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经典古文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0893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内经典古文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课内经典古文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课内经典古文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课内经典古文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课内经典古文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内经典古文复习.docx

《课内经典古文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内经典古文复习.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内经典古文复习.docx

课内经典古文复习

经典古文复习

烛之武退秦师

一.解释加线词

1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敢以烦执事

3焉用亡郑以陪邻?

4邻之厚,君之薄也

5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唯君图之

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0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二。

一词多义

1之:

何厌之有邻之厚,君之薄

微夫人之力将焉取之

2焉:

将焉取之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子亦有不利焉

三.词类活用(划词,归类)

1晋军函陵贰于楚邻之厚,君之薄

2越国以鄙远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一词多义

1朝:

朝服衣冠入朝见威王

皆朝于齐序八州而朝同列

2甚:

君美甚甚嚣尘上

不求甚解王之蔽甚矣

3孰:

孰视之吾孰与徐公美

4及:

何能及君不及汪伦送我情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力所能及

5间:

时时而间进中间…之声

又何间焉挑拨离间

二.词类活用(划词,归类)

1吾妻之美我者()

2面刺寡人之过者()

3闻寡人之耳者()

三.解释加线词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3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6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7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荆轲刺秦王

一.一词多义

1私:

以己之私私见樊於期

假公济私私相授受

2见:

必说见臣私见樊於期

见陵之耻图穷匕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真知灼见

3顾:

终已不顾顾计不知所出

顾不如蜀鄙之僧三顾茅庐

4发:

顷之未发整装待发

发尽上指冠发图

5使:

使()使()以闻大王

鬼使()神差使()毕使()于前

6陈:

不敢自陈慷慨陈词

皆陈殿下陈规陋习

7诚:

诚能得樊首诚如是,天下定

诚振怖大王之威诚惶诚恐

8就:

就车而去避重就轻

事之不就功成名就

9以:

以穷困来归丹以药淬之

以次进日以尽矣

10信:

行而无信信口开河言而无信

11唯()大王命()之唯()命()是从

二.词类活用(划词,分类)

1北略地函封之箕踞以骂之()

2函梁君臣之首乃前曰白衣冠以送之()

3太子迟之群臣怪之()

三.解释加线词

1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愿足下更虑之

4私见樊曰: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5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6然则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乃今得闻教!

8顷之未发,太子迟之,曰:

日以尽矣.

9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0诚振怖大王之威,愿举国为内臣

11恐惧不敢自陈,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12前为谢曰:

北蛮夷之鄙人

13愿大王少假借之

14图穷而匕首见,因把秦王袖

15秦王还柱而走,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6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7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箕踞以骂之

劝学

一.解释加线词

1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二.一词多义

1已:

学不可以已死而后已

2中:

其曲中规中规中矩切中肯綮

3疾:

声非加疾大声疾呼深恶痛疾

4彰:

而闻者彰欲盖弥彰

5假:

善假于物不假思索久假不归

6异:

生非异也异口同声

异国他乡渔人甚异之

7绝:

而绝江河群响毕绝绝类弥勒

不绝如缕率妻子来此绝境

8闻:

而闻者彰没死以闻博闻强志

少仲尼之闻草野之无闻者

三.词类活用(划词,归类)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过秦论

一.通假

1约从离衡()通(),( )通( )

2孝公既没( )通( )

3倔起阡陌之中( )通( )

4赢粮而景从( )通( )

二.一词多义

1固:

据崤函之固君臣固守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根深蒂固

汝心之固固执己见

2因:

因遗策陈陈相因

因河为池因利乘便

3遗:

亡矢遗镟路不拾遗

因遗策不遗余力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制:

之伦制其兵制六合

制其弊增其旧制鸿篇巨制

5亡:

亡矢遗镞亡羊补牢

亡秦族矣亡国灭种

追亡逐北智叟亡以应

6弱:

弱国入朝弱天下之民

天下非小弱也恃强凌弱

7利:

因利乘便兴利除弊

陈利兵而谁何金就砺则利

8延:

延至孝文王延年益寿

开关延敌延至其家

9朝:

弱国入朝朝同列

10度:

内立法度度长絜大

关山度若飞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词类活用(划词,归类)

1过秦论天下非小弱也()

2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内立法度

北筑长城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弱天下之民约从离横斗诸候朝同列却匈奴愚黔首会盟而谋弱秦()

4据崤函之固追亡逐北()

四.解释加点字

1内立法度,务耕织,外连横而斗诸候

2孝公既没,惠文蒙故业,因遗策,西举巴蜀

3诸侯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以致天下之士

4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战国四君约从离衡

5开关延敌,无亡矢遗镞之费

6秦制其弊,追亡逐北,因利乘便…弱国入朝

7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8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9百越之君委命下吏,蒙恬却匈奴

10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以弱天下之民

1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2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1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5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16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17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鸿门宴

一.通假

1距关,毋内诸候(通)(通)

2张良出,要项伯(  )通( )

3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 )

4蚤自来谢项王( )通( )

5因击沛公于坐( )通( )

6令将军与臣有卻( )通( )

二.解释加点字

1沛公军霸上,欲王关中

2项伯素善张良,乃夜驰之沛公军

3距关,毋内诸候,秦地可尽王也

4君安与项伯有故?

5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6吾得兄事之,张良要项伯

7约为婚姻,曰:

“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

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它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9愿伯具言称之不敢倍德也

1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1不如因善遇之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13项王因留沛公与饮,范增南向坐,数目项王

1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1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6卫士欲止不内,哙披帷

17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19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2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何辞为

21沛公置车骑,道芷阳间行

2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3良入谢:

“沛公不胜杯杓

三.一词多义

1胜:

刑人如恐不胜不胜枚举

沛公不胜杯杓不胜其烦

2幸:

妇女无所幸故幸来告良

3故:

与项伯有故故幸来告良故遣将守关

4因:

因击沛公于坐因留沛公与饮

5从:

张良从沛公从师学艺从百余骑

6意:

不自意先入关出其不意意在沛公

7谢:

乃令张良留谢哙拜谢

蚤自来谢项王使君谢罗敷

8辞:

何辞为辞旧迎新

卮酒安足辞不辞辛苦大礼不辞小让

9足:

足以当项王乎卮酒安足辞

竖子不足与谋微不足道

10如:

刑人如恐不胜如虎添翼

沛公起如厕称心如意

11为:

为击破沛公军若属且为所虏

窃为大王不取也

四.古今异义

1约为婚姻(古:

,今:

2备它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

,今:

3范增数目项王(古:

,今:

五.词类活用[划词,归类]

1军霸上欲王关中籍吏民

范增数目项王素善留候张良()

2夜驰之沛公军吾得兄事之

日夜望将军至以身翼蔽沛公()

3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从百余骑()

侍坐

一.解释加线词

1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之,则何以哉?

2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3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5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6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7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二.一词多义

1以:

以吾一日长乎尔则何以哉?

为国以礼以俟君子

2乎:

以吾一日长乎尔何伤乎?

异乎三者之撰摄乎大国之间

3如:

如或知之如其礼乐

宗庙之事,如会同沛公起如厕

4方:

且知方也方正之不容

不能成方圆方六七十

方欲行方兴未艾

5与:

唯求则非邦也与吾与点也

往借,不与与人方便

遂与外人隔绝失其所与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解释加线词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臣请完璧归赵

3前曰:

“璧有瑕,请指示王。

”因持璧却立

4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以戏弄臣

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6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舍相如广成传舍

7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

8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9秦王因曰:

不如因而厚遇之。

毕礼而归之

10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请击缶。

11颇宣言曰:

“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且素贱人。

1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3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请辞去

14以秦王之威,相如廷叱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1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6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二.一词多义

1幸:

幸于赵王幸得脱幸赦臣

2负:

负秦曲负其强负约

负赵肉袒负荆

3引:

引赵使者欲引相如去

4因:

因曰因而厚遇之因宾客

5列:

见臣列观不与廉颇争列

6请:

请辞去请奏瑟跪请秦王

7顾:

顾召御史顾吾念之

8徒:

