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1342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4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

A.昼夜现象B.昼夜更替现象

C.四季变化D.昼夜长短变化

2.到南极考察的最好季节是我国的()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3.世界上陆地主要分布在()

A.东半球和北半球B.南半球和西半球

C.东半球和南半球D.西半球和北半球

4.世界第一大洲是

A.欧洲B.非洲

C.大洋洲D.亚洲

5.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A.苏伊士运河B.巴拿马运河

C.土耳其海峡D.乌拉尔山脉

6.世界大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位于

A.北冰洋B.印度洋

C.太平洋D.大西洋

7.世界上年均温在20℃以上的地带大致位于

A.北极圈内B.南北回归线之间

C.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D.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8.某山顶气温为-2℃,山麓气温为22℃,则山顶与山麓的相对高度大约为

A.1440米B.2400米C.3333米D.4000米

9.有关降水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B.沿海地区的降水一定比内陆多

C.北极地区降水比较丰富D.热带地区各地的降水量均很多

10.终年气候寒冷,降水稀少,几乎没有植物生长的气候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B.寒带冰原气候

C.寒带苔原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11.下图中外国小男孩居住地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12.气候对人类活动有影响,其中受影响最显著的是

A.农业B.工业C.交通运输业D.旅游业

13.下列有关人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A.白种人是优等人B.黄种人是中等人

C.黑种人是劣等人D.不同人种的地位是平等的

14.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不包括

A.住房紧张B.交通拥挤

C.劳动力短缺D.环境污染

15.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

A.英语B.法语C.俄语D.阿拉伯语

16.下列建筑中,属于基督教建筑的是

A.教堂B.佛塔

C.清真寺D.布达拉宫

17.一般来说,山区的村落比平原地区的村落

①规模大    ②规模小   ③民居分布密集    ④民居分布分散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8.下列属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措施的是

A.在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周围开辟大量的耕地

B.在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周围建高大现代建筑物

C.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D.在故宫里建大型商场以吸引游客

19.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依据是()

A.城市人口比重B.经济所有制形式

C.社会经济制度D.经济发展水平

20.中国与美国进行经济、政治商谈,属于

A.南北对话B.南南合作

C.南北差距D.和谐共处

二、解答题

21.读太阳光照图(图甲)和地球公转示意(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的这一天地球公转到图乙的__位置,人们将这一天的节气称作____________。

(2)图甲中①②两地先看到日出的是____③④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__。

(3)【最新】的夏至日是6月21日,这天之后直到冬至日,北京的白昼时间都是逐渐______(变长、变短),太阳直射点向_____(南、北)移动,获得的太阳光热______(增多、减少)。

22.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E板块的陆地主要属于________洲和______洲,几乎全部在大洋之中的板块是___________(填字母)板块。

(2)喜马拉雅山脉是由_______和____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填字母)

(3)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多_______和_______。

23.读四地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④四地中,气温年变化最小的是___降水量季节分配最均匀的是____。

(2)②地最热月是在________月,说明②地处于______(南、北)半球。

(3)①地气候形成的植被景观是______该植被在_______(大洲)分布最广。

(4)②③④三种气候类型中,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是____和_________。

2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A是___________其居民使用__________语。

(2)B地的人种是___________;B地所在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________(高、低)。

(3)C地大多数居民信仰的宗教是_______信仰该教的人又被称为_________。

(4)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D是_______,使用的语言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地球绕地主自西向东的转动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周期大约是一天,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这便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自转还会产生不同经度上的时差。

【详解】

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

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照射地球时只能照射地球一半,由于地球在自转,所以产生昼夜更替,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所以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牢记即可。

2.D

【分析】

根据南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即12月−次年2月在北半球是冬季,而在南半球则是夏季,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我国南极科考队赴南极考察最佳时间为11月−次年2月,因为此时为该地区的暖季,又是极昼时期,便于科考。

11−次年2月为我国的冬季;结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考查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特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

3.A

【详解】

从半球位置来看,陆地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海洋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

将地球分为水半球和陆半球,陆半球上依然是海洋多于陆地。

因此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世界陆地的分布,要求学生识记掌握。

4.D

【分析】

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

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详解】

亚洲的面积为4400万平方千米,占总陆地面积的29.4%,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

所以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大洲的面积,牢记即可。

5.B

【分析】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

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详解】

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土耳其海峡、乌拉尔山脉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所以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大洲的分界线,牢记即可。

