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古诗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2319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古诗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地理古诗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地理古诗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地理古诗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地理古诗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古诗词.docx

《地理古诗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古诗词.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古诗词.docx

地理古诗词

一、古诗与气候知识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快行冷锋或寒潮

2、“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宋.陆游)-------城市热岛效应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唐.刘禹锡)------对流雨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岭南地区暖锋锋面雨

5、“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地形雨

6、“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有可能是台风

7、“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唐.宋之问)-----向阳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差异

8、“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

”(宋.苏轼)------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

9、“三九要冷,三伏要热,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腊雪是宝,春雪不好”------气候资源对农作物的作用

10、“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效果

11、“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

------春城昆明年均温14.7℃,一月和七月月均温分别为7.8℃和19.9℃

12、“春风摇荡自东来,折尽樱桃绽尽梅”,“凉风有信,秋日无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鲜明的季节周期性之美!

13、“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

”《北国之春》------春季风风向与感受

14、“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白毛女》------冬季风风向与严寒

15、“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

-------极地冷气团逐渐南侵

16、“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北地区日温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1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既表示锋面雨中的暖锋,又体现了节律美之周期性

1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江淮流域准静止锋形成的梅雨

19、“冬朦(雾)晴,春朦(雾)雨,夏朦(雾)晒死鬼”(谚语)------冬夏多雾的原因是无云或少云导致的大气逆辐射弱,春雾是因为暖湿水汽足,极易形成锋面雨。

20、“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华北地区春旱,春天仍在冷气团的控制下,人们对春雨的渴求和珍爱

21、“孔明隆冬借东风,火烧曹阵在赤壁”------北半球气旋的东部吹东南风

22、“蜀军火烧葫芦峡,大雨救了司马懿”-----诸葛亮把司马懿围困在峡谷低地,然后用火攻,人为地制造了一个气旋(热低压),中心气流上升遇冷降水。

2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内》-----四川盆地夜晚降温慢,山谷风热力环流中吹山风,夜雨多。

24、“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唐.张敬忠)《边词》-----节律美之纬度地带性

2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到了甘肃玉门关处已经“无能为力”了。

体现了节律美之经度地带性

2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庐山垂直气候差异,体现了节律美之垂直地带性。

27、“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横断山脉垂直气候差异

二、地貌知识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流水侵蚀下切

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四川崎岖险峻的地形和交通闭塞的盆地地貌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山地地貌

4、斜阳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船半欲沉。

俗鹭眠鸥非旧浦,去年沙嘴是江心。

”(唐.皇甫松)-------河流冲积或沉积地貌

5、“仰望山接天,俯看江成线。

”------横断山区高山、峡谷相间纵列分布

6、“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云贵高原险要复杂的地形和冬季准静止锋影响下的暖湿的气候

7、“高空低瞰山成浪,个个峰蒙白玉中。

大地苍茫如锦绣,宝藏开采骑新民。

”,“远看成山,近看成川”------青藏高原雪山连绵,矿藏丰富,虽然海拔高但相对高度小。

8、“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院院地下藏,窖洞土中生。

”------黄土高原建在地下的窖洞。

9、“上山到云间,下山到河边。

”------藏南谷地

10、“百里草原遍热泉,千里热湖映雪山。

蓝天万里高飞雁,浩茫热气弥宇间”------西藏地热资源

11、“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贺兰山以西盆地,开口风力强劲地段的戈壁滩砾石层景观)

1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江南丘陵地形

13、“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生光阴路上忙”-------云贵高原地区崎岖的地形和过去交通的困难。

14、“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唐.岑参)-----诗人甘愿冒大忌,情不自禁的连续用了四个“火”字,突出“火洲”吐鲁番是我国夏季最热之地,七月份月均温达33℃,极值曾为49.6℃。

15、“湖广熟,天下足”------江汉平原为我国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水热同期,土壤肥沃

16、“天雨一包脓,天晴一块铜”------南方酸红壤遇雨散成泥浆,天旱则成硬板状。

17、“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岩为沉积岩,除了是制水泥和石灰的原料外,还能发现生物的化石。

18、“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火山喷发带来火山岩

1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岷山位于秦岭以南,出现“千里雪”的景观是海拨高,获地面辐射少。

20、“断层一条线,有水在里面”------地下水常沿断层线出露地表。

21、“水滴石穿”、“沧海桑田”------前句表流水侵蚀,后句表地壳物质在不断运动,上升运动可使“沧海”变成“桑田”,下降运动也可使“桑田”变成“沧海”。

22、“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矿物。

23、“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墙上芦苇为了适应风大环境而头重脚轻,随风摇摆,不易折断。

而山间则气候恶劣、土壤坚硬,故而竹笋嘴尖皮厚易于钻出地表。

24、“天崩地裂寻常事,水滴石穿更无言”------地理事物的力量美

25、“溪间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地理事物的文化美

三、水文知识和天体运动知识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瀑布蕴藏巨大水能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三峡磅礴的气势和巨大的水能资源

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刘禹锡)“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清.施润章)------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的磅礴气势,观潮时间和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昼夜更替、万川归海的自然规律

5、“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南宋.谢枋得)------自转产生的地物向东,天物向西的视运动

6、“天时人事日相崔,冬至阳升春又来。

”(杜甫)------纯科学结论

7、“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唐.李白)-------四季变化

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赤道周长约为四万千米,得出一日自转的线速。

体现了地理事物的时空美!

