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一中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0786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州一中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兰州一中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兰州一中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兰州一中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兰州一中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州一中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兰州一中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一中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州一中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兰州一中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兰州一中201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用人文音乐滋润心灵

音乐对人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具有独特的影响。

人文音乐更是蕴涵着丰富的生命哲理、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在潜移默化中激励人、鼓舞人,还与社会发展相互产生积极的影响。

人文音乐有助于凝聚社会精神。

音乐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活动,人文音乐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精神文化。

人在劳动中总结、概括、创造了音乐,使音乐艺术从原始萌芽状态不断发展成为人类精神文化产品。

人文音乐的民族性体现了音乐来自民族的生活和历史,脱离不了民族的精神特点。

特别是民歌,更是鲜明地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感情等。

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人文音乐的发展,但人文音乐的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社会生产力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文音乐文化活动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能够对人们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群体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增强民族凝聚力。

人文音乐有利于培育健康人格。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

人文音乐教育既利于传承民族精神文化,又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我国古代社会,音乐教育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认为音乐具有极强的教化功能,在《论语》中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说法。

一个人通过学习诗,在内心修养、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通过学习礼,使行为修养、人际交流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然后再通过“乐”的教化,将前面的学习有机融合,使人外在修养与内在修养融为一体。

人通过“乐”的教化功能,修养成一个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

人文音乐可以协调人际关系。

音乐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由于人文音乐与人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对人的情绪有着强烈的激发作用,可以提供给人有教养的娱乐、有文化的休息,对人的生理、感情以及行为举止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因而音乐可以对人进行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方面的潜移默化地熏陶,发挥对人的启迪感化作用。

人文音乐中美妙的旋律、轻松的节奏、悦耳的音色可以让人身心愉悦、心境良好。

人们在音乐活动中容易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最终在契合中增进友谊。

所以,优美的人文音乐可以有效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

人文音乐体现时代精神。

音乐如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现实。

人文音乐的形式和内涵都必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实际上,每一个时代都要求音乐体现这个时代的精神,适应社会的需要,并且对社会生活起积极作用。

优秀的音乐作品在创作中都体现了所处时代的精神,比如贝多芬的交响乐,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

作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音乐与社会发展应保持契合,让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得到音乐的潜移默化地启示。

当今时代,人类文明快速发展,音乐元素也复杂多样。

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观察、审视,有意识地让音乐体现出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

要把生活融入音乐,用音乐去表达生活、反映生活,又要让音乐引导社会思潮,为社会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发挥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人文音乐的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文音乐不仅对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还与社会发展相互产生积极的影响。

B.人文音乐是人类的精神文化产品,来自民族的生活和历史,具有民族的精神特点。

C.人文音乐具有极强的教化功能,使人的外在修养与内在修养融为一体,有利于培育健康人格。

D.人文音乐的美妙旋律、轻松节奏、悦耳音色,容易让人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从而增进友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民歌是人文音乐的一个典型代表,它能鲜明地反映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感情等,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B.“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表现了孔子对音乐的教化功能的深刻认识,同时也说明人文音乐有利于培育健康人格。

C.人文音乐对人的情绪有着强烈的激发作用,因而可以直接对人进行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方面的教育。

D.贝多芬的交响乐、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体现了它们所处的时代的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人文音乐能增强民族凝聚力,所以,人文音乐能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群体意识。

B.我国古代就重视音乐教育,古人认为,音乐能将“诗”与“礼”的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人的外在修养与内在修养融为一体。

C.由于人们在音乐活动中容易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所以,在一些社交场合演奏或播放一些优美的人文音乐,能让人在契合中增进友谊。

D.音乐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现实。

为了引导社会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就应该多创作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耶律休哥,字逊宁。

祖释鲁,隋国王。

休哥少有公辅器。

乾亨元年,宋侵燕,北院大王奚底、统军使萧讨古等败绩,南京被围。

帝命休哥代奚底,将五院军往救。

遇大敌于高梁河,与耶律斜轸分左右翼,击败之。

是年冬,上命韩匡嗣、耶律沙伐宋,以报围城之役。

休哥率本部兵从匡嗣等战于满城。

翌日,将复战,宋人请降,匡嗣信之。

休哥曰:

