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1493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0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市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南通市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南通市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南通市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南通市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通市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docx

《南通市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市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通市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docx

南通市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

南通市2016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

____分钟

题型

单选题

简答题

填空题

书面表达

总分

得分

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____分,共____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格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____的山水名篇,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描写名川大山的杂言歌行。

这些诗气势豪放,想象____,用仙境和幻境构筑壮丽的理想世界,____了诗人超然世外的情致。

A.耳熟能详奇特孕育

B.脍炙人口怪异孕育

C.耳熟能详怪异寄托

D.脍炙人口奇特寄托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是产生雾霾的主要原因,静稳天气多、相对湿度大、吸湿作用明显等不利因素又扩大了雾霾的严重程度。

B.古人在写诗过程中常常倾注颇多心力在一两个字上,这一两个字常常使诗歌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产生出来。

C.好电影生命力很强,其故事情节具有可延展创新的空间,这就是《蜘蛛侠》《蝙蝠侠》等侠类电影可以续拍的原因。

D.科研工作者用水缸作为青蒿素的提取容器,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大量有机溶剂,导致他们的健康受到影响。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接受师长邀请:

感谢您的美意,定去舍下候教!

B.称赞对方作品:

拜读您的大作,鄙人获益匪浅!

C.祝贺开张大吉:

祝贵公司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D.初见单位同事:

这是我的手机号码,请您惠存!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5.对下列材料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驴子听见蝉唱歌,被美妙动听的歌声打动,自己也想能发出同样悦耳动听的声音,便羡慕地问他们吃些什么才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来。

蝉答道:

“吃露水。

”驴子便也只吃露水,没多久就饿死了。

A.要理性分析自身的条件。

B.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C.要选择恰当的学习对象。

D.要掌握变通的学习方法。

简答题(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____分,共____分。

王平甫文集序

曾巩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学问尤敏,而资之以不倦敏:

聪慧

B.天下文章复侔于汉唐之盛侔:

相等

C.怨怼之情,一于诗见之一:

全、都

D.与人交,于恩意尤笃也笃:

深厚

7.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其人之难得如此

B.荐之郊庙

C.然其文之可贵

D.则平甫之求于内

8.汉兴,文学犹为近古,及其衰,而陵夷尽矣。

9.平甫居家孝友,为人质直简易,遇人豁然推腹心,不为毫发疑碍。

10.请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作者认为王平甫的作品能够在当世突显的原因。

(4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别友人

黄滔①

已喜相逢又怨嗟,十年飘泊在京华。

大朝多事还停举②,故国经荒未有家。

鸟带夕阳投远树,人冲腊雪往边沙。

梦魂空系潇湘③岸,烟水茫茫芦苇花。

注:

①黄滔:

晚唐诗人。

②停举:

指朝廷停止科举考试。

③潇湘:

相传舜帝南巡而死,娥皇、女英二夫人痛不欲生,跳入湘江,化为湘江女神。

边沙:

借指边地。

西北边地多沙漠,故称。

11.一二两联中,诗人产生“怨”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4分)

12.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3分)

13.尾联两句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分)

达古的春天

阿来①春天了,这些年的春天里总想回乡。

如今城乡疏隔,即便很近,回乡也需要理由,高原的春天便是我回乡的好理由。

②高原的春天来得晚。

在成都,繁花开过,眼看就是绿色深浓的夏天,家乡那边才传来春的消息。

达古的朋友来信说,高山柳开花了,落叶松和桦树发芽了,你教我们认得的苣叶报春和龙胆都开了。

所有这些消息,都在诱惑着我。

③大雪山的北麓山路上,遥遥可见达古那些依山而建的藏寨,红蓝多色,错落有致。

在达古这个不受外人打扰的村庄,核桃树刚刚绽出新叶,像一团绿褐色的云雾,笼罩在村寨上面。

浅浅的褐色,是树叶的新芽,一条条肥厚的花序,从枝头悬垂下来,那就是核桃树浅绿色的花。

轻轻捋下嫩长的核桃花,焯了水拌好后,什么味道?

是清新无比的洁净山野的味道!

是苏醒的大地的味道!

