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桥监控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1432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3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大桥监控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5大桥监控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5大桥监控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5大桥监控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5大桥监控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大桥监控方案.docx

《5大桥监控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大桥监控方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大桥监控方案.docx

5大桥监控方案

 

***市***延伸段***段

***大桥施工监控

 

实施方案

***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大桥施工监控项目组

2013年7月

***市***延伸段***段

***大桥施工监控

实施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桥梁施工监控项目组

2013年7月

一、工程概况

***大桥位于***市***延伸段,南接***,北连***-立交(预留)。

桥梁上跨***。

左福桥起点桩号K8+964.00,终点桩号K9+295.351,桥梁全长333.04m,(桥梁中心线长度);右幅桥起点桩号K8+964.00,终点桩号K9+328.993,全长363.04m(桥梁中心线长度)。

左、右幅桥主桥采用72+120+72m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左、右幅桥引桥分别为2x30m、3x30m等高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

1.1桥梁上部结构

***大桥全桥为双幅桥,桥面最大纵坡3.59%,主桥约半联位于直线上,另外半联及引桥位于半径分别为1009m(左幅)、991m(右幅)的圆曲线线上。

支座均水平放置,桥面纵坡的影响在梁底作楔块处理。

桥面车行道设1.5%的横坡,人行道横坡2%,引桥及主桥均无超高。

主桥箱梁纵桥向划分为14个对称节段,边跨主梁现浇段10.34m,梁段数及梁段长度从部至跨中分别为12m(0号段),3x3.0m、4x3.5m、3x4.0m、4x4.5m,3m(含合拢段),累计总长51m。

1.2桥梁下部结构

主墩为钢筋混凝土实心矩形墩,横桥向宽8m,顺桥向宽4m。

分联墩采用钢筋混凝土实心矩形墩,纵向宽度3m,横向宽度8m。

墩身四周设置半径20cm倒角。

引桥桥墩采用钢筋混凝土花瓶桥墩,纵向宽度1.6m,墩底横向宽度4.8m,墩顶横向宽度8.8m。

主墩墩承台厚4.5m,分联墩承台厚3.5m,引桥承台厚度2.5m.桥墩均为群桩基础。

主墩承台下布置3x3=9根桩,桩径2.0m;分联墩承台下布置2x2=4根桩,桩径2.0m;引桥承台下布置2根桩,桩径2m。

均采用群桩桥台,桩基直径2m.

二、施工监控依据、目的和目标

2.1施工监控依据

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

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5、设计文件及施工组织方案等相关文件。

2.2施工监控的目的

大跨径桥梁设计要求和实际施工是矛盾的统一体,由于结构是逐节段、长期施工形成的,如实际施工材料的力学参数及预应力损失等都会与设计有一定差异,节段立模、测量误差以及环境变化对结构变形的影响等因素在设计过程中是考虑不到的。

因此,为保证桥梁在成桥时的内力和线形状态可知且符合设计要求,针对不同桥型特点、不同的施工方案,通过现场实测、计算分析,使施工实际与设计的误差对结构的影响达到最小,使结构的线形符合设计,内力状态处于最优,确保桥梁在施工和营运阶段的安全和使用耐久性。

2.3施工监控目标

1)确定竣工状态的线形要求和关键构件或截面的内力或应力指标

桥梁设计线形是设计者在理想状态下,桥梁结构完成混凝土收缩、徐变后的设计线形,竣工状态时结构的收缩与徐变尚未完成,施工监控须根据施工具体实际情况(包括材料、工艺)计算分析结构的内力(应力)和变形,确定竣工状态的线形和关键构件或截面的内力或应力指标。

对于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在竣工运营一两年内,跨中部分将发生大幅度的下挠,这种变化是现有混凝土收缩徐变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将采用设置成桥预拱度的方法于以消除,具体设置多少因根据各大桥的实际情况,经多方协商而定。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主梁是大桥的关键部分,其各节段、各截面的应力状况首先应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由于设计院提供的设计文件一般没有内力、应力状况说明,因此设计规范要求是必须严格满足的内力、应力控制目标;而内力、应力分布应以设计院提供的补充资料为准或以同类桥梁的经验数据为参考。