“彼众整而锐,必不肯屈,乃诱我耳。

宜严兵以待。

”匡嗣不听。

休哥引兵凭高而视,须臾南兵大至,鼓噪疾驰。

匡嗣仓卒不知所为,士卒弃旗鼓而走,遂败绩。

休哥整兵进击,敌乃却。

圣宗即位,太后称制,令休哥总南面军务,以便宜从事。

休哥均戍兵,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

统和四年,宋复来侵,其将范密、杨继业出云州;曹彬、米信出雄、易。

时北南院、奚部兵未至,休哥力寡,不敢出战。

夜以轻骑出两军间,杀其单弱以胁余众;昼则以精锐张其势,使彼劳于防御,以疲其力。

又设伏林莽,绝其粮道。

曹彬等以粮运不继,退保白沟。

月余,复至。

休哥以轻兵薄之,伺彼蓐食,击其离伍单出者,且战且却。

由是南军自救不暇,结方阵,堑地两边而行。

军渴乏井,漉淖而饮,凡四日始达于涿。

闻太后军至,彬等冒雨而遁。

太后益以锐卒,追及之。

彼力穷,休哥围之。

至夜,彬、信以数骑亡去,余众悉溃。

太后旋斾。

封宋国王。

及太后南征,休哥为先锋,败宋兵于望都。

时宋将刘廷让以数万骑并海而出,约与李敬源合兵,声言取燕。

休哥闻之,先以兵扼其要地。

会太后军至,接战,杀敬源,廷让走瀛州。

休哥以燕民疲弊,省赋役,恤孤寡,戒戍兵无犯宋境,虽马牛逸于北者悉还之。

远近向化,边鄙以安。

休哥智略宏远,料敌如神。

每战胜,让功诸将,故士卒乐为之用。

身更百战,未尝杀一无辜。

(选自《辽史》,有删改)

【注】①南京:

这里的南京指今北京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休哥整兵进击,敌乃却却:

退却

B.休哥以轻兵薄之薄:

靠近、迫近

C.太后益以锐卒益:

更加

D.身更百战,未尝杀一无辜更:

经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耶律休哥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休哥率本部兵从匡嗣等战于满城②彼众整而锐,必不肯屈,乃诱我耳

③又设伏林莽,绝其粮道④伺彼蓐食,击其离伍单出者

⑤先以兵扼其要地⑥每战胜,让功诸将,故士卒乐为之用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⑥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耶律休哥出身贵族之家,年少的时候就表现出做王公辅相的才能,乾亨元年深受皇帝器重,耶律休哥不负所望。

B.耶律休哥深知兵不厌诈,看出宋军假降后,规劝韩匡嗣。

韩匡嗣不听而兵败,幸亏耶律休哥才得以击退敌军。

C.耶律休哥追随太后南征,为先锋。

耶律休哥预先扼守住要道,恰好太后大军赶到,宋军大败,耶律休哥被封为宋国王。

D.耶律休哥戍边有方,重视边境的建设,创立轮休法,鼓励农桑,整修装备,教化边境百姓,因此边境安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军渴乏井,漉淖而饮,凡四日始达于涿。

(5分)

⑵省赋役,恤孤寡,戒戍兵无犯宋境,虽马牛逸于北者悉还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严仁

一曲危弦断客肠。

津桥捩柂转牙樯。

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

载将离恨过潇湘。

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一曲危弦断客肠”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

9.下片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结尾句让人联想到李煜的哪两句词?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⑴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        。

(王勃《滕王阁序》)

塞下秋来风景异,       。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⑶亦余心之所善兮,        。

怨灵修之浩荡兮,        。

(屈原《离骚》)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给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25分)

心与手

[美]欧·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她身边摆满了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

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

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

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

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

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脸上即刻浮现出妩媚的笑容,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

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

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

“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

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

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

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

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

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

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

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

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

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

钱总是生翅而飞的。

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

我发现西部是赚钱的好去处,所以——”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

”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我喜爱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

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

“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

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

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

你们谈够了吗?

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

我真想过过瘾。

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

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

”他伸手来握别。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了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

“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

”另一个问道。

“年轻!

”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

你真的看准了吗?

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依次出场,只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并不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目的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B.这篇小说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读后给人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

C.欧·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的味道,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嘲笑这个罪犯装得像真警察一样,讽刺了装腔作势的人。

D.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而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逊色,缺乏戏剧性。

E.本文的结尾显示了欧·亨利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费尔吉德小姐的形象特点。

(6分)

这篇小说结尾暗示了什么?

前文对这一结尾作了哪些铺垫?

