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意识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1707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意识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公共意识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公共意识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公共意识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公共意识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意识论文.docx

《公共意识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意识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意识论文.docx

公共意识论文

 

论目前中国社会公共意识

 

论目前中国社会公共意识

摘要:

公共意识是独立自由的个体所具有的一种整体意识或整体观念,它的产生有助于维护和实现共同的利益、价值和秩序,它同时也是成为个人与他人合作行为产生的前提。

正是这种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联系的体认,促使公民主动进入公共领域,追求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

然而,近年来,国人公共意识淡薄现象频频发生,本文以目前中国的公共意识现状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一些调查数据及相关资料的分析,找出其背后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关键字:

公共意识现状原因解决方案

Abstract:

Publicawarenessisakindofuniversalconsciousnessorideawhichisequippedbyindependentandfreeindividuals.Ithelpstoprotectandrealizecommoninterests,valueandorder,itisalsothepremiseofpersonalcooperationwithothers.Itisthisawarenessinthepublicinterestsandpersonalinterestsconnection,thaturgescitizenstoenterthepublicdomain,topursuecommonpurposesofpublicandpublicinterests.However,inrecentyears,Chinesepublicconsciousnessphenomenonoccurredfrequently,basedonthepresentsituationofChina'spublicconsciousness,throughtheanalysisofsomesurveydataandrelevantinformation,wefindoutthecauseandthesolutionbehinditinthispassage.

Keywords:

publicawarenesspresentsituationcausesolution

 

目录

1引言………………………………………………………………………………3

2公共意识现状……………………………………………………………………4

3公共意识淡薄成因………………………………………………………………4

3.1历史的角度……………………………………………………………………4

3.2地域的原因……………………………………………………………………5

3.3文化的角度……………………………………………………………………6

3.4性格心理的角度………………………………………………………………7

3.5政治政策的角度………………………………………………………………7

3.6教育的角度……………………………………………………………………8

4改善措施…………………………………………………………………………8

4.1德国的公共意识情况…………………………………………………………9

4.2中国与德国公共意识方面的差异……………………………………………9

4.3向德国借鉴……………………………………………………………………10

4.5学习日本的学校建设…………………………………………………………11

4.6学习日本的道德教育…………………………………………………………12

4.7学习日本的实践教育…………………………………………………………13

4.8借鉴美国的公共建设优点……………………………………………………13

4.9借鉴美国的公共管理…………………………………………………………14

4.10措施小结………………………………………………………………………15

5总结与展望………………………………………………………………………17

6参考文献…………………………………………………………………………17

 

一、引言

公共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认识和行为的自觉性,是对公共领域内的准则,规范等的主观认可和客观遵守,是在共同利益这一无形链条的连接下,人们为了合理,合法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产生的以民众利益和社会需求为依归的深层意识,是秩序和公德的结合体。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就出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观念,出现了与当代社会主义相似的大同思想。

古人向往的是可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这种情景在贞观之治的时候达到了,当时国家安定,社会风气很好。

华夏人民一直在孜孜以求社会的安定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十分看重自身的社会公共意识,传统文化中有整体主义,群体主义,崇公抑私和重利轻义等思想。

而各种社会公德规范或以笔录或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递了下来。

时代在变化,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社会公德规范,人们需要改变自己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然而,当人们的改变跟不上时代进步的速度时,我们会发现,体制有漏洞,素质跟不上,产生了许多矛盾。

这其中,当代人对社会公共意识比较淡薄,有的甚至近于丧失,各种各样的问题便接踵而至。

那么当代社会的公共意识现状到底是怎样的呢?

公共意识淡薄的背后又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公共意识现状

概括的来说,公共意识可以大致分为四点:

整体意识,公德意识,公共人格意识,公共秩序意识。

不过,从中国的现状来看,中国人的公共意识是亟待提高的。

在美国购物门户网站“社交生活”网2012年3月2日题为《谁是世界上最差劲的游客》中,中国人排名第二位,是仅次于美国,各国认为其游客素质最差的国家;在联合国对各国人口素质的排名当中,中国又是排在倒数第二位。

如果说:

上面是只是外国人对我们的看法。

那么,下面的种种现象也是中国人自己不可回避的。

我们出快餐店时,时常会看到某些青年当众拥抱,接吻,更有甚者,做出互相抚摸敏感部位等行为。

而有的人在面对周围人的提醒时,会不理不睬或大声的斥责;在街头,我们可以见到大叔大嫂们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我们可以见到模样高贵的女士们默许自己的“宠物儿女”在大街当中放下“地雷”;在社区,我们在即将入睡的时候,有时会听到广场舞大妈们制造的“炫酷热闹的歌曲”。

