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2178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生物解析版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体、激素、tRNA发挥一次作用后都将失去生物活性

B. 蓝藻和绿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二者含有的光合色素相同

C. 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成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D。

 细菌代谢速率极快,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为其提供了结构基础

【答案】C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原核生物只能进行二分裂生殖。

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的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抗体、激素发挥一次作用后都将失去生物活性,而tRNA能循环使用,A错误;

B、蓝藻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绿藻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者所含的光合色素不同,B错误;

C、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成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C正确;

D、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器膜,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生物细胞结构和功能、ATP、激素、抗体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

下列有关科学实验与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甲基绿为染料,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中生活状态的蓝绿色线粒体

B。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上清液中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C.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能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摩尔根用运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详解】A、用健那绿为染料,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中生活状态的蓝绿色线粒体,A错误;

B、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离心后,随细菌进入沉淀物,所以沉淀物应该含有大量放射性,若放射性弱,可能是培养时间过短或过长导致的,B错误;

C、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

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D正确。

故选D。

【点睛】

3。

下列有关正常雌果蝇(2N=8)体内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细胞有丝分裂末期,核膜解体核仁消失

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均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C.正常情况下次级卵母细胞中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D.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在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核膜解体核仁消失。

在细胞有丝分裂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A项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和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均发生了基因重组,B项正确;正常情况下,次级卵母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是由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C项错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染色体,导致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共有2个染色体组,D项错误。

4.下图1和图2是人体免疫调节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B、细胞C、细胞E、细胞G

B。

细胞E和细胞D均由细胞C分化而来,在没有变异的情况下两者的DNA和RNA完全相同

C. 图1中,当同种病原体再次侵入机体时,主要通过④⑦⑧所示过程来消灭病原体

D.与病毒类似,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胞内寄生菌在侵入宿主细胞后,机体将通过图2所示免疫过程使它们失去寄生的基础,最终被吞噬消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代表体液免疫,图2代表细胞免疫;细胞A表示吞噬细胞,细胞B表示T细胞,细胞C表示B细胞,细胞D效应B细胞,细胞E代表记忆细胞,细胞F表示靶细胞,细胞G表示效应T细胞。

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

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

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

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图中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B、细胞C、细胞E、细胞G,没有识别功能的是效应B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吞噬细胞;A正确;

B、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两者遗传物质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得RNA不同;B错误;

C、图1中,当同种病原体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消灭抗原,即主要通过④⑦⑧;C正确;

D、胞内寄生菌在侵入宿主细胞后,机体将通过细胞免疫过程使它们失去寄生的基础,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等.

5。

下图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增大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B。

B点后,适当升高温度,曲线将出现c所示变化

C. 酶量增加一倍,酶促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

D. 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干中提出“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此时的酶活性最强,改变温度或PH都会降低酶的活性,使曲线下降.图中可以看出,在曲线AB段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呈正相关,因此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但是在B点时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为酶的数量.ﻫ

【详解】题干中提出“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因此如果增大pH,酶的活性会下降,A、B点位置都会下移,A错误;曲线b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如果升高温度,酶活性将会下降,反应速率应在B点后下降,B错误;曲线b在B点时反应速率不再增加,这是受酶的数量的限制,因此如果在B点增加酶量增加,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c表示,C错误;图中可以看出,在曲线AB段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呈正相关,因此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但是在B点时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为酶的数量,D正确。

6.淀粉的含量、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及支链淀粉的精细结构等决定着水稻的产量和稻米的品质,因此水稻淀粉合成代谢的遗传研究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普通野生型水稻中存在的低比例直链淀粉突变体,拥有许多决定稻米优良品质的相关基因。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图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B。

AGPaes基因1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突变为AGPaes基因2

C.用γ射线处理水稻可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

D.若发生突变部位一条DNA碱基序列

CGT,则对应编码丙氨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对性状

控制有两条途径,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低频性和不定向性;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详解】A、该图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水稻AGPaes基因1中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才导致突变后编码的氨基酸数目增加,B错误;

C、诱变育种可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C正确;

D、由于不清楚这条DNA的碱基序列是否是模板链,因此无法判断出其编码对应的氨基酸,D错误。

故选C。

【点睛】

7.某小组用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他们将一组金鱼藻浸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在不同室温下,均可观察到在光下有气泡放出。

他们以太阳灯(冷光源)作为光源,移动太阳灯使之与大试管的距离不同,实验结果如图甲,请分析并回答:

 

(1)该实验研究的是______________对光合速率的影响,以________________为指标衡量光合速率。

(2)图甲中A点的C3含量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C点,若在缺镁的培养液中进行此实验,B点将向____(左/右)移动。

(3)该小组分离出金鱼藻中的叶绿体(见图乙叶绿体的模式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结构D上发生的能量转换为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由结构D转移至结构E并在其中参与反应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

(4)种植番茄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如图丙所示。

请分析回答:

由图丙可推知,密闭大棚内氧气浓度最大的是________点,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是_______________。

一昼夜内植株是否显示生长现象?

