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导学案19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1426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1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导学案19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导学案19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导学案19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导学案19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导学案19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导学案19课.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导学案19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导学案19课.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导学案19课.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导学案19课

1、《草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会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阅读,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活动方案】

活动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借助课文中的注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一碧千里”“勾勒”“渲染”“翠色欲流”“境界”等词语。

3、我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讲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活动二:

再读课文,感受草原风光美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无边的()迂回的()

静寂的()()的空气

()绿毯()的歌声

2、这篇文章按照顺序,通过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写了草原美,赞美了草原人民的美。

【检测反馈】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无边的()迂回的()静寂的() 

()的空气()绿()的歌声

自主预习

1、你见过草原吗?

请谈谈你对草原的了解。

2、我一起跟着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走进草原,感受草原。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借助课文中的注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一碧千里”“勾勒”“渲染”“翠色欲流”“境界”等词语。

3、再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读好长句。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草原”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课文,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

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句子感悟: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重点指导)“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

“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晴朗)。

”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

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

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

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既。

又。

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2、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展开想象,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活动方案】

活动一:

走进草原,欣赏风光美。

1、1、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草原的总体印象:

空气(        )、天空(      )、草原(       )。

2、我能用红色笔画出最喜欢的句子,用蓝笔批注自己的感受。

3、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这么美的?

我要找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4、这些句子写得这么美,我要多读几遍,把它们背诵下来。

活动二:

走近蒙古族,体验人情美。

草原的美景令人向往,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是令人难忘。

从      、激情相见、

        、       、深情话别,这些方面,我能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批注自己的感受)

活动三、默读全文,升华情感。

1、1、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2、面对这景美、人更美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夕阳西下,就要分别。

2、如果此时你就是蒙古族同胞,你想说:

“            

                         。

【检测反馈】

1、选择你读得最棒的一个片段或者一个句子展示给大家听。

2、试着背诵第1、2自然段。

一、走进草原,欣赏风光美。

1、1、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草原的总体印象:

空气()、天空()、草原()。

2、我能用红色笔画出最喜欢的句子,用蓝笔批注自己的感受。

3、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这么美的?

我要找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4、这些句子写得这么美,我要多读几遍,把它们背诵下来。

二、走近蒙古族,体验人情美。

草原的美景令人向往,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是令人难忘。

从      、激情相见、

        、       、深情话别,这些方面,我能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批注自己的感受)

三、默读全文,升华情感。

1、1、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2、面对这景美、人更美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夕阳西下,就要分别。

3、如果此时你就是蒙古族同胞,你想说:

“            

                           。

如果你是汉族兄弟,你想说:

“      

          

四、课堂检测

2、《丁香结》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

会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6个词语。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活动方案】

活动一:

初读课文,初识丁香。

1、交流课前收集的《丁香结》的有关资料。

2、读读课题,你还想了解《丁香结》的哪些知识。

活动二:

字词过关。

1、生字读音。

①参差芭蕉衣襟妩媚

②“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一个读bo,当“迫近、靠近”讲,组词是日薄西山;还有的当“轻微、少”、“不强壮”、“不厚道”、“看不起”等意思,组词是“广种薄收”、“单薄”、“轻薄”、“厚古薄今”等;一个读bo,组词是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还有一个读音是bao,表示感情冷淡、不浓、不肥沃等意思。

2、易混淆的字。

“幽”是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

“案”是结构,上面是“安”,下面是“木”。

“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薄饼”,“簿”组词是练习簿。

“糊”:

左右结构,与“米”有关,形容非常黏稠、混沌不清的状态。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参差”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妩媚”的意思是:

姿态美好可爱。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愁怨”的意思是:

忧愁怨恨。

③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点缀”的近义词有:

装点、装饰、装扮活动三、走进“丝绸之路”

1.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检测反馈】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

(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这花中的含义。

2.师板书课题2.丁香结

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①参差(cēncī)芭蕉(bā)衣襟(jīn)妩媚(wǔ)

②“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一个读bo,当“迫近、靠近”讲,组词是日薄西山;还有的当“轻微、少”、“不强壮”、“不厚道”、“看不起”等意思,组词是“广种薄收”、“单薄”、“轻薄”、“厚古薄今”等;一个读bo,组词是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还有一个读音是bao,表示感情冷淡、不浓、不肥沃等意思。

