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教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2412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与教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读书与教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读书与教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读书与教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读书与教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书与教书.docx

《读书与教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与教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书与教书.docx

读书与教书

读书与教书

读书,最大的收获是让我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使我对生活充满信心。

读书的时候是快乐的,因为我在书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得到了精神的满足,“读一本好书,就像跟高尚的人谈话一样。

”我如痴如醉地从书中汲取着营养,放下书本,我仍保持着那份自信、快乐和诗意。

因此,有书的日子,生活时时发亮,精神时时振奋。

读书是吸收,是欣赏。

教书是付出,是分享。

有人说,教书辛苦,教书很累。

我却不以为然。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书是把自己一生读书的收获与学生分享。

教师只有拥有扎实的文化功底,厚实的文化积淀,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课堂上,我与学生平等相处,常常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有时,学生们为了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而展开激烈的辩论;有时,为了发表富有个性化的理解而争先恐后;有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心有灵犀”的融通。

每当我在课堂上看到调皮好动的学生,睁大眼睛,聚精会神地听着课堂上精彩的对话,时而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发表着独特而富有创意的演讲,那时,我仿佛听见了学生们成长过程中拔节的声音;每当由于我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个个若有所思,稍作沉默后,学生的智慧迸射出光芒,我仿佛欣赏着那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那种感觉妙不可言;每当因为辩论而不分胜负,学生们拭目以待,把老师当作一种神圣的典范,当我,作为老师,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旁征博引,使学生顿然醒悟,豁然开朗,那种学生对老师顶礼膜拜的崇敬,是何等的享受啊!

在我的课堂上,师生常常融合在一起,投入地对话,共同感受着思想与思想的交锋,情感与情感的碰撞,在交锋、碰撞、感悟中达到思想的共鸣,心灵为之升华。

因此,学生变得聪颖而富有灵气,思维独特而别具一格,闪烁着个性的光芒。

我呢!

闲暇时间,俯拾皆是智慧之花,闻着朵朵沁人心脾的花香,岂不是一种享受!

一种高尚的享受!

读书与教书体现着学与教之间的关系,对此,《学记》中也有精辟的表达: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读书因为教书而进步,而深入。

教书因为读书而精彩,而新颖。

今天读到一位博友的文章《教书与读书》,谈到了一个非常切实的问题,即老师的读书问题。

的确现在的老师读书太少了,喜欢读书的老师也越来越少,于是在课堂上听到的多是陈旧的知识或者讲了一轮又一轮的例子,每当讲到一个知识点,往往会从他以往的课中推测出大概下一步要讲的内容。

我们教研室是文科综合,包括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四学科。

虽说地理学科与文越来越远,习惯认识还是把它归入文科系列。

二十来个老师中大多还是年轻人,像我等年近不惑的算是数一数二的高龄,可不读书渐成习惯。

   学校有政策,每年每位老师补助三十元作为报刊费,要求是订阅教学类报刊。

可是多数人只是算计着把这三十元耗尽就作罢,而且不少还是儿童读物。

干脆今年学校把费用减少到20元且由学科组长负责订阅并经办公室审定。

政治组有学校给订的一份《人民日报》,剩下的就是我自费的《中国青年报》了,说是班内订的,不过没有让学生拿过一分钱,就权当是我的班主任费回归学生。

就这样报纸在组内一般就我们语文的两个人看,之后我放到班里归学生保管。

我们的大多数总是在啃课本,啃教辅,实际上能静下心来啃教辅的也是寥寥无几。

其他年级,其他学科没什么两样。

   我每年基本上投资300元左右买书,一般是趁着学校在石家庄买教辅资料的机会到秋林书店转转,用会员卡可以优惠一些。

近年来买的书也有一堆了。

现在想想自己究竟认真读过几本,也不禁汗颜。

前两年临睡前总要读上几十页,所以自以为头脑并没有落后,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根本读不下去,有时候用忙用累给自己找理由,可是渐渐的自己也觉得的理由很无聊。

