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科学教案苏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0890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下科学教案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三下科学教案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三下科学教案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三下科学教案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三下科学教案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下科学教案苏教版.docx

《三下科学教案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下科学教案苏教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下科学教案苏教版.docx

三下科学教案苏教版

1单元土壤与生命

1.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

  2.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2.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亲近土壤。

  2.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事先选择好一块泥土地、铲子、放大镜、盛土容器、土壤研究记录纸。

 学生准备:

一根木棒、一只塑料杯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说说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

板书课题

 2.讨论:

①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②对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3.导入本课。

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

  

(1)说文解字:

“土”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小结,激发学生实地观察的愿望。

  (3)提问:

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师生小结:

①注意安全;②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

③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先照样子画下来;

④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些什么。

  2.外出实地考察,观察校园绿地一角的土壤。

①教师讲解并提出要求:

先观察表层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然后注意观察土

壤中有哪些动植物,思考土壤和动植物的关系;最后注意观察表层土下约2厘米处的土

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

     

 ②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指导学生边观察便记录,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等。

3.回到教室,交流汇报。

 ①分组交流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收获。

 ②各组派代表上讲台前汇报。

 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表层的土壤和地下2厘米深的土壤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

有哪些动物生活在土壤里,这些动物在土壤里干什么?

三、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1.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小结。

3.课外作业:

(1)回家后,把自己的新发现和新感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或是栩栩如生的图画描绘出来。

(2)采集一份土壤样本。

四、作业。

1.采集土壤样本。

(见上2)2.完成实验册作业。

2.了解土壤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科学知识

 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等主要特征和性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

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

  学生准备:

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通过上一课的观察,你认为我们周围的土壤有哪些特点?

 2.学生回答,讨论交流。

 3.过渡:

我们周围的土壤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

为什么有的颗粒大,有的颗粒小?

它们里

面到底有些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

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1.活动一:

观察土壤。

  ①谈话:

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

小组合作,先

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

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②学生分组活动。

 ③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

2.活动二:

研究土壤的成分。

 

(1)谈话:

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

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

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做一做下面这个实验,看它是否对你了解土壤有所帮助。

(2)投影:

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

  ①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②将土块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在等待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手使劲握一

握,再摊开纸巾,纸巾上面留下了什么?

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③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

注意事项:

  ①土块要轻放。

  ②搅拌要彻底。

  ③静置时间要长。

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④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

(3)学生阅读此资料后,开始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5)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3.活动三:

研究土壤的种类

 

(1)观察颗粒大小。

  ①谈话: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先看看它

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分组领取土壤样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

  ③汇报自己的发现。

  ④谈话:

这是什么原因呢?

请看课本第5页的阅读资料,它会给你一个原因解释。

  ⑤师生小结:

通过这一环节的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

(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①提问:

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颗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这样的情况时,它们的渗水

性会不会一样呢?

你是怎么认为的?

 ②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

 ③讨论实验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考虑三个变量的控制:

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

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变;不同的条件:

三份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样获取水

量的不同:

方法1:

倒入量杯;方法2:

直接用尺子测量高度。

采用后者更方便,

也与《雨下得有多大》中雨量器的使用方法相一致。

 ④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⑤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

3.用多种感官了解沙和黏土

的不同每组一份沙和黏土的样本,请学生参照课本第6页提供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

土的不同。

 ⑥集体讨论:

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

是什么颜色的?

摸上去感觉像什么?

哪一种

更硬或更光滑?

加点水握一握,哪种可以握成团?

⑦激趣:

再试着把它们分别放在胶卷盒里摇动,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

者是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是否相同。

 ⑧分组活动,交流。

三、课堂总结,拓展指导。

 1.谈话:

同学们都已经对土壤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

你知不知道我们戴埠地区的土壤

是什么类型的?

有什么特点呢?

适合种植哪些植物?

 2.学生思考、回答。

 3.进一步指出:

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

要想

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

 4.学生思考、回答。

 5.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查阅、请教专家等。

四、作业。

1.继续观察周围的土壤。

2.实验册。

 

3.肥沃的土壤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

 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

动手实验,研究动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小铲子

 学生准备:

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韭菜叶、香蕉皮、透明的玻璃或塑料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给每组准备三份颜色差异明显的土壤样本(图片):

仔细观察这些土壤,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分组观察、讨论。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从颜色、湿度等方面进行交流)。

 4.教师小结:

指出这是分别在三个不同地点采集的土壤样本:

某农田、某小区、某工地等。

让学生将土壤样本与采集地点进行预测配对,并说说理由。

 5.教师公布答案,请学生将其和预测结果对照。

 6.提问:

为什么在不同地点采集的土壤样本会有这么明显的差别呢?