④春到岷江正当时。

峡谷公路两边槐树正密密地开着白花,河谷台地上,寨里的桃树丛丛翠绿,野樱桃也开花了,有风轻摇树梢时,薄雪般的花瓣便纷纷扬扬飘飞起来。

而河谷两岸干旱的山坡上,灌木丛依然一派枯黄。

但我知道,这些枯瘦的灌木丛里一定有早开的花朵。

其中有一种开满细小黄花的带刺的灌木丛,叫做堆花小檗。

米粒大的小黄花一簇簇拥挤在一起,抢在绿色叶片展开前怒放。

还有耐旱耐瘠薄的带刺灌丛沙生槐也开出了密集的蓝色花。

我一次次半蹲半趴地摁着快门,累了,便坐在山坡上,翻看相机里的花朵,却突然弄不明白,大自然为什么要让植物开出这么多的花。

这些花朵和这神秘的不明白,也许就是我这一天的收获。

____⑤这一天,我们还要去的便是这雪山群中两座从未被人逾越的雪山——有冰川群的雪山主峰和洛格斯神山。

湖水映着碧蓝天空,阳光下融雪时的滋润气息带着松杉的芳香。

走到雪野中,抬头远看,群山变成了波浪,在眼前奔涌,而洛格斯神山厚雪加身,冰清玉洁,莹光逼眼,如同一个戴着水晶冠冕的神者。

峡谷尽头壁立而起的达古冰川群上的雪山主峰熠熠闪光,直插幽深蓝空,仿佛一个未知的庞然大物。

山体上是深雪,雪下,才是冰川。

这道冰川每年只有七、八月积雪融化时才可看见。

但那冰川的力量却随时可以看见,它在这雪山之巅造就了地貌杰作:

相互错落在云幕下金字塔一般的锥形峰顶、锋利峭薄的山脊、被冰川从对面山体上剥离又搬运到面前来的巨大岩石。

我们脚底的深雪下,就是冰川挖掘出的巨大的冰斗,夏天时,是一湖碧水,湖水的上方,劲风猎猎,被阳光照耀,亮得晃眼的云团翻滚在天空,也翻涌在湖中,而现在冻成了一块坚硬的冰。

⑥我总觉得,达古冰川这样的地方,可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学习体味自然之美的课堂。

虽然时兴的国学热中,常有人说中国人如何有天人合一观,如何取法自然,但在实际情形中,却是自然界大面积的退缩与毁败,是中国人与大自然日甚一日的隔膜与疏远。

⑦大家散去的时候,有人问我,这个地方你觉得如何?

我只想说一句话:

____

(有删改)

22.请简要赏析文章第③段的表达特色。

(6分)

23.请理解文章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24.文章第⑤段中,达古的雪山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25.作者为什么认为达古是“最近的遥远”?

请加以探究。

(6分)

我们所希望的国画前途

林风眠

中国之所谓国画,在过去的若干年代中,有很大的毛病。

中国的国画,十分之八九,可以说是对于传统的保守,对于古人的模仿,对于前人的抄袭。

王维开创了墨笔山水,于是中国画的山水差不多都是墨笔的;清代四王无意中创立了一派,于是中国画家就此也“石涛”,彼也“八大”起来!

殊不知,艺术是直接表现画家本人的思想感情的,画家的思想感情虽是本人的,画家本人却是时代的,时代的变化就应当直接影响到绘画艺术的内容与技巧。

所以,时代在变化,绘画的内容与技巧也要变化,不可以仅仅跟在千百年前的人物后面跑。

中国国画家总是崇尚人之风格气度,却忘记了艺术原是人类思想情感的外化,换句话,艺术是要藉外物之形,以寄存自我的,或者说寄存时代的思想与感情的。

而所谓外物之形,就是大自然中一切事物的形体。

艺术假使不藉这些形体寄存思感,则人类的思感将不能藉造型艺术以表现,或者说所谓造型艺术者将不成其为造型艺术!

中国画家就弄错了这一点,所以徒慕“____”的那美名,就矫枉过正地群趋于“超自然”的一隅去了!

弄到现在,就只看到古人的笔墨气度,全不见有画家个人的造型技术。

为矫正这些毛病,我们所望于中国绘画之前途,还是有话说的。

绘画上的基本练习,应以自然现象为基础,先使物象正确,然后谈到写意的问题。

古人之所以有“____”之语,大体是对照那些不管情意趣致如何,一味以像不像为第一标准的画匠而说的。

在这个时代,这种画匠也并不是没有。

于是,我们就得努力矫正我们自己,而不把那些画匠置之话下。

我们的画家之所以不自主地走进了囿于传统、模仿和抄袭的死路,也许因为我们的原料、工具,有使我们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吧!

例如我们的国画目前所用的纸质、颜料、毛笔,或者是因为太与书法相同之故,所以就不期然地应用着书法的技法与方法,而无以自拔!

