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虚词连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1404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虚词连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虚词连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虚词连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虚词连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虚词连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虚词连词.docx

《古代汉语虚词连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虚词连词.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虚词连词.docx

古代汉语虚词连词

古代汉语虚词连词

定义: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帮助表示所连各语言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

特点:

副词、介词、助词

分类:

可分为联合和偏正两大类。

联合关系可细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等;偏正关系可细分为转折、让步、假设、条件、因果等。

组成: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

“与、及、而、则、且、况、但、抑、虽、然、苟、倘、令、第令、藉使、之”等。

 

并列连词有:

“与、及(暨)、而、以、且、且……且、既……且”等,可译为“和、又、同、并且、边……边、又……又”等。

它们所连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语言单位是平等的、不分主次的,可以互换位置而句义不变。

蜩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游》)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蟹六跪而二螯

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

连接名词和形容词

承接连词有:

“斯、而、遂、乃、即、因、则、于是、然后”等,可译为“就、便、于是”等。

它们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表示动作行为是先后(在时间上)相承、连续发生的。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滕文公下》)

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史记·项羽本纪》

拔剑切而啖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相如因跪请秦王

连接动词

递进连词有:

“而、且、况、犹、何况、而况、况于、尚……况……、非惟……亦……、非独……亦……”等,可译为“并且、何况、不仅……还……、尚且……何况……”等。

它们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在语势语义上有轻重之别,后一部分都比前一部分语义更进一层。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连接两件事

选择连词有:

“或、若、如、抑、将、宁、且、非……则……、与其……熟若……、宁……不……”等,可译为“或、或者、是……还是……、不是……就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等。

它们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所表示的事物是不能共存的,只能从中选择一个。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之极也?

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

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论语·先进》)

黄帝人也,抑非也?

(《礼记·五帝德》)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连接两件事

因果连词有:

“而、以、为、由、故、以故、是故、是以、是用”等,其中“以故、是故、是以、是用”是由介宾结构凝固而成,可译为“因为、因此、所以”等。

它们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一个表示原因,另一个表示产生的结果。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理于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感极而悲者矣。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

《史记·高祖本纪》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论语·先进》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

前因后果

假设连词有:

“而、则、且、如、若、向、苟、倘、诚、令、设、使”等,复合连词:

如使、如令、向使、向令、若使、若令、设使、设若、第令、藉使。

它们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一个表示假设的条件,另一个表示推断的结果。

可译为“假如、如果”等。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百万,与刘豫州协力同心……

(赵太后曰)苟无岁,何以有民?

(《战国策·赵策》)

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柳宗元《黔之驴》)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让步连词有:

“虽、虽然、纵、即”等,可译为“虽然、纵然、即使”等。

它们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前者表示姑且承认的事实,后者表示在前者所表前提下产生的结果。

虽与之具学,弗若之也。

(《孟子·告子上》)(虽然)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庄公十年》)

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

虽然,吾尝闻之矣。

(《孟子·滕文公上》)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墨子·公输》)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

转折连词有:

“而、则、然而、然则”等,可译为“可是、但是、却”等。

它们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前者说一个意思,后者再说一个与前者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百病。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主次分别,转折后面的内容是主要内容。

此外,还有偏正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目的连词,连接的前者表示手段或方法,后者表示要达到的目的。

 

下面讨论几个比较重要的连词

一、与

第一、一般是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作“和”。

蜩与学鸠笑之曰:

“我决起而飞,”《庄子·逍遥游》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屈原《离骚》

第二、有时也连接谓词性成分,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还是”。

“杀人以梃与刀,有以异乎?