9、“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抓住“月落夜半”四字,得出为上弦月

10、“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唐.朱淑真)-------“无夜”为正月十五元宵节,月相当为满月(望)。

1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卢纶)《塞下曲》-------“月黑”为无月光之夜,月相当为“新月”前后。

然此诗略有矛盾(月黑怎见雁飞,大雪季节怎有大雁?

)。

12、“人闲桂花落,夜静青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夜静”指半夜人静之时,此时月出应为“下弦月”。

13、“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唐.王维)《山中》-------把初冬的水文、植被和天气特点表现得优美如画

四、人文地理知识

1、“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篙去烧畲”(刘禹锡)------烧山种地、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

2、“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王之涣)------放火烧草,骑马射猎破坏草原生态的无知行为

3、“谁知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群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白居易)------树立生态道德,爱护生灵。

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水土保持

5、“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杜甫)------反映城市与农村人口分布差别

6、“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唐.柳宗元)-----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状况及受歧视态度

7、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张籍)-----计划生育国策

8、“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十指不沾泥,粼粼居大厦”(唐.张愈)-----社会分工

9、“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南宋.曾几)《三衢道中》------浙江的三衢县,阳历六月我国东部的雨带已推进到江淮之间。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体现诗意的现代电子通信技术

1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反映了大自然的色彩美(黄、翠、白、青)、动态美(鸣、上、含、泊)、声音美(黄鹂鸣)和形象美(翠柳、青天、千秋雪,万里船)。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草木的生生死死,促进了物质循环,积累了有机质,形成了肥沃的土壤。

充分体现了生态和谐之美!

13、“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说明观赏西湖雨天效果最佳

14、“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反映了我国古代文人欣赏旅游景观追求的境界是以情观景。

15、“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主要反映了自然景观的色彩美。

16、“留得残荷听雨声”------描述自然景观的动态美和听觉美。

17、“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反映的是佛教在我国南朝的广泛扩散,此教起源于南亚,传入到中国阶段属于迁移扩散,在中国范围内属于等级扩散、传染扩散和刺激扩散。

18、“平地起三塔”,“深山藏古寺”------前句地形为开阔的山脊处,后句地形为山谷或盆地、洼地。

表明人文景观应和自然景观和谐共处并最终突出自然景观的整体美。

19、“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人地关系的和谐

诗词中的地理描述:

古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美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不乏有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

这些诗句对增强我们的地理审美观、正确地理解地理规律、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

现本人从浩瀚的诗名中摘选其冰山一角作以分类说明如下:

一、描述名山的: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

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

二、描述河流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

“浙江八月何如此?

涛似连山喷雪来”:

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

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三、描述湖泊的与水体运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洞庭湖景观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是说洞庭湖及其周围的地区山清水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山清水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水循环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长歌行》)——水循环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四、描述交通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是说四川一带交通不便。

同外界很难有联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是说当时的帆船是十分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是说白帝城在江陵的上游,两者之间可以通航。

五、描述节气的:

“露从今日白,月是故乡明”:

这里的“露从今日白”:

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

六、描述天气、气候的: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在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人间四月菲芳尽,山寺桃花如盛开”:

说明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这一气温分布的规律。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

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迎风坡易形成降水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冬季风的影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在此地附近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有约》)——梅雨天气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温带大陆性气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快行冷锋的影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准静止锋的影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冷锋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暖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暖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华南准静止锋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昆明准静止锋、喀斯特地貌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对流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山谷风与地形雨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船棹风。

…………伏旱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地形坡向与气候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温带大陆性气候

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

…………南亚热带气候

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青藏高寒气候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高山气候

“一场秋雨一场寒”说明暖锋、冷锋过程的天气变化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说明古代二月已经是春天,季节变化快

 七、描述月相的: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新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玉盘。

……………满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下弦月

今宵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月末蛾眉月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满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月初蛾眉月,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上弦月。

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

——满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上弦月

八、描述植物分布与景观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是说红豆这种植物只生长在南方,北方没有。

从而说明了植物的分布是有区域性的。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是说荔枝这种水果只生长在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而且,它的保鲜期短,不便于储运。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垂直地带性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地球公转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李商陷《谒山》)——地壳变动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季节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月相变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然后到洛阳呢?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地域性

“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淮南子》)——地域性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胡玢《桑落洲》)——地壳变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波浪的侵蚀作用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汉乐府《敕勒川》)——大草原的景象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生物循环

“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沙漠景观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在当时的条件下,东吴的船是怎么样到的岷江上游的呢?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的影响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地球自转

唐诗中的地理知识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溜”,那么我可以这样说“细读唐诗几遍,地理知识自见”。

从唐诗中不仅能学到很多的文学知识,还可以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一、描写地形的诗句如:

李白的《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渲,崖转石万壑雷。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

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特征。

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所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二、描写气候的诗句如:

  1、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

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

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

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2、描写平原与山地气候差异的诗句如: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乱兜陀谏浇诺钠隆?

/SPAN>

三、描写河湖的诗句:

 1、李白的《将进酒》诗中前二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二句描写的是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头面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经过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

它与第二级阶梯高出2000-3000米,与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来。

这种落差之大,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2、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青山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

而“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说明长江蕴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

长江流到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

由于两岸青山的约束,水流湍急,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四、描写自然景观的:

 1、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

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

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

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2、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座落在山东丘陵之中,周围山地高低起伏,低山连绵,唯泰山突颖面出,海拔1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