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987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0909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98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98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987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987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987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987篇.docx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98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987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987篇.docx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987篇

2019年国家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需要,并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问题。

这表明该教师处于专业成长的()。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发展阶段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5节>教师专业发展

【答案】:

C

【解析】:

在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需要,故选C。

2.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

A、自愿性

B、强制性

C、规范性

D、随意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5节>课外活动的特点

【答案】:

A

【解析】:

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其基本特点在于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3.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的是(  )。

A、叶公好龙

B、画饼充饥

C、望梅止渴

D、谈虎色变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3节>学习理论

【答案】:

A

【解析】: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通过训练使得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和谈虎色变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

A选项,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不是经典性条件反射。

4.测验法、调查法和观察法是评价时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关于它们的阐述最恰当的是(  )。

A、测验法适宜于收集认知类目标和学习成绩资料

B、收集资料时,测验法比调查法和观察法要方便和实用

C、调查法适宜于收集技能类目标的学习成绩资料

D、观察法适宜于收集情感类目标的资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1节>教学评价的原则

【答案】:

A

【解析】:

在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中使用的信息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有三种:

测验、调查和观察。

这三种方法在收集课堂教学资料方面各有所长:

测验适宜于收集认知类目标的学习成绩资料;调查适宜于收集情感类目标的资料;观察适宜于收集技能类目标的学习成绩资料。

因此A项正确,CD说法错误。

收集资料的方法,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合,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排除B项。

故选A。

5.“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反映了教学的()。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3节>教学原则

【答案】:

A

【解析】: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反映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出自:

子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论语为政篇一十章)

视其所以:

视其所以,就是看此人平常所作之事。

这是从近处看,只看眼前之事,尚不足以了解此人。

观其所由:

所由,是前日所行之事。

即是观非常之事。

这也可以说,从远处看此人如何办事,亦即由过去的特别事迹,进一步认识此人。

察其所安:

就前述所视所观之事而言,详察其办完事情之后,他的表情如何,以明其本意。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

6.“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指的是(  )。

A、广义的教育现象

B、狭义的教育现象

C、正规教育

D、学校教育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1节>教育概述

【答案】:

A

【解析】:

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指对人的知识、思想等产生了影响,属于社会教育范畴。

7.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是()。

A、杜威

B、泰勒

C、布卢姆

D、布鲁纳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1节>教育学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布卢姆是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的理论业绩在四个领域中尤为突出:

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理论;教育评价理论;课程开发论。

8.一般来说,喜欢人云亦云,社会敏感性高,爱好社交的人属于(  )认知风格。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冲动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2节>认知方式及其差异

【答案】:

A

【解析】:

场依存型的人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人云亦云意思是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属于场依存型。

9.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1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关键期或最佳期指的是人的身心发展有一个最佳的时间段,这是由于人的身心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

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故选C。

10.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拟将PM2.5正式命名为“细颗粒物”。

细颗粒物粒径小于或等于2.5(  )。

A、毫米

B、厘米

C、分米

D、微米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2节>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答案】:

D

【解析】:

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μm(即PM2.5)的颗粒物。

PM2.5表示每平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1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这是()。

A、嗅觉适应的结果

B、嗅觉对比的结果

C、嗅觉补偿的结果

D、嗅觉统合的结果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认知过程

【答案】:

A

【解析】: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适应现象发生在所有的感觉中。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是嗅觉的适应。

12.看见一个苹果,人们马上能认出它。

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A、感觉

B、视觉

C、色觉

D、知觉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认知过程

【答案】:

D

【解析】: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

人们把事物的颜色、形状等属性综合起来以后,才知道眼前的事物是苹果,这是知觉。

故选D。

13.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思维的概括性的是(  )。

A、借助思维,人可以认识植物与动物、动植物与人类的生态平衡关系

B、借助思维,人可以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归一类,称为“枣树”

C、人们通过有关秦朝的历史资料和兵马俑等文物,回顾秦始皇时期社会政治发展的状况

D、内科医生之所以能诊断出人们的内脏疾病,是因为医生掌握了系统的医学诊断理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认知过程

【答案】:

C

【解析】:

思维的概括性包含有两层意思:

第一,能找出一类事物所特有的共性并把它们归结在一起,从而认识该类事物的性质及其与它类事物的关系。

比如,借助思维,人可以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归一类,称之为“枣树”。

第二,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

比如,借助思维,人可以认识植物与动物、动植物与人类的生态平衡关系;认识体温、生物电及血液成分等变化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的联系等。

C项所述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即思维并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14.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新式学堂是()。

A、京师同文馆

B、湖南时务学堂

C、福建船政学堂

D、上海广方言馆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4节>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答案】:

A

【解析】:

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一所新式学校,1905年,兴办采用班级上课制的学校。

15.“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学记》中的这句话表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A、差异性

B、可变性

C、稳定性

D、不平衡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1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启示: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这句话的意思是错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

强调的是学习要抓住关键期,表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故选D。

16.认为儿童教育内容包括“歌诗”“习礼”和“读书”,提出“随人分限所及”的儿童教育思想是(  )。

A、张焕纶

B、张百熙

C、王守仁

D、朱熹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1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王守仁认为对儿童的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随人分限所及”是指在传授知识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儿童接受能力的不同,知识的难易深浅也应不一样,应传授给儿童所能接受的知识内容。

