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中监管问题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1815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9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中监管问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中监管问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中监管问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中监管问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中监管问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中监管问题分析.docx

《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中监管问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中监管问题分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中监管问题分析.docx

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中监管问题分析

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中监管问题分析

目录

摘要………………………………………………………………………………Ⅱ

目次

1导论……………………………………………………………………………1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2

1.2农村信用社自身特点……………………………………………………………3

1.3农村信用社监管必要性分析……………………………………………………4

1.4国内外合作金融机构监管现状综述……………………………………………5

1.5研究框架………………………………………………………………………6

2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7

2.1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的成就……………………………………………8

2.2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9

3四川省农村信用社监管体系……………………………………………………10

3.1国外人才培养方式的成功之处…………………………………………………10

3.2国内人才培养的典型方式及存在的不足……………………………………12

3.3问题的根源……………………………………………………………………17

4在产学合作教育中推动高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20

4.1合理的培养层次……………………………………………………………20

4.2课程的建设……………………………………………………………………22

4.2.1项目课程改革和开发的特点………………………………………………22

4.2.2项目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实践……………………………………………23

4.2.3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愿景和文化…………………………………………25

4.3与行业合作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26

4.3.1理论教学体系及内容的改革………………………………………………26

4.3.2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26

4.3.3将“双证制”纳入教学体系…………………………………………………28

4.4教学环境………………………………………………………………………28

4.5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29

4.5.1确立提高、充实、引进三结合原则………………………………………30

4.5.2以职业化、硕士化、双师化为目标………………………………………30

4.5.3建立健全评优机制、奖励机制和淘汰机制…………………………………31

5在创新办班形式中寻求人才培养方式的突破…………………………………32

5.1从订单式培养到银领学院的跨越…………………………………………32

5.2从优秀到卓越……………………………………………………………39

6结论……………………………………………………………………………43

参考文献…………………………………………………………………………47

 

摘要

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监管才培养方式的滞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的矛盾不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不主动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就没有出路。

因此,加强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里面最重要一环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与探索,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而其中以与用人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产学合作教育为契合点,优化人才培养途径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产学一体化也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

本文将针对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总结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方式经验的基础上,特别是从他们身上得到启示和借鉴,发现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探析其原因,并根据人才培养方式的内涵,以笔者所在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切入点,在总结和分析学院培养层次、课程建设、教学体系、教学环境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订单”教育管理中办班形式的的创新研究尝试着找出一条在我国比较现实可行的基于产学合作教育的高职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

农信社监管产学合作教育办班形式

1导论

高职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这一点已为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所证明。

经过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升级势必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切必将要求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结构随之作出调整。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科技进步使得社会职业岗位的总体结构发生变化。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总结出的经验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将呈现出“橄榄型”趋势,即学术型的拔尖人才和一般劳动者占少数,大量的是具有一定知识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刘国钦等,2007)。

生产和管理中科技含量的提高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将成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

早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就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办学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都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温家宝总理也在2005年11月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

同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也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1.1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数量、质量、层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

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对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形成自身的特色方面仍需要做许多艰巨的工作。

由于各方面的欠缺,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与社会的要求相距甚远,社会的认可度低,这从一个方面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在高职人才培养方式方面找到一条十分成熟与完善的解决之道。

一般看来,与用人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产学结合为契合点,优化人才培养途径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和支持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管理,让其提早介入院校运行,使人才培养早定位,早落实。

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产学一体化的办学机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等方面的办学机制上确保行业、院校紧密合作,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行“订单教育”,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导向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主要是面向经济产业和行业服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在目前我国产业重心升级、经济模式转换时期,对这类人才的需求是大量的,高职教育只有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产业需求和社会服务需求来培养人才,提高其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才能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才可能解决一方面高职学生就业难和另一方面很多专业领域又紧缺技能型应用人才的矛盾。

而“订单教育”紧紧围绕社会和企业的订单要求安排运作,建立灵活的专业设置机制,在学生没有毕业的时候就和企业签订了“订单”,使学生提前锁定了毕业就业风险,可以使学生安心地完成学业,练就过硬的岗位技能,锁定职业的同时,避免了寻求工作之苦。

尽管国内高职人才培养在教育理念、教学体系设计和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如何有效的实施和完善“订单”教育管理,使学校、企业和学生实现三方共赢,提升人才培养方式的内涵,却是一个很少被人提起而又需要得到突破的问题。

1.2研究现状

放眼全世界,目前在高职领域,有三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一是如李建奇在所著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一书中所介绍的采用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德国“双元制”方式。

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特征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与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养。

职业学院每个学期都安排一半时间用于理论学习,一半时间用于实践教学,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一毕业就能适应岗位需求,学生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

二是如王毅等著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一书中谈到的以加拿大为主要代表国家的CBE(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方式。

这种方式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或岗位能力),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订能力分解表、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三是如田静等在《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几种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一文中涉及的澳大利亚的CBET(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与培训)人才培养方式。

这种方式的关键在于政府牵头,行业参与,根据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结合职业证书要求开发课程和确定能力标准,成立国家培养局,建立职业教育国家框架体系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上述几个国家高职教育产学结合方式虽然各有其产生背景与存在条件,但都有着共同的特征。

世界产学合作教育协会秘书长彼得•J•弗兰克斯对现存的各种产学合作教育方式做了以下几点概括:

(1)这是一种应用型学习;

(2)这种应用型学习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完成;(3)制定一个合作教育计划,结合工作场所的学习,使之成为一种更为完整的教育;(4)通过合作教育计划,建立起大学与社会更为密切的联系;(5)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以外,还掌握了实际的生产技术或工作本领,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市场上有竞争力。

再来看国内对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也主要是围绕产学合作的目标来展开的。

早在2003年8月,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六届三次常务理事会上,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处长李志宏就指出:

要“大力推进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强调调整专业结构,面向就业市场进行专业设置,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密切结合,推行“订单式”的培养。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国内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和探索,形成了如: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三位合一、三方联动”方式;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平台+模块化菜单”的人才培养方式和金华职业学院的“五位一体”方式等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方式。

1.3研究方法

本文希望通过对高职办学特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办学经验和育人方式,找出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存在的不足,分析其原因,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这方面的探索为例,在研究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的思路与观点方面作出一点小小的贡献。

本文的研究方法从对“人才培养方式”等概念进行理论梳理开始,在谈人才培养方式之前,我们先应弄清一个概念:

究竟何为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这个问题,早在1998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就指出: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实质上是从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来给“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定义。

而对于其中的最核心的培养方式而言,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它比较通行的解释是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预期目标的整个过程,包括了培养层次、课程建设、教学体系、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本文主要在分析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在总结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方式典型经验的同时,分析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和探析其原因。

以笔者所在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子,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利用图、表等形式针对其在产学合作教育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进行阐述,并找出其遇到的问题,找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从人才培养方式内涵所包括的多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最终在创新办班形式中寻找人才培养方式的突破。

1.4研究框架

本文将针对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总结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方式经验的基础上,特别是从他们身上得到启示和借鉴,发现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探析其原因。

并根据人才培养方式的内涵,以笔者所在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切入点,在总结和分析学院培养层次、课程建设、教学体系、教学环境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订单”教育管理中办班形式的的创新研究尝试着找出一条在我国比较现实可行的基于产学合作教育的高职人才培养之路。

研究框架结构如图所示:

图1.1

导论

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析

在产学合作教育中推动高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在创新办班形式中寻求人才培养方式的突破

结论

图1.1研究框架结构

 

 

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综观世界高等教育史,大学的功能因为不同时代的要求而有所拓展,但是其核心功能——人才培养始终没有变。

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大学是因为培养人才而存在的。

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是要花极大的力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欢迎,而如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便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高等学校当然也包括高等职业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也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和其他高等学校一样,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有两种评价尺度。

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主要是用人单位的评价尺度。

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职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是否相符。

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职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职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高职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

因此,高职学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得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

2.2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对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早在2000年1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就归纳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基本特征:

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高职的不同类型院校都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

《意见》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宗旨、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问题均作了切实明确的规定,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同时也在制度层面上阐明了对不符合以上高职专人才培养要求的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同时,按照高等教育界的泰斗潘懋元先生的表述,“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这里如果加以引申的话,即可表述为,“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

所以,当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不能很好地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时,必须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

再从教育自身的规律看,社会主义高职教育必须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这个表述,既包含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包含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一般性要求。

所以,当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时,则必须对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主要的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3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社会的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

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反馈到社会,接受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的评价,即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反馈到学校自身,接受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符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而且,人才培养结果还必须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予以评价。

当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学校必须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4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需要大批不同规格和层次的人才。

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方式,使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3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析

从199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

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开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序幕;而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这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

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普及化是为了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是,传统意义上的研究型和学术型高等教育并不适合推广开来,而真正适合作为大众化教育或全民教育的当数高等职业教育(石伟平,2006)。

2007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84万人。

比1998年增长了6倍,在校生达到860万人。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15%,2007年上升至23%。

高等职业教育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也为进人大众化阶段后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但同时,我国的高职人才教育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3.1国外人才培养方式的成功之处

5在探讨我国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之前,我们应该正视一个问题:

那就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是借鉴国外人才培养方式发展起来的,本文在做研究的时候有必要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典型人才培养方式加以描述,理清其源流。

6一谈起国外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大多数人会首推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方式。

所谓"双元"是指"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二者结合在一起;实践性的职业培训或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直接进行,或在专门的培训车间进行,而专业理论内容则由职业学校传授(黄长著,2006)。

德国的“双元制”方式坚持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原则,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双方共同担负人才培养任务,国家出台法律保证其实施。

其培养目标为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高级职业人员,教学或课程安排分为两个阶段,在两个学习阶段均实行严格的国家考试(陶潜毅,孙中义,2006)。

当前,德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引进“双元制”的做法已发展为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叠加式,即理论与实践培训相继进行;二是一体式方式,即理论和实践培训平行进行;三是交叉型方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交叉进行。

7在德国“双元制”方式下,培训由两部分人员担任,即实训教师和理论课教师。

实训教师由企业选派,对学员实施实践技能培训;理论课教师由职业学校提供对学员教授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

企业培训严格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条例及培训大纲进行;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则完全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大纲(李建奇,2006)。

8“双元制”人才培养方式中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双元”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在整体的培养目标上,合二为一;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一分为二,表现出明显“双元”属性。

“双元制”的培养方式,被德国人自称为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

9另外,以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方式也在西方很多国家流行。

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或称岗位职责)。

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织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并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CBE是英语(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的缩写,直译为“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一般译作“能力本位教学方式”,是一种适用于高、中等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的教学形式(田静,刘福军,杨锐英,2007)。

CBE方式的特点是:

(1)以岗位(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

(2)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3)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4)教学的灵活性和管理的科学性。

CBE的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须的全部能力。

这里所说的能力,不仅仅是指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

10CBE人才培养方式是一种典型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

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狭义地指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它至少包括:

知识,即设计与本职业、本岗位密切相关的知识领域;技能、技巧,即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态度,即动机、动力、经验,是一个情感领域、活动领域;反馈,即如何对学生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评估的量化指标领域。

CBE人才培养方式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专项能力”按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学习计划;二是学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他接受教育前已经明确,并与之详细交底,使师生做到心中有数;三是传授系统个性化,即根据每个学生的层次确定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时间安排等,做到因人而异;四是使用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