2)确定合拢状态的线形要求和关键构件或截面的内力或应力指标

在确定了竣工状态的线形要求和关键构件或截面的内力或应力指标之后,通过计算分析二期恒载、体系转换等对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确定合拢状态的线形要求和关键构件或截面的内力或应力指标以及根据桥梁合拢时段,环境温度的可能变化情况,确定合拢段两端的最大允许高差。

三、施工监控的原则与技术路线

3.1施工监控原则

连续梁桥成桥线形符合设计要求及主梁应力在安全范围之内是连续梁桥施工监控的基本原则。

施工监控主要是通过对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控,实时调整、修正所有影响成桥目标实现的因素,保证桥梁施工过程安全和设计成桥状态目标的实现,确保成桥后结构受力和线形满足设计要求。

在连续梁桥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对主梁的标高、应力实施双项控制;主梁施工阶段以控制标高为主,兼顾结构应力控制以确保施工安全。

通过现场监测和监控计算等手段,对主梁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内力和位移状态进行有效地监测、分析、计算和预测,为施工单位提供施工监控信息,以保证整个结构在施工过程的安全并最终达到设计成桥状态。

(1)受力要求

主梁、墩的截面内力(或应力)反应了连续梁桥的主要受力内容。

控制这些截面的受力都在规范规定范围之内。

(2)线形要求

线形主要是指主梁的整体标高和局部平顺性要求。

成桥后(通常是长期变形稳定后)主梁的标高要满足上述两方面的设计标高要求。

(3)主梁平面位置要求。

主要是指节段主梁的实际桥轴线与理论桥轴线值的偏差应符合设计和公路工程质量评定等的要求。

(4)稳定性要求。

确保整个施工与成桥状态桥梁不会发生失稳。

(5)控制手段

对于主梁内力(或应力)的调整,通过严格控制预应力束张拉力实现;对于主梁线形的调整,通过调整立模标高实现,调整设计参数误差。

3.2施工监控技术路线

(1)施工监控理论计算

在大桥上部施工开始之前,采用MIDAS、GQJS软件及施工监控专用程序建立相应的大桥施工监控计算模型,进行计算机仿真施工阶段模拟,其中包括以施工顺序进行的前进分析和以施工逆顺序(成桥倒拆)进行的倒退分析,提出理想状态下的施工阶段控制参数。

由于悬臂浇筑连续梁桥施工过程环节较多,体系转换复杂,影响参数较多,如:

结构刚度、梁段的重量、预应力张拉力、施工荷载、混凝土的收缩徐变、温度和混凝土弹性模量等。

求施工监控参数的理论值时,都假定这些参数为理论值。

(2)设计参数识别

为了消除因设计参数取值的不确切所引起的设计与施工中实际的不一致性,在施工过程中要对这些参数进行识别。

通过典型施工状态下对状态变量(几何状态、应力状态、内力状态)实测值与理论值的比较,以及设计参数影响分析,识别出设计参数误差量。

对于重大的设计参数误差,提请设计方进行理论设计值的修改。

对于常规的参数误差,通过优化进行调整。

(3)设计参数预测

根据已施工梁段设计参数误差量,采用合适的预测方法(如灰色模型等)预测未来梁段的设计参数可能误差量。

(4)优化调整

施工监控主要以控制主梁标高为主,控制主梁应力为辅,优化调整也就以这两个因素建立控制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通过设计参数误差对桥梁变形和受力的影响分析,应用优化方法(如采用带权最小二乘法、线性规划法等),调整本梁段与未来梁段的立模标高,使成桥状态最大限度的接近理想设计成桥状态,并且保证施工过程中受力安全。

 

四、***大桥施工监控的主要工作内容

4.1理论计算

首先复核设计计算所确定的成桥状态和施工状态。

按照施工和设计所确定的施工工序,以及设计所提供的基本参数,对施工过程进行一次正装计算,得到各施工状态下的结构受力和变形等控制数据,与设计相互校对确认无误后作为连续梁桥施工监控的理论数据。

计算项目包括:

1)各施工状态下以及成桥状态下状态变量的理论数据;主梁标高、控制截面应力应变;