徒见欺徒以吾两人在

三.古今异义

1璧有瑕,请指示王(;今:

2得璧,以戏弄臣(;今:

3指从此十五城归赵(;今:

4相如前进缶(;今:

5廉颇宣言曰(;今:

6去亲戚而事君(;今:

四.词类活用(划词、归类)

1间至赵西入秦廷叱之()

2衣褐舍相如前进缶刃相如()

3欲急臣负秦曲完璧归赵

恐其破璧坚明约束归之()

4庸人羞之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信陵君窃符救赵

一。

解释加线词

1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2往请,欲厚遗之,从车骑,虚左,侯生不让

3愿枉车骑过之

4微察公子=窃骂侯生=屏人间语

5(侯生)谢客就车…公子遍赞宾客

6公子故过之,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车骑市中

7以公子为长者

8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

9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

10公子纵轻胜,独不怜公子姊耶

11计不独生,欲以客往赴秦军,辞决而行

12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而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13公子遇臣厚,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14如姬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15公子诚请如姬,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16即合符,而不授兵复请之,事必危矣

17公子亲数存之,今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8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19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秦军解去,存赵

20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独与客留赵

二.一词多义

1下:

仁而下士旦暮且下

2请:

公子往请数请魏王

请数公子行日而复请之

3故:

公子故过之故久立与客语

以监门困故故久立公子车骑

4数:

亲数存之数公子行日

5从:

从车骑从其计

6让:

让公子侯生不让

7过:

枉车骑过之行过夷门

8谢:

谢客就车故不复谢

9就:

谢客就车就公子之名

10存:

亲数存之却秦存赵

11辞:

辞决无所辞一言半辞

12独:

独不怜公子姊耶计不独生

13以:

以公子为长者以监门困故

以客往赴秦军以至军之日

三。

词类活用(划词、归类)

1修身洁行枉车骑过之

却秦存赵久立车骑市中()

2留军壁邺()

3礼交之北救赵西却秦()

4急人之困()

屈原列传

一.通假

1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

3其指极大4濯淖污泥

5举类迩而见义远6屈平既绌

7赵不内8被发行吟泽畔

二.解释加线词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上官心害其能,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欲夺之,屈平不与

3因谗之曰:

“平伐其功。

4疾王听之不聪,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

5人穷则反本…疾痛惨怛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8其文约,其辞微,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9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皭然泥而不滓

10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地,怀王使使如秦受地

12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13怀王卒行,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

14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

15屈平嫉之,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1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17亡国破家相随属,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18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19短屈原于顷襄王,怒而迁之

2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三.一词多义

1伐:

平伐其功秦欲伐齐

2志:

博闻强志其志洁

3明:

明于治乱明道德之广崇

4疾:

疾痛惨怛疾王听之不聪

5见:

靡不毕见信而见疑

6属:

属草稿亡国破家相随属

7举:

举类迩举世混浊举贤以自佐

8亡:

亡走赵亡国破家亡其六郡

9因:

因谗之曰因厚币用事者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四.古今异义(划词、解释)

1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2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3明年,秦割汉中

4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五.词类活用(划词、归类)

1正道直行()2泥而不滓()

3短屈原于王()4楚日以削()

赤壁之战

一.解释加点词

1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表恶其能

2肃请吊表二子,说备使抚表众,共治曹操

3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闻操已向荆州,比至南郡,备南走肃径迎之

5孙讨虏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6巨是凡人,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7亮诣孙权,说曰: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8若不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何不北面而事之!

9外托服从之名

10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1远来疲敝,必蹶上将军

12将军诚能与豫州协规同力

13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14遗权书:

近者奉辞伐罪,今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5曹公动以朝廷为辞,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6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吏卒,累官故不失州郡

1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8兼仗父兄之烈,当为汉家除残去秽,而可迎之邪?

