牛舍每周消毒一次,运动场每15天消毒一次。
去角 犊牛出生后,在20~30天去角(用电烙铁或药物去角)。
去副乳头 在犊牛6月龄之内进行,最佳时间在2~6周,最好避开夏季。
先清洗消毒副乳头周围,再轻拉副乳头,沿着基部剪除副乳头,用2%碘酒消毒。
3.2.2犊牛断奶期(断奶~6月龄)
饲养 犊牛的营养来源主要依靠精饲料供给。
随着月龄的增长,逐渐增加优质粗饲料的喂量,选择优质干草、苜蓿供犊牛自由采食,4月龄前禁止饲喂青贮等发酵饲料。
干物质采食量逐步达到每头每天4.5公斤。
管理 断奶后犊牛按月龄体重分群散放饲养,自由采食。
应保证充足、新鲜、清洁卫生的饮水,冬季饮温水。
保持犊牛圈舍清洁卫生、干燥,定期消毒,预防疾病发生。
3.3育成牛饲养管理(7~15月龄)
3.3.1饲喂 日粮以粗饲料为主,每头每天饲喂混合精料2~2.5公斤。
日粮蛋白水平达到13%~14%;选用中等质量的干草,培养耐粗饲性能,增进瘤胃机能。
干物质采食量每头每天应逐步达到8公斤,日增重为0.77~0.82公斤。
3.3.2管理 适宜采取散放饲养、分群管理。
保证充足新鲜的饲料供给,非TMR日粮饲喂时,注意精饲料投放的均匀度。
应保证充足、新鲜、清洁卫生的饮水。
应定期监测体尺、体重指标,及时调整日粮结构,以确保17月龄前达到参配体重(≥380公斤),保持适宜体况,并注意观察发情,做好发情记录,以便适时配种。
3.4青年牛饲养管理
3.4.1饲喂 16~18月龄的日粮以中等质量的粗饲料为主,混合精料每头每天饲喂2.5公斤,日粮蛋白水平达到12%,日粮干物质采食量每头每天控制在11~12公斤。
19月龄~预产前60天的混合精料饲喂量每头每天为2.5~3公斤,日粮粗蛋白水平12%~13%。
预产前60天~预产前21天的日粮干物质采食量每头每天控制在10~11公斤,以中等质量的粗饲料为主,日粮粗蛋白水平14%,混合精料每头每天3公斤。
预产前21天~分娩采用干奶后期饲养方式,日粮干物质采食量每头每天控制在10~11公斤,日粮粗蛋白水平14.5%,混合精料每头每天4.5公斤左右。
3.4.2管理 应做好发情鉴定、配种、妊娠检查等工作并做好记录。
应根据体膘状况和胎儿发育阶段,合理控制精料饲喂量,防止过肥或过瘦。
应注意观察乳腺发育,保持圈舍、产房干燥、清洁,严格执行消毒程序。
注意观察牛只临产症状,以自然分娩为主,掌握适时、适度的助产方法。
3.5成母牛各阶段的饲养管理
3.5.1干奶前期(停奶~产前21天)
饲养 日粮应以中等质量粗饲料为主,日粮干物质采食量占体重的2%~2.5%,粗蛋白水平12%~13%,精粗比以30∶70为宜。
混合精料每头每天2.5~3公斤。
管理 停奶前10天,应进行妊娠检查和隐性乳房炎检测,确定怀孕和乳房正常后方可进行停奶。
配合停奶应调整日粮,逐渐减少精料供给量。
停奶采用快速停奶法,最后一次将奶挤净,用消毒液将乳头消毒后,注入专用干奶药,转入干奶牛群,并注意观察乳房变化。
此阶段饲养管理的目的是调节奶牛体况,维持胎儿发育,使乳腺及机体得以休整,为下一个泌乳期做准备。
可根据个体不同体况,增减精料饲喂量。
控制饲喂食盐、苜蓿。
3.5.2干奶后期(产前21天~分娩)
饲养 日粮应以优质干草为主,日粮干物质采食量应占体重的2.5%~3%,粗蛋白水平13%,可适当降低日粮中钙的水平,添加阴离子盐产品,促进泌乳后日粮钙吸收和代谢,不补喂食盐。
管理 此阶段为围产前期,应防止生殖道和乳腺感染以及代谢病发生,做好产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产房产床保持清洁、干燥,每天消毒,随时注意观察牛只状况。
产前7天开始药浴乳头,每天2次,不能试挤。
3.5.3泌乳早期(分娩~产后21天)
饲养 应注意产前、产后日粮转换,分娩后视食欲、消化、恶露、乳房状况,每头每天增加0.5公斤精饲料,自由采食干草。
提高日粮钙水平,每千克日粮干物质含钙0.6%,磷0.3%,精粗比为以40∶60为宜。
喂TMR日粮时,应按泌乳牛日粮配方供给,并根据食欲状况逐渐增加饲喂量。
管理 应让牛只尽快提高采食量,适应泌乳牛日粮;排尽恶露,尽快恢复繁殖机能。
3.5.4泌乳盛期(产后21天~100天)
饲养 日粮干物质采食量应从占体重的2.5%~3.0%逐渐增加到3.5%以上。
粗蛋白水平16%~18%,钙0.7%,磷0.45%。