第三、可以连接分句和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

通常与其他虚词配合,构成“与……不如”“与……不若”“与……宁”“与其……不如”“与其……孰若”等格式,可译为“与其……宁可(不如)”。

“与”字用作介词,它前后的成份不是并列的,而是和它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

夸父与日逐走。

《山海经·夸父逐日》

两例中“与之”“与日”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

介词“与”的宾语也可以省略。

例如:

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史记·陈涉起义》“与”后省略代词“之”。

二、“而”:

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

例如:

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

“而”字还可以连接两个主谓结构,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

例如:

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韩非子·五蠹》

在古代汉语里,“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而”字所以能连接“六跪”“二螯”,是因为它们在这里用作谓语而带有描写的性质。

第二,“而”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意思上往往是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

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

第三,“而”字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

有时候表示似乎不应有而有的事。

例如:

先生独未见夫僕乎?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畏之也。

《战国策·趙策》

“而”是古代汉语里用得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它的各种用法在现代书面语言里仍然广泛地沿用着。

三、“且”

既是副词,又是连词。

用作副词有“将要、将近、暂且、姑且”等意思,在动词或数词前作状语;

连词“且”只起连接作用,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

“且”的具体用法:

第一、在并列关系的谓语成分中,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同时具有两种属性或存在两种状态,译作“又……又……”;连接动词和动词,译作“一边……一边……”。

河水清且涟漪

第二、用在一句开头,连接分句与分句或段落与段落,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译为“并且”“而且”“况且”等。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第三、用在偏句主语后,以作陪衬,说明另一事情程度更严重,以引起后面正句的进层推论,这种推论又多用反问来表达。

“且”可译作“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第四、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以与前一分句相连接,表示在两项或多项之间作一选择,译作“还是”。

则,然

四、则

连词“则”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

例如:

战则请从。

《左传·庄公十年》

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二,表示因果联系。

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民贫则奸邪生。

晁错《论贵粟疏》

第三,表示假设,有“如果”“假如”的意思。

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庄子·逍遥游》

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

“谨守成皋!

则汉欲挑战,慎勿与……”《史记·项羽本纪》

第四,表示发现。

有“原来已经”的意思。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论语·子路从而后》

“则”和“而”的区别:

(1)“则”今义是“就”,“而”今无相当词。

(2)“则”重在表示连接项的先后相承,连接项之间有顿挫的意味;“而”却重在过递,连接项之间是连贯的。

(3)“而”连接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相反的;“则”连接项之间的关系却只能是前后相承的,不能相反。

五、虽,虽然

连词“虽”一般表示事实让步,译为“虽然”。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讬之。

《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

谚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有时还可以兼有“假使”的意思,是假设的让步,译为“纵”“纵然”“即使”。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騒》

六、然、然而

“然”字作为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然而”。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子岂识之?

然子病矣。

《左传·鞍之战》

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史记·高祖本纪》

注意:

“虽然”:

在古代,这是两个词,“虽”,连词:

“然”,代词。

合在一起通常自成一个分句,表示承接上文,以引起下文的转折,意思是“虽然如此”或“即使如此”。

“然而”:

指示代词“然”和转折连词“而”的连用。

“然”字总结上文,“而”字引起下文的转折,意思是“这样却”“虽然如此,可是”。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公孙丑下》

“然则”:

指示代词“然”与连词“则”的连用。

“然”总结上文,“则”引起下文的推论,意思是“既然如此,那就”。

七、之

“之”“之”原是动词,意思是“到……去”;又借作指示代词,常用来表示复指;逐步虚化为连词,

第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

例如: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

《淮南子·女娲補天》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

第二、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用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状语(即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恒公伐楚》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左传·齐恒公伐楚》

八、以

既是介词又是连词,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而来。

常见用法有五:

第一、连接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译作“又”。

第二、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可译为“来”,也可不译。

第三、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和结果,可译为“来”“以便”“以致”等。

第四、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的成分,表示前项动作行为是后项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但在句法结构上仍是平等的联合关系,而不是偏正关系。

可译为“来”,或不译。

第五、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条件、状态。

这种“以”字用法与“而”相近。

根据上下文的表达方式可译可不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