19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

今以实校之

20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1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战具俱办

22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23以瑜为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肃助画方略

24操军不利,引次江北,方连船舰,可烧而走

25盖以十舰最著前,余船以次俱进

26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7瑜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操引军北还

二.一词多义

1卒:

鲁肃闻刘表卒()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2资:

帝王之资()多载资()粮

3将、并:

行将()为人所并()

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4如:

如()其克谐苟如()君言

肃可迎操,如()将军不可

5向:

已向()荆州向()察众议

6迎、谓:

径迎()之甚无谓()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7足:

岂足()托乎兵精足()用

8托:

岂足托()乎托()名汉相

9下:

与群下()谋不下()万人

犹不失下()曹从事顺江东下()

10治:

治()水军共治()曹操

11办:

能办()之者诚决战具俱办()

12方: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以征四方()地方()千里

助画方()略方()连船舰

13引、次:

引()次()江北

引()军北还以次()俱进

14为:

为()操所先为()

汉家除残去秽安能复为()之下

15以:

以()吴越之众以()实校之

以()瑜为督盖以()十舰著前

三.古今异义

1与中国抗衡(;今:

2鼎足之形成矣(;今:

3不失下曹从事(;今:

4其实汉贼也(;今:

5诸人各顾妻子(;今:

6邂逅不如意(;今:

四.词类活用(划词,归类)

1与吴巨有旧2敬贤礼士

3必蹶上将军4外托服从之名

5从吏卒6为汉家除残去秽

7可烧而走8率轻锐继其后

师说

一。

通假

1传道受业解惑通

2或师焉,或不焉通

二.一词多义

1传道传道授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于贤于弟子()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于其身也()

3则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4之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士大夫之族,郯子之徒()

5所以圣人之所以为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

;今:

2弟子不必不如师(古:

;今:

四。

解释加线词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3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6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圣人无常师,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9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阿房宫赋

一.一词多义

1一:

四海一()相与为一()

长烟一空()焕然一新()

用心一也()一心一意()

一视同仁()长短不一()

2爱:

秦爱纷奢()复爱六国之人()

3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

使六国各爱其地()

4可怜:

可怜焦土()可怜身上衣

正单()可怜九月初三夜()

可怜夜半虚前席()

5焉:

盘盘焉,囷囷焉()或师焉,或不焉()且焉置土石()

焉用亡郑以倍邻()风雨兴焉()

二.古今异义

1直走咸阳()2矗不知几千万落()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4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5韩魏之经营()6可怜焦土()

三.词类活用(划词,归类)

1六王毕,四海一()2骊山北构而西折()3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4朝歌夜弦()()

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6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游褒禅山记

一。

解释加线词

1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3盖余所至,尚不能十一

4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

5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游之乐

6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7世之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之者,何可胜道也哉

1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

虚词

1其:

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余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其()孰能讥之乎吾其()还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皆出于此乎

2之:

古人之()观于天地

求思之()深以天下之大()

此言得之()何陋之()有

六国论

一.解释加线词

1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较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百倍

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5胜负已判,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此言得之

6始速祸焉…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9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11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二.同义词

1以=盖()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2与=附()与赢而不助五国/勿附于秦

3迁=革()终继五国迁灭/革灭殆尽

4向=使=当=苟()当与秦相较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苟以天下之大

三.古今异义

1其实百倍(古:

,今:

2思厥先祖父(古:

,今:

3至于颠覆(古:

,今:

4智力孤危(古:

,今:

5六国破亡之故事(古:

,今:

四.活用(划词,归类)

1不能独完2理固宜然

3义不赂秦4李牧连却之

5并力西向6日削月割

7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五人墓碑记

一.解释加线词

1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以旌其所为

2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止十有一月耳

3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

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5按剑而前曰:

“谁为哀者

6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

7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8五人之当刑也,谈笑以死,颜色不少变

9有贤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10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11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12不能容于远近,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

13忠义暴于朝廷,荣于身后,斯固百世之遇也

14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15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亦以名死生之大

二。

一词多义

1当:

当周公之被逮

请于当道五人之当刑

2徒:

慷慨得志之徒徒有其石

3道:

请于当道湮没不足道

投缳道路

4行:

行为士先敛赀财以送其行

5使:

所由使也人皆得以隶使之

6发:

发五十金难于猝发

剪发杜门发其志士之悲

7以:

以大中丞抚吴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谈笑以死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三.古今异义

1其疾病而死(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