那我们就不妨像古人从竹板到纸张,从漆刷到毛锥一样,下一个决心,在各种材料和工具上试一试,或设法研究出一种新的工具来,加以代替,那时中国的绘画就一定可以有新的出路。

绘画上的单纯化,在现代同过去的欧洲,并不是不重要的,所以我们的写意画,也无可厚非。

不过,所谓写意,所谓单纯,即从复杂的自然现象中,寻出最足以代表它的那特点、质量和色彩,以极有趣的手法,归纳到整体的意象中来表现,绝不是违背了物象的本体,而徒然以抽象的观念,来适合于书法的趣味。

给予中国绘画一个光辉的前途,我愿同中国绘画诸同志共勉之。

(有删改)

26.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6分)

27.文中两处“写意不写形”所针对的错误认识分别是什么?

(6分)

28.作者提出了哪些可以“给予中国绘画一个光辉的前途”的具体办法?

(6分)

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____分,共____分。

14.____,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子罕》)

15.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16.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

(屈原《离骚》)

1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韩愈《师说》)

18.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

(刘禹锡《秋词》)

19.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

(李煜《相见欢》)

20.____,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2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

(周敦颐《爱莲说》)

书面表达(本大题共____分。

29.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

答案

单选题

1.D2.C3.A4.C5.B

简答题

6.A7.B8.

汉朝兴盛的时候,文学还是接近古风的,等到汉朝衰败时,文学也衰落尽了。

评分建议:

“近”、“及”、“陵夷”,语句通顺,各1分。

9.

王平甫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性格朴实坦率,通达和气,对待人光明磊落(胸襟开朗),推心置腹,不因为细小的事情引发猜疑而产生隔阂。

评分建议:

“遇”、“豁然”、“毫发”,语句通顺,各1分。

10.

①写作发乎内心(抒发真情实感);②诗文皆工。

11.

①喜逢友人,却要离别;②在京漂泊,时间久长;③朝廷多事,科举停考;④故国衰败,无家可归。

评分建议: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2.

①用词富有表现力:

“投”运用比拟手法,写出鸟傍晚归巢的急切之情,“冲”写出人在雪中行路的艰难;②色彩对比鲜明:

“夕阳”为红色,“腊雪”为白色;③虚实结合:

“鸟带夕阳”是实写眼前之景,“人往边沙”是想象之景;④渲染衬托:

通过夕阳、远树、腊雪和边沙等意象,渲染凄清的氛围。

评分建议:

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3分;其他如从“画面感强”“境界阔大”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只贴标签,不作简析,酌情扣分。

13.

前句抒发了对朝廷忠心却难以报国的悲愤;后句表达了对前途渺茫的迷惘之情。

评分建议: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4.

示例: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远近结合,描绘了达古藏寨充满生机的美景。

评分建议:

表现手法、内容,各2分,意思对即可。

15.

人们总是力图探清未知世界,而我更希望感受大自然的神秘,领略未知世界的独有魅力。

评分建议: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6.

①神秘莫测②纯洁神圣③雄伟壮观④富有力量

评分建议: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7.

①达古离成都很近,但长久未能回乡亲近它;②人们即便来到大自然中,对大自然的奥秘和力量却遥不可知,或知之甚少,无法真正亲近自然;③人们宣称取法自然,讲究天人合一,却又对大自然缺乏敬畏之心,使大自然退缩,变得疏远。

评分建议: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

18.

首先指出中国画囿于传统、模仿抄袭的毛病;

接着举例论述时代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最后得出艺术的内容与技巧要随时代而变化的观点。

评分建议: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9.

第一处:

不注重造型技术,只追求笔墨气度;

第二处:

不求情意趣致,一味强调造型能力。

评分建议: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20.

①重视写形的基本练习;②尝试或创新区别于书法的绘画材料和工具;③遵循物象的本体特点,寻求最有表现力的写意。

评分建议: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填空题

21.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2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3.

恐年岁之不吾与

24.

君子不齿

25.

便引诗情到碧霄

26.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27.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书面表达

29.

解析

单选题

1.

脍炙人口:

比喻好的诗文和事物人们都很称赞;耳熟能详:

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奇特:

跟寻常的不一样;怪异:

奇异。

寄托:

把理想、希望、情感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孕育:

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2.

A项,“扩大”与“程度”搭配不当;B项,句式杂糅;D项,“导致”前缺主语

3.

A、舍下犹舍间。

谦称自己家的客气话:

舍下简陋得很。

候教,敬候指教。

请柬上常用的套语。

B、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

D、惠存,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

4.

A.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花弄影”运用了比拟的修辞。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对句运用了比拟。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对愁眠”的主体是诗人,而非“渔火”,因此不是比拟。

D.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新春偷归”运用了比拟。

5.

