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初中记叙文段落的作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1386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初中记叙文段落的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0初中记叙文段落的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0初中记叙文段落的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0初中记叙文段落的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0初中记叙文段落的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初中记叙文段落的作用.docx

《10初中记叙文段落的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初中记叙文段落的作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初中记叙文段落的作用.docx

10初中记叙文段落的作用

语文辅导讲义

课题

段落的作用

教学目的

1、掌握常见段落的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环节基础知识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诲(huì)人不倦拈(niān)轻怕重人声鼎沸(fú)

B.并行不悖(bèi)偃(yǎn)旗息鼓坦荡如砥(zhǐ)

C.豁(huò)然开朗不辍(chuò)劳作姹(chà)紫嫣红

D.随声附和(hè)称(chèn)心如意参(cān)差不齐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一项是(B)

A.妄自菲薄负隅顽抗不屑置辨

B.绿草如荫偃旗息鼓怨天尤人

C.陈词滥调混然一体徇情枉法

D.美轮美奂大事渲染再接再厉

3.应填在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D)

设计者和匠师们_______,自出_______,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一致_______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_______完美的图画。

A.因地制宜心裁研究一幅

B.分工合作心裁追求一张

C.因地制宜心计追求一张

D.因地制宜心裁追求一幅

4.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与它构成对偶最恰当的一项是(C)

A.丁香初绽悠悠云

B.带水芙蓉点点雨

C.柳絮池塘淡淡风

D.榆鞭临窗片片窗

5、文言文练习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

夫子问之曰:

“大雀独③不得,何也?

”罗者曰:

“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

“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

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④也。

注释:

①罗雀者:

张网捕鸟的人。

②黄口:

雏鸟的嘴为黄色。

后又借指雏鸟。

③独: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④戆(zhuàng):

愚。

败:

祸乱,祸害。

25.解释加点的词

大雀从黄口(    )

孔子顾谓弟子曰(    )

利食而忘患(    )

善惊以远害(    )

26.翻译

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27.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从”,与亲而远有相似之义。

 

第二环节记叙文阅读之段落的作用

在做题时,我们常常会遇到问段落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我们一般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和回答:

即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

1、把握段落在文中结构中的作用

  段落在文章不同的位置主要是从结构上讲,它在文章不同的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也往往是不同的,但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可从以下“六”看中入手:

开头段:

一看在文章开头是不是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二看是不是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

中间段:

三看是不是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发展成为必然;四看是不是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结尾段:

五看是不是前后照应使结构严谨;六看是不是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

  例1、静悄悄的昆仑山王宗仁

昆仑山下,部队营院一角的枯草丛中,亮亮地袒露看一个野兔窝。

额角上有块白印记的兔妈妈,带着三个儿女旁若无人地生活着。

日出而起,日落而归。

炎阳爆燥的中午,它们到太阳晒不到的不冻泉边散步。

大雪扫山的傍晚,它们躲开口喧闹到雪水河里爽饮。

偶尔也会看到老兔独自离开营院,随心所欲地走在通往荒原的山径上,走走停停,停停又走走。

它是在默默体味着它们一家拥有一座山的快乐吗?

在距离野兔那块自由天地的不远处,驻着一个汽车连队。

百十个兵在军号声中过着整齐划一的生活。

起床、早操、出车、开会、熄灯。

兵和动物,相安无事。

时间在昆仑山静悄悄地流逝了半年。

这天,一只灰鸽子不知从何处突然飞到军营里。

它站在战士们当年搭地窝子的残墙上,尾巴一撅一撅地急叫着,似乎在呼唤什么。

灰鸽子肯定是长途跋涉而来,要不它为什么灰头土脸地显得那么疲惫?

一噢,它是没有地方栖身,无家可归呀!