2)施工监控数据理论值:

立模标高;

3)施工阶段的稳定性计算:

最大双悬臂阶段和最大单悬臂阶段的稳定性计算分析;

4)连续梁桥成桥后的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5)运营阶段的移动荷载分析,确保大桥建成后处于安全的运营状态。

必要时还应该对大桥进行局部应力分析,确保大桥的安全性。

大桥的施工监控工作应该是在大桥施工过程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首先根据设计文件对大桥进行结构计算分析,验证大桥在常规荷载以及确定的施工方案情况下的结构安全性,以确保施工安全,同时为现场监测、危险预告提供预警控制值。

4.2自适应反馈控制分析

自适应反馈控制方法是目前桥梁工程施工监控中最好的方法,它运用了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系统辨识、参数估计、误差分析、最优预测等方法,我单位已在多座特大桥的施工监控中进行了成功的研究、应用。

以下简要阐述其在本大桥应用的主要步骤:

1)在取得结构各计算控制参数、施工方案的前提下,模拟大桥的施工过程进行前进分析、倒退分析以确定结构在理想状态下,各施工阶段箱梁的理论位移、内力、应力情况。

2)根据本桥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施工阶段(结构状态)进行结构控制计算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包括位移敏感性、内力敏感性和应力敏感性。

首先确定对于某特定施工状态的敏感性要求,然后根据此要求进行敏感性分析,区分该状态下的主要控制参数和次要控制参数。

3)在施工的每一阶段,考虑实际荷载状态(施工荷载、温度影响等等),重新进行计算分析,提出本施工阶段的控制参数值(主梁节段架设标高,主梁应力状态等等);并给出对应于不同温度状态的主梁架设标高,以指导施工。

4)对实际结构的状态参数测量值和计算值进行比较,在过滤掉误差影响后,对主要计算控制参数进行修正(参数识别),重新进行计算,根据控制目标对计算参数作适当修正,提出更接近实际的下一阶段控制参数,并修正对结构后期状态的预测。

4.3预拱度控制

在实施监控之前,必须作好三条箱梁理论线形的计算,即设计线形、目标线形和预拱度线形的计算。

设计线形由设计单位提供;目标线形则是在设计线形的基础上,计入活载和长期徐变的作用。

预拱度线形的计算要在施工图中施工阶段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把箱梁一个节段施工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即挂篮移动、浇注混凝土和张拉预应力。

箱梁各节段的实际立模标高按下式确定:

Hin立模=Hi设计+Hi预拱度+Hin累计位移+△Hi调整值+Hi挂篮

式中:

Hin立模—i节点在第n阶段的实际立模标高

Hi设计—i节点的设计标高,该值由设计院提供;

Hi预拱度—i节点的预拱度,本桥:

1/2活载+长期徐变。

在确定各跨跨中徐变值后,按正余弦曲线分布计算其余各点。

Hin累计位移—i节点按设计文件及施工组织方案中箱梁施工阶段计算的从n阶段至运营十年的累计位移。

△Hi调整值—根据挠度观测结果和悬臂梁下挠的趋势而确定的挠度调整值,由于弹模、自重和理论数值的差异以及温度的影响,造成实测值与理论值不符,要在以后阶段中予以调整。

Hi挂篮—挂篮弹性压缩变形。

按实测值并根据后续梁段的长度和重量变化进行修正。

上述公式中,Hi设计+Hi预拱度是目标曲线;Hi设计+Hi预拱度+Hin累计位移是预拱度曲线(理论曲线)。

根据预拱度的计算公式和挂篮试验可以提供悬浇施工时挂篮定位标高。

4.4合拢工序分析控制

通过大桥主梁悬臂施工过程中的控制计算分析和结构状态测量,确定中跨合拢的合理顶推力,提出合理的大桥合拢方案。

本项工作需业主、设计、监控、监理、施工单位等共同确定大桥的最终控制目标(合拢误差、线形、内力、应力状态等)。

4.5桥面铺装标高的确定

预应力混凝土材料的后期收缩徐变效应较大,现有各种计算理论对连续梁桥下挠的预测与实际工程的要求具有较大的偏差,因此只有根据以往的工程经验,给主梁各节段顶面设置一个成桥预拱度,以此来满足后期变形的要求。