另外:

随地小便的、不走人行道的、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闯红灯的、不排队的,等等。

这些都在说明:

中国人整体的公共意识必须进步。

三、公共意识淡薄成因

公共意识是有机的,全面的,普遍联系的,发展的。

它不像数学推论,有唯一的成因,它的成因比数学推导复杂的多。

公共意识淡薄的成因集合了历史,地域,文化,心理,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

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在,也不过100年的时间,如果按改革开放的时间来看,更是只有36年的时间。

中国是名符其实的刚刚发展起来的国家,人民旧有的文化素质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迅速提高。

近几十年,中国人口众多,经济达到全球第二位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教育体制在新中国成立时期刚刚建立,那时,受教育人口少,大学毕业生2.1万,教育资源更加匮乏。

另外,新中国成立早期,中国工业总产值只有142亿元,其他各项收支更是少的可怜。

政府没有资金,在教育上的投资很少,教育发展十分缓慢,由于经济短缺,文化宣传力度不可能达到很高水平,中国未受教育的人口比例巨大。

同时,不能不提的1967-1977年的十年文革,让本来就匮乏的受教育人员更加缺失,也让国家经济停止发展。

而中国早期的经济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清朝后期,官员的腐败无能,落后的闭关锁国的制度,科技工业发展的停滞等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中国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协定关税,严重的流失了中国的大量金钱。

也就是说,清政府的问题对现在人的公共意识有深远的影响。

当从这一方面讲,影响链是这样的,清政府的各类问题导致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导致政府缺少教育投资,缺少教育投资导致教学质量偏低,受教育数量偏少,从而导致国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整体公共意识的形成有严重的影响。

从这一角度来讲,中国人公共意识偏低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正常却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回顾更早的时间段,在“家天下”的大环境中,社会形成了重整体,轻个体的习惯。

为了使社会有秩序,统治众多的人口。

封建专制的古代帝王在高压政策下使得人们学会了保持秩序。

但这种秩序是留于表面的,有许多利益矛盾一触即发。

社会只是出于一种表面和谐的状态。

比如,在物资缺乏的年代,政权需要征收巨大收税款来维系统治,而法律规定百姓必须服从,否则就是谋反。

此时,老百姓都是处于一种两面为难的境地;高压强权之下让人们学会了逆来顺受,渐渐的形成了所谓的奴性。

人们在公共场合不敢谈论政府的剥削,制度的不合理,他们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失去了本性中的自尊自爱,是一种苟且活着,还没有死的状态。

老百姓在社会生活当中无法正确的用合理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无法用合理的途径去争取自身应得的价值。

当然,这在过去的时代中,是迫不得已的。

而当今的社会主义体制是较为法制民主的,与过去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

但在此之前,中国的社会一直处于封闭的,落后的状态,国家并不鼓励老百姓有崭新的思想,甚至有焚书坑儒的极端事件。

信息化,外来文化的冲击也是短短几十年前才开始的事情。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老百姓的奴性思想却被习惯性的保留了下来。

即使在现在,老一代的一大部分人们虽然在一个,鼓励独立,自主,民权的社会,依然还没有革除着逆来顺受的奴性思想,不利于他们在社会当中养成权利意识,自我意识,他们还停留在压抑乃至伪装自我以求生存的状态。

从而无法表现自己的真实欲望,需求,无法被他人真正了解,不可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的意识,是公共意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另外,中国最多的时间还是小农经济,也就是大家在自己的田里种自己的地,大多数时间的大多数人仅生活在家庭这个小圈子里,也就是环境不给你太多到公共场合的机会。

这种模式是分散而封闭的,所以人们不具备基本的合作意识,而合作却是公共意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人们不善于与他人相处,合作的这种特点,让他们不具备在公共场合具有正当的社交手段与行为模式。

而现在时代飞速发展,人们必须要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共赢。

孩子们要上学,学会与同学相处,合作;服务员要学会与顾客相处;白领们在公司上班,要学会和老板,下属相处,要学会与同事合作。

以上这些场合的形成,其根本原因皆为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是曾经的小农经济社会罕见的情形。