虽然用报纸可以填充一下空白的头脑,不至于让自己远远落后于时代,不至于把握不住学生的思想,但是带油墨香的书毕竟曾经带给过我们很多快乐和充实。

   以前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

”而今的时代,一桶水显然远远不够,时代要求我们这些教师要成为一条河流,至少也要成为一条小溪。

可我们看到的是,几年前的一桶水倒了又倒,只见其出,不见其进。

妄谈河流,枉谈小溪。

和我曾经的语文老师谈论过教师读书问题,他也是我的书友,一般情况下我买的书我们都会轮流看,并时做交流。

谈到读书的好处和现状,最终他也是一声叹息。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夸夸其谈,可以在讲台上炫耀知识,我们可以辛辛苦苦陪着学生做题,却真的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静静读书,活到老学到老越来越成为空谈。

网络、期刊永远代替不了经典,快餐式的阅读永远取代不了静思默想。

   别为自己找什么理由,不读书的原因就在于安于现状,就在于保守,就在于自满,就在于没有竞争!

 

附《教书与读书》

   人们通常把学生上学叫做去“读书”,把老师上课叫做“教书”。

教师只有先“读书”,然后才能去“教书”。

但是,教师读完了拿的书,取得了做教师的资格证书,并不一定就能教好书。

教师要教好书,必须一生不离读书。

然而,眼下教师不读书却是普遍现象,并有日益蔓延和恶化的趋势,已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严重问题。

教书之人何以不读书?

  一是无空读。

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普遍偏重,有的甚至是超负荷工作。

每天光是上课、批改作业、下班辅导就忙得不亦乐乎,特别是一些繁杂无效的所谓备课(其实就是年复一年的抄教案),劳形伤神,白白浪费了老师们许多宝贵时间。

教师成天忙于应付各种形式主义的东西,身心疲惫,无暇顾及读书。

    二是无书读。

教师案头上堆放的除了学生作业本、课本、不同版本的参考书和教辅资料外,几乎很难见到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刊,更不用说是名家大师的教育经典著作了。

偶尔发现一两本挂在墙角的教育期刊,也似乎很少有人读过。

有的教师坦率的说自己从学校毕业出来,除了教参书外,压根就再没有认认真真读过一本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著作,其他书籍也读的非常有限。

再走进学校图书资料室,书架上大多是一些尘封已久的旧书刊,传统或现代的教育名家的经典著作在这里难觅其踪。

有的学校校舍盖的豪华气派,绿化美化漂漂亮亮,电教设备一应俱全,但图书室的藏书却是那些发黄过时的书籍。

新华书店(尤其是县级新华书店)充斥的是各类教辅读物,城镇公园图书馆也难觅教育类图书的踪影。

    三是无心读。

受市场经济思潮影响和形形色色的娱乐休闲活动的诱惑,全民读书风气日益衰落,教师也感染了“阅读恐惧症”。

再加上近十几年来教师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实际上的逐渐下降,教师职业退去了昔日神圣和虚幻的光环,而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和压力越来越大,使得教师变得更加现实,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

凡此种种,教师失去了读书充电的原动力和阅读兴趣,也就很难有心思坐下来精心读书了……

   教师长期不读书,张口全是陈词滥调,讲课只是当教参书的传声筒。

上课照本宣科,讲解人云亦云,板着脸孔说教,自己无动于衷却假模假式地抒情,其面目必然可憎,令学生生厌。

    “腹有诗书气自华”。

没有书本的滋润,缺少智慧的阳光,人的精神世界就会干缩枯萎,思想底色就暗淡无光。

为人师者,本应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专业化的理论素养,宽厚仁爱的人文精神,独具魅力的人格品质。

这一切无不建立在广泛吸收优秀文化精髓和接受名家大师经典洗礼的基础上。

多读一点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就会多一分高雅的品位;多读一点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就能多把握一分教育的真谛。

    欲求教好书,必先做读书人。

教师只有有了一定的宽度和深度的阅读,才能口吐莲花、妙语连珠;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训练场,更是传递思想,启迪智慧,充满人文情怀和生命活力的大课堂;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

      教书之人爱读书、多读书,不仅是职业需要,更应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吧。

 

读书对于有效教学的意义

朱永新曾说: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从民族发展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

学校就是一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

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首先是规范地生活着,但规范不等于纯粹的束缚、不等于刻板,规范中更需要创造,创造的灵感从哪里来?