17.教师通过研究本班级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属于教学反思的(  )的方法。

A、行动研究

B、教学诊断

C、阅读新知

D、自我提问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2节>教学反思的方法

【答案】:

A

【解析】:

教学反思中的行动研究,指的是教师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或其他成员共同去研究本校、本班级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

18.能力有高低之分,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

这体现的是(  )。

A、个性心理倾向性

B、心理过程

C、认知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个性心理

【答案】:

D

【解析】:

能力与性格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范畴。

19.“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是(  )。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3节>学习理论

【答案】:

C

【解析】: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刺激泛化”。

故选C。

20.崔老师在教《济南的冬天》时,让学生通过视频观看济南雪前和雪后的美景,为学生设计真实、具体、生动的场景。

其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情境教学法

B、示范法

C、演示法

D、现场教学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3节>教学方法

【答案】:

A

【解析】:

情景教学法也叫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教师创设的情境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言语描述的情境等。

题目中张老师为学生播放济南美景属于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

本题主要困惑在于区别A、D选项。

D选项现场教学法主要用行动进入事实,而A选项更多侧重于“思想活动”。

21.在学校经常出现的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和比赛以及公益活动属于()。

A、群众性活动

B、小组活动

C、个别活动

D、科技活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5节>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群众性活动是一种面向多数或全体学生的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它的方式包括报告和讲座、集会活动、竞赛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

故选A。

22.适合于解释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遗忘理论是(  )。

A、消退说

B、动机说

C、干扰说

D、同化说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认知过程

【答案】:

A

【解析】:

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它适用于解释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

23.某人错误率很低,在解决高层次问题时占优势,他属于(  )认知风格。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2节>认知方式及其差异

【答案】:

D

【解析】:

沉思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答案。

这种类型的学生解答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慢,但错误率很低,在解决高层次问题时占优势。

24.提出认知发现理论,提倡发现学习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

A、布鲁纳

B、苛勒

C、奥苏伯尔

D、班杜拉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3节>学习理论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理论著名代表人物的区分。

布鲁纳提出认知发现理论;苛勒提出顿悟说;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

25.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课的类型可以分为(  )。

A、新授课和巩固课

B、理论课和实践课

C、讲授课和练习课

D、单一课和综合课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课程类型

【答案】:

D

【解析】:

根据一堂课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寡,可以把课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

单一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只完成一种主要任务的课。

综合课又称“混合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同时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

2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  )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古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现代教育

D、原始教育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2节>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教育的发展特征。

古代、近代、现代教育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都是为某一阶级的统治服务的,只有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无阶级性的。

27.心智技能的培养,第一步是(  )。

A、原型操作

B、原型定向

C、原型反思

D、原型内化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3节>技能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

心智技能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第一步为原型定向。

2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

A、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B、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C、理解课文

D、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1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答案】:

D

【解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到: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9.教育目的的本质是()。

A、培养社会精英

B、提高人口素质

C、促进社会发展

D、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1节>教育目的

【答案】:

D

【解析】:

由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可知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30.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是()。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马卡连柯

D、杜威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1节>班级的含义

【答案】:

A

【解析】:

此题属于识记的内容,如若不记得,可以采用排除法,把握“文艺复兴”的时间段,排除B、C、D。

31.“我们的儿童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他们将创造历史。

”马卡连柯的这句话体现了他对教育目的所持的观点是(  )。

A、能力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1节>教育目的

【答案】:

B

【解析】:

社会本位论是从社会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32.在感觉记忆中,信息的编码方式是(  )。

A、概念体系

B、语义

C、图像和声像

D、图式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认知过程

【答案】:

C

【解析】:

感觉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

图像记忆是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

33.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三维目标”是指()。

A、知识、情感、意志

B、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3节>教学目标设计

【答案】:

B

【解析】:

教学目标设计要符合新课改所提倡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

B、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

C、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D、最后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60%的市场份额。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1节>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答案】:

B

【解析】:

A.栉风沐雨:

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显然与句意不符,同时这个词语不能作定语。

B.风姿绰约:

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

这里形容梅兰芳是可以的,因为他扮演的是旦角。

C.侧目而视:

斜着眼睛看人。

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句意是说其傲慢,显然不当。

D.分庭抗礼:

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

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与语境不符。

35.《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的方法。

A、谈话法

B、讨论法

C、参观法

D、练习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3节>教学方法

【答案】:

B

【解析】: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指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相观而善”的过程就是为解决某个问题,彼此发表见解、观点,最后达成统一的过程,符合讨论法的含义。

故选B。

36.学习动机有高尚与低级之分,其划分标准是学习动机的()。

A、作用

B、社会意义

C、动力来源

D、个人的前途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6节>学习动机的分类

【答案】:

B

【解析】:

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的能和国家和社会利益建立联系,有的则与个人的眼前利益联系在一起,按此标准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与低级的学习动机。

37.下列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是()。

A、合理复习

B、位置记忆

C、亲自参与

D、学业求助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3节>学习策略

【答案】:

B

【解析】: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

记忆术、缩减与编歌诀、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等。

38.教育史上,“产婆术”的提出者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夸美纽斯

D、亚里士多德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1节>教育学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产婆术”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它强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得出结论。

39.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认为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4节>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答案】:

B

【解析】:

权威阶段(5-8岁)也称作“他律期”。

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对错。

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故本题选B。

40.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  )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C、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D、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答案】:

A

【解析】:

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