课文中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

“案”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安”,下面是“木”。

“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薄饼”,“簿”组词是练习簿。

“糊”:

左右结构,与“米”有关,形容非常黏稠、混沌不清的状态。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

是指不齐;早晚相差。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妩媚”的意思是:

姿态美好可爱。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愁怨”的意思是:

忧愁怨恨。

③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点缀”的近义词有:

装点、装饰、装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形状、颜色等描写了丁香花。

(主体是写丁香花的外形)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以及由丁香结谈感受。

(主体是写丁香花的感悟)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丁香的形态、香味以及颜色都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回忆,接着从诗句入手,由微雨引发丁香“结”,从而感悟生命总有“结”,需要有豁达的胸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感悟与体会。

2.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活动方案】

活动一:

回顾旧知。

1、再读词语。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吗?

 

活动二:

赏花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花美的语句,并发挥想象,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交流学生的想象和感受。

活动三、悟花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丁香花成为“丁香结”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2.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由古诗句展开想象,想一想古诗中“丁香结”常常表达什么?

【检测反馈】

出示古诗句,读一读,谈一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吗?

学生总结,老师概括:

二、学习“赏花”,发挥想象,体会花的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花美的语句,并发挥想象,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

丁香花像什么呢?

给你什么感觉呢?

你喜欢哪个字,或者词语呢?

②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交流学生的想象和感受。

生:

“星星般”写出丁香花的小、可爱,就如同星星一般顽皮,真惹人喜爱!

生:

“窥”这个字太生动传神了,写出了丁

香花的的活泼可爱,也说明了丁香花的小,不大引人注意,总而言之,是充满活力的!

生:

“缀满”说明了丁香花的数量多,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让人看了以后感到一种振奋!

老师相机出示语句。

(3)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①“月光下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请发挥想象。

②“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又是一种怎样的香呢?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谈谈你的理解。

(4)学生

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生:

丁香花有白有紫,总是朦朦胧胧的,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

在这仙境中,怎能不让人展开神奇般的想象呢?

想到了嫦娥与玉兔,想到了蓬莱岛……

生:

说丁香花的香啊,真的很神奇!

不是桂花香的那般浓烈,又不是迎春花的那般单薄,它香得比较特别,只要用鼻子一嗅,那香味就飘出来了。

更别具一格的是,香味中还伴有甜甜的感觉,真美!

(5)出示句子: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①感情朗读,在读中想象画面,感受丁香花的独特韵味。

②“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6)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谈一谈。

生:

表面写出来丁香花的多,实际上在讴歌丁香花的生命力很旺盛,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花,让人越看越精神振奋!

生:

作者发自内心的喜欢丁香花,因为

花儿给了她灵感,给了她创作的激情和希望,所有作者在丁香花中构思自己的文学梦。

2.总结课文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丁香花呢?

梳理关键词:

形态颜色香味感受

三、理解“悟花”,发挥想象,感悟主题内涵。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丁香花成为“丁香结”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1)发挥想象,找出原因。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谈谈这样写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地写出丁香花的花苞之样子,自然过渡到写“丁香结”,与上下文浑然一体。

2.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由古诗句展开想象,想一想古诗中“丁香结”常常表达什么?

(1)学生阅读古诗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2)由古诗句展开想象,谈谈理解。

生:

作者先写芭蕉不明白丁香花的心思,接下来通过一幅画面告诉人们答案:

“丁香空结雨中愁”!

这画面中有雨,有多愁善感的雨,这不就写出丁香花的怨愁与理不断的思绪吗?

(3)明白作者将丁香花与细雨迷蒙连在一起写的妙处。

通过写丁香花,通过写细雨迷蒙的画面,说明丁香花有许许多多的愁怨,许许多多理不清的忧愁。

作者仅仅在写丁香花吗?

不,是借花抒情,借丁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怨,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忧愁。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作者不仅仅借花抒情,而且借花喻理,在丁香花

里,作者又有什么生活感悟呢?

请找出来读一读。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1)自由朗读,轻声说一说你的理解。

(2)交流:

阅读这一段话,你获得了哪些生活感悟呢?

生:

人生就在愁怨中,不要因为愁,忘却了生活的味道,可以这样说:

没有了愁怨,生活本身就不完美!

