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1849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卫生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卫生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卫生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卫生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生重点整理.docx

《卫生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重点整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卫生重点整理.docx

卫生重点整理

绪论

1.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2.卫生学(Hygiene):

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阐述环境因素队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根据和措施的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3.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factors):

指介质中的被转运物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成分

4.三级预防:

也称综合性预防即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过程的不同时

全方位做好预防,治疗和复健等保健服务(P236)

CH1人和环境

1.环境(environment)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包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的与人类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WHO的定义是“是指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生物圈(biosphere)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

范围大致包括了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

3.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总和。

分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4.原生环境(primaryenvironment)天然形成的基本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

因天然水、土壤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对当地居民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而出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disease)是地方病的一种。

5.次生环境(secondaryenvironment)是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主要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排放大量"三废"。

6.生态系统(ecosystem)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

7.生态平衡(ecologicalbalance)指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保持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动态平衡。

8.食物链(foodchain)是指在生物体之间,一种生物为另一种生物的食物,并为其提供物质和能量的这种链状关系,通过食物链物质和能量实现转移。

9.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或生物浓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

污染物随食物链的逐级传递而使高位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增高。

10.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pollution)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11.公害(publicnuisance)严重的环境污染。

12.公害病(publicnuisancedisease)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

13.环境污染的来源:

(a)生产性污染(b)生活性污染(c)其它污染

14.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由于大量含氮、磷物质的废水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的感官和化学性状恶化。

(1)海湾的富营养化称赤潮(redtide),含红色素的藻类大量繁殖。

(2)湖泊富营养化称为水华(algaebloom)。

(3)地下水富营养化称肥水。

15.自净(selfpurification)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称为环境的自净。

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某些物质难以自净。

16.物质蓄积(materialaccumulation)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产物,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

17.功能蓄积(functionaccumulation)毒物进入体内,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

18.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进入体内的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生化过程。

使其本身的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此过程被称之

19.生物解毒作用(detoxication):

经过体内的转化,多数环境污染物的毒性降低,称之

20.生物活化作用(bioactivation):

少数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毒性增强,此现象称之

21.毒性(toxicity)是化学物引起身体损害的能力。

22.毒物(toxicant)指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较少剂量进入人体后能引起机体病理性损害的的化学物质。

23.半数致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

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

24.阈剂量(thresholddose)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需要的最低剂量,即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effectdose,MEL)。

25.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noeffectdose,ED0)指毒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受试对象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的最高剂量。

26.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1)广泛性环境污染受影响的范围大、受影响的人群多,对象广泛

(2)多样性污染物种类多,健康损害的表现多

(3)复杂性环境中往往有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其联合作用形式多样如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

(4)长期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可长期存在。

并长期作用于人群,有些污染物浓度较低,短时间内其作用不易发现

27.随着环境因素异常变动的程度加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逐渐由生理性向病理性发展,人体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呈金字塔型分布。

这也称为健康效应谱(healtheffectspectrum)。

28.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1)急性作用

环境污染物于短期内大量进入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和死亡,如伦敦烟雾事件(由于燃煤产生SO2、烟尘大气污染),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2)慢性作用

慢性中毒(chronicpoisoning)如日本的水俣病(minamatadisease)[汞]及痛痛病(itaidisease)[镉],是环境污染造成慢性中毒的典型实例。

(3)致癌作用(carcinogensis)

(4)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环境化学物,某些药物,放射线照射,风疹病毒等均可干扰胚胎正常发育,造成胎儿畸形。

①放射性照射②药物(反应停)1953年西德一家药厂合成了一种药物,能缓解孕妇症状,该药的急性毒性小,但后来发现有致畸作用,数年造成12000例海豹肢畸形(上肢无手和前臂)

(5)致突变(mutagenesis)突变(mutation)指机体的遗传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突然的变异。

致突变物(mutagen)能引起生物体遗传物质突然变异的环境污染物。

致突变物有化学因素(各种化学毒物),物理因素(电离辐射、紫外线等),生物因素(病毒感染等)

遗传物质的突变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染色体畸变②基因突变

(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9.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

(1)公害病(publicnuisancedisease)

(2)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

(3)职业病(occupationaldisease)(4)食物中毒(foodpoisoning)

30.影响污染物健康损害程度的因素

(一)污染物的理化特性

(二)剂量或强度(三)作用持续时间

(四)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五)个体感受性

31.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

①相加作用(additiveeffect):