你们认为这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7.学生思考、回答。

二、探究活动。

1.初步了解枯死的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提问:

还记得上节课在校园里观察土壤时看到的情况吗?

被落叶覆盖着的土壤有什么

特点?

没有被落叶覆盖的土壤又是什么样的呢?

3.学生汇报。

 ①谈话:

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②学生作出假设,推测原因。

 ③出示一组落叶在土壤表面腐烂、分解的图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

  指出:

落叶落到土壤表面后,会逐渐腐烂。

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我们称为腐殖质,它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沃。

 ④激趣:

想不想亲自观察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究竟会怎么变化?

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得到结果的,要持续几个星期才行,能坚持下来吗?

 ⑤教师结合课本插图,讲解做肥料袋的方法。

注意提醒学生:

  Ø选择容易腐烂的植物,如:

香蕉皮、韭菜叶等。

  Ø要记住往塑料袋中放了哪些物品,以便今后查寻、对照。

  Ø可在袋中放入一两条蚯蚓。

  Ø每隔几天要进行一次观察、记录:

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蚯蚓和香蕉皮、菜叶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什么变化。

 ⑥学生分组制作肥料袋,填写第一阶段实验报告。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继续学习。

 1.了解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①出示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的阅读资料。

②学生阅读理解。

 ③谈话:

经过你这段时间的观察,你认为蚯蚓能担当起这个称号吗?

理由是什么?

 ④阅读P11资料,了解更多土壤动物对改变土壤肥力的作用。

 ⑤谈话: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⑥提问:

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你是否能肯定植物对土壤的肥力有影响?

 ⑦学生汇报。

 2.了解肥沃的表层土的形成过程。

  ①出示P9图给学生观察,说说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②学生观察、汇报。

  ③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其知道:

  图中有两层内容:

一、土壤是分层的;二、表层土的形成是各种土壤动物工作的结果。

另外,图中甲虫等小生物的图片使用的是逐一放大的效果,本身并没有这么大。

三、拓展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P11拓展题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

 1.继续观察周围的土壤。

2.完成实验册作业。

 

4.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4.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

的破坏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泥土、草皮、水壶。

学生准备:

事先查找相应的课外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一段时间我们一起研究了土壤,你知道土壤和我们人类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吗?

二、谈话交流。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谈话:

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

 

(2)重点讨论:

土壤里生长的哪些物体直接提供给人类?

土壤里的哪些物体被动物利用?

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来自土壤?

(3)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

(4)把你知道的填写在课本P65。

(5)小结:

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

提供了食物。

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

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

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大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

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了解植物对土壤蓄水功能的影响。

①请学生思考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变量:

有草皮和无草皮;公平的因素:

土堆的大小、水流的大小、水量的多少等)

②分组实验、观察水流冲过后,土层的变化和流水经过的痕迹。

③汇报实验结果和受到的启示。

5.讨论:

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

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

除了从自己身边的小事(不乱扔废电池等)做起之外,我们小学生还应该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四、作业。

实验册作业。

 

2单元 植物的一生

1.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

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

长周期的资料。

科学知识:

  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难点:

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教学准备:

  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认识种子和果实。

 1.讲述: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

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

 2.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

它长在哪里呢?

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

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3.小组实验、交流。

 4.分组汇报。

(猕猴桃、香蕉的种子都退化了,变的很小,很难察觉。

如学生说不出来,教师需提醒。

 5.讲述:

同学们发现植物的种子一般长在果实里,果实就是种子的家。

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1.讲述:

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

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

 2.讲述:

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

 3.小组讨论、交流,试着填写活动记录表格。

 4.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

三、认识种子的构造。

 1.讲述:

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一颗种子,用手摸一摸,

你能想想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

请你画下来。

 3.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把画展示给大家看。

 4.究竟同学们想的对不对,下面我们就来解剖种子。

谁来说说解剖时我们要注意哪些呢?

 5.教师示范解剖种子。

强调:

用镊子剥开种皮时要轻,不要伤到里面幼嫩的部分,然后

从蚕豆开口的那一边小心的掰开。

 6.学生解剖种子,用放大镜观察种子里面有什么,并画下来。

 7.说说你看到种子里面有什么?

 8.学生再用花生的种子进行实验,要求按照预测——画图——解剖——观察——画图——

表达的过程。

 9.让学生比较每组前后两组的记录图,有什么不同?

说明观察有什么作用?

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

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

件?

 2.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

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

 4.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做或者在班上集中做。

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

 1.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

 2.讨论:

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3.提问:

你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萌发有关的,又是自己能通过实验解决的问题吗?

