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保险行业管理广东金融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0798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保险行业管理广东金融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金融保险行业管理广东金融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金融保险行业管理广东金融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金融保险行业管理广东金融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金融保险行业管理广东金融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保险行业管理广东金融学.docx

《金融保险行业管理广东金融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保险行业管理广东金融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保险行业管理广东金融学.docx

金融保险行业管理广东金融学

 

(金融保险)广东金融学

广东金融学院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从1934—35年的金融危机浅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

学生姓名麦间开学号081512229

专业班级08届国金

(2)班

指导教师职称

年月日

学年论文评阅表

论文题目

从1934—35年的金融危机浅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

作者

麦间开

专业

国际金融

学号

081512229

指导教师

职称

指导教师综合评语

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摘要

本文通过介绍1934-1935期间在中国大陆发生的由美国白银政策的刺激下引发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不仅直接导致国家货币制度的重要变更,而且对近代中国金融体制的演变具有深刻的影响。

因为这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巨大,从而引发出我国金融制度方面的思考,对我国以后的金融体制改革都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金融危机、金融体制、金融市场

Abstract

Thispaperdescribestheperiod1934-1935intheChinesecontinentsilverpolicybytheUnitedStates,thestimulationcausedthefinancialcrisis,adirectresultofthisfinancialcrisisisnotonlyimportantchangestothenationalmonetarysystem,butalsotheevolutionofmodernChinesefinancialsystemhaveaprofoundeffect.Becausetheimpactofthishugefinancialcrisis,givingrisetothethinkingintermsofourfinancialsystem,financialsystemreforminChinaafteradeepinspirationtoall.

Keywords:

Financialcrisis,financialsystem,financialmarkets

壹、简述1934-35年我国的金融危机……………………………………1

(壹)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1.金融危机是在美国白银政策的刺激下引发的……………1

2.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国际银价大大高于中国国内的银价……………………………………………………………………….2

(二)政府解决金融危机的政策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3

1.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政策……………………………3

2.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4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的启示………………………5

(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的联系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5

1.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5

2.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落后和混乱………………………………5

(二)金融市场的发展、基本特征和我国的产业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6

1.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基本特征………………………………………6

2.我国的产业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6

三、建立起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是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7

参考文献………………………………………………………………8

(注:

目录行间距为25磅)

从1934—35年的金融危机浅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壹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

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

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壹、简述1934-35年我国的金融危机

20世纪30年代,中国发生了壹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它不仅直接导致国家货币制度的重要变更,而且对近代中国金融体制的演变具有深刻的影响。

(壹)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1.这次金融危机是在美国白银政策的刺激下引发的。

白银政策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后,美国在白银问题上采取的壹系列政策措施的总称,包括1933年12月的《银购入法》、1934年6月的《白银法案》,具体做法有:

提高白银收购价、禁止白银出口、发行银券、白银收归国有等。

在白银政策的支配下,美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仅1934年7月至1935年6月的财政年度就购银2.94亿盎司,超过当时国际购银协定限量的10倍多,这使国际市场上的白银价格骤然上升,1935年5月的银价比1933年的翻了壹番。

2.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国际银价大大高于中国国内的银价

由于国际银价大大高于中国国内的银价(国内外银价的差额在1934年第三季度为4%~5%,到第四季度已扩大为15%~20%),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外流。

1933年白银净流出量为1422万元,1934年猛增至2.5673亿元,1935年头5个月,中国净流出白银已达2.9亿元。

和此同时,白银偷运出口也愈演愈烈,仅1935年就达1.477亿关俩。

白银的大量外流使国内存银锐减,上海1934年7月的白银存量为5.628亿元,仅过5个月,就只剩下3.35亿元。

在全国范围内,1934、1935年俩年输出的白银共6亿元之上,超过当时中国银元流通额的1/3。

国内银根骤紧,导致了利率高昂、物价猛跌、工商企业纷纷倒闭的严重后果。

1934年7月,每千元的平均日息为5元,到1935年1月,上升为22元。

各地的批发物价指数均低于1926年和1930年的水平,如南京在1935年9月的物价指数仅为1930年的75%。

全国的92家华商纱厂有24家停工、14家减员,俩者合计约占纱厂总数的40%。

1935年倒闭的银行有20家,相当于前四年的总和。

各行业的生产指数纷纷下降,以1933年为基准,则1935年7月卷烟业生产指数为55.7,棉纱业为79.1,水泥业为77.6,火柴业为43.9。

(二)政府解决金融危机的政策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1.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政策

为了缓解白银外流造成的危机,国民党政府曾通过外交途径向美国政府提出限制银价等交涉,1934年10月又下令征收白银出口税和平衡税。

在上述举措收效甚微、金融危机步步加深的情况下,国民党政府于1935年11月3日宣布实行币制改革,财政部发表《施行法币公告》,主要内容是:

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俩个月后又加入中国农民银行);过去已发行的其他银行的纸币照常流通,但发行额以截至1935年11月3日的发行总额为限,以后逐渐用中央银行纸币收回;禁止银元流通,违者没收,如有私藏,依法惩处;白银国有,各种银类均须兑换成法币;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以稳定汇价。

在1935年法币改革之前,1933年4月国民党政府曾实行废俩改元,建立了银本位制,在统壹货币制度上迈出了重要壹步。

法币政策的实施则使中国进入了纸币流通的新阶段。

纸币流通制度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它不仅有助于化解当时的金融危机,而且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全国统壹市场的形成以及满足抗战前夕的国防需要,都有积极的意义。

但法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搜括民间财富的弊端,且蕴藏着以后爆发通货膨胀的危险。

2.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这次由美国白银政策的刺激下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深远,波及范围广。

不过虽然说这次金融危机是由美国的白银政策作为导火线,不过也能够从中折射出当时中国的金融体制存在漏洞。

1933年以前中国施行银本位制度,白银和银元同时在市面上流通;1933年3月10日,国民财政部宣布“废俩改元”,以银元为基本结算单位;1935年11月3日,国民ZF宣布“法币改革”,废除银本位,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

从白银到银元,再从银元到纸币,财政部在俩年内完成了三步走。

可是法币在1940年代中期以后的恶性通货膨胀中变成了废纸,中国的金融体制随之崩溃。

了解了此次金融危机,我们不禁要思考,既然这壹次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如何能够避免类似的金融危机不发生呢,或者说我们要如何完善金融体制才能够避免危机的发生呢?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吧!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的启示

从根本上说,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是实物经济发展的结果和需要,是为实物经济服务的,我国发展金融市场、设计金融体制也必须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

(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的联系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

现代经济增长的途径有三个:

壹是通过要素积累,增加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这三大投入要素中的壹项或多项;二是经济结构转移、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换;三是技术变迁.每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中自然资源是先天给定的,在生产中大规模增加自然资源比较困难。

1.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劳动力的增长受到人口出生率的限制,"各国、劳动力变动的差异不大,壹般年增长率在:

1%壹3%之间。

唯壹对经济增长率有大的影响的是资本积累的变化,各国在要素投入增加方面的主要差异就:

是资本积累率的不同、经济增长仍能够通过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式实现。

将投入要素由低效率的部门向高效率的部门重新配置,同样数量的投入要素的产出能在此而增加。

在经济增长的的三大源泉中技术变迁是最关键的。

技术创新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不会下降,从而维持经济长期增长。

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迟早会停滞下来的,而且市场竞争会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资源耗竭之前就早早失去活力。

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促进经济增长,可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则是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使既定要素投入能够生产出更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技术变迁和资本积累关系密切。

现代技术创新从科学研究、控制实验到新产品试制、投产,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本投入,同时,许多先进的技术需要资本设备作为其载体,技术创新往往体当下资本设备性能改良上。

技术的升级实质上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的,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俩者相互促进。

相互依赖。

而壹个社会资本的积累和配置效率决定于资本市场的效率;资本积累的速度和规模和资金的投资回报率正相关。

资本积累的高回报取决于资本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现代金融体系存在的基本价值就是积累资本,配置资本,资本的配置效率依赖于金融体系。

的效率。

我国目前的金融改革的出发点必须定位于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使其能够很好地动"员资本、配置资本,服务于经济发展。

2.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落后和混乱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金融体系是为实现这壹战略服务的,由于我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资本极为稀缺,因此,如果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本,资本价格就会非常高昂。

而重工业壹般是资本密集型的,投资周期长,风险大,需要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

这样,在市场机制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就会落空。

为了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国家只好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以便降低资本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政府用行政手段直接分配稀缺的资本。

这种计划体制能够保证处于优先发展地位的重工业获得足够的资本支持;可是却牺牲了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稀缺的资本没有配制到生产率最高的部门。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为了调动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对经济的控制逐渐放松。

即遵循所谓"放权让利式"改革。

随着资源配置、的计划控制减弱,乡镇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发展起来,由非政府部门掌握的剩余也多了起来,加上国有企业改革也在壹步步走向深入,自主权扩大,因此客观上产生了对金融服务的需要。

国家为了重建金融体系,开始改变资本分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先后重建了四家专业银行,90年代初又恢复了证券市场,外汇管理也逐渐放宽。