多种化合物同时存在时毒效应为各化合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

如SO2+H2S刺激性气体的刺激作用,一般呈相加作用。

②协同作用(synergisticeffect)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超过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

如飘尘与SO2同时作用于呼吸系统表现协同作用。

接触石棉又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显着增加。

交警接触汽车尾气(CO、CH、NOx、Pb)又吸烟者,表现为协同作用,两者都可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使细胞缺氧

③加强作用(potentiation)一种化学物对某一器官或系统无毒作用,但与另一化学物同时作用时,可使其毒作用增强。

④拮抗作用(antagonism)多种化合物同时作用时的毒效应小于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

32.高敏感人群(highsusceptibilitygroup)或高危人群(highriskgroup)---由于人的健康状况、营养、性别、年龄等个体因素不同而对污染物特别敏感的人群。

(高敏感人群更易受到环境污染物的影响,在制订卫生标准时应注意在考虑正常人群的同时,了要考虑高敏感人群。

CH2生活环境和健康

1.逆温(tempertureinversion):

在某些特殊的气象重要条件下,大气温度出现下层温度低,上层温度高的现象。

2.臭氧层(ozonelayer):

于40公里高度处,由于太阳紫外线作用,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再合成臭氧,形成臭氧层(ozonelayer)。

臭氧能吸收对生物杀伤力极强的短波紫外线(200~300nm),可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这些短波紫外线的损害,所以臭氧层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3.紫外线辐射(ultravioletradiation):

分三段.A段(UV-A)波长320~400nm,也称长波紫外线;B段(UV-B)波长275~320nm,也称中波紫外线;C段(UV-C)波长200~275nm,也称短波紫外线.

(1)生物学作用:

抗佝偻病作用;红斑作用;色素沉着作用;杀菌作用;其他

(2)危害:

白内障;皮肤癌;光化学烟雾.

4.大气污染(airpollution):

是指大气中混入各种污染物,致使大气原有的正常组成比例发生了改变,污染物的量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1)工业企业:

燃料的燃烧和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气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燃料燃烧主要产生:

SO2、NOx、CO等烃类生产性废气:

H2S、HF、NH3等

(2)交通运输:

主要废气有CO、NOx、HC、Pb等

(3)生活炉灶:

主要污染物有烟尘、SO2、CO、多环芳烃等;生活垃圾及其他有机物腐败产生的恶臭气体。

5.一次污染物(primarypollutant)直接从污染源排出的大气污染物,如SO2、CO等;

6.二次污染物(secondarypollutant)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它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新的污染物。

如SO3、H2SO4、NO2、HNO3、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等。

7.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直接危害

(1)急性中毒

(2)慢性炎症(3)变态反应(4)致癌作用

间接危害①温室效应(CO2、CH4等)②形成臭氧空洞(氯氟烃)

③酸雨(NO2、SO2)④影响微小气候和太阳辐射⑤其他

8.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smog)由汽车尾气排出的NOx和HC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主要成分为O3、醛类、过氧酰基硝酸酯(peroxyacetylnitratesPANs)等

9.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形成 大气中CO2对来自短波辐射(可见光)无吸收阻隔作用,但对地面受热后,从地表反射向太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则有强烈的吸收阻留作用,使地表散热不良,气温升高。

这种太阳辐射能量的“易进难出"现象与玻璃所起的作用类似,故称“温室效应"。

10.酸雨(acidrain):

通常指pH值小于5.6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雾、雹等所有降水。

对环境的危害:

1、对土壤和植物产生危害2、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3、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4、毁坏森林植被腐蚀建筑物、金属材料

11.大气中几种常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1}二氧化硫 

(1)理化性质 无色、刺激性气体;吸湿性强,SO2在大气中被氧化成SO3,易溶于水而形成H2SO4。

大气中SO2升高,常标志着空气质量的恶化,故常用大气SO2水平作为评价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

(2)污染来源含硫燃料的燃烧生活炉灶排放

    某些工业生产──如硫酸制造及其它化工等。

(3)健康危害a高浓度急性中毒急性支气管炎、肺水肿声门痉挛、声门水肿引起窒息死亡

b 低浓度慢性中毒 诱发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c 形成酸雨

{2}氮氧化物(NOx)

(1)理化性质 是NO、NO2、N2O、NO3、N2O3等总称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主要是NO2和NO,NO可被氧化为NO2。

