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2104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docx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docx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  丁淦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2-3120:

38:

12)

转载

标签:

 

考研究笔记

 

杂谈

 第一部分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整理    丁淦林  主编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了解)

一、名词解释

1、露布:

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2、开元杂报:

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3、敦煌进奏院状:

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

(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

(宋代的报纸审查制度)

4、定本制度:

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

规定:

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

定一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5、邸报:

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发布。

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官僚的奏章;军事情报、刑罚等。

它从宫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宫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6、小报:

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

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内容主要是:

朝廷动态报道。

官吏任免消息。

皇帝谕旨诏令等。

小报的信息灵通。

时效性较强,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未公开的“朝廷机事”。

读者范围广。

小报的发行,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它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漏之禁。

因此受到了封建统治者和派官员的查禁。

(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报纸。

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开创了我国民办报纸的先河。

民间报房:

是一种在明代兴起,由民间创办的以赢利为目的并公开活动的独立行业。

7、旗报:

是一种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的传播方式。

8、牌报:

是将文字写在牌上,也是一种可以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9、揭贴:

是一种传单,可张贴、传闻,内容多为檄文、政策性的声明与公告等。

10、京报:

是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的通称。

其基本内容是宫门抄、皇帝喻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京报的稿件是从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滑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

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二、简述题

1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

它有何特征?

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还有“状”、“报”、“朝报”、“塘报”等多种名称:

其特征是:

(1)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仅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

(2)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

(3)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总的来说,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宫文书色彩,但是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事件下达,而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延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

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12、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

宋代的邸报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基本内容是:

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

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的内容:

以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是一个不定期的非宫方报纸。

它突破了宫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宫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13、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它是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抄。

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

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来源)。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一、名词解释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简称《察世俗》)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

米怜为主编,署名博爱者。

该报为中文月刊,以“阐发基督都义为根本要务”为宗旨,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

它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位,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的文章;宣传伦理道德;介绍各国情况;还刊载天文地理知识文章,发表了了些诗歌,寓言类作品以及“告贴”(告示广告)。

它采用略带丈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

体载多样。

(1821年因米怜病重而停刊)。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报刊)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

创办人、主编:

郭士立。

该刊虽为宗教性报刊,但宗教色彩淡化,论述伦理道德和介绍天文地理的文章也不多见。

它以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扬”、“西方文明”,反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的旧观念,主张中国应学习各国长处。

它每期都刊载新闻,以国际新闻居多,也有本地新闻。

(内容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

3、《蜜蜂华报》(澳门那只蜜蜂就想要个儿子)

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澳门有史以来的第一家报纸。

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

由当时的葡萄芽执政党创办。

该报为当时的葡萄芽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基本内容为新闻、言论、公文、读者来信等。

4、《广州纪录报》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

1827年11月创于广州。

创办人为英国鸦片商马地臣。

该刊为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性、航运消息占主要篇幅。

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宣扬英国的殖民政策、鼓吹不平等贸易,为鸦片倾销辩护,主张西方对华采取强硬政策。

5、《六合丛谈》  (上海地区出版最早的中文刊物)。

对中国这府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

1857年1月26日创刊于上海,由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任主编。

该报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内容。

6、《万国公报》(其前身为《中国教会新报》,创刊于1868年9月5日上海)

深具影响性的中文宗教性报刊。

(重新整理部分)

该刊的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创刊的《中国教会新报》,自第301期起改名为《成国公报》,由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并担任主笔。

该报不是纯宗教性刊物,自创刊至第300期所刊内容以宣传宗教为主,间刊一些中外史地、科学常识等稿件。

改名后成为一个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7、《申报》

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

蒋芷湘、钱欣伯、何桂笙等担任主笔。

该报将创办利作为首要目的,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

8、《字林沪报》

1882年创刊于上海,由字林洋行创办。

《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9、《新闻报》

中外合资创办的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

(由中外商人合组公司创办,以“经济独立、无偏无党”为宗旨。

在内容上形成准确,迅速报道经济新闻及商业行情的主要特点。

1893年2月17日创刊,著名报人蔡尔康主笔。

10、《循环日报》——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一家著名的政论报纸

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

刊登行情、新闻、评论消息、广告等内容。

(记忆:

王韬打了资产阶级一巴掌,气死了24个人。

二、表述题

1.比较《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比较:

相同点:

性质(a、b)外形  宣传策略

不同点:

创办条件   内容上(编辑业务)

(1)两份报刊都是外国传教士在华创办的(中文近代报刊)。

(2)在创办时间上,前者创刊于1815年8月5日,后者创刊于1833年8月1日,前者早于后者,并且,《察》创办于马六甲,而《东》创刊于国内的广州。

(3)从性质上看,两者都是宗教性报刊,但《东西洋》有走出宗教报刊的倾向。

(4)《东》外形学《察》,也是雕板印刷,中国书册式。

(5)《东》在内容上与《察》有明显不同。

首先,宗教思想淡化,它以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扬“西方文明”,主张中国应学习各国长处。

反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的旧观念。

(6)在宣传策略上,两都都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

2、简述《成国公报》的内容及其影响

(1)不遗余力推广、普及“西学、新学”。

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方面的内容。

(2)及时反遇中外时局变化,注重介绍世界大势。

除每期开辟“各国新闻”专栏,报道国际新闻外,还发表“论说”、“时评”,对世界大势进行分析、评述。

(3)倡导新政、鼓吹变法。

主要表现在发表多篇对中国政治议论的文章。

如《中西关系论略》等。

3、评述《申报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性质与特点。

英国商人美查于请同治初年来到上海,在上海经营茶叶和棉布生意亏损后,与其朋友合资创办《申报》(1872.4.30)。

它是一份商业报纸,但内容却是多方面的,以商业新闻为主,也有社会新闻和政治新闻,广告较多,又可以看成是一家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日报。

《申报》满足中国人的需求,力求适合国人阅闱,它是一张较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多阶层人等都可阅读。

此外,它还重视经营管理,注意争取读者和刊发广告。

总之,《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以实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4、《申报》的锐意革新。

(武大版)

《申报》在面对强敌《新闻报》的情势下,亟谋改革:

(1)更新宗旨  

(2)扩充篇幅  (3)改良形式  (4)专发电报 

(5)详纪战务  (6)十译东西洋参报  (7)选录紧要奏议公牍 

(8)敦请特别访员  (9)广延各省访事  (10)搜录商界要闻 

(11)广采本地要事  (12)选登时事来稿

以上12条,从版面形式,到报纸内容,以及扩大新闻网,增强辟新闻来源方面都考虑到了。

5、如何评价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武大版)

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是帝国主义在19世纪下半叶及20世纪初,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实行“攻心”政策的一部分。

早期传教士办报传播西学是手段,其目的是传教;后期教会报刊内容多由“教”而“政”,传教士借报刊直接参与、影响中国政治,目的是为了以外国资本主义那一套为蓝本,加速中国的殖民地化。

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攻心”。

但是,在客观上,传教士所办报刊又起到了开化中国人头号脑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文明的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6、比较外报与中国古代报纸的异同点。

(1)从1815年到1911年,作为近代报刊的外报,同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并存了将近一个世纪。

(2)作为新闻传播工具,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因此,前者经常转载后者的内容。

(3)在办报思想,每一家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并公之于世。

而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

(4)在内容和版式上,外报逐渐形成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为基本内容的格局,而邸报、京报始终以宫方文书为基本内容。

(5)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

这种外来的新事物同原有的事物同时存在的状况,是东西方殖民主义。

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背景下出现的。

报馆内部的明确的分,从出报到营销能有序的运作。

而邸报运作属官广告为,设有专设地办报机构;刊行京报的报房只是出版与销售的商业机构,设有专业的编辑人员。

(6)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上,邸报、京报停留在手抄、木刻活字印刷时,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传输稿件和排印报纸。