人民币大幅贬值。

可是,在国有企业完全市场化以前,金融市场化会导致国有企业的资本成本大幅大升。

国有企业因为有政策性负担,没有自我生存能力,完全市场化必然使大部分国有企业无力负担资本成本而无法生存。

为了保护国有企业,国家且没有让金融体系市场化,而是具有很强的政策性。

四大专业银行80%之上的贷款给了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

其它融资渠道如有企业无缘。

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经济发展很快,是中国量。

可是,非国有经济缺乏正常的融资渠道,进入正式的金融体系杨本很高。

甚至不可能,极大地限制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除了银行以外,国家也陆续开始恢复或新建成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市场,这些非银行金融部门发展很快,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壹定的促进作用。

可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国有企业仍然承担着政策性负担,国家也仍然要对国有企业的运营负壹定责任,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不能在产品市场上开展公平的竞争。

这在金融市场上则表现为金融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各健全的法制,金融市场十分混乱,非市场因素太多,不能有效动作,没有起到为技术创新呼经济增长积累、配置资历本的作用。

如前所述,技术变迁对维持长期经济增长起着关键作用,而技术变迁又和资本积累关系密切,正是经济发展对资本积累和配置的需要才产生了金融市场,因此,金融市场的发展目标只能是为经济发展高效率地筹集和分配资本。

为了实现这个大目标,金融市场发展出俩大类,壹类是直接融资,另壹类是间接融资,俩者各有优势,互相补充。

直接融资方式主要有发行股票、债券等,资金供需双方直接进行交易、或者在中介机构帮助下实现直接交易。

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资金供给着将钱存到银行,银行再把集中起来的资金贷放给资金需求者,实现社会剩余的动员和资本化。

在直接融资中,由于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之间往往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技术问题,相对来说,资金供给者,特别是小额资金供给者,很难控制资金需求者的资金运用,面对的投资风险很大。

作为反面,由于不受或很少受到资金供给者的监督,直接融资的资金需求着能够较为自由地使用筹集到的资金,壹旦运营失败,也不必负偿仍责任,因此筹资风险小而且仍能够利用信息不对称,在发行股票或债券时进行炒作,以获得溢价发行的好处。

可是,间接融资的情况恰恰相反,资金供给者只要将钱存到银行即可,由于商业银行受到中央银行的监管,有存款的再保险机制,投资风险完全由银行承担,因此资金供给者面临的风险微不足道。

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企业或其他资"金需求者却必须面对银行的严格监督,从贷款申请到使用、仍款,都受到专业水准很高的银行监督,在相当大的长度上保证了贷放资金的安全。

在间接融资中,投资者的资金回报比较稳定可靠,银行承担了投资风险,且负责资金运营,所以要分离壹部分投资收益,资金所有者得到的回报比较直接投资少。

可是直接投资者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壹旦投资失败,连本带利壹概亏蚀。

对于资金需求者来说,由于信息不对称,为了说服资金供给着购买本企业的股票或债券人需要做许多工作,而且需要付给投资者的报酬也较高,因此直接融资成本高昂。

可是,如果通过间接融资,因为资金的直接供给者只是壹家或数家银行、交易成本低廉、因而其融资成本就会大大下降。

(二)金融市场的发展、基本特征和我国的产业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

从资金拥有者和资金使用者的角度来说,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各有利弊。

1.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基本特征

在现实经济中,金融市场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合,最有效的金融结构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

如果壹个经济中的企业以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和产业为主,其融资渠道以从大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务为主。

如果壹个经济中的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则有效的融资方式应以中小银行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为主。

上述金融体制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决定的。

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需要的资金不多,而且分散在各地,大银行等大金融机构获取其运营和信用状况的成本很高。

因此,中小企业难以得到大银行的资金支持。

即使想用间接融资,也因为规模小,承担不起股票、债券的发行费用,更不易取得公开发行上市的资格,因此中小企业壹般不依赖间接融资。

大银行天生喜欢为大企业服务,因为无论银行贷款的数额大小,壹笔交易的信息费用和其它成本相关无几,大企业资金需求量大,银行发放壹笔大额贷款所需花费的平均成本比小额贷款低许多。

中小银行因为资金规模小,无力运营大的项目,只好以中小企业为主到E务对象。

而且,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壹样,分散在各地,对当地的中小企业资信和运营情况比较了解,信息费用不高,因而中小银行也愿意为中小企业服务。

2.我国的产业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

有壹种错误信念在国内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广为流传,以为在开放时代,中国应该重点发展资金密集、技术尖端的大企业,只有这样才有实力和外国企业展开竞争,否则民族工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败北。

这实际上是过去长期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变种。

实际上,壹国产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产品的成本,成本越低的产业竞争力自然就越强。

而壹个产业的成本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利用了本国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又是由壹国的要素禀赋决定的。

在我国,现阶段的要素禀赋是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稀缺,因此,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具有劳动力密集的特征。

