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重点论述题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1900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重点论述题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文学史重点论述题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文学史重点论述题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文学史重点论述题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文学史重点论述题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重点论述题总结.docx

《中国文学史重点论述题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重点论述题总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学史重点论述题总结.docx

中国文学史重点论述题总结

重点论述题总结

一、《诗经》的创作成就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

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

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

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谷风》、《氓》等。

二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

这类诗也很多,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

三是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

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君子于役》等。

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

四是颂歌。

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

如《鹿鸣》等。

五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

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

“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借古讽今,如《板》、《荡》等诗作。

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等。

《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硕鼠》、《伐檀》

六是周民族的史诗。

《大雅》里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

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

《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

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

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

比,即比喻或比拟。

《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

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或起协调韵律的作用,或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或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

《诗经》常常将三种手法结合运用。

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复沓的章法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

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

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如《王风·采葛》。

《诗经》的句式虽然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但用四言最多,占全诗的90%以上。

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

《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彩、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

如表示动植物的名词有373种,读之可使人博物多识。

此外,《诗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

其次,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

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

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

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

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

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

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

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二、举例说明《左传》的文学成就。

参考答案:

《左传》的文学成就很高,首先体现在善于叙事上。

其叙述复杂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

其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顺叙、倒叙、补叙等二十余种,奇正变化,神妙难测。

如僖公二十三年,写重耳出亡。

其叙事最突出的是写战争,作者不重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而总是围绕某一主题,侧重写战争的背景、战前准备、双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对比、将帅士兵的活动、战略战术的运用、胜负的原因等与人谋有关的情节来描写,从而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环环相扣,结构谨严,层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

如著名的“崤之战”、“城濮之战”、“邲之战”、“长勺之战”等大抵如此。

其次,是《左传》的写人艺术。

《左传》所写人物众多,既有王侯将相,也有商贾、倡优、役人、盗贼、侠勇等,范围较《尚书》、《春秋》远远扩大。

对同一类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们的鲜明个性。

如子产和晏婴同是开明的政治家,子产果敢明断,晏婴幽默机警。

对同一个人,有时注意到其前后性格的发展变化,如晋公子重耳由贪图享受、胸无大志到雄才大略一代霸主的变化。

在刻画人物方面,作者也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

或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或通过补叙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或以对比设法刻画人物,或以细节描写深化人物性格。

最常见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曹刿论战”中对曹刿政治远见和足智沉着性格的刻画。

再次,《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蓄而畅达,曲折尽情,极富表现力。

无论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大都能如此。

尤其人物语言中的外交辞令,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屈完对齐侯、展喜犒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王孙满论鼎、吕相绝秦等,或委曲婉转、陈述利害,或辞令激切、语挟风霜,均用辞雅正,曲尽人情,各得其妙。

三、谈谈《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具体见笔记)

《离骚》是屈原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

全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点:

一是表达了诗人政治革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的追求;二是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三是展示了诗人坚持正义、反对奸邪的高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离骚》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自我形象。

其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喻体和本体水乳交融,创造出了优美、奇丽、新颖、灿烂的艺术境界,甚至出现了由一系列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组成的象征体系。

其三,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其四,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全诗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其五,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

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小的重章迭句扩大为长篇巨制,幻想与现实交织,抒情与叙事结合,大气磅礴,完美生动地反映了丰富复杂地社会生活。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开创者,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的真正到来。

他强烈的爱国思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千百年来,在反抗强暴、伸张正义、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的斗争中,人们总以他为榜样,从他的为人、品格中获得鼓舞和进取的力量。

他的精神品格熔铸成的动人魂魄的诗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进步的作家。

贾谊、司马迁、李白、杜甫、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人,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鞭挞,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无不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他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诗歌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力。

《离骚》问世以后,“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

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独立的意象,在诗中起着象征、寄寓的作用。

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

楚辞参差的句式,冲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为五、七言诗的创制铺平了道路。

他创造的楚辞体这一文学样式还直接催生了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

四、阮籍《咏怀诗》的主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是什么?

其内容一是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情;二是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三是表现饮酒、求仙生活。

艺术特色一是长于抒情,二是工于比兴;三是精于用典;四是善于曲笔。

具体手法一是将象征手法与寓意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再加上典故的多义性,使诗作寓意深邃难明;二是用多种比兴构成完整的意境,使寓意藏而不露。

风格深隐含蓄,所谓“阮旨遥深”、“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五、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歌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咏史诗两类。

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可分三方面:

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如《归园田居》(其一)。

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起来的友谊,如《移居》(其一)和《庚戌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等。

还有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穷困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并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对时政的关心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曲折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如《饮酒》、《杂诗》、《读山海经》等。

值得注意的是,田园诗有抒怀的内容,咏怀、咏史之作也不乏景物描写,两类诗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平淡自然。