读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来源。

其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是比较狭隘地生活着的,这种狭隘可以使教师远离社会的浮躁,可同时也远离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但是教师的心灵世界不能狭隘,为此,教师需要广博的阅读。

同时,教师又是重复地生活着的,重复使教师熟练、成熟,甚至走向成功。

但同时,也易使教师对工作丧失新鲜感,产生惰性,久而久之,职业的倦怠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重复生活是难免的,又是必须改变的,而改变重复生活的重要途径就是阅读。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最终使自己站起来。

阅读应成为教师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在阅读中与大师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然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与学生一起成长。

 

6、读书是教书育人的根本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罗田县文化教育局这也就注定了我此后与教书有缘。

当我以教师身份来到省委党校的校园,就开始了艰苦的教书生涯。

通过三十多年的教书实践,我深切地认识到,读书是教书育人的根本。

无论是为学、为人还是为师,读书,乃生命之需,而为人师者之读书,尤为重要。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优良传统。

教师是知识的播种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道德的引领者。

古语云:

“庸匠误器,器可他求,庸妇误衣,衣可别裁,庸师误子弟,子弟可复胚乎?

一位视读书为己任的教师,在雕琢自己生命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教学中以读书之“器”来雕琢教育对象的生命。

”一个厌倦读书的人,若选择了教师行业,是自己的失误更是学生们的不幸。

教师要想不误人子弟,就不要使自己成为“庸师”,要避免成为“庸师”,只有靠读书学习。

教师使命之神圣在教书,学生使命之神圣在读书。

知识的历史就在教师与学生、教书与读书之间延续。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薪火相传”,东晋的和尚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说“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这本来是在讲形神灭与不灭,比喻未必精当,但用来比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传授却恰如其分,教书与读书之间是知识的授受,如火之传于薪,但老师与学生将来研究的内容并不一样,如火之传异薪,只有一点是代代传续的,那就是“火”,就是学术的方法和精神,“名师出高徒”,其实就是说好学生继承了好老师的真衣钵,先生的学术思路在后生中依然延续甚至更加深入,先生的学术精神在后生中依然执着甚至更加执着。

当读书成为教师的精神第一需要,他的学生自然会仿而效之?

当读书也成为学生的精神第一需要时,我们自可信心十足地展望未来的美好。

故师者的道德修养、精神追求等对学子之影响非常之大。

一个学习型的民族,才是一个不老的民族;一个爱读书的传人,方能将龙的血脉相传。

中国的古语千真万确,“身教胜于言教”,一个不爱读书的教师,无论以何种高明的方法,也教不出爱读书的学生;而一个爱读书的教师,则无需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他自身便是读书的典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要提升心灵境界就必需读书。

教师读书可以扩大知识视野、传承人类文明,养成文化素养和精神气质,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丰富教师的教育生命。

而要做一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教师,以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深深打动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就要挚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在三尺讲台上讲授和传承中华文化,而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诠释和躬行中华文化的精髓;就要一生淡泊名利,一心教书育人,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用来报效祖国和人民;以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攀登学术高峰,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

这样,才不仅体现了学识的魅力,而且体现了人格的魅力,不愧是教书育人的楷模。

常言道: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要教书,先读书,这是身为人师的首要责任。

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要深知,要想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要想让自己的学生多读书,教师理应多读书,自觉地读好书。

可现实中有的教师同行面对书籍,却已失去了饥饿感和野兽般贪婪的欲望。

而有的教师同行却可以三周不读、三月不读而面无愧色。

我认为,世界上有些人是不读书的,但教师也可以不读书吗?

不读书,我们用什么来传道授业解惑呢?

倘若自己的灵魂熄灭了火焰,我们用什么来点燃教学对象的心灵呢?