成桥预拱度已包含在各节段的立模预抬值里,因此主梁合拢后的桥梁顶面高程已反映了成桥预拱度状态,但由于施工误差等因素,各节段表面线性可能不会十分光滑,因此,有必要对桥面铺装标高进行必要的拟合,拟合的原则是:

①保证容许的铺装层最小厚度;②保证桥面铺装的总重量(特别是跨中部分)没有太大的增加。

桥面附属如护栏的安装与桥面拟合的线形应基本一致。

4.6施工监测

施工过程的适时监测是施工监控赖以进行的基础,是施工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测试获得连续梁桥的施工阶段的内力、变形、温度等的实测值,是施工调整、确保施工安全的依据。

施工监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结构几何线形观测;

主墩垂直度监测;

主梁控制截面应力观测;④主梁温度观测。

(1)结构几何线形观测

几何线形观测为结构各状态理论值及实测值对比分析、对结构情况的把握、施工技术决策以及结构位移及内力(或应力)控制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

为保证施工阶段结构安全、施工放样的准确性及成桥线形符合设计要求,对各施工阶段的控制截面的变形进行准确的测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施工单位自身根据施工需要,要进行系统、准确的几何线形观测,因此本次施工监控主要立足于在施工测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与变形控制有关的内容(标高观测工作主要由施工单位完成),监控单位将对施工单位的测量结果进行抽查、分析,以保证几何线形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本桥结构几何线形监控水准点控制网络与施工采用水准点相同,便于相互间校核。

几何线形的观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主梁轴线偏移观测

主梁轴线偏移观测是为了保证施工时主梁轴线的顺直,观测时间为主梁各节段立模放样时。

具体测量方法与步骤同主梁标高的观测。

②主梁标高观测

主梁的标高观测是大桥施工监控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将反映主梁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竖向位移变化情况,为结构控制参数识别,后期施工状态预测及成桥线形控制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主梁施工监控存在主梁标高和应力控制等两个问题,也即是所谓的“双控问题”,最理想的情况是主梁标高和应力均控制在精度的范围之内,但是由于主梁超重、施工误差等其它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双控一般很难实现,为此,施工过程中采用“现实双控(以控制标高为主,兼顾应力),主梁标高和应力控制标准可以采用不同的控制原则,即主梁标高控制在精度范围之内,而主梁应力则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因此主梁标高观测拟采用如下要求进行:

[1]测点布置

在岸上设置永久性的水准点和主墩偏位测量点并加以保护,同时在0#块件中心位置设一参照水准点,以方便主梁的变形测量。

[2]测量次数

每施工一个悬臂节段一般要进行如下4个测次:

①块件浇筑前;

②块件浇筑后;

③预应力张拉前;

④预应力张拉后。

每施工6个节段后还需要进行一次全桥线形测量。

[3]主梁截面标高观测控制点

施工单位在进行立模标高放样时,每个主梁标高观测截面横断面应采用7点控制(桥面上5个控制点和底模上2个控制点),以确保放样的精度误差达到控制要求。

在浇注完混凝土后由于***大桥的桥面较宽,每个主梁标高观测截面横断面采用5点控制,在每个主梁标高观测截面箱梁顶部埋设5个钢筋桩,并在主梁0#块位置设置水准点,且要求该水准点应在每隔半个月校核一次,保证主梁标高满足观测精度。

主梁标高观测断面测点布置见图4.1。

图4.1.主梁截面标高测量测点横向布置示意图

[4]测量时机的选择

设计时所提供的每个施工节段的相应桥面标高和其它变形值一般是基于某种标准气温下的设计值,而大型连续梁桥往往跨季节、跨昼夜施工,温度变化特别是日照温差的变化对于连续梁桥结构的变形影响是复杂的,将温差变化所引起的结构从实测变形值中分离出来是相当复杂的,因此尽量选择温度变化小的时机进行测量,力求温度、日照对施工监控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