驴子想发出动听的声音,这是好的,但他不会变通,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只知道简单机械地模仿,结局自然不好,不仅不能发出悦耳的声音,甚至连命都没有了。

因此可以提炼出如下观点:

要理性分析自身条件;选择对象要恰当;要学会变通不可机械呆板。

简答题

6.

A敏:

勤勉、努力。

7.

B代词。

其他三项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8.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9.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10.

答案点为“则平甫之求于内,亦奚憾乎!

古今作者,或能文不必工于诗,或长于诗不必有文,平甫独兼得之。

11.

结合诗句内容原因的概括不难①逢友离别;②漂泊久长;③报国无门;④无家可归等。

意思接近都可。

12.

对某句赏析,要从诗句的意象、手法、情感主题、与上下句联系来解答。

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3分;其他如从“画面感强”“境界阔大”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只贴标签,不作简析,酌情扣分。

13.

“梦魂空系潇湘岸”句抒发了对朝廷忠心却难以报国的悲愤;“烟水茫茫芦苇花”句表达了对前途渺茫的迷惘之情。

14.

赏析时表现手法、内容,各2分,意思对即可。

15.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

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16.

题目问文章第⑤段中,达古的雪山有哪些特点,必须回到本段中,对所写内容进行概括,用四字短语写出最好,例①神秘莫测②纯洁神圣③雄伟壮观④富有力量。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7.

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

必须有理有据。

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我们不要为思维创新而创新。

18.

第二段的层次,首先要准确划分,在此基础上进行层意的概括。

首先指出中国画的毛病;接着举例论述;最后得出观点。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9.

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

20.

题目问作者提出了哪些可以“给予中国绘画一个光辉的前途”的具体办法。

必须找到相应的信息区间,然后进行准确的概括。

①重视写形;②绘画材料和工具的创新;③遵循物象的本体特点,寻求最有表现力的写意。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填空题

21.

学习中,不仅要熟记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够警句,还要熟记课外人们喜闻乐见的名句,要注意收集古典诗歌、散文中的名句、成语、近代史上仁人志士的名言。

22.

学习中,不仅要熟记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够警句,还要熟记课外人们喜闻乐见的名句,要注意收集古典诗歌、散文中的名句、成语、近代史上仁人志士的名言。

23.

学习中,不仅要熟记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够警句,还要熟记课外人们喜闻乐见的名句,要注意收集古典诗歌、散文中的名句、成语、近代史上仁人志士的名言。

24.

学习中,不仅要熟记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够警句,还要熟记课外人们喜闻乐见的名句,要注意收集古典诗歌、散文中的名句、成语、近代史上仁人志士的名言。

25.

学习中,不仅要熟记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够警句,还要熟记课外人们喜闻乐见的名句,要注意收集古典诗歌、散文中的名句、成语、近代史上仁人志士的名言。

26.

学习中,不仅要熟记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够警句,还要熟记课外人们喜闻乐见的名句,要注意收集古典诗歌、散文中的名句、成语、近代史上仁人志士的名言。

27.

学习中,不仅要熟记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够警句,还要熟记课外人们喜闻乐见的名句,要注意收集古典诗歌、散文中的名句、成语、近代史上仁人志士的名言。

28.

学习中,不仅要熟记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够警句,还要熟记课外人们喜闻乐见的名句,要注意收集古典诗歌、散文中的名句、成语、近代史上仁人志士的名言。

书面表达

29.

这则材料的第一关键词是“仰望”,“仰望”意为“敬仰而有所期望”《现代汉语词典》〉。

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或优势时,习惯于总喜欢仰望别人,促使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人生理想,如见贤思齐,从这一点上可以说“仰望别人”是一种好习惯。

但如果只是一味仰望别人,却看不到自身的优点,那么这种“仰望”就失去价值,如此仰望只能使人矮化自己,失去自信。

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我们只顾仰望别人,其实自己也是别人仰望的对象,这当中暗含了“自信”的问题。

如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有人仰销西方的行由民主,大势鞭挞、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殊不知西方人却在深入研宄中国儒道文化,更好地实现“天人合一”,因此,只仰望别人是虚无主义,只夜郎自大是闭关主义。

正确的做法是“仰望别人”,向别人学习先进的思想、技术,同时又充满自信,将两者有机结合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繁荣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承辉煌……

再从材料内容上看,应分清两句话的主次关系,前句“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只是引子,从“习惯”这个词来看,这句话也带有否定的意味,而后句“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才是材料内涵的重点,旨在告诉人们不要只是仰望别人,自己也会被别人仰望,要有一定的自信心,所以本材料“仰望”只是表面的,而实则隐含的中心是“相信自己”,这也是这则材料的审题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

以上内容由厚学网整理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