(7)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邸报、京报都较小,而外报而向社会发生,办报者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他们努力使报刊满足读者需求,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

产生以上不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时代前进了,物质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进步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需求提高了。

7、简述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思想认识层面、实践操作层面、技术设备层面)

外报曾经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服务,但外报又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报刊。

它的出现,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个新起点。

它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中国人认识近人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外报出现后,把西方的报刊观念、办报模式与方法带到了中国。

(2)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3)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条件。

8、试述国人办报的主张与构想。

(①对报刊的认识②办报方法、经验③技术、设备)

主要见解:

(1)“通达”是报纸的基本功能;

(2)报纸能够传播知识,广开民智;(3)报纸应立言议政;(4)报纸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5)报纸应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国家利益。

具体建议:

(1)“参省全城宜设新报馆”;

(2)“宜设详文报馆”;(3)办报的具体做法,“仿西方报馆章程办理”;(4)对于外国人在华办报,应该加以限制;(5)官方应资助与保护国人办报。

这些建议虽不为请政府采纳,但却为国人办报制造了舆论,有益于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是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大贡献。

9、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生平:

1828年生,自动好学,我国新闻传播史上著名的报刊政论家。

参加过《六合丛谈》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是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度要菱有《遁叟谰言》、《弓叟园文录》、《国外录外编》等。

主要贡献:

(1)鼓吹国人办报;

(2)重视报刊政论;(3)致力于革新文风。

a、王韬积极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在参省会城市办报,还要办西文报。

b、他认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因此应“博采舆评”。

c、他赞成经世致用,他的文章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坦诚己见。

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与统行,起了光导作用。

§第三章  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外纪闻》(记忆:

95年石榴成熟的时候,梁启超第12次受到胡锦涛的接见)

它是戊戍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最早报刊。

1895年12月16日创刊,其前身是1895年8月17日创刊的《万国公报》。

是维新派第一家正式机关报。

北京创刊,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

改名《中外纪闻》后,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笔。

其内容除论说外,还有中外新闻,以编译外文报纸、电讯、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刊载清廷奏章为主要内容。

2、《强学报》

强学会上海分会的机关报。

1896年1月12日由康有为在上海创办。

它的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理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

其办报宗旨是“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

3、《时务报》

它是变法维新运动高潮时期改良派最光创办起来的一份机关报,也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宣传变法维新的报刊。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梁启超任部主笔。

它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

以“论说”及翻译外报为主要内容。

(南北呼应,可维新运动造势)

4、《知新报》(创办较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

它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喉舌。

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

唐才常、陈为镒先后担任主编。

它是一宣传“新学”,鼓吹变法的综合性理论刊物,以倡新学、开民智、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

6、《湘报》

源南的第一家中文日报。

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创刊。

集资创办,唐才常任主编。

该报设有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闻、参国时事、商务等栏目、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

《湘报》文字浅显,言论激烈。

7、《国闻报》

它是维新派的中国北方的最重要的宣传阵地。

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

主要创办人严复。

该报基本内容为电传谕旨、路透电、本地新闻、参地新闻、外详新闻等。

至以通外情为要务,尤其注重外报选择和新闻采访工作。

其办报目的是“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帮助读者学习西方的“民主”和“西学”,以求中国的富强。

二、表述题

1、维新运动期间国人办报热潮的特征与意义。

(办报范围广、报纸种类多、宣传进步性)

1896-1898年间出现的国人办报热潮,初肯具有全性、多样性和进步性等特征,其主要表现是:

(1)全国一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

(2)有综合性的时事政治报刊,也有商业报刊,文艺报刊,科技报刊等,但数量是不多,特色不鲜明;(3)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了爱国热情,发挥了启蒙作用,但还没有“唤起民众。