为此***大桥的测量时机选择在清晨气温相对稳定时测量。

(2)主梁控制截面应力监测

应力监测是结构安全控制的一个必须手段,从施工安全预警的角度来看,它是施工监控的必须工作。

应力观测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主梁线形不得超过控制指标的前提下保证主梁结构的绝对安全,意义十分重大。

1截面应力监测内容和手段

连续梁桥施工监控的截面应力观测主要包括施工状态和成桥状态下主梁的应力观测。

观测主要内容是主梁部分结构外缘由压弯引起的法向应力。

应变测试可通过预先埋设在结构中的传感器并配合相应的测试仪表进行测试,常用的应变传感器有电阻式、钢弦式、及光纤式传感器,后两种可以测试结构内的绝对应变,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类型的桥梁,根据我院多年的施工监控经验,采用埋入式钢弦式应变传感器较为有效。

2应力监测截面的布置

[1]控制截面的选取原则:

主要是根据施工仿真分析选取施工过程中和成桥后主梁的最大正负弯矩截面、截面变化处,力求两岸的控制截面对称布置,以增加观测结果的可比性,便于分析;另外在悬臂施工时为了及时控制墩顶偏位或者不平衡施工荷载对主梁的不利影响,在墩底和墩顶各选择一个应力控制截面。

截面的选取应避开有应力集中的地方,如预应力锚固点等。

[2]应力监测截面的布置原则:

由于应力测量一般是针对截面法向应力进行的,因此对于主梁均将测点布置在靠近控制截面上下缘,方向与截面法向一致。

本桥应力监测截面布置见图4.2和4.3所示。

墩身应力测试断面如图4.4所示:

图4.2.***大桥应力监测立面布置示意图

图4.3.***大桥应力监测断面布置示意图

图4.4.***大桥墩身应力监测断面布置示意图

***大桥单幅桥主梁上布置7个应力观测断面,主墩上2个应力测试断面,每个截面上布置4支应力传感器,全桥共计应力传感器88支。

③应力监测时机的选择

应力监测时间在各施工阶段前后进行,但对于重要施工阶段应进行实时监测。

(3)梁体温度观测

温度影响是施工监控中较难掌握的因素,这主要是因为温度始终变化无常,而且在同一时刻,结构各部分也存在温差。

所以,在结构计算中一般不把温度影响作为单独工况,而是将温度影响单独列出,作为修正。

温度测量也比较困难,一般情况下,只能测气温,而气温和结构温度是有很大差别的。

温度影响产生桥梁挠度变化有二种情况:

均匀温差、桥面上下温差。

温度变化虽然随时存在,但其对施工监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立模时,选择早晨进行立模比较合适。

温度影响变化无常,每座桥都有各自特点,所以施工监控前必须加强观测,及时掌握规律,尽可能排除温度影响。

由于不均匀温度荷载将引起主梁的弯曲及主梁的内力改变。

因此,应对大桥各相关部分进行构件及环境温度观测,在分析计算中充分考虑不均匀温度荷载对施工中大桥结构安全的影响,保证施工顺利完成。

施工过程中将主要进行以下各项温度观测:

主梁截面温度分布测量的目的是为了梁体的温度场情况,测量元件采用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

考虑到结构的对称性,本着既满足需要又经济的原则,本桥主梁温度监测截面布置如图4.5和4.6所示。

图4.5.***大桥温度监测立面布置示意图

图4.6.***大桥主梁温度测量截面布置图

***大桥选取主梁单幅桥半跨范围内的三等分处作为温度观测截面,每个截面上布置12只温度传感器,共计温度传感器36个。

(4)施工监控的布线及埋设原则

由于连续梁桥悬臂浇筑的施工周期较长,施工现场条件相对较恶劣,所以要求测试仪器的布线与埋设要充分考虑施工期间可能造成传感器破坏的因素,提前做好防护措施,避免破坏的发生,妨碍后期的监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①传感器与测试仪器的导线要从塑料管或钢管中导出,且要由一个断面集中后从一个洞引出,避免单根导线抗拉不足容易断裂;

②导线外露部分不能暴露于桥面,应从主梁顶板或侧面板上走线,避免被压断;

③测试仪器放在安全的位置并用铁箱或木箱保护起来;