精粗比由40∶60逐渐过渡到60∶40。
应多饲喂优质干草,对体重降低严重的牛适当补充脂肪类饲料(如全棉籽、膨化大豆等)并多补充VA、VD、VE和微量元素,饲喂小苏打等缓冲剂以保证瘤胃内环境平衡。
应适当增加饲喂次数,运动场采食槽应有充足补充料和舔砖供应。
管理 应尽快使牛只达到产奶高峰,保持旺盛的食欲,减少体况负平衡。
搞好产后监控,及时配种。
3.5.5泌乳中期(产后101~200天)
饲养 日粮干物质采食量应占体重3.0%~3.5%,粗蛋白13%,钙0.6%,磷0.35%,精粗比以40∶60为宜。
管理 此阶段产奶量渐减(月下降幅度为5%~7%),精料可相应渐减,尽量延长奶牛的泌乳高峰。
此阶段为奶牛能量正平衡,奶牛体况恢复,日增重为0.25~0.5公斤。
3.5.6泌乳后期(产后201天—停奶)
饲养 日粮干物质应占体重的3.0%~3.2%,粗蛋白水平12%,钙0.6%,磷0.35%,精粗比以30∶70为宜。
调控好精料比例,防止奶牛过肥。
管理 该阶段应以恢复牛只体况为主,加强管理,预防流产。
做好停奶准备工作,为下胎泌乳打好基础。
3.6奶牛夏季的饲养管理
3.6.1管理 运动场应有凉棚,可减少30%的太阳辐射热。
牛舍应打开门窗,必要时应安装排风扇,保证通风。
对高产牛、老弱体质差的牛要及时淋浴降温。
在牛舍周围、运动场四周植树绿化。
应定期灭蝇,至少每月一次。
应调整牛只的活动时间,中午尽量将牛留在舍内,避免辐射热。
3.6.2饲养 应确保新鲜、清洁、充足的饮水供应。
可适当提高日粮精料比例,但精料最高不宜超过60%。
可在日粮中添加脂肪,如添喂1~2公斤全棉籽。
使用瘤胃缓冲剂,在日粮干物质中添加1%~1.5%的碳酸氢钠或0.4%~0.5%的氧化镁。
应注意补充钠、钾、镁,提高维生素添加量。
4选育与繁殖
4.1后备母牛选择
4.1.1按系谱选择奶牛系谱是牛群管理的基础资料,它包括奶牛编号、出生日期、生长发育记录、繁殖记录、生产性能记录等。
系谱选择是根据所记载的祖先情况,估测来自祖先各方面的遗传性。
按系谱选择后备母牛,应考虑来源于父亲、母亲及外祖父的育种值。
特别是产奶量性状的选择,应当依据父亲和外祖父的育种值,不能只以母亲的产奶量高低作为唯一选择标准,应同时考虑父母的乳脂率、乳蛋白率等性状指标。
4.1.2按生长发育选择主要以体尺、体重为依据。
主要指标包括初生重、6月龄、12月龄、第一次配种(15月龄左右)及头胎牛的体尺、体重。
体尺性状主要有体高、体斜长和胸围等。
4.1.3按体型外貌选择根据后备牛培育标准对不同月龄的后备牛进行外貌鉴定,对不符合标准的个体及时淘汰。
鉴定时应注重后备牛的乳用特征、乳房发育、肢蹄强弱、后躯宽窄等外貌特征。
4.2发情鉴定
4.2.1发情早期 母牛刚开始发情,症状是鸣叫、离群,沿运动场内行走,试图接近其他牛;爬跨其他牛;阴户轻度肿胀,粘膜湿润、潮红;嗅闻其他牛后躯;不愿接受其他牛爬跨;产奶量减少。
4.2.2发情盛期 持续约18小时,特征是站立接受其他牛爬跨,爬跨其他牛;鸣叫频繁;兴奋不安、食欲不振或拒食;产奶量下降。
4.2.3发情即将结束期 母牛表现拒绝接受其他牛爬跨,嗅闻其他牛;试图爬跨其他牛;食欲正常,产奶量回升;可能从阴户排出粘液。
4.2.4发情结束后第2天可看到阴户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当隐性发情牛有此症状时,在16天~19天后会再次发情,应引起重视。
4.2.5发情鉴定采用观察法,每天不少于3次,主要观察牛只性欲、粘液量、粘液性状,必要时进行直肠检查,查看卵泡发育情况。
4.2.6对超过14月龄未见初情的后备母牛,必须进行母牛产科检查和营养学分析。
4.2.7对产后60天未发情的牛、间情期超过40天的牛、妊检时未妊娠的牛,要及时做好产科检查,必要时使用激素诱导发情。
4.2.8对异常发情(安静发情、持续发情、断续发情、情期不正常发情等)牛和授精2次以上未妊娠牛要进行直肠检查。
详细记录子宫、卵巢的位置、大小、质地和黄体的位置、数目、发育程度、有无卵巢静止、持久黄体、卵泡和黄体囊肿等异常现象,及时对症治疗。
4.3配种
4.3.1输精时间 最佳时间是奶牛出现静立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