6.C

【分析】

马里亚纳海沟平均宽70千米。

据估计这条海沟已形成6000万年。

海沟最深处的地方达6~11千米,是已知的海洋最深处,这里水压高、完全黑暗、温度低、含氧量低,且食物资源匮乏,因此成为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区域之一。

马里亚纳海沟是板块俯冲地带,海底地质运动非常活跃。

形成原因一般认为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因海洋板块岩石密度大,位置低,便俯冲插入大陆板块之下,板块进入地幔后逐渐熔化而消失。

【详解】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太平洋底,海沟最深处的地方达6~11千米,是已知的海洋最深处。

所以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7.B

【分析】

世界上气温分布的规律是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降低,世界上平均最高气温最高的地方位于非洲的北部,世界上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南极洲。

【详解】

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南北回归线之间终年炎热,为热带,地球上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地区大致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即热带范围。

所以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理解记忆即可。

8.D

【解析】

【分析】

 

【详解】

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因素等是影响气候的主要自然因素。

一般来说:

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不断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某山顶气温为-2℃,山麓气温为22℃,温差为24℃,则山顶与山麓的相对高度大约,100×24÷0.6=4000米,故本题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9.A

【分析】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为:

①受纬度因素影响,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两极地区降水少,年降水量不足200mm.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内部和西岸降水少,东岸降水多。

③中纬度地区,受海陆因素影响,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④受地形因素影响,山区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详解】

当潮湿的气团前进时,遇到高山阻挡,气流被迫缓慢上升,引起绝热降温,发生凝结,这样形成的降雨,降水的山坡正好是迎风的一面,就是迎风坡。

而背风的一面,因为气流下沉,温度升高,不再形成降水。

所以A叙述正确;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在某一地区可能是其中一种或几种起作用,而不只是受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沿海地区的降水比内陆多并不是一定的,所以B错误;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附近降水少,所以C错误;热带雨林降水丰富,而热带沙漠和热带草原地区降水稀少,所以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牢记即可。

10.B

【分析】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高温,炎热干燥,极少下雨。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寒夏热,年温差较大,干旱少雨,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凉爽,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极地苔原气候:

冬长而严寒,夏短而低温,降水稀少且集中在最热的月份。

极地冰原气候:

全年酷寒,降水极少,大部分不足100毫米。

高原山地气候:

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海拔加而减,随海拔减而加。

【详解】

极地寒带气候主要有两种,苔原气候多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

因为温度低,只有苔藓、地衣类植物可以生长。

冰原气候,分布在南极大陆,格陵兰高原以及北极地区的其他终年冰雪覆盖岛屿,冰原气候的地区的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盖,又多凛冽风暴,植物难以生长。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都有植物生长,所以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气候的分布,牢记即可,

11.B

【详解】

读图和根据题意可知,该地一年到头都很热、极少下雨,说明该地全年炎热干燥,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故答案选B。

12.A

【分析】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与生存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形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详解】

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提供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对农业生产类型、种植制度、布局结构、生产潜力、发展远景,以及农、林、牧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分布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影响工业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如地理位置、土地、水源,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等经济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社会因素;影响交通运输业的主要的因素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如地形、河流等、地理位置、市场等;影响旅游业的主要因素有旅游者的收入水平和构成、旅游产品的价格和结构等。

所以气候对人类活动有影响,其中受影响最显著的是农业。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解答即可。

13.D

【分析】

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包括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三大人种,这些特征包括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等。

【详解】

世界上根据人们的体质特征主要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三大人种,不同人种的人都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人种中只有体质特征上的区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所以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的三大人种,牢记即可。

14.C

【分析】

如果人口过多,人口增长过快,为了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人们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采矿产,在许多地方导致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了工业污染,引发了各种灾害,结果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还有一部分国家则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意大利、德国和瑞典,近些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已引起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详解】

人口增长过快,使住房越来越紧张,住房条件越来越差,交通拥挤,使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也造成了工业、农业、生活污染严重,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劳动力资源过剩,使居民的就业困难等问题严重。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问题,理解解答即可。

15.A

【详解】

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是英语,是世界上使用国家最多的语言,故选A。

【点睛】

16.A

【分析】

世界上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大宗教的建筑各具特色。

基督教的代表建筑教堂以厚墙壁、尖塔、尖拱或圆拱、小窗为特征,建筑有十字架标志;伊斯兰教的代表性建筑是清真寺,清真寺建筑以圆形穹顶和新月标志为特征;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塔、佛寺等。