学子们对师者往往投以仰视,因为,那是他们为人之楷模。

教师读书不仅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心灵境界,也将影响到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精神成长。

因此,我们当教师的就要象“高尔基看见书,如同一个饿汉看见面包、杰克·伦敦看见书,如同一匹饿狼看见带血的肉”那样读书。

《学记》曰:

“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

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

“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

所以,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进行“自我充电”,变原来的“一桶水”为“长流水”,终而升华为适合学生需要的“甘甜水”。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应是教师神圣之职,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

为了不辱没“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读书应是教师不能忽略的心灵之旅,不管教师读书难的理由有千万条,但每一个教师自己应该清楚,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疾呼:

“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

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

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

”一个好教师不应自甘平庸,就应该让阅读成为生活的必需,读尽天下好书,养足人间正气,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让书籍成为生活的精神伴侣,成为一位不折不扣的读书人,一位“嗜书如命”的人,让生命因读而精彩,让书香熏染自己无悔的人生。

学校是书籍的王国,党校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和党的理论队伍的学校,也应是读书的场所。

当一名党校教师,首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做一个读书爱好者和读书的榜样。

因为就教师本人来说,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基础,读书是教师生命的内在需要,读书是教师教育创新的法宝,读书是提升教师境界的唯一途径,读书可以使教师德艺双馨,教师唯有读书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勇站课改大潮的最前沿。

我的体会有:

 一是读书能提升教师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味。

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一个自身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旅程中,好书是我们向名师学习,与名师对话交流的平台。

名师不仅是教育的高手,更是极具人格魅力的教师。

他们拥有鲜活的、时尚的教育理念,以自己高尚的灵魂和言行感染着教书育人的教师,进而影响着青春岁月中那些富于进取思想的学生,为他们的一生奠基;我们党校是培养党政干部的基地,则影响着那些奋发图强为民谋利益的学员,为他们不断进步加油。

而教师服务教学思想意识的培养,崇高科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淡泊名利思想境界的提升,靠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

古人常说,“功夫在诗外”、“功夫在画外”。

我们教师这一行也是“功夫在戏外”。

“内”指专业学识和才能,这“外”的含义就广了,涉及到社会百科,一名教师涉猎的社会知识越渊博,对他的专业帮助就越大,领悟性也就越强,讲课也就更能出神入化。

“才知源海文始为,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一个人的进取心与创造力。

有句歇后语说:

孔夫子搬家——光书(输),意思是选择了教师职业注定要终身与书为伴。

读书靠的是长期的积淀,坚持不懈的读书,读好书,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才会储备真知,才会受到文化的熏陶;才会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展现个人魅力和为师者的风范,这样就能品味教育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活动充满真情和活力,使学生情不自禁产生心灵共鸣,教师才会陶醉于教书育人之中。

因此,身为教师理应大量阅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开阔视野,主动关注教育领域的改革动态,吸收先进的国内外教育教学经验,更新、充实、优化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对照发现自己的薄弱之处,从而找到纠正与弥补的方法。

要广泛地收集、积累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行情”等参考资料,为自己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根据,注意积累实践中的具体教例,使研究工作建立在确凿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特别强调撰写教师日记及教育随笔的必要性。

因为“这些记录是思考与创造的源泉,是进行概括性总结的素材。

”尤其,作为年青教师更要结合教学实际,及时汲取经验教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研究和掌握教学过程及其规律,形成理性的教学思想。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可就某节课的得失、某个单元的成败,悉心观察研究,“留心处处皆学问”。

同时积极参加公开课、说课、评析课等各类教科研活动,联系教学实践,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从而选择某个方面或环节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确立研究专题,力求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我在读书中,常被灵秀的诗意所浸透,被哲理的文字所折服,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品味,从而逐步懂得了路该如何走,书该如何读,书该如何教,书该如何写。

  二是读书能使教师得到心灵的净化、理想的升华。

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本本好书就像是一粒粒善良的种子,一粒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教学对象的心田里,他们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美丽、高贵……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撞击与交流。

读书就是心灵的旅行,是心灵的对话;读书就是不断反思,就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过程。

比如: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让我们明白了教育的大爱:

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读肖川的《受过教育的人》让我们明晓了“受过教育的人”的含义:

他严正而又宽容,深邃而又单纯;执着而又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勤勉而又从容,刚毅而又柔情;豪放而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

他是具有民主的性格人,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勤于反思,服膺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人;一个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趣的人。

如:

读《陶行知文集》让我读懂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懂得了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教育对象在各方面和谐发展。

通过读这些教育巨著和学习名师们的教学方法,让我得到了一次一次心灵的净化、理想的升华。

我深深地意识到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

教育是一个事业,事业的艺术在于献身;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因此教书人应具有可贵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探索精神、创业精神。

虽然教书生活单调、贫乏,但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深感因读书不再贫乏、空虚,生命会因读书不再贫弱、苍白,人生会因读书不再孤独、无奈;虽然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

在读书中,可以找到精神的家园、情感的寄托,体验到风景之外的风景。

在“大风起兮云飞扬”中,感受黄土高原的雄浑,在“风吹草低见牛羊”中,感受内蒙草原的辽阔,在“小桥流水人家”中,感受江南水乡的柔美;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感受人生志向的远大,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感受人生无悔的豪放,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中,感受人生无奈中的欣慰。

在读书中,我领略着前人的聪明与灵气,体味着前人智慧的光芒,丰富了自身的人生情感,砥砺了自身的高洁情操。

通过在党校二十多年来教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教师的人生真谛:

虽然教书生活清贫,但仍要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献身、求真、创新,来对待三尺讲台,平凡的、琐碎的、具体的事情将显得意义重大而深远!

我深深地知道爱岗敬业是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

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教学对象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所以,我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把奋力拼搏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作为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三是读书能使教师拥有源头活水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一个彼此交流融合的过程。

在这个漫长的征程中,好书是我们走出困境、踏上坦途的一把钥匙。

从一个心灵走向另一个心灵的道路注定是艰难的,而选择了这个职业,也就要勇敢地迎接这个挑战。

通往终点的道路,也许会有很多。

只有多读书,读好书,从书中寻找教育灵感,才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教师育人的“根”。

只有具备这种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经验,增强能力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只有具备这种底蕴,才能强化课型创新,优化教材设计,诗化教学语言,丰富教学手段;只有具备这种底蕴,课堂教学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具有感染力、亲和力和影响力;只有具备这种底蕴,才能立足课堂,超越课堂,自创新路;也只有具备这种底蕴,教学才富有情趣,才能有生命力的教学。

有了文化底蕴的教学法,可以使教学更生动,更鲜活,更具有力度和厚重感;有了文化底蕴的教学法,可以使教学更具有感染力和实效性。

课堂是个大熔炉,既造就了学生,也检验了教师。

一堂课要上好,必须首先设计好导入,使学生的注意力转向课堂,转向老师。

导入可以设计得新颖,有深度,从而使这堂课上得有深度,有趣味,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

只有让学生有这种满足感、新鲜感,才能让学生喜欢这个教师,乃至这门课。

只有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胃口,才能激发学生上好一节课的欲望,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党校这些年,我在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培训班学习过两次共有九个月,观察到不少教学高手课堂教学,挥洒写意,举重若轻,聆听讲座、讲演,犹如天籁传来。

说理处,振聋发聩,醍醐灌顶;激辩处,警言妙语,珠联璧合,谈吐之间,富有新意,出神入化,口吐珠玉,妙趣横生;听他们的课,似雨露润心,使人获益终身。

经考究其原因,这全仰仗于他们的求知识、做学问、勤读书的功夫。

所以,我认为,读书使自己变得广博应是一条捷径。

于是在党校的开头几年,我下决心读有关《教育学》方面的书,研究教学方法,以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赫尔岑说: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同时也不能有什么鉴别力。

”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

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所获得的硕果。

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从事教学工作更自信了,使我更自觉地对这些经验的汲取,刻意仿效先贤们的教学技巧,认真研究教学方法。

从他们的言行中,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当教师,做教学工作,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

我想,倘若教师没有真情,学员缺乏感动,而仅仅靠说理来教育,是很难取得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