NO为无色无味无刺激性气体,NO2为红褐色气体,有刺激性。

(2)污染来源 燃料燃烧汽车尾气(城市中大气NOx的主要来源)产生NOx的工艺过程

(3)健康危害(NO2)对眼及上呼吸道粘膜的刺激作用眼睛红肿、喉炎(咳嗽、气喘、呼吸难)对深部呼吸道的损害作用气道阻力增加肺功能下降

致突变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能诱发动物或人体外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

{3}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totalsuspendedparticulatesTSP)粒径为0.1μm~100μm它是大气中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

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particulatesIP)是指直径≦10μm的颗粒物。

细粒子(particulatematter,PM2.5)可进入终末支气管和肺泡,某些还进入血液。

{4}多环芳烃(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PAH)是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并以稠环形式联接的芳香烃类化合物的总称。

来源:

含炭有机物的热解和不完全燃烧。

如煤、木材、烟叶以及汽油、柴油、重油等各种石油馏分的燃烧,烹饪油烟,以及各种有机废弃物的焚烧等等。

其中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致癌物。

与皮肤癌、肺癌高度相关。

{5}二恶英(dioxins)来源:

垃圾焚烧中形成在印染、造纸行业汽车尾气中排放的废气农药、木材防腐剂、干洗剂、除草剂生 产过程中以副产品或杂质形成。

五氯酚钠灭丁螺

危害:

剧烈的毒性致癌作用生殖毒害具有类荷尔蒙作用

12.不良建筑物综合症(sickbuildingsyndromeSBS)某些建筑物内由于空气污染、空气交换率很低,以致在该建筑物内活动的人群产生了一系列自觉症状,而离开该建筑物后症状即可消退。

主要症状:

眼、鼻、咽、喉部位有刺激感,头痛、易疲劳,呼吸困难,皮肤刺激,嗜睡,哮喘等非特异症状。

13.水源种类及卫生学特征水源种类主要有三大类:

(1)降水(fallwaterorprecipitation)

(2)地表水(surfacewater)

(3)地下水(undergroundwater)

14.生活饮用水应符合下列三项卫生要求:

[1]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以保证不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流行病学上安全)。

[2]水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不含有毒有害物质)

[3]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15.常规检查项目为:

[1]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2]毒理学指标[3]细菌学指标[4]放射性物质

16.耗氧量(dissolvedoxygenDO)代表水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的总量。

17.细菌学指标

[1]细菌总数是评价水质清洁度和考核净化效果的指标。

《标准》规定不得超过100个/ml,增多说明水受到微生物污染。

[2]总大肠菌群系指在37℃下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糖并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可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粪便,也能来自植物和土壤。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中规定任意100ml水中不得检出总大肠菌群。

[3]粪大肠菌群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粪便,检出大肠菌群表明水已被粪便污染,是判断水质是否受粪便污染的重要指标。

要求任意100ml水中不得检出粪大肠菌群。

[4]游离性余氯:

为了达到上述标准,确保水质安全,当水进行加氯消毒时,应保证接触时间不少于30分钟,游离性余氯不低于0.3mg/L,管网末梢水中余氯不低于0.05mg/L。

18.水体污染(waterpollution)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泥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19.水源选择的基本卫生要求

{1}水质良好感观性状、化学指标净化处理后达标;毒理学和放射性指标要符合饮用水标准。

DO不超过4mg/L,BOD5不超过3mg/L。

仅氯化消毒,每100ml水样中大肠菌群的最大可能数(MPN)值不超过200,经净化加氯消毒后,每100ml中大肠菌群的最大可能数值(MPN)不超过2000。

{2}水量充足{3}便于防护{4}技术和经济上合理

20.水的净化包括混凝沉淀和过滤二个过程。

净化的目的:

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胶体和部分病原体,改善水的感官性状。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①混凝剂的种类和剂量②水中微粒的性质和含量③水温

④水的pH值和碱度⑤水中的有机物和溶解盐类

21.氯化消毒指用氯或氯制剂进行饮水消毒。

主要氯制剂有氯气、漂白粉、漂粉精及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等。

有效氯指凡含氯化物中氯的价数大于﹣1者具有杀菌作用。

需氯量指因杀菌、氧化有机物以及某些氯化反应等所消耗的氯量。

22.饮用水中保持余氯的意义[1]调节加氯量[2]防止残余的细菌再繁殖

[3]提示水是否受到再次污染

23.原理氯制剂在水中形成次氯酸,次氯酸的分子小,不荷电,易穿过细胞壁。

同时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伤细胞膜,使其通透性增加,使细胞内容物如蛋白质、RNA、DNA漏出,并能干扰多种酶系统,如使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巯基被氧化破坏,导致细菌死亡。

