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五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1458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八年级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八年级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八年级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八年级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第五单元教案.docx

《八年级第五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第五单元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第五单元教案.docx

八年级第五单元教案

21、《错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学习辩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法。

2、理解文章中心,启示人们要把握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2、语言鲜明、生动、含蓄。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谈在生活中自己错过的一些事以及自己是如何对待的,引入课文中作者的观点。

作者简介刘心武(1942- ),当代作家。

笔名刘浏、赵壮汉等。

四川成都人。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钟鼓楼》、《风过耳》、《四牌楼》等,还出版8卷本《刘心武文集》。

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明确:

全文共15段组成,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问题,摆出事实:

大小错过真不少。

第二部分(第3~6段),分析问题,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第三部分(第7~13段),解决问题,具体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

第四部分(第14~15段),总结全文,强调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到达终点站。

三、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

提出问题部分,作者摆出哪些事实?

明确:

第1段,用对话的口吻,说过去一年,又错过许多。

第2段,用一个长句举例说明"错过"的事真不少。

所举事例,一为购物,二为跳槽,是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所以具有典型性。

四、学习第二部分

思考:

作者如何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

明确:

第3段是一个疑问句,第4段是个反问句,在文中紧相连用,后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了前面的困惑和不解,否定了一般人内心存在的没有"错过"的希望,语意明确肯定。

第5段是正面回答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问题。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得失本是"人生常态",人有"错过",不值得大惊小怪。

第6段,是对第二部分的小结,"没错过"与"错过"是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的见证人,有了它们,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作者在这里用"存活"而不用"生活",存活是生存的意思,多指生命受到威胁后生存下来。

第6段不仅小结第二部分,又引出第三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小结

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犹豫、斑斓、颟顸、渊薮、情愫、侥幸、惆怅

二、学习第三部分

思考:

作者是从几个层次来具体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一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7~8段):

"意识到错过"与"没有意识到错过"正反对比,强调突出"意识到错过"的意义。

第二层(第9~11段):

具体阐述如何正确对待"错过"。

第9段分析如何正确对待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第10段分析如何对待机不再来的"错过"。

这两段也形成了正反对比,强调对不同的"错过",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

第11段,用设问句开头;用两个"立刻"强调速度要快;批评那种意识和行动迟缓的现象。

第三层(第12~13段):

对错过要习惯它、品味它。

这一层是对第三部分的小结。

三、学习第四部分

思考:

课文第14~15段,运用通俗的比喻讲出了令人深思的道理,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4段,把人生比作"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

这段话的意思是:

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第15段,作者把那些"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

作者在赞扬"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四、探究活动

1、文章中说:

"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

""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

试结合阅读课文并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不求统一答案。

明确:

1、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过错;错过自有意义,人"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

""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产生"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

所以必须"品味"过错。

2、从文章来看,"错过"可以转化为"掌握",也可能几近于"过错"。

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有没有"错过"转化为"掌握"的情况,你从中悟到了什么?

试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讨论、交流。

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五、小结

这是一篇文艺性议论文,即杂文。

文章辩证地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

我们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22、《散步》教案

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 过程和方法: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

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

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

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①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

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

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

(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

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感知课文内容 

① 检查生字词。

 

② 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或仿读)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 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

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

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

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

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三、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

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

本段中告诉了我们: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

(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

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

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

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

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过渡)设想一下:

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

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

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

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

“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

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

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布置作业

探究练习:

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复述课文

二、重点研读,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

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

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

(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 

三、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

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

“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

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

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

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

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

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

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

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

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四、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

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

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五、作业。

课后练习

 

23、《送东阳马升序》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①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②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难点:

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赠序,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

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诵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查释、翻译、理解,互助学习,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布置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读准文中字词,了解大意。

一、故事导入

教师讲一则古人悬梁刺股刻苦勤奋学习的故事导入。

其实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勤奋读书的人和事,你还知道哪些呢?

引导学生从记忆中搜索相关故事

(王羲之刻苦勤奋的故事;囊萤映雪;成门立雪;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这样一个勤奋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个善于劝学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学生交流作者作品相关资料

教师适当补充:

1、介绍作者:

(投影出示)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指导朗读。

(1)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嗜     逾     叩     叱咄     俟     

负筐    皲     媵     烨      廪稍稍

馁     谒     撰写    贽

(2)注意停顿

如:

余/因得/遍观群书。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是/可谓善学者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

卒/获有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

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为标准。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听完后指正、评价,教师作适当补充。

4、学生集体朗读全文。

5、请一名同学上台叙述课文大意。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抽背课文。

二、再读课文,互助学习,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四人小组齐读第一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走:

跑,引申为“赶快”。

趋:

快步走,奔赴。

质:

询问。

曳履:

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

汤:

热水

再:

两次

食(sì):

同“饲”,给饭吃。

被(pī):

通“披”,穿着。

腰:

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挂着。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

不知从何处。

这里指没有办法。

致:

取得。

这里指买到。

以,连词,可译为“来”。

家境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看。

②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全句译作:

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

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日:

每天。

廪稍之供:

国家供给的粮食。

裘:

皮衣。

葛:

夏布衣服。

遗(wèi)):

赠送,这里是接济的意思。

馁:

饥饿。

诸:

兼词,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并兼有这两面三刀个词的意义。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全句译作:

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三、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四、布置作业

1、阅读全文,熟读成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三课时

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称:

称道,赞扬

谒:

拜访

撰:

贽:

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见面礼。

夷:

平和、和悦。

①生以乡人子谒余。

生,年青人。

文中指马生,即马君则。

乡人子,同乡人的子女(晚辈)。

以,凭借。

全句译作:

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

②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第一个“其”,代“他”(马生),第二个“其”代“他的”(马生的)。

故,特意。

全句译作:

马生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时,我特意讲述自己过去求学的艰苦来告诉他。

二、品读课文,研读探究。

1、请学生朗读全文,要求读得琅琅上口。

2、小组合作,研读探究(突出重点)

出示问题:

①作者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

(请引用原文回答)

②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样?

③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

(请用课文有的原话回答)

3、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思考讨论,指名回答,后教师点评并作适当补充。

(完成板书)

三、朗读体验,能力训练

1、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明确:

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

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3、练习背诵

在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分段背诵,化长为短,化难为易。

四、诵读课文,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1、诵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描写和议论部分。

2、学生边读边议,读读议议,这样写作的好处。

3、教师补充(适当提示)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

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

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

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五、拓展延伸

1、联想学习:

像这样“劝学”的文章,你还可以说出哪些?

(《为学》,《孙权劝学》)

2、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举出一些学习“勤奋”、“专心”的名言警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有关“勤奋”、“专心”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昔日作者今日太学生

衣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縕袍敝衣  廪稍之供、葛裘之遗

住宿:

行深山巨谷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从师:

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未有问而不告

书籍: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表现手法:

      对       比

          结论:

       专心   勤奋

 

第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

“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

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