自然是陶渊明的最高美学理想。

黄庭坚说陶诗“不烦绳削而自合”,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这些评论正是切中肯綮。

陶诗的一大特色是将日常生活诗化。

举凡豆苗桑麻,家舍栊亩,鸡豚狗彘,飞禽黄花,都纳入诗中,集体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淳朴。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乡村景致,盎然生动,引人入胜;“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表现物我契合的境界,极平淡又极有趣味。

这些平淡的诗句迥异于曹操、曹植、阮籍等着重于国家政治的题材,拓展出一种崭新的诗歌题材——田园诗,这也是陶渊明的卓越贡献。

陶诗极富理趣,长于融合情、景、理。

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

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

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说:

“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

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

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

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由此可以看出,陶诗并不是枯燥说理,而是将事理融入景物中,营造浑成高远的意境。

陶诗既有理趣,也有情趣。

比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

陶诗的语言不藻饰,不夸张,却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十分自然。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十个字即写出雪花的轻柔之美。

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苏轼评论陶诗说: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都是对陶诗语言风格的精妙评论。

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对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为后人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

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也有很多创造,一是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四言诗这种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二是发展了五言咏怀组诗,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题,如《咏史》、《饮酒》、《咏贫士》、《归园田居》等,分类更加细致,在组诗的内部结构安排方面,有较前人更具匠心。

陶诗不为时人所重,唐代田园诗派兴起,奠定其地位,赵宋以后陶渊明备受推崇,确立了一流大家的地位。

六、山水诗的兴起、发展与繁荣

1.谢灵运开创山水诗

山水诗是由南朝诗人谢灵运开创并发展的。

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并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和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谢灵运的山水诗还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技巧,把诗歌从是中国诗歌史的一大进步。

谢诗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精细工致的描写,力图做到“极貌而写物”和“尚巧似”。

这种艺术创作倾向不同于陶渊明以写意为主的风格,代表了从陶到谢的两代诗风的嬗递。

谢灵运十分擅长发挥语言的表现力来真实细腻地再现景物,熔铸深于刻炼的佳句,如: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用“抱”和“媚”两个拟人化的字生动表现了云的轻灵,竹的妩媚,体现了谢氏炼字的功力。

而“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不仅体现了他观察之细致、用词之确切,更体现了他重视对仗的工整,林壑对云霞,暝色对夕霏,匠心独运。

他还擅长组织富于亮丽色彩的画面,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展现出清新明丽的诗歌风格。

谢灵运尤为人称道的是他通过绳削而臻于自然的境界,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等。

王世贞说谢诗“至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

沈德潜比较陶谢诗说:

“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

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

”正说明了谢诗的特点。

谢灵运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作出了杰出贡献。

首先,诗歌特殊语言在谢康乐手中达到成熟。

他的作品基本上是意象的有序组合,词语的省略、语序的颠倒、词性的转换是其常用的手法。

他同时又是第一位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钟嵘称之为“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为了适应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审美情趣,他的诗作呈现出“情必极貌而写物,辞必穷力而达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特征。

这新的特征成为“诗运一转关”(沈德潜语)的重要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

而且对后来盛唐诗风的形成也有积极的影响。

但谢灵运的山水诗还没有完全摆脱玄言诗的影响,他的诗歌往往还拖着玄言的尾巴。

而且由于追求语言表现的新奇,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语多生撰”的难解的弊病。

但总体来说,大谢的历史功绩卓著。

在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在南朝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并日渐兴盛。

较早受到谢灵运影响的是其从弟谢惠连,当时在诗坛上与谢灵运齐名的颜延之也写过不少山水诗。

2.谢朓继承并发展山水诗

谢朓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腻、清新的特点,但又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做客观描摹的手法,而是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避免了大谢诗的晦涩、平板及情景割裂的缺点,并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谢朓还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他将永明四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使诗歌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人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将眼前层出不穷的自然景象编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空灵澄净的图画,而这其中又融入诗人哀感的乡情。

全诗结构圆满,辞丽句佳,主题集中,少有颜、谢的累句。

同时,对偶的穿插运用、永明声律的自觉运用,又呈现出比谢灵运诗更为工整的韵律之美。

凡此都比较接近唐初诗歌的风貌,所以严羽评价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谢朓的《游东田》在声调和语言的运用上也别有特色。

诗以游历发端,却不铺排风光,而是有选择地描绘了两幅画面:

“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一是远景,广阔而幽眇;一是近景,鲜丽而生动。

两者构成了完整的具有层次感的春暮景色。

小谢善于从寻常景物中发现美感,以细致的笔法构造清丽的意象。

3.孟浩然

4.王维诗禅合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5.韦应物

韦应物后期的作品里,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其中以写山水田园最有特色。

他善于用简淡自然却又是精心锤炼过的语言,来描写闲适生活的逸趣及孤高峻洁的情怀。

往往能“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滁州西涧》是其中的佳作。

6.柳宗元“凄神寒骨”的山水诗美

七、中唐前期诗歌有哪些特色?