_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图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密闭大棚种植作物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光照强度和温度 (2)。

 单位时间气泡释放数目(气泡释放速率) (3).小于  (4).左  (5)。

ATP、[H](6).H(7).D和H  (8)。

生长   (9). 因为一昼夜内大棚内的CO2浓度有所下降,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有积累 (10).经常补充CO2

【解析】

【分析】

据甲图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温度,以单位时间气泡释放数目为指标进行衡量,A点光照强度大于C点,所以C5含量大于C点,缺镁时叶绿素减少,光合作用变弱,达到B点需要的光照强度增大,B点向左移。

【详解】

(1)由题干信息“在不同的室温下”、“移动太阳灯使之与大试管的距离不同”,可判断该实验研究的是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在题目中有“均可观察到在光下有气泡放出”,可知以单位时间内气泡放出量为衡量指标。

(2)A点是光饱和点,与C点比较,A点的光反应强,产生的[H]和ATP多,C3的还原加快,C3含量减少,故A点的C3含量小于C点;缺Mg情况下,叶绿素合成受阻,光反应速率下降,开始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光强增加,距离应减小,B点左移.

(3)结构D是类囊体薄膜,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实现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E是叶绿体基质,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由结构D转移至结构E并在其中参与暗反应反应的物质有ATP、[H]。

(4)光合作用产生氧气,D→H段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氧气不断积累,H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此时氧气积累量最多;由分析可知,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是D和H点;比较图丙中的A点和I点,可以看出一昼夜后即I点的CO2浓度降低,该CO2用于合成有机物储存于植物体中,因此表现出生长现象;由前面分析可知,一昼夜密闭大棚内CO2浓度降低,为不影响作物的生长,要注意经常补充CO2。

【点睛】本题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两者的关系的相关知识为载体,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8.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下图所示①、②、③表示由三种机体免疫异常引起的糖尿病。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某类细胞是指________细胞,其产生的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_________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2)图中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3)图中抗体Y3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____________.

(4)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上述三种糖尿病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病。

其中,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的是_________________(填数字)。

有一种青少年型(Ⅱ型)糖尿病,经检查发现,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患者仍表现出尿糖症状,该病的病因最有可能类似于图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数字)。

(5)在正常的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分泌增多,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降低的血糖浓度又反过来影响胰岛B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

(6)胰岛素的作用机理中,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7)已知下丘脑发出的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来调节血糖的含量,则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浆细胞  

(2)。

 葡萄糖 (3).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 (4).升高 (5). 自身免疫病 (6).①、② (7)。

③ (8)。

反馈调节(或负反馈调节) (9).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10)。

神经-体液调节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图中抗体Y1能与胰岛B细胞上葡萄糖的受体结合,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

2、图中抗体Y2能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导致胰岛素减少,从而血糖升高。

3、图中Y3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

【详解】

(1)图中某类细胞能分泌抗体,为浆细胞,其产生的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2)图中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3)图中抗体Y3与靶细胞上

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4)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三种糖尿病都是免疫功能过强,把自身结构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自身免疫病;但①②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造成的,故注射胰岛素有效,但③是因Y3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结合导致的,故注射胰岛素无效,类似于青少年型(Ⅱ型)糖尿病.

(5)正常的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分泌增多,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降低的血糖浓度又反过来抑制胰岛B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这体现了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或负反馈调节).

(6)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通过血液的运输,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对靶细胞进行调节,这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

(7)由于下丘脑发出的神经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来调节血糖的含量,故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点睛】本题以自身免疫病引起的糖尿病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

9.果蝇的卷曲翅(A)对正常翅(a)为显性,现有表中四种果蝇若干只,可选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

序号

表现型

卷曲翅♂

卷曲翅♀

正常翅♂

正常翅♀

(1)若表中四种果蝇均为纯合子(XAY、XaY视为纯合子),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基因A、a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可设计如下实验:

选用序号_________为亲本进行杂交,如果子代雌、雄果蝇性状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

(2)若不确定表中四种果蝇是否为纯合子,但已确定A、a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为进一步探究该基因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胚胎致死),可设计如下实验:

选取甲和乙做亲本杂交,如果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存在显性纯合致死,否则不存在.