【详解】

基督教的代表建筑是基督教堂,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代表建筑,佛塔是佛教的代表建筑,布达拉宫是佛教的建筑。

所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宗教建筑,牢记即可。

17.D

【分析】

【详解】

因为平原地区土地广阔平坦,人口多,所以规模大,分布紧密,而山区受地形的限制,规模小,民居分布分散,故本题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8.C

【分析】

文化遗产对于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详解】

在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周围开辟大量的耕地,建高大现代建筑物会破坏文化遗产的观赏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利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所以AB错误;在故宫里建大型商场以吸引游客的旅游活动会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压力增大,文化造成侵蚀,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有利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所以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理解解答即可。

19.D

【详解】

每个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而且在生活水平、医疗水平、教育水平等多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根据发展水平的差异,大体可以把这些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0.A

【分析】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世界上的国家可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所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于经济、政治等方面问题的商谈和合作,叫做“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详解】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关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商谈称为南北对话;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美国属于发达国家,中国与美国之间关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商谈称为南北对话。

所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南北关系,牢记即可。

21.C夏至②③变短南减少

【分析】

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详解】

(1)据图可知,图甲所示北极圈以内出现是极昼现象,此事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夏至日,位于图乙中的C位置。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所以东边的地方被西边的先看到日出。

据图可知,图甲中①②两点中②偏东,②先看到日出。

在南极圈以南和北极圈以北有极昼和极夜现象,③④两点中③位于北极圈以北,③有极昼极夜现象。

(3)【最新】的夏至日是6月21日,北京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北京昼最短夜最长,所以夏至日之后直到冬至日,其白昼时间都是逐渐变短。

北京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夏至日之后直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京获得的热量逐渐减少。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理解解答即可。

22.亚欧FEC火山地震

【分析】

全球地壳可划分为六大板块:

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详解】

(1)据图可知,图中E板块是亚欧板块,陆地主要属于亚洲和欧洲,F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5)据图可知,E是欧亚板块,C是印度洋板块,喜马拉雅山地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3)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多发生火山、地震。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六大板块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影响,理解解答即可。

23.①④1南热带雨林南美洲②④

【分析】

在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示意图中,横坐标轴表示月份,纵坐标轴左侧表示气温,右侧表示降水量,气温年变化用平滑的曲线表示,降水年变化用长方形柱状表示。

观察气温曲线图,可以知道气温最高月和气温最低月,气温最高值和气温最低值,观察降水柱状图,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

【详解】

(1)据图可知,在①②③④四地中,气温年变化最小的是①,该地终年高温,降水季节分配最均匀的是④,该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2)北半球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据图可知,②地最热月是在1月,最冷月在7月,所以该地处于南半球。

(3)据图可知,图中①地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该地形成的植被景观是热带雨林,南美洲的亚马孙热带雨林是世界上这种景观分布最广的地区。

(4)据图并结合世界气候的分布可知,②地冬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是地中海气候,其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③是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岸,④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全年湿润,分布在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气候的分布和气候图的判读,理解解答即可。

24.中国汉黑色人种高伊斯兰教穆斯林俄罗斯俄语

【分析】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此三种宗教之所以能成为前三大,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三个各自被一部分国家列为国教的宗教,如基督教在欧美的一些国家、伊斯兰教在中亚、西亚和北非一些国家、佛教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分别被列为国教。

三大宗教中,以基督教人数最多,伊斯兰教次之,佛教最后,虽然人数各有不同,但是各个宗教的信徒都是平等的,虽说是三大宗教,但三大宗教提倡和平共处,可以相互交流文化,慈悲,博爱,和平,是这三大宗教的真谛。

同时这也是所有宗教的共同目标。

世界六大语言分布为,汉语: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俄语:

俄罗斯;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国家;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阿拉伯语:

西亚和北非(阿拉伯半岛和北非)。

【详解】

(1)据图可知,图中A是中国,人口有13.4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汉族占中国总人口的92%,使用的语言为汉语,汉语是有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2)据图可知,B地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以黑色人种为主,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B地所在的非洲,是人口第二大洲约12亿,人口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3)据图可知,C位于非洲的北部,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该宗教诞生于沙特阿拉伯,以西亚、北非、西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信仰该教的人又被称为穆斯林。

(4)据图可知,D是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国土面积为1709.82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主体民族为俄罗斯人,使用语言是俄语。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语言、宗教的分布,理解解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