昆仑山从古至今树木不落根,鸟儿筑巢少依托。

一连好些天,每到傍晚,外出的灰鸽子就飞回军营,悄没声地站在残墙土过夜,光天赤身,风雨不避。

静静的军营生活因为添了一只鸟儿而变得快乐,兵们自然也多了一份情趣。

但同时也让他们的心不安起来,无遮无掩的墙头毕竟不是灰鸽子的久呆之地!

一天深夜,陡地飘落起大雪,次日清晨,兵们看到披着一身雪被的灰鸽子变成一个雪桩,呆立不动,他们实在心疼却又不知如何使它温暖?

兵们发现灰鸽子从残墙上消失,是在半个月后,那天清晨班长马安良早早起床,照例端着一小碗虫米,给灰鸽子送到残墙下。

他惊喜万状地看到灰鸽子从兔窝里悠悠哉哉地走出来,抖抖翅膀飞上了墙头。

奇了,怪了!

难道昨晚它钻进兔窝过夜吗?

细心的马班长,不声不响地观察了野兔与灰鸽子共栖一窝的和谐情形:

兔们住在里端,灰鸽子栖身洞口。

兔的满足是显而易见的,它既大度地让了步,又有了遮风挡寒的墙,何乐而不为!

至于灰鸽子,能在走投无路时免费得到一个家,这已是求之不得的了,即使做出点牺牲也心安理得。

兵们在紧张的军事化生活之余,绝对不会忘记住在军营一隅的伙伴。

早送它们出门,晚迎它们归家,还会时不时地给它们送上一顿美味的晚餐。

军号照样喷亮,队伍照样整齐。

高原军营生活就这么简单,没有额外的负担,只有平静的氛围。

静静的昆仑山,静静的军营,静静的野免和灰鸽!

这天清晨,我看见高天下,一对翅膀在晨曦中闪亮,那是兵的黎明在飞翔。

我祝愿:

昆仑山永远静下去,昆仑军营永远美下去!

(2007年7月《光明日报》有删节)

问:

文章结尾“我祝愿:

昆仑山永远静下去,昆仑军营永远美下去!

”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结尾段落作用的理解把握能力,可采用整体感悟法,整体阅读全文后,明确最后一段与前文记叙的关系:

前文的记叙是这段抒情的基础,本段的抒情是对前文内容的深化。

(参考答案:

收束全文,揭示中心。

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自然永远和谐、世界永远和平宁静的美好心愿。

二、把握段落在文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也就是内容上的作用)

  解答段落的作用题除了把握段落在文中的结构作用,还必须把握段落在文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这也可以从以下入手:

一看是不是渲染了气氛;

二看是不是烘托了人物(或人物感情);

三看是不是点明中心;

四看是不是对主题的升华。

  例2、拔掉那颗蛀牙

秦素衣

①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

姐姐比她漂亮。

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

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

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③姐姐不吭气。

她却嚷:

“凭什么?

要不就别生我!

”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

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

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

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

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

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

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

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

她说:

“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

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

冬天还好,馒头不馊。

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

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

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

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

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

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

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

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

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

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

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

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⑾她呆了:

是吗?

有这么严重吗?

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

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

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

“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

“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

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

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

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

第二天,又发呆。

她决定回国。

⑿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

多少年没有回家了!

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

一进门才发现:

家,破旧了。

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

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

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

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⒀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

”。

母亲哭着,抹着眼泪。

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

“孩子,回来啦!

