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格式一春节风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0905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信格式一春节风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书信格式一春节风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书信格式一春节风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书信格式一春节风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书信格式一春节风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信格式一春节风俗.docx

《书信格式一春节风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信格式一春节风俗.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信格式一春节风俗.docx

书信格式一春节风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书信格式一春节风俗

  篇一:

以书信的方式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过年的风俗习惯

  以书信的方式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过年的风俗习惯

  假如你有一个外国朋友很想知道中国过年的风俗习惯,请你以书信的形式想他介绍你最感兴趣的一种或几种风俗习惯.

  Dearpeter,

  IamverygladthatyouareinterestedinThespringFestival,chinesenewYear,isthemostimportantfestivalforallofus.AllfamilymembersgettogetheronnewYearevetohaveabigmeal.Atthesametime,everyonecelebratestoeachother.Atabout12oclock,someparentsandchildrenlightcrackers.Thewholeskyislightedbrightly.wemaywatchthefireworksexcitedly.howbusyitis!

  onthefirstearlymoringofoneyear,manyseniorcitizengetupearlyandtheystickthereversedFuorhangsomecoupletsonthefrontdoor.somehouseswindowsarestickedonredpapercutlings.

  ThechinesenewYearlastsfifteendays.soduringthefifteendays,wealwaysvisitourrelativesfromdoortodoor.Atthattime,childrenarethehappiestbecausetheycangetmanyredpacketsformtheirparents,grandparents,uncles,auntsandsoon.ThelastdayofthechinesenewYearisanotherfestival.ItnamestheLanternFestival.

  sothechinesenewYearcomestotheend.chinesespringFestival.

  ok,Ihavetostopnow,pleasegivemyregardstoyourparents!

  yours

  19thFeb,20XX

  篇二:

书信格式

  书信格式

  

(一)称呼

  也称“起首语”,是对收信人的称呼。

称呼要在信纸第一行写起,

  顶格。

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冒号后不再写字。

称呼和署名要对应,明确己和收信人的关系。

这里简要说明几条细则:

  <1>给长辈的信。

若是近亲,就只写称谓,不写名字,如“爸”、“妈”、“哥”、“嫂”等;亲戚关系的,就写关系的称谓,如“姨妈”、“姑妈”等。

对非近亲的长辈,可在称谓前加名或姓,如“赵阿姨”、“黄叔叔”等。

  <2>给平辈的信。

夫妻或恋爱关系,可直接用对方名字,爱称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如“丽”、“敏华”、“亲爱的”等;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的信,可直接用名字、昵称或加上“同学”、“同志”,如“瑞生”、“老纪”、“小邹”、“三毛”等。

  <3>给晚辈的信。

一般直接写名字,如“乐毅”、“君平”、“阿明”等;也可在名字后加上辈分称谓,如“李花侄女”等;亦可直接用称谓作称呼,如“孙女”、“儿子”等。

  <4>给师长的信,通常只写其性或其名,再加“老师”二字,如“段老师”、“周师傅”、“宏海老师”等。

对于十分熟悉的师长,也可单称“老师”、“师傅”。

假如连名带姓,在信首直称“孙松平老师”、“王达夫师傅”,就显得不大自然且欠恭敬。

对于学有专长、德高望重的师长,往往在姓后加一“老”字,以示尊重,如“戴老”、“周老”,亦可在姓名后加“先生”二字。

为郑重起见,也有以职务相称的,如“董教授”、“陈大夫”、“佟工程师”等。

  <5>给一个单位或几个人的信,又不指定姓名的,可写“同志们”、“诸位先生”、“xx等同志”等。

给机关团体的信,可直接写机关团体名称。

如“xx委员会”、“xx公司”。

致机关团体领导人的信,可直接用姓名,加上“同志”、“先生”或职务作称呼,亦可直接在机关团体称呼之后加上“领导同志”、“负责同志”、“总经理”、“厂长”等。

如果信是同时写给两个人的,两个称呼应上下并排在一起,也可一前一后,尊长者在前。

  

(二)问候语

  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否则,就会违反构段意义单一的要求,变成多义段了。

问候语要注意简洁、得体。

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好!

”“近好!

”依时令节气不同,也常有所变化,如“新年好!

”“春节愉快!

”等。

  问候语之后,常有几句启始语。

如“久未见面,别来无恙。

”“近来一切可好?

”“久未通信,甚念!