如果我们举全国之力发展资金密集型的大企业,必然需要继续人为压低资本价格,井采取种种行政措施保护资本密集型企业免受市场竞争挤压,结果必然是保护落后,资本密集型企业既没有竞争力,也不思进取,不去努力增强竞争力。

这样,金融体系也不可能真正市场化。

在我国,遵循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因为成本低廉而具有相当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不需要政府保护和扭曲资源价格。

由于这种产业竞争力强,因而盈利能力强,经济对稀缺转变为相对富裕,劳动力反而日益显得稀缺起来。

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动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快速变化,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越来越带有资本密集、技术先进的特征,中国逐渐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指导下的赶超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表面上似乎壹下子将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到和发达国家相近的水平,实际则无异于拔苗助长,因为这种脱离要素赋的产业结构是无效率的,产业结构升级背后的决定因素是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没有要素禀赋的升级,人为拔高产业结构,结果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遵循比较优势战略表面上似乎没有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对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大,实际则是""小步快走",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

因此,现阶段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是和我国要素禀赋相壹致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保证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应该成为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出发点。

根据前面的分析,对中小企业来说,最合适的融资方式是利用银行进行间接融资,可是大银行主要是为大企业服务的,所以发展市场化的中小银行即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三、建立起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是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90年代以后,我国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在改造各地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开始发展起来,可是目前业务量仍不大,而且实际运作很不成熟、规范。

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壹定要实现商业化,不能由政府行政控制,以致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依附于地方政府,甚至成为地方政府背离当地实际和比较优势,进行盲目投资的工具。

如果那样,中小银行就不但会和四大专业银行壹样不能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方便渠道,而且必然产生严重的银行金融风险,另外,发展中小银行需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

中小银行且不是越大越好,需要有壹定规模,以具备必要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中小银行虽然是地方性银行,也要注意引进银行间的竞争机制,防止人为垄断生产低效率。

建立起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是我国当前金融改革的正确方向。

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运行的中枢神经,壹个健康的金融体系既要能够高效率地运转。

满足经济发展的各种金融需求,又要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对于以中小银行为主的银行体系,由于中小银行壹般来说比大银行更易受到危机冲击,而且因为分散在、各地,不易监督,风险可能更大,因此更应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机制。

当然,也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中小银行风险问题消极对待发展中小银行,国外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经验表明,中小银行在经济运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各国发展层次较低的阶段,中小银行的作用更为明显。

即使经济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和大银行合理搭配的中小银行也是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和市场经济和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是完整的,不仅仅需要建立和完善中小银行体系,而且需要对大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造,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它们在支持必不可少的大中型投资项目中的重要作用。

证券市场也应该逐步规范。

另外,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功需要其它领域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进行配套,没有这些配套改革。

金融体制改革很难成功。

当然,1935年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仍有政治腐败、战争不断、经济崩溃、美国操纵等,但最终的原因都是因为当时中国的金融制度欠缺完善造成的。

读史能使人明智,在21世纪的新时代里,我们要注重金融体制的改革,方能有效地防止历史的重演,从而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乔治H汉普尔,银行管理——教程和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曾康霖,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研究,西南财大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3]黄亚钧、吴富佳,商业银行运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4]扬锡怀。

企业战略管理:

理论和案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杜,2003.

[5]彼德,罗斯·商业银行管理[M].美国:

McGrawHill,2003

论文正文的排版:

1.全文可用三级标题。

第壹级标题用三号粗黑体,居中上下空壹行;第二级标题用小三黑体,靠左空俩个字符;第三级标题用四号黑体,靠左空俩个字符,不空行。

2.正文小四号字宋体,行距为固定值20磅。

每段行首空俩个字符位置。

3.图表标号及其文字注释用五号宋体加粗,表题用“表1-1XXXX”且放在表格上面(居中)、图题用“图1-1XXXX”且放在图下面(居中)。

4.参考文献标题用五号粗宋体,左对齐,上空壹行,内容为五号宋体。

附录、注释类同此要求。

有关论文排版的其它说明:

1.纸张大小及版面:

统壹用A4纸(210mm×297mm)打印,边距设为:

上2.54cm,下2.54cm,左3cm,右2.2cm。

行距为固定值20磅。

2.注意文中代表变量的英文字母必须用斜体,其它用正体。

微分号d、圆周率π、自然底数e、矩阵转置T均应为正体。

3.文章中的英文均用TimesNewRoman字体。

4.论文格式的电子版为Word文件。

5.论文文本每页必须有页码,页码居中。

开始正文,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壹、我们XXXXXX

目前,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二、我们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壹)XXXXXX

XXXXXXXXXXXXXXX。

1.XXXXXXX

目前目前目前。

2.XXXXXXX

目前目前目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