相处与合作,这一公共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成了一门人人必须要学会的基础课程。

因为只有在不同场合,巧妙地与他人构建合理的关系,做出与所处环境相符合的事情,才能让每个人都感觉舒适,得体。

第二个,地域的原因。

中国地域宽广,东西部发展水平差异极大,城乡发达度差异极大。

落后地区的人们为了获得较好的收入大量流入城市,正好填补了城市发展所需的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这是符合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运作模式的,是国家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但是,城市人与农村人有着不小的代沟,他们之间缺少共识,缺少交流,缺少联系。

并且大城市的人们对农村人普遍有着比较强烈的歧视心理。

有些城市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看见有些衣着不太整洁的农民,非常直接而夸张的表示出自己的厌烦,视他人自尊于不顾。

这种整体的不平等感,使得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有着自卑感,封闭感,缺乏安全感,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有着胆怯的心理,具体表现为害怕参与,害怕与城里人交流,这就是公共参与意识的缺失。

于是说他们公共参与意识的缺失,来源于他们自卑的心理,而他们自卑的心理,一部分就来源于城里人的歧视以及不平等对待。

另外,除了城市人的不平等对待外,农村发展水平落后,教育文化落后,使得他们知识少,见识少,综合素质普遍较差,也转化为他们内在的自卑情结,进而导致他们缺少公共参与意识。

同时,由于教育机构在农村相对匮乏,缺少礼仪的教育,文明的培养,所以他们也表现出公德意识的缺失,比如农民工随地吐痰的现象十分严重

第三个,从文化的角度。

发展到今天的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在受到多元的外国文化的冲击。

正如上文所说,中国古代讲究“家天下”,在加之古代君王的专制制度,老百姓习惯于屈从与权威,习惯于依附于强权。

我们在历史的电视剧中,也经常听到古代断案时,老百姓哭着向法官说:

“您可要替小民做主啊”。

可见,中国的老百姓在那个时期缺少独立意识,老一代的人们自然而然的把这种性格遗留了下来。

而进入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崭新的理念冲击着旧有的文化。

国外的个人主义意识,超级英雄意识等等,满足了年轻人积极发展的需要,被逐渐吸收接纳。

这很好,正如上文所说,一个不独立,习惯于强权压迫并又依赖着,习惯于逆来顺受,害怕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的人,不利于在公共场合让他人了解自己,从而不可能在公共场合构建合理的关系。

所以,外来文化中的独立意识,是中国所缺少的,也是积极的,正面的。

但是,正如我们的《生理卫生》中讲的那样,大学生的身体发展趋于成熟,心理发展却还处于未定型的状态,也就是说,像大学生,高中生这一年轻的群体,他们有可能错误的把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转化为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这种错误的观念,而这种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存在的性格一定会导致他们在公共场合做出不恰当的举动。

例如在麦当劳里并不少见的一个现象:

少男少女互相拥吻,互相抚摸,不顾他人的感受。

表面上是公共意识的缺失,其实是自私自利的性格所致,而自私自利的性格的原因之一是他们错误的解读了西方的文化,这折射出他们缺少教育者正确的引导。

同时,独生子女父母长辈的过度关爱,也会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

而父母长辈的过度关爱,一是独生子女政策所致,二是父母本身的教育观念出了问题。

当然,还有更多的原因,它们共同影响,导致了年轻人公共意识的缺失。

第四,从性格心理的角度。

性格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时,它又作为原因,影响着一个个体的种种行为。

可以说心理是一个半成品,它由个体的早期经历形成,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个个体后续的经历。

一个健全的心理可以让个体得到积极地发展,而畸形的心理会导致个体出现种种问题。

从2002年2月23日,清华大学的学生刘海洋泼熊事件,到2004年2月14日马加爵杀害室友事件,再到2013年4月林某的复旦投毒案。

这些快被公众说烂了的事件,反复折射出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而离婚,早期环境恶劣,早期创伤性事件,父母不良性格与不合适的教育方式,复杂的社会环境等等因素都可能是心理扭曲的诱因。

而心理扭曲的后果,个体有可能完全丧失公共意识,具体表现为极端的反社会行为。

以早期创伤性事件为例,幼年在早期受到巨大打击,比如受到性侵犯,会让她在受害过程当中经历巨大的痛苦,而儿童的性格中的自我防御机制未形成,她会把受害的经历与本我分离开,形成分裂型人格障碍。

在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当中,女主角就是因为在早年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并没有被及时治疗,酿成了一个接一个惨剧。

另外,无论上述所说的哪一个事件,倘若有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那么惨剧有可能在这一环节被控制,所以国家缺乏心理健康恢复的机构,也是导致惨剧酿成的原因。