”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⒁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

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

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⒂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8期,有删改)

问:

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在开头作用的理解把握能力,可采用整体感悟法,整体阅读全文,可知全文是写亲情的,而开篇写她“恨”是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

(参考答案:

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

三、把握一些特殊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查现代文段落的作用题有时是一些特殊的段落。

  如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段落。

把握这种特殊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也可从以下“五”看入手:

一看是不是交待故事或人物活动背景;二看是不是构建某种意境,渲染气氛;三看是不是揭示人物心境或烘托人物的性格品质;四看是不是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五看是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

  如人物描写的段落,作用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特征:

如年龄、职务、经济等情况;刻画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等。

  其实这些所谓的特殊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也都是围绕前文的2、3点来解答的。

  例泪水中收获力量

  金黄的麦田,刚刚收割的油菜……若不是从直升机上清晰地俯瞰巴蜀大地,我们几乎已经忘记了,这本应该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当哀悼逝者的警报声响彻中国,当泪水模糊了灾区和所有心系灾区人们的双眼,悲伤让我们痛彻心扉;悲伤,也让我们的心灵收获了从废墟中站起来、向前走的力量。

我们收获的,是永不放弃的希望。

在绵竹汉旺采访时,一位刚从山上走下来的妇女,向我摊开了一张沾满泥土和血迹的红纱巾。

山里长大、山里结婚生子的黄惠兰,在这场地震中失去了她在大山里拥有的一切。

没有食物,没有水,要走到最近的聚居点——清平乡政府,还有5公里的路。

地震发生后第2天下午,寂静的山谷里响起了轰鸣声。

黄惠兰和几个幸存的同伴们挥动着他们从废墟中捡来的一根红纱巾,朝着空中的直升机大声呼喊。

挥了又挥,喊了又喊,直升机又走了。

此前,一直鼓励别人要坚强的黄惠兰,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黄惠兰开始了走出大山的漫漫征途。

红纱巾是她唯一的行李,因为她相信,直升机总会再来的。

在山中跋涉了整整一夜后,她又听到了直升机的声响——这一次,她和同伴们捡到了空投的物资。

或许,一根小小的红纱巾,根本不足以成为直升机的参照物。

但黄惠兰说,她会把纱巾珍藏一生,用来提醒自己,生活永远充满希望。

被埋100小时后获救的邓中群、150小时的虞锦华、164小时的李宁翠……几天来,生命奇迹的纪录不断被刷新,几乎所有神志清醒的获救者都说,他们在废墟下面从来没有放弃过生的希望。

同样不言放弃的,还有在北川县城里一遍遍寻找生命的救援人员,还有奔波在寻亲路上的人们……

我们收获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地震后的清平乡,所有商店免费开放,清平小学的孩子们,正是靠着商店里的牛奶和面包,安然度过了被困的两天。

清平的山下停满了从德阳、成都甚至更远的地方赶来的车辆,接送素不相识的受灾群众。

在我随救援部队奔赴重灾区的路上,总有群众端着矿泉水要部队停下来歇一歇……

所有进入灾区采访的记者都会发现,志愿者,已经成为了抗震救灾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前几天从汉旺到成都的夜路上,一支由20多辆“标致206”组成的车队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问,是车友会发起的义务接受灾群众的活动。

他们的车牌,清一色地遮住了两位数,这让我想起了这些天来我所接触的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有工人、农民、退伍老兵,还有与学校签了“免责协议”的中学生,几乎没有人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

即使日常的喧嚣让我们彼此疏远,即使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让我们相互戒备,在灾难袭来的时刻,我们都以最善良、纯真的一面坦诚相对。

这,才是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

我们收获的,是承诺与责任的重量。

在绵阳采访时,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总装驻四川某基地医护人员正在为一名产妇作剖宫产缝合手术。

当剧烈的震动袭来,医生李春梅立即俯身护住产妇,大声招呼助理医师和护士固定手术台。

麻醉师韦满的第一反应是抱住摇摇欲倒的空调,以免它砸倒在手术台上,而已经走出手术室的助产士钟婕又返回室内,一把扶住左摇右晃的手术灯……所有人都在用身体保护产妇,没有谁选择逃生。

从太多太多真实的故事里,从士兵们伤痕累累的肩膀上,从救援人员倒在废墟上睡着的倦容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读懂了那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

责任。

离开汶川时,30岁的羌族妇女郭秀莲往我的背囊里塞了一袋红樱桃。

今年的樱桃又大又甜。

郭秀莲曾经算过,自家的两亩樱桃能卖到两万元。

然而,樱桃还没来得及摘,地震就发生了……

郭秀莲的一句话,让我思忖至今:

“只要树还在,明年就会结果,谁说明年不会是一个丰收年呢?