④在测量仪器埋置处做好明确标记,以引起施工人员的注意,避免施工过程中遭到破坏。

(5)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监测

由于***大桥主桥左右幅共4个大体积承台,主桥墩承台几何尺寸均为长×宽×高=16m×9.1m×4.5m,单个承台混凝土数量为655.2.m3,因此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若对混凝土的水化热不采取疏导措施,那么承台很容易产生温度裂缝,从而严重影响到结构安全和结构的耐久性。

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取决与它本身贮存的热能。

在一般情况下,浇筑后混凝土的温度与外界环境有温差存在,新浇筑混凝土与周围环境之间产生热能交换,混凝土内部温度是入模温度、水泥水化热引起的绝对温度与混凝土浇筑后的散热温度三者的叠加,其变化规律是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

根据以往的工程经验,可采取以下温控措施。

根据承台的对称性,选择承台的四分之一进行温度场的测定。

混凝土水化热拟采用一线温度传感器DS1820S进行温度监测。

1)测点布置

1)测点布置

根据承台的对称性,选择承台的四分之一进行温度场的测定。

平面布置如图4.7所示,埋入承台中的温度测量元件共分5层,每层12个测点,分布如图4.8和4.9所示,承台中共埋入60个温度元件。

图4.7主墩承台温度传感器布置图

图4.8温度测量元件在承台正立面中分层布置示意图

图4.9温度测量元件在承台侧立面中分层布置示意图

2)注意事项

注意各测点得编号、标记;

测点得数量:

12×5=60个传感器,导线必须顺着钢筋走,用钢丝绑扎,线长不够时,采用普通竖包线接头,结头用绝缘胶带缠好。

3)温度监测目标

温度监控的目标是使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场变化按照预计的方向发展,防止温度裂缝的产生或把裂缝控制在某个界限内。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降低核心混凝土的最高温度和最高温升;

(2)、降低内外温差,并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使混凝土内温度分布尽量均匀;

(3)、控制上下层温差,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层间裂缝;

(4)、控制混凝土降温速率,以防出现冷击。

温度控制具体目标参照设计文件及相关施工规范的规定。

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值:

控制在25℃以内;

混凝土降温速率控制值:

不大于1.5℃/d;

出水口流量控制值:

最好能保证在30L/min;

混凝土入模温度:

不大于20℃。

4)施工过程的检查

针对具体工序做现场检查,诸如:

是否对砂、石料场及现场周围做洒水降温处理;分层、分块浇筑方案是否严格落实;冷却水管在使用前是否进行压水试验,防止管道漏水、阻水;混凝土浇筑到各层冷却水管标高后是否开始通水,通水时间、流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是否严格控制进出水温度,并在保证冷却水管进水温度与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之差≤25℃条件下,尽量使进水温度最低;待通水冷却全部结束后,是否采用同标号水泥浆或砂浆封堵冷却水管等。

在具体实施时,监控单位的技术人员要对上述工作一一进行了落实,写入监控的工作日志。

5)温度实时监测

对于承台浇筑的监测时间一般为从混凝土开始浇筑至混凝土浇筑完成后15天。

在此期间根据混凝土的温度观测值将采取不同的测量频率。

大部分水化热是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前3天释放,故浇筑完成后的前3天将采取高密度监测,每2个小时进行一次温度采集;待混凝土温升升到最大值后,将监测周期增大到每4小时进行一次温度采集;等温度下降均匀后,可将监测周期进而增大到每12小时进行一次温度采集。

采集的温度数据主要包括:

进、出水口的温度;混凝土内部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大气温度;混凝土表面的温度。

对温度采集的要求,要求监控的技术人员对监测周期内的天气情况进行记录,对采集到的数据应及时处理,如遇到温度异常,应及时与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联系,采取有效措施,这包括调整进水的流量和通水时间、养生时准备保温覆盖物、对进水的温度能加以控制(应考虑配置加温设施)等。

6)整理并分析监测结果

根据温度监测结果,绘制测点实时温度曲线,以检验温控措施是否有效、合理,并得出混凝土内部温度场的分布规律。

以及实测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待全部温度监控工作完成后,撰写温度监控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