”之类。

  (三)正文

  这是信的主要部分。

写信人要说的话,都写在这部分。

如果写的是回信,可以写“×月×日的来信已收到”等内容。

如果来信中提出一些问题或要求代办的事,可以先把问题回答清楚,或者把代办事情的结果告诉对方,然后再写自己想说的话。

如果说的事情多,就应该分段写,写完一件,再写一件。

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

  (四)祝颂语

  正文完了,结尾应写上致敬、祝福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

如,“此致敬礼”“祝你健康”,根据对象而定。

如果给长辈写信,可以写“敬祝近安”“敬祝健康”;如果给平辈写信,可以写“祝你健康”“祝你工作顺利”;如果给晚辈写信,可以写“祝你进步”“望你努力学习”。

  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

“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

“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加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

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

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

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五)署名

  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

可以带姓,也可以不带姓(熟悉的人可以不写姓)。

,如等。

有时可以在名字前面加上称谓,表示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侄×××、妹×××、你的朋友×××、您的学生:

×××”。

如果加称谓,一般不带姓。

如果是给单位或组织写信,姓名要写齐全。

而在署名之后,有时还视情加上“恭呈”、“谨上”等,以示尊敬。

上述自称,都要和信首的称谓相互吻合。

  (六)日期

  用以注明写完信的时间,写在署名之后或下边。

有时写信人还加上自己的所在的地点,尤其是在旅途中写的信,更应如此。

如果在信里问候别人,一般在署名和日期之后,另起一行,写上“请代向××问好!

”“××并此问好!

”如果信已经写好,但是还有一些话没有说完,可以写在信的后面。

先写一个“附”字,后面加上冒号,写完补充的话以后,再加上“又及”二字,“又及”后面加句号。

  也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

  书信格式顺口溜

  称呼顶格打冒号,先向亲友问个好;

  正文每段空两格,一件一件不乱套;

  事情谈完写祝福,健康快乐常祈祷;

  署名日期别漏掉,工整写在右下角。

  信封格式

  

(1)在信封的第一行写收信人的地址。

字迹要工整,地名要详细。

写地名要由省、市、县,一直写到区、街和门牌号码。

如果是给农村写信,还要写上乡名和村名。

信封的左上角画着六个方格,应在里面填上收信人的邮政编码。

  

(2)在信封的第二行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

可以根据收信人的身份,在名字后面写“同志收”或“先生(女士)收”等,此处应避免写称谓,如,不宜写“爷爷收”。

  (3)在信封的第三行写上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

信封的右下角有六个小方格,应在这里填上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信件万一出现投递困难的情况,邮局可以凭借这些信息,迅速地把信退还给寄信人。

  (4)信封正面距右边55毫米至160毫米、距底边20毫米以下的区域是条码打印区,不要在这个区域里写字或署名,以免影响投递。

  (5)信封上的字不能用铅笔写,以防模糊不清;更不能用红笔写,因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6)托人转交的信,在信封上要写“面交”“烦交”等字样,在信封第三行的后半行上,写“×××托”或“×××拜托”就可以了。

  书信举例

  

(一)

  亲爱的老师:

  □□您好!

  □□【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祝

  身体健康!

  □□□□□□□□□□□□□□□□□□您的学生:

xxx

  □□□□□□□□□□□□□□□□□□□x年x月x日

  

(二)

  敬爱的(或亲爱的、尊敬的等)xx:

  □□您好!

  □□【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致

  敬礼!

  □□□□□□□□□□□□□□□□□□(学校)

  □□□□□□□□□□□□□□□□□□(班级)

  □□□□□□□□□□□□□□□□□□(姓名)

  □□□□□□□□□□□□□□□□□□(日期)

  篇三:

书信格式

  书信

  书信是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

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

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手机,电话与电脑这些简单快捷的交流工具遍布全球的今天,仍有一部分人情愿使用书信来互通信息。

基本介绍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

书信由笺文和封文两部分构成。

笺文即写在信笺上的文字,也就是寄信人对收信人的招呼、问候、对话、祝颂等等。

书信在写法上也比较灵活,但书信还是应该遵循一定的要求:

一是必须合乎规范;二是言之有物,通情达理。

信文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要按照常用格式写。

随着现代手机、电脑、e-mail等科技产品的出现,亲人、朋友间的书信联系变得越来越少。

  详细介绍1.指传送书札的使者。

书指函札,信指使人。

  《晋书·陆机传》:

“我家绝无书信,汝能齎书取消息不?

”《南齐书·

  鱼复侯子响传》:

“臣累遣书信唤法亮渡,乞白服相见。

”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六:

“一日,公厅肃客,有急足声。

喏云:

某知州府有书信,今且往某州下书,回途却请回信。

  2.指信札。

  唐王驾《古意》诗: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余镌?

愿生生世世为夫妇?

图章二方;余执朱文,芸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

”冰心《晚晴集·空巢》:

“虽然我在中部,他在西部,我们却是书信不断。

  录音带、录像带、电子邮件等都具有这种含义。

用语言文字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和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信,

  一是有运用文字述说事情原委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二是具备相应的书写工具;三是有人进行传递。

亲笔给亲戚朋友写信,不仅可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能给受信人以“见字如面”的亲切感;科技不断进步,又相继出现了电话、电报、邮寄录音带、录像带、电子邮件等交流信息的手段,可以预见,未来电子邮件这一新兴的手段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进行重新建构,书信的运用除传统用法,即公函私函之外,一个新的发展动向便是原先私函类中因为个人需要而向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知名学者等个人所发的事务性的信件,这一类信件的使用量逐渐增多,值得注意。

我们将其称为个人公文。

  另外,在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仅传达着国与国的文化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对家乡父老、对爱人、对朋友...)。