 4.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问题。

 5.各小组汇报,选择一个研究问题。

 6.小组讨论:

怎么去研究这个问题?

 7.小组汇报,确定研究方案。

 8.课后进行实验。

六、课堂总结。

七、作业。

1.教师发种子,学生课后种植一种植物。

(注意长期观察)

 2.实验册作业。

 

2.根和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

  2.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科学知识:

  1.认识根和茎的形态。

  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愿意通过观察、收集证据来探究科学的奥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难点:

认识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带根的各种植物、烧瓶、水、油、棉花、小刀

教学过程:

一、区分直根和须根。

 1.出示大蒜和菠菜。

你认识这两种植物吗?

 2.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

 3.讲述:

像菠菜这样,有明显的主根,侧根小于主根的,我们叫它是直根。

像大蒜这样

没有明显的主根,在茎的周围长出很多粗细相似须毛状的根,我们叫它是须根。

 4.在活动记录上画下直根和须根,描述它们的不同。

 5.小组内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进行比较,看看哪些是直根,哪些是须根。

 6.汇报比较结果。

二、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1.讲述:

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

 2.学生回答。

 3.提问:

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

 4.小组讨论。

 5.汇报实验方案。

注意几个条件的控制。

三、了解茎有各种形态。

 1.刚才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根多种多样,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看书上图片,

提问:

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

 2.小组讨论。

 3.汇报并填写习作第三题。

 4.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四、认识茎的作用。

 1.讲述:

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

 2.学生交流。

 3.出示实验装置,讲述:

前几天,老师把这根竹子插入红水中,现在将它取出,看一看,

它的叶有什么变化?

 4.你能预测它的茎会有什么变化吗?

学生发言。

 5.是不是这样呢?

下面我们就来把它的茎切开看一看。

教师示范茎的斜切和横切。

 6.每小组发一段植物的茎,进行斜切和横切。

用放大镜观察茎的内部变化,思考:

为什

么会这样呢?

 7.学生回答后小结。

五、作业。

 1.课外试一试:

把胡萝卜“头”切下来,摆在浅水盘里,放在阳光下,经常加水,几天

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2.实验册作业。

3.叶和花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观察描述不同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

  2.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

  3.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生活和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绿叶制造的。

  2.知道花的构造。

  3.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能准确的认识事物。

  2.乐于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

  3.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叶,培养观察能力。

 难点:

观察并解剖花。

教学准备:

各种树叶、花、镊子、白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叶的不同形态。

 1.出示一片树叶,讲述:

春天到了,许多植物都已经吐枝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你们

看,这是一片什么树的叶子?

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2.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现在老师发给你们一片树叶,请大家看看它的正面和反面有什

么不同?

 3.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

 4.课前大家也采集了一些树叶,现在请你们拿出来,每个小组仔细观察,比较它们有哪

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写在活动记录上。

 5.各小组汇报,对观察仔细的同学给予表扬。

 6.你能在这个基础上给这些树叶分分类吗?

 7.小组进行分类活动。

提醒学生每次只能按一个标准分。

 8.汇报分类结果。

二、观察并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提问:

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那么你知道这些营养主要是怎么来的吗?

 2.讲述:

大多数植物是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

造养料,想一想如果没有阳光,叶子能制造养料吗?

 3.提问: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

 4.各小组设计实验。

 5.交流并确定实验方案。

重点解决:

做这个实验要保持哪些相同的条件?

不同的条件是

什么?

 6.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装置。

三、认识花的构造。

 1.出示几盆鲜花,提问:

你认识这些花吗?

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哪些花?

根据

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2.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

学生说说。

 3.出示桃花模型,教师把它的每一部分摘下来,指导学生认识雄蕊、雌蕊、花瓣、萼片。

 4.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杜鹃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

  5.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

  6.展示自己画的花的构造,看看同学们带来的花是不是都具备这四部分?

区分完全花

和不完全花。

  7.用放大镜观察雄蕊,发现了什么?

试着捻捻雄蕊上的花粉,在白纸上再抖抖,看留

下了什么?

  8.结合学生观察雄蕊和雌蕊,简要介绍花的繁殖。

四、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1.讲述:

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当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

 2.提问:

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

植物是靠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

 3.交流:

植物传粉有哪些方法?

 4.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补充介绍或上网浏览。

六、交流种植日记。

对坚持观察、记录的同学给予表扬。

七、课堂总结。

八、作业。

1.课外研究:

按照书上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做一做,看看有什么发现?

2.实验册作业。

 

4.植物和我们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