次氯酸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破坏。

24.影响氯化消毒的因素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2)水的pH值3)水温

4)水的浑浊度5)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5.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disease)是由于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区域性差异,造成水、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超过了人类的适应范围所引起的疾病。

26.碘缺乏病(iodinedeficiencydisordersIDD)是由于摄碘不足而引起的一种地方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甲状腺肿及克汀病。

27.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cretinism)在较严重地甲病区出现的一种地方病,患者出生后即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体格矮小、听力障碍、神经运动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及甲状腺肿。

可概括为出现呆、小、聋、哑、瘫。

28.地方性氟病(endemicfluorosis)是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的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skeletalfluorosis)和氟斑牙(dentalfluorosis)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中毒。

[1]病区类型

(1)饮水型

(2)燃煤污染型(3)饮茶型

[2]诊断依据①流行病学发现生活在高氟地区,并有饮高氟水,食用被氟污染的粮食或吸入被氟污染的空气者。

②临床表现有氟斑牙(成年后迁入病区者可无氟斑牙)。

③X线表现,骨及骨周软组织具有氟骨症X线表现者。

④实验室资料,尿氟含量多超过正常值。

[3]预防措施[1]饮用低氟水源[2]饮水降氟[3]对煤烟型地方性氟中毒主要采取[4]增加营养

CH3食物与健康

1.营养(nutrition)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过程。

2.我国居民主要缺乏的营养素缺铁缺钙缺维生素A缺核黄素

3.营养素(nutrients)食物中具有生理功能的物质。

包括六大类: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和水。

主要功能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供给机体基础代谢、活动和劳动所需的热能;②构成机体组织成分;③调节生理功能。

4.营养素需要量是指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营养素的量。

有二个概念:

一是最低需要量,系仅能维持生理平衡或不致发生缺乏病的量;

二是适宜需要量,是指能维持健康,促进生长,保证最高劳动能力,使机体协调地发展,并能最大限度利用营养素的量。

5.每日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ailydietaryreferenceintakes,DRIs)是在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其中包括4项内容:

[1]平均需要量(estimatedaveragerequirement,EAR)

是根据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制订的,是根据某些指标判断可以满足某一定性别、年龄及不同生理状态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2]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nutrientintake,RNI)

相当于传统使用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是可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不同生理状态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3]适宜摄入量(adequateintake,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如出生到4~6月以内的婴儿。

[4]可耐受最高摄入量(tolerableupperintakelevel,UL)是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

6.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主要是看食物蛋白质含量及其氨基酸组成与机体的消化吸收利用程度。

[1]食物中蛋白质含量一般以凯氏定氮法测定,食物中氮的含量乘以6.25即为食物的粗蛋白质的含量。

[2]蛋白质消化率指蛋白质可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

消化率高表明该蛋白质被吸收用的可能程度大。

蛋白质真消化率=摄入氮-(粪氮-粪内源氮)/摄入氮x100%

蛋白质表现消化率=摄入氮-粪氮/摄入氮x100%

[3]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生物价biologicalvalue,BV)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生物价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的程度越高。

一般动物性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比植物性蛋白质为高。

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储留氮/吸收氮x100%

{吸收氮=摄入氮—(粪氮—粪内源氮)

储留氮=吸收氮—(尿氮—尿内源氮)}

生物价意义及影响因素?

生物价高,表明食物蛋白质中氨基酸主要用来合成人体蛋白,极少有过多的氨基酸经肝肾代谢而释放能量或由尿排出多余的氮。

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值。

(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即氨基酸模式)。

食物蛋白质必需氨基酸比值与人体蛋白质必需氨基酸比值愈接近,该食物蛋白质生物价愈高。

7.必需氨基酸(essentialaminoacid)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

8.限制氨基酸(limitingaminoacid)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各种氨基酸要有适宜的比例,如果某一氨基酸过少,就会影响其它氨基酸的利用,这种过少的氨基酸称之为限制氨基酸

9.蛋白质互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