这些犯罪的事件,就是公共意识(爱护他人,尊重他人)缺失的极端案例。

第五,从政治政策的角度。

中国历来是人口大国,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人口更是飞速的发展。

所以,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必走之路,而计划生育,老百姓只生一个,形成了许多“六一”家庭,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

而有些大人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溺爱过度,孩子在潜意识当中不知不觉形成了只有我才是值得尊重的,受人关爱的,这使他们在公共场合自私自利,无视他人,表现出缺乏社会公德。

而大人们缺少正确的教育观念,一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学的传统文化当中缺少独立意识),不善于把子女养成独立的健全人格,子女误认为在公共场合他们也会得到无条件的关爱。

二是受到他们那个年代教育的局限性,他们的思想较为保守封闭,也与中国的大环境分不开(由于电子设备少,通信工具少,所以信息量少)。

在中国对于环境的政策当中,惩罚措施相当宽松,在武汉光谷的某地铁出口附近,写着“此处不许扔垃圾,否则罚款50”的标语。

然而这种标语由于缺少了执法人员的监督,不能很好地起到作用。

所以说法律不能严格执行,导致了人们环境意识的缺失。

而环境问题乃是工业社会刚形成的问题,现在制度法律还没跟上,或者没有被合理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合理的法律法规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同样,违反交通规则的惩罚力度也应当加大,以约束那些稍微有钱而没有素质的人们。

第六,从教育的角度,我是小升初,中考,高考的经历者。

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我见证了中国北京的教育模式,令我印象最深的,有奥数的学习,剑桥少儿英语考级,日常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学习,充斥着自然科学,充斥着数字,逻辑,公式。

看似是好事,却导致了诸多问题,学校对于理科生,说:

“重视学习,具体来说就是重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其他的不用你管。

”父母对我们说:

“重视学习。

具体来说就是重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其他的不用你管。

”于是,多少学生在奉行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

他们会做题,会理论知识,会理论推导,对其他事物掌握甚少。

在我的同学朋友当中,甚至还有不会剥鸡蛋的。

这些人就是我们所谓的书呆子,他们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因为没有人培养他们这些;他们缺少社交场合的沟通技巧,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被给过机会

在中国教育在线讯的《盘点:

全国各地昔日高考状元今日现状》一文中,昔日叱咤风云的高考状元无疑成为社会的领军人物。

我们的确要反思,中国的教育模式,首先应当培养人格意识,社会意识,而不是自然科学。

但是,中国的教育体制问题形成因素极为复杂,是现在教育部乃至国家最棘手的问题,从这一点出发,可以说在短期内极难解决。

而不可否认的是,单一的重视理论学习,忽视素质教育,公众教育,人格教育,会培养出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他们只会学习理论,不善于与他人交流,不善于合作,进而缺乏公共合作意识,公共参与意识。

四、改善措施

为了提高国人的公共意识,我们需要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出有效的措施。

而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先让我们来看看德国,这个以讲究秩序著称的国家。

(1)在教育方面,德国家长及老师从小就给孩子传输遵守规则,承担责任,追求集体利益等观念。

比如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会教导他们,盛入自己盘中的食物要吃完,要尊重别人的隐私。

在幼儿园的时候,如果孩子起床起晚了,即使有车,家长也会说“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选择不吃早餐,或者迟到”。

而老师就会教孩子怎样乘公交车回家,并且要遵守交通规则。

再后来,家长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有些家庭中,如果孩子忘了将衣服放入洗衣袋,那么孩子就只能穿脏衣服。

家长、老师自己也会以身作则,他们不会侵犯孩子的隐私,他们会虚心接受孩子的建议

比如有一个德国小学生的环保日记中写道“爸爸去超市购物准备开车去,后来听了我的话改乘公交车,既节约了汽油,又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

(2)在法律方面,德国是一个“法网恢恢”的国家。

在德国,维持秩序的标志牌和禁令牌随处可见。

德国人对法规的执行说一不二,不讲一点情面。

德国的汽车为无人售票,乘客必须按规定买票,否则将有10马克的罚款。

而且其规章制度非常细化,就连骑自行车也有相应的制度。

自行车必须有前后灯,不能闯红灯,骑车不能打电话,不能酒后骑车等等。

(3)社会监督方面,一些民间团体负责监督政府的财政支出。

2013年的时候德国社民党总理候选人施泰因布吕克就被媒体“盯上”,媒体爆出,施泰因布吕克通过私人接受讲座的邀请获得不菲的收入,而他去讲座的路上乘坐火车使用的是德国铁路公司给议员提供的免费乘车卡,并未私人购买火车票。