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那红彤彤的一片,是山上最鲜艳的色彩……

问:

选文第一段使用了什么描写方式?

此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分析:

本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开头段落的作用把握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对一些环境描写的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的把握能力。

采用整体感悟法,在阅读全文后可以知道下文是写发生了巨大的自然灾害,美景与自然灾害的巨大反差,有力地表达战胜灾难的强烈愿望。

(参考答案:

环境(景物)描写总领全文,与结尾遥相呼应;与巨大的自然灾害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表达了战胜灾难的强烈愿望。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日历

①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②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

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

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还隐含着一种希望。

“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

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

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

它就等候在门外。

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

白天和黑夜的界限是灯光,明天与今天的界限还是灯光。

每一个明天都是从灯光熄灭时开始的。

那么明天会怎样呢?

当然。

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

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③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

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发着油墨的芬芳。

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

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

我可以做多少事情!

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

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

历史不是一种空间吗?

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

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

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

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

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

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④时间是从来不会逆转的。

于是,曹孟德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晏殊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留给你的只有无奈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

为此,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张生命的页码?

⑤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

特别是忙碌起来,或是从什么地方开会、活动、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

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⑥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⑦记得l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长沙路四治里十二号那个顶层上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

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到一个洞爬了出来。

当我的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

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方形铁盒子般的海鸥牌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房顶。

我将自己命运所遭受的惨状拍摄下来。

我要记下这一切。

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

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

l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

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

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来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上kègǔmíngxīn的珍藏了。

⑧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

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忆。

从某种意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

它默默而无形地记载了,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应对的一切。

⑨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动去创造记忆。

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并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

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⑩所以我写过:

“生命就是创造每一天。

⑾所以我说过:

“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⑿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8.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的原因是什么?

9.根据上下文,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一刹那嵌入

(2)kègǔmíngxīn

10.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说说文章第②段中用“笑嘻嘻地等着”形容新的一天的到来有什么好处。

11.联系上下文,依照第④段画线句续写一个句子。

12.文章第⑦段详细记下“1976年7月28日。

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有何用意?

13.文中作者说“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也思考“要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充实这空间。

联系实际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已经或者打算拿什么把自己的日子填满?

请写一段话表述出来。

(不超过60字)

开往春天的列车

①列车不知疲倦地飞速奔驰。

因为没有买到卧铺票,坐硬座的我早已疲倦和难受。

作为惟一的消遣,我的目光只有与一本杂志里的文字亲密接触,一页页地翻着流动很慢的时光,偶尔拿起小桌上的矿泉水,小呷一口,徐徐咽下。

其实,我并不渴,只是借矿泉水的凉爽来驱逐睡意。

白天提前支取了睡眠,无梦的夜晚该如何熬过?

②一篇文章几乎没在我脑里留下什么印象,便慢吞吞地到了最后一个句号。

我抬起头,习惯性地去拿那瓶矿泉水。

这时,我看见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站在我对面的座位旁,目光死死地盯着我,活像一尊技艺拙劣的雕塑。

她衣服样式很土,上面布满汗渍和污垢,手里攥着一个肮脏的编织袋,里面鼓鼓地装着什么。

③约摸半小时后,当我再取矿泉水时,我发现“雕塑”仍立在原处,那个鼓鼓的编织袋已塞到座椅下面。

她目光像一缕从窗外射进来的阳光,依然洒在我身上,眼神里蕴藏着一种让我不解的东西,很浓烈,很急迫。

我猜她一定在等座位,车厢里人很多,没有一个空位。

我暗想:

老瞧着我干吗?