(3)若已确定A、a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选用卷曲翅果蝇中的白眼(XbXb、)与红眼(XBY)杂交,F1中,卷曲翅白眼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正常翅红眼果蝇占F1的比例为________。

(4)某基因型为XBXb的果蝇受精卵,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一个正常,另一个丢失了一条X染色体,导致该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左侧躯体正常而右侧躯体为雄性(XO型为雄性)的嵌合体,则该嵌合体雄果蝇右眼的眼色为___________。

【答案】 

(1).甲×丁 

(2)。

 雌性全为卷曲翅,雄性全是正常翅(或卷曲翅,正常翅) (3). 卷曲翅:

正常翅=2:

1 (4)。

AaXbY   (5)。

1/6 (6)。

红色或白色

【解析】

【分析】

确定基因位置的方法:

(1)在显隐性未知的情况下选择正反交法:

若正交和反交实验结果一致,则在常染色体上,否则在X染色体上。

(2)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在雌雄性别中的比例是否一致进行判定:

若后代的表现型在雌雄性别中的比例一致,则说明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否则在性染色体上;

(3)在显隐性已知的情况下选择亲本杂交实验进行分析推断:

对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可选项隐性雌性个体和显性雄性个体进行杂交;对于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可选项显性雌性个体和隐性雄性个体进行杂交。

【详解】

(1)在显隐性已知的情况下,判断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可用显性雄性(卷曲翅雄性)与隐性雌性(正常翅雌性)杂交,即甲×丁,若子代性状与性别无关则为常染色体上,若子代雌性全是显性(卷曲翅),雄性全是隐性(正常翅),则为伴X染色体遗传。

(2)假设存在显性纯合致死,则卷曲翅的基因型都为Aa,若不存显性纯合致死,则卷曲翅的基因型有AA或Aa两种可能,可用卷曲翅与卷曲翅进行交配来验证,即甲×乙,若子代卷曲翅:

正常翅=2:

1,则存在显性纯合致死,否则就不存在。

(3)A、a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卷曲翅果蝇Aa中的白眼(XbXb)与红眼(XBY)杂交,F1中则卷曲翅的白眼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

正常翅的比例为1/3,红眼的比例为1/2,所以正常翅红眼果蝇占F1的比例为号1/3×1/2=1/6。

(4)该果蝇右侧躯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其上可能携带B或b基因,所以可能是红眼也可能是白眼.

【点睛】本题综合性很强地考查了伴性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染色体异常等知识点,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胚胎致死后相关的基因型的比例要发生改变这一点很容易忽略。

10.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

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植物

田鼠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

45×1011

1.05×109

7。

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_________。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

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

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_____。

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  (1). 3% 

(2). 80只/hm2  (3). 偏高(4).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5).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解析】

(1)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所以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2.25×107)/(7.50×108)]×100%=3%。

(2)种群密度=(第一次标记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标记数=40×30÷15=80(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使第二次捕获中标记数变小,从而使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3)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4)不同动物依据气味、行为等信息去猎捕或躲避猎捕,体现了信息能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功能.

[生物-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

11.下图是水稻的花药通过无菌操作,培养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则选择花粉发育至____________期的花药培养成功率最高.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法,某些植物的花粉不易着色,需采用___________法.图中的A是____。

(2)这两种途径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

(3)若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花粉母细胞进行分裂,形成的一个花粉粒中营养细胞的基因型是AB,则同时产生的两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为提取胡萝卜素的萃取样品通过纸层析鉴定的结果示意图,A、B、C、D四点中,属于标准样品的样点是________。

图中②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该层析的目的是进行_________________,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层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单核

(2).醋酸洋红(3).焙花青-铬矾(4)。

胚状体 (5).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  (6). AB、AB  (7)。

A和D  (8).其它色素和杂质 (9)。

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粗品)的鉴定   (10)。

 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

【解析】

【分析】

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

一种是花粉通过胚状体阶段发育为植株,另一种是花粉在诱导培养基上先形成愈伤组织,再将其诱导分化成植株,图中A是胚状体,B是生根,C是诱导,进行何种途径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

被子植物花粉发育经历:

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双核期。

选择合适的花粉发育时期:

花期早期时的花药最佳;最合适的选择时期:

单核居中期或单核靠边期,为了挑选到单核期的花药,通常选择完全未开放的花蕾。

【详解】(1)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宜选取单核期,细胞核由中央移向细胞一侧的时期。

在选择花药时,镜检确定花粉的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叫醋酸洋红法,可将花粉细胞核染成红色;对于某些植物的花粉细胞,因细胞核不易着色,可采用焙花青—-铬矾法,可将花粉细胞核染成蓝黑色.由分析可知,图中A是胚状体。

(2)图示两种途径的主要区别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