此消息立即让施泰因布吕克的竞选形象蒙上阴影,他马上做出解释,称虽然没有购买车票,但也未向讲座邀请方提出报销火车票的要求。

在公共场合,人们也自觉遵守公共规则,例如,人们自觉排队,自觉捡起地上的垃圾,自觉将垃圾分类再扔进垃圾箱等等。

而且,如果德国人发现周围的人存在破坏公共秩序的情况,他们会“多管闲事”。

比如邻居家的草坪没有修剪、养的狗乱拉屎,这个邻居可能会直接找到你提出要求,要你赶快修剪草坪、提醒你管好自己的狗。

开始可能还委婉一些,如果不见效果,他们会报告警察,说你妨碍了他,影响社区形象

而德国与中国存在着一些差异。

(1)教育方面,如上文所说,由于综合因素的影响,老一代的中国家长自身的公共意识整体偏低,更谈不上教导孩子。

家长们希望孩子有好的发展,就将重心都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

政府是想出现一些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想培养一些国家的优秀人才,于是有些急功近利的风气,无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并未关注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校一则是回应家长的期待;二则遵守教育部的指令;三则是为了学校自身的发展。

也是忽视了对公共意识的教育。

在孩子的学业上抓得很紧而德国就不一样。

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的福禄贝尔在家乡附近办建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幼儿教育机构。

自福禄贝尔之后,学前教育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德国对学前教育越来与重视。

德国幼儿教育强调两个方面:

一是事实与环境教育。

这是一种唤起幼儿环境保护的初步意识的教育,通过观察周围环境,访问不同的机构,增强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直观体验自然过程。

通过各种方式让幼儿接触自然,是促进儿童成为环境保护主人的前提条件。

比如让幼儿认识能量与水的意义,避免制造多余垃圾的意义,或让孩子们直接参与分拣垃圾等。

二是实际生活与家政教育。

通过一些情景让孩子学会生活技能

政府十分重视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模式,让孩子从小就拥有良好的社会公共意识。

(2)法律规则方面,相比之下,中国没有德国随处可见的安全标志,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规定。

中国的法律在公共秩序的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足。

首先是不太完善,例如,中国自行车没有前后灯,按中国的法律不会给予处罚,而在德国则会有罚款。

另外执行力不高,比如行人不走斑马线,随地吐痰等现象。

中国有法律规定处以多少罚款,但人们很少看到实施过,这说明执法人员执法力度不够,执法人员的数量偏低。

与德国的区别是,德国人更加自觉,基本不需要其他人来监管,人们已经普遍的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公共场合的共识。

所以就中国而言,我们人必须要加大监管力度和监管人数。

(3)社会监督方面。

如上文所说,德国人已经形成了一种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而中国人则没有。

多数人基本不会去管社会国家的事情,认为事不关己,人民没有形成这种意识,也没有相关政策鼓励这种行为。

这导致在公共场所时,因为没受人监督这一项压力,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的随意性较强,从而做出许多欠妥当的行为。

所以,中国政府除了完善法律,也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去动员人民去成为公共监督的参与者,减少执法人员的负担。

在了解这些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改善措施:

(1)首先是家长的教育问题,因为文化背景及历史条件的不同,家长自身的素质及教育模式不一样。

我们要解决的是以后的问题,就要从孩子抓起。

首要的是要家长们懂得公共意识的重要性,再去教育孩子们。

这可以通过社会宣传,制作公益广告、在影视作品中融入对公共意识的重视、学校的宣传、网络的普及。

(2)学校应该在小学阶段加设有关公共意识的课程,老师应多与家长交流让家长认识到公共意识的重要性。

老师也应该接受相关培训,毕竟老师的接受能力整体来讲比未受教育的人强,辨别是非能力相对好些,就算原来没意识到的,也可以较快改进。

(3)在社会中起到监管,维护秩序的法律规章方面,由于上问题到的,我国地域、人口的复杂性,不能跟德国的三、四十万平方公里,八千多万人比。

必须因地制宜,因为城市的人和农村的人文化知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素质上的差异。

所以,在农村应该由村干部带头宣传,先将村长进行培训,再让他回去在村中,从而可以起到表率性作用,村民也比较容易接受。

这一过程中,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