中唐前期的代表人物刘长卿、韦应物、戴叔伦及“大历十才子”大多生于开元盛世,又都经历了“安史之乱”,一方面,受到盛唐精神的感染和盛唐艺术的熏陶,诗歌中也会表现出对盛唐气象的继承,如诗中表现出追求建功立业的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边塞诗中也流露出英雄豪情和爱国精神、表现出昂扬的感情基调和壮大的气概,仍然关注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另一方面,时代的盛衰变化在他们心理上造成强烈的失落,热切的仕进欲望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回避现实、吟咏山水、称道隐逸,遂诗坛的主要倾向。

除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琐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这种时代风尚和人生情趣又影响到他们的审美情趣。

诗歌中开元、天宝盛世时的理想色彩、浪漫情调逐渐消退,艺术上追求冲淡平和,追求淡远韵味,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八、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要点和得失

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白居易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

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

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强调诗歌与政治与现实生活、民生疾苦的密切关系,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和“唯歌生民病”等口号;二是提出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形式应服务于内容。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进步意义表现在:

强调了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呼吁诗人正视社会现实,从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

并且使不少诗歌揭露社会弊病,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

局限性表现在:

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

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九、柳永词的艺术成就

柳永词在内容上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主要表现男女爱情、离愁别恨。

代表作是《雨霖铃》。

第二类着重表现羁旅行役之苦。

这一类可以《八声甘州》为代表。

第三类是描写城市风光。

《望海潮》(东南形胜)是这一类的代表作。

从风格来说,柳永的词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雅词,一类为俗词。

近代著名学者夏敬观说:

“耆卿词当分雅俚二类。

雅词用六朝小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交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

俚词袭五代淫波之风,开金元曲子之先声,比于里巷歌谣,亦复自成一格。

”(《手评乐章集》)指出了柳永词两种不同风格的词的特点。

所谓雅词,主要是内容多写男女恋情,但语言比较典雅,表现含蓄,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所谓俗词,主要是语言通俗,内容多写男女恋情,但为了迎合下层市民的审美趣味,往往写得大胆直露,体现了下层市民的审美要求。

柳永词在艺术上的贡献有:

一是大量使用长调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主的传统,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使铺叙手法进入词中;二是大量吸收俗语入词,使词更接近下层人民,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三是采用了许多新曲调,使词与当时的流行音乐结合得更紧密。

十、苏轼词的创新

苏轼对词最大的创造,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

具体表现在:

第一,内容上,打破了过去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的传统,举凡怀古、悼亡、山水、田园、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等,无不可以入词。

第二,风格上,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既有婉约,又有豪放、清旷、幽美等。

第三,在词与音乐的关系上,打破了以词附属于音乐的传统,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工具。

第四,艺术手法上,变化多样。

传统词往往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情从景出,情景交融,苏词打破传统程式,既有借景抒情之作,更多的则是随机应变,变化莫测,无一定之规,真正做到了融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体。

第五,语言上,高度诗化。

总之,词发展到苏轼时,它的娱乐功能减弱了,而抒情的功能大大加强了,实际上已经成了诗的另一种形式。

十一、黄庭坚诗歌理论及创作

黄庭坚之所以能在宋代诗坛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产生广泛的影响,一是因为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诗歌创作理论,二是因为他诗歌本身的成就,三是因为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

黄庭坚诗歌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

它阐明了具体的写诗办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黄庭坚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题乐毅论后》),主张创新。

创新的办法是“以故为新”。

“以故为新”的具体办法就是“夺胎换骨”,即“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冷斋夜话》卷一引)。

这就意味着创新是建立在对前人作品的加工改造上,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此外,他还对诗歌句眼的设置、句律的运用、章法的安排等发表了具体的意见。

这样的办法切实可行,而且立竿见影,对学诗者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在宋代也是别具一格的。

从内容来说,黄庭坚的诗不像他以前的宋代诗人那样比较关注政治、社会问题,而更多的是写景、酬唱,抒发内心感受。

艺术上,黄庭坚的诗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一是用典多;二是务新求奇,为人所不为;三是具有一种独特的幽默诙谐感。

在总体上呈现出“生新”的特点,与唐诗的差异最为显著。

十二、欧阳修散文理论及创作

理论上,欧阳修一方面主张道胜文至,认为“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自至也”(《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承认“道”对文的决定作用。

另一方面又认为,文章之“道”并不仅仅局限于古圣贤之道,而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列入“道”中,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的行为。

同时,认为文章的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反对韩愈等人的奇险怪诞,主张平易。

创作上,他的散文内容充实,题材丰富。

既有政论文,如《五代史伶官传序》、《朋党论》、《与高司谏书》;也有写景抒情之作,如《秋声赋》、《醉翁亭记》;又有叙事怀人的作品,如《苏氏文集序》、《祭尹师鲁文》。

艺术上也有鲜明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风格平易流畅。

第二,艺术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且颇多创新。

第三,无论写景、抒情还是说理,都能引人入胜,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十三、苏轼散文理论及创作

苏轼在理论上强调文章要有“意”(观点、意图、情感等),认为“意者,钱也。

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

也就是要求文章应有中心,围绕中心作文。

与此相联系,他还提出了“辞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