意义:

(1)两上突破。

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

(2)两个开端。

即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办报,都由此发端;(3)两个创新。

即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新面貌。

2、简要评这梁启超及其报刊思想。

生平:

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

1895年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此北京主持了《成国公报》、《中外纪闻》的编辑工作。

1896年创办《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请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报刊思想:

梁启超在报刊、新闻、舆论、写作等方面,有许多论述,集中代表了维新派的报刊思想,在中国新闻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一)关于报过去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a、“报馆有益于国事”,这种从政治上看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是维新派人士的共识。

b、“去塞求通”,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通塞,而去塞求通“的首选工具是报刊。

(二)关于报刊性质与任务的论述,a、报纸性质多样。

B、报馆的“两大天职”。

他认为,报纸对政府的监督,是舆论监督,而作为向导者,报馆应该面向大众,具有“救一时明一又”的特征。

(三)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

梁启超认为,一张办得好的报纸,必须具备四条标准:

“一日宗旨定而高,二日思想新而正,三日材料富而当,四日报事确而速”。

(四)关于舆论的论述

提出并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仆”与“造舆论”的重要,并且,健全的舆论应有“五本”,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2、什么是“新文体”?

它有何特征?

“新文休”也称“报章体”、“时务体”、“新民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

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

这种文体的特征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

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

新文体的历史渊源:

既是对汉魏晋文风的迷存与发扬,也是思想解放的产生物。

新文体的效果与社会反响:

许多人以为是新事物,竟相学习与政仿,而夺旧的老辈则痛恨它,视其为野  子。

4、试述维新变法活动中对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

在维新变法活动中,康有维等维新志士不仅继王韬等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之后,再次公开提出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而且在得到光绪皇帝的认可后还一度被付诸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

(1)在制度上,清廷“报禁”有暗昧,虽未明确提出,但有所改善。

(2)在经济上,推出了一项扶助报业发展的举措,即减低报纸的邮寄费且。

(3)在行动上,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承认多地报馆的合法地位,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此外,还发布多道上谕,进一步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近代报刊。

(4)新闻法的制定也第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新闻立法工作开始起步。

总之,在“百日维新”期间,中国近代新闻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

当然,这次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实践活动为时过短,而且最以流产而告终,但仍不失为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中意义。

5、维新派报刊活动的作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

(对比“外报的地位与作用”)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的进步作用。

a、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b、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c、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二)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a、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b、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C、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梁启超: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敬告我国业诸君》、《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国风报》叙例。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894-1912)

[总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由外入内”,以1905年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1894-1905年,即从兴中会成立到同盟会成立前夕,这是他们进行早期革命宣传及初步展开报刊活动的阶段;后一阶段为1905-1912年,即从同盟会成立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这是他们报刊活动全面深入开展的阶段。

一、名词解释

1.《中国日报》

它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创刊,由陈少白担任社长兼总编辑。

早期宣传内容集中在:

(1)揭露和声讨请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

(2)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车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3)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会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4)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和沙俄侵华的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救国;(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中国日报》仿日本报纸采用短行排印,这对传统的竖行长行版来说是一项业务革新。

(《中国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报,其最大特点是把办报和武装起义等紧密结合在一志。

2、《开智录》

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留日学生团体开智会的机关刊物。

1900年11月  日在横滨创刊出版。

由郑贯公、冯自由、冯斯栾创办,郑贯公主编。

《开智录》以“开通民智”为宗旨,印刷、发行要依附《清主报》,内容和《清主报》相似。

3、《译书汇编》

由我国第一个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的成员创办的刊物。

1900年12月在东京创刊。

该刊“专以编译区美法政名著可宗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4、《民报》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由宋教仁、田桐等主办,程家柽任总编辑。

该刊为大型时事政论月刊,宣传“三民主主”的政治纲领是其办刊宗旨。

其宣传内容主要有:

(1)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

(2)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3)宣传以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