还起到了报平安的深层含义。

格式介绍

  ①称呼:

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②问候语:

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否则,就会违反构段意义单一的要求,变成多义段了。

  ③正文:

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

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

“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

“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

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

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

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

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⑤署名和日期:

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

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

再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

  书信历史悠久,其格式也几经变化。

今天,按通行的习惯,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

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也称“起首语”,是对收信人的称呼。

称呼要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起,后加“:

”,冒号后

  不再写字。

称呼和署名要对应,明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

  (具体可参见第四编《应酬称谓》)

  称呼可用姓名、称谓,还可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作称呼。

这里简要说明几条细则:

  

(1)给长辈的信。

若是近亲,就只写称谓,不写名字,如“爸”、“妈”、“哥”、“嫂”等;

  亲戚关系的,就写关系的称谓,如“姨妈”、“姑妈”等。

对非近亲的长辈,可在称谓前加名或

  姓,如“赵阿姨”、“黄叔叔”等。

  

(2)给平辈的信。

夫妻或恋爱关系,可直接用对方名字,爱称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

  语,如“丽”、“敏华”、“亲爱的”等;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的信,可直接用名字、昵称或加

  上“同学”、“同志”,如“瑞生”、“老纪”、“小邹”、“三毛”等。

  (3)给晚辈的信。

一般直接写名字,如“乐毅”、“君平”、“阿明”等;也可在名字后加上

  辈分称谓,如“李花侄女”等;亦可直接用称谓作称呼,如“孙女”、“儿子”等。

  (4)给师长的信,通常只写其姓或其名,再加“老师”二字,如“段老师”、“周师傅”、“宏

  海老师”等。

对于十分熟悉的师长,也可单称“老师”、“师傅”。

假如连名带姓,在信首直称“孙

  松平老师”、“王达夫师傅”,就显得不大自然且欠恭敬。

对于学有专长、德高望重的师长,往

  往在姓后加一“老”字,以示尊重,如“戴老”、“周老”,亦可在姓名后加“先生”二字。

为郑重起

  见,也有以职务相称的,如“董教授”、“陈大夫”、“佟工程师”等。

  (5)给一个单位或几个人的信,又不指定姓名的,可写“同志们”、“诸位先生”、“xx

  等同志”等。

给机关团体的信,可直接写机关团体名称。

如“xx委员会”、“xx公司”。

致机

  关团体领导人的信,可直接用姓名,加上“同志”、“先生”或职务作称呼,亦可直接在机关团

  体称呼之后加上“领导同志”、“负责同志”、“总经理”、“厂长”等。

  如果信是同时写给两个人的,两个称呼应上下并排在一起,也可一前一后,尊长者在

  前。

  上述五种场合,有时还可按特殊对象,视情况加上“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等形

  容词,以表示敬重或亲密之情。

当然,这要用得适宜,如对好友称“尊敬的”,反而显得见外,

  对无特殊关系的年轻女性贸然称呼“亲爱的”,那就有失检点了。

  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

问候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也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节,体现

  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

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好!

”“近好!

”依时令节气不同,也常有所变

  化,如“新年好!

”“春节愉快!

”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

  问候语之后,常有几句启始语。

如“久未见面,别来无恙。

”“近来一切可好?

”“

  久未通信,甚念!

”之类。

问候语要注意简洁、得体。

  接下来便是正文的主要部分——主体文,即写信人要说的话。

它可以是禀启、复答、劝谕、抒怀、辞谢、致贺、请托、慰唁,也可以是叙情说理、辩驳论证等。

这一部分,动笔之前,就应该成竹在胸,明白写信的主旨,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

若是信中同时要谈几件事,更要注意主次分明,有头有尾,详略得当,最好是一件事一段落,不要混为一谈。

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

习惯上,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

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

(可参见下节《常用书信用语》的“祝颂语”。

  结尾的习惯写法有两种:

  (

  1)在正文写完之后,转一行空两格写“此致”,再换一行写“敬礼”。

  

(2)不写“此致”,只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安好”、“

  健康”、“平安”等词,一定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不得尾缀在正文之后。

也可以在正文结尾下另起一行写“祝你”、“敬祝”,再空两格写上“安好”、“健康”等。

  在书信最后一行,署上写信人的姓名。

署名应写在正文结尾后的右方空半行的地方。

如果是写给的亲属、朋友,可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儿、弟、兄、侄等,后边写名字,不必写姓。

如果是写给组织的信,一定要把姓与名全部写上。

而在署名之后,有时还视情加上“恭呈”、“谨上”等,以示尊敬。

上述自称,都要和信首的称谓相互吻合。

  日期一项,用以注明写完信的时间,写在署名之后或下边。

有时写信人还加上自己的所在的地点,尤其是在旅途中写的信,更应如此。

  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劭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

书信格式一春节风俗)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讲席教席撰席著席史席席,席位。

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

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

撰,即著述。

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阅知悉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如:

  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同上。

  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

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

用于同辈。

  径启者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