生:

人生中离不开怨愁,但不能一味地怨愁,

只要我们找到生活的快乐,就会打开心结,让自己快乐起来。

怎样才能打开人生中的心结呢?

就是要有豁达胸怀!

生:

我觉得人生中的愁怨固然有,但这只是生活里的一个小插曲!

只要我们有梦想,一切小小的结终将会打开的,因此不要忧愁!

4.出示古诗句,读一读,谈一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

 

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

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活动方案】

活动一:

自学交流。

1、汇报收集孟浩然的诗《春晓》。

搜集一首与孟浩然有关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它是一首送别诗。

2、说说你对孟浩然的了解

活动二:

释诗义

1、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2、结合注释你理解了哪些词意?

3、还有哪些不明白的与同桌交流?

4、能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吗?

 

活动三:

悟诗情

1、自由轻声读诗,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时是什么心情?

2、他有哪些愁绪?

为什么愁呢?

3、诗人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他的愁绪的?

【检测反馈】

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一、导入

1、汇报收集孟浩然的诗《春晓》。

搜集一首与孟浩然有关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它是一首送别诗。

2、说说你对孟浩然的了解。

师补充(课件)

二、字词汇报

宿:

住,过夜,夜里睡觉。

多音字(句子练习:

暑假我们去野营,夜宿在河边,整宿都可以看到天上的星宿)。

区别字:

渚:

江中小块陆地。

区别字:

诸位堵住

暮:

傍晚,太阳落的时候。

区别字:

幕布爱慕盗墓

泊:

多音字(句子练习:

湖泊的边上停泊着一艘破旧的木船。

三、读诗文。

指生读,注意字音,节奏。

四、解诗题

五、释诗义

出示自学提示:

1、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2、结合注释你理解了哪些词意?

3、还有哪些不明白的与同桌交流?

4、能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吗?

六、悟诗情

1、自由轻声读诗,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时是什么心情?

(愁)

2、他有哪些愁绪?

为什么愁呢?

3、诗人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他的愁绪的?

(借景抒情)他借哪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呢?

(烟雾朦胧的小洲、安静的旷野、远处的天空、清澈的江水、空中的明月、江中的月影)出示画面

4、想象,假如你就是诗人孟浩然,晚上在空旷的江中,看到空旷的原野,看到孤船小洲,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孤寂与忧愁)

5、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愁绪呢?

默读古诗,细细的品味。

一是诗人身在旅途,远离家乡,所以自然有一种乡愁。

二是日暮时分,倦鸟归巢,更增添了诗人思乡的愁绪。

三是野旷造成天远的感觉,使人感到乡关万里,归程辽远;又因为野旷,万籁俱寂,更使诗人觉得旅途孤寂凄凉。

四是由于江水清澈,越发感觉明月近人,见明月而更加思念故乡。

6、结合诗的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忧愁之情。

七、指导朗读。

想象画面(充满哀愁的语气,读出诗人孤寂伤感的心情)。

板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活动方案】

活动一、了解作者、探寻背景

1、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苏轼。

2、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3、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活动二、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活动三、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1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3、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会古诗意境,升华情感。

 

【检测反馈】

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

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

⑴指名读,齐读;⑵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时间、地点、事件)⑶题意:

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

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评读。

⑶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自由畅谈)(出示读诗建议:

①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③注意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

④诗的韵脚为开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

<教师对平声、仄声及开口呼作适当讲析>)【出示节奏】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

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

“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

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

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怎样?

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

水怎样?

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

<出示注释>

馈:

⑴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

【理解“翻墨”“跳珠”,强调“遮”字书写注意事项。

[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

(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

(黑云压城城欲摧……)]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

(出示: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

<学生说后超链接出示: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

“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⑵出示后两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四、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⑴听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赞赏之情)

⑵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①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②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为瞬间变化);③动态多(翻、遮、入、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

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句句写景,句句抒情。

五、升华诗中蕴含的情感

1、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会古诗意境,升华情感。

2、出示、齐读:

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2、配乐齐读古诗。

六、拓展延伸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这让你想起那句俗语?

(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还真不假,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转眼就下起大雨来了。

)还让你想起那些表示变化快的成语?

(变化多端变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