我到终点站,等我为你腾位置你找错人啦。

④我在“雕塑”的守望下照常看我的杂志。

又一次喝水解困时,我见她还站着,只把后背斜靠在对面的座位旁,手里捧着一本皱巴巴的书。

我瞅了一下封面,是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

她看得极专心,嘴唇微微颤动,像在默念课文。

我慢慢注意到,只有在我每次拿矿泉水时,她才抬头看我一眼,等我重新注视杂志时,她也把目光收回课本。

⑤过了好久好久,列车又在一个什么站停下了。

邻座的男子把车窗打开,我立即感到新鲜空气扑面而来,倦意顿时一扫而光。

几分钟后,列车徐徐启动,我拿起矿泉水,猛喝了一口,水已差不多见了瓶底,便顺手将空瓶向窗外扔去。

此刻,对面的小女孩猛地扑过来,大声喊道:

“叔叔,别——”她伸手去抓我的胳膊,而空瓶已落在车外,发出一声叹息般的轻响。

⑥我似乎还没有理解女孩的用意,她却既气愤又委屈,两行泪珠竟然跳出了眼眶:

“叔叔,我为了等你的这个空瓶子,我都站了三百多公里了,可你……”

⑦“什么?

”我张大嘴巴说不出话来;万分惊讶中我终于明白,苦苦等待了数小时,腿脚发软地整整站了几百公里,她原来不是为了等座位,而是为了一个空塑料瓶,为了一个可以回收的废品。

原来她的每一眼,都是在观察我什么时候能够喝完矿泉水!

我有些愧疚地说:

“对不起,小姑娘。

别哭,不就一个空瓶子吗,不值得流泪。

⑧女孩一边用脏衣袖擦泪,一边说:

“你们这些有钱人可以随便把它扔了,可它是我的学费呀!

⑨我愈发惊诧,在我的经历中,我不知扔了多少这样那样的饮品包装瓶;可从没想到这些随手可弃的垃圾,竟会与学费有啥关联。

好奇心让我不得不刨根问底。

女孩告诉我,她家很穷,父亲因车祸截了双腿,肇事司机逃了,没得到一分钱赔偿,一家人生活全靠母亲没日没夜的劳作维持。

家里实在没钱供她上学,父亲体谅母亲的难处,要她下学期别再上学了,回家帮母亲一把。

她坚决不肯辍学,缠着父母又哭又闹,说不让她上学还不如让她去死。

父亲最后无奈地长叹道,如果你自己能找来学费你就上,找不到就别上。

为了能圆读书梦,她只好趁放寒假期间,每天天不亮就到离家不远的火车站,买一张站台票混上火车。

在列车上捡易拉罐、矿泉水瓶、啤酒瓶等废品,卖钱攒学费。

⑩她每天都穿梭于铁道线上,早晨随车远去,下午或晚上再爬上返回的列车归来。

午饭是从家里带来的干馍,渴了就饮别人喝剩下的矿泉水,或者喝车上的凉水。

她每天的工作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上车后,首先挨个车厢来回“巡视”几遍,把乘客丢弃的废品捡完后,便找一个能够为她提供废品的地方守株待兔。

她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抽一点时间复习功课,天天泡在车上,既要挣学费,也不能误了学习。

复习一阵功课,然后她再进行下一轮全车“搜查”,如此反复。

⑾听完女孩的诉说,我的心不仅仅是被感动,更是被强烈地震撼着,一个仅值几分钱的空塑料瓶,对于小女孩竟然有着这么大的用途,竟然关系着女孩的前程,每一个空瓶对于她来说都是一缕希望。

我真的找不到什么话语来安慰她因为失去了一个空瓶而失落的心!

作为一个生活十分幸福的孩子的父亲,我为另一个十分不幸的孩子感到难过,同时又对这个过早自强自立的孩子充满钦佩。

我掏出二十元钱递给她,算是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