(6分)

小说的题目是“心与手”,请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探究以此为题的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甲午战败犹如一记闷棍,把中国打懵了,彻底打掉了中国人的希望、自信,更打掉了中国人通过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幻想。

在谭嗣同悲怆地吟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时,有一位福建侯官人也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后院“中夜起而大哭”。

    甲午战争改变了严复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这场战争,“海归”严复也许会在待了15年的北洋水师学堂继续待下去,会将他落第了四次的科举考试进行到底。

但没有那么多也许,对于颓败腐朽的满清王朝来说,甲午战争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此有着天纵之才、又饱读西方学说的严复走上历史前台也是一个必然。

他注定不是一生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严复走向启蒙思想家的圣殿,从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一系列论文开始,《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四篇论文是他吹响维新变法思潮的第一波号角。

严复分析当时的局势,认为中国面临着自古以来未有之变局,亡国亡种之危近在旦夕,要救亡图存,只能维新变法。

救亡图存、维新变法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大主题,时局就摆在眼前,再糊涂保守的人也不能不改弦易辙,故而满清皇室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采取支持态度。

严复对此一大主题的阐述,最为关键的两点:

一是用达尔文进化论和赫胥黎庸俗进化论来分析中国面临的危机,这些新颖深刻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更是无异于天外惊雷,产生特别发聋振聩的效果;二者,严复鼓吹维新变法之具体内容最为有特色,他认为要救亡先得启蒙,因为中国之最为可悲的不是缺少救亡之法,这些“法”中国文化本身中有,西方文化中更是有很多可以学习,最为可悲的是“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已困耳”。

    “民”是组成社会、形成国家最为基础的个体,这些个体的强弱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强弱优劣,如果不先从国民素质上下手,再好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也无法让中国强大起来,因为根本无法贯彻落实下去,西方再好的东西到中国也会有“淮橘为枳之叹”。

他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是能讲民主、自由,中国积贫积弱是千年的专制毒害所致,因此要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进行革新,然而“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

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

”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救国论,希望塑造优秀的国民,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扫除中国人伪饰、自私、懈惰的德性。

通过启蒙国民以达到救亡的目的,在当时的维新思潮中的确是非常独特的一道亮色,也贯穿严复思想始终。

    教育救国归根结底还是要用西方的文化制度、科学技术来教育启蒙人民,而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西方,就必须精通外语和翻译。

严复不仅著文鼓吹学习西语的重要性,一生中还屡次筹办编译培训所,就职于编译局。

而究其大半生精力翻译的《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学》诸书更是把西方一整套先进文化都介绍到中国来,作为启蒙的资粮,对中国几代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不仅是坐而论道的思想家,也是起而能行的教育实践家。

1906年4月,严复就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校长)之职。

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学校进行改革,首先制定规章,明确办学方向和教学内容。

他把学生分为两部分,师范生和预备生,前者主要为培养中小学师资;后者寄希望于以后能继续深造,成为专门人才。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专业。

关于教学内容,自然以西学为主,特别重视西语、数物化质等自然科学的学习。

严复在皖期间,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安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吴新苗《一个伟大启蒙思想家的剪影》)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使中国认识到了严重的后果,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都为了富国强民而对维新变法采取支持的态度。

  B.严复引用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是想告诉民众要顺应天道、适应自然。

  C.严复的教育救国论力主通过启蒙国民达到救亡的目的,他翻译的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著作,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严复认为要更好地向西方学习,就必须精通外语并了解西方的科学技术,因此在其执掌安徽高等学堂时,教学内容自然以西语、数物化质为主。

  E.传记通过对严复教育救国论及办学实践的论述,表现了严复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独特深刻,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现状。

(2)请简要概括严复教育救国论的思想内涵,并加以阐述。

(6分)

(3)严复没有成为“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4)读了这篇传记,严复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七届农运会开幕式表演围绕“中原”“南阳”“农业”三大特色展开,演员们绘声绘色的表演把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演绎得非常到位。

B.历史上因贪腐而亡国的例子比比皆是,虽说值得注意,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流风余韵绵绵不绝,令人遗憾不已。

C.北京虽然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但从支持《新青年》的人们风流云散以来,倒有几分寂寞荒凉的古战场情景。

D.据报道,面对铺天盖地的负面消息,丰田汽车公司的管理人员说,将用数据反戈一击,澄清事实,恢复公司的信誉。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的7.0级地震中,芦山老县城大批旧瓦房几乎全部倒塌,水电气全断。

为保证受灾居民有房可住的目的,政府部门正在加快安置房建设。

B.2012年《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正式实施后,多种添加剂及防腐剂被限制使用,月饼保质期缩短为30至60天。

月饼的销售期也就在一个月左右,使得月饼商家和企业提前清货。

C.《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是纪录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

本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展现了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

D.一项研究显示,地球人的总重量约为2.87亿吨以上,其中约1500万吨属于体重超重,350万吨属于肥胖。

体重越重,需要的能量越多。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民俗,。

在文字出现以前,民俗靠话语口口相传,有了,便有了。

文艺张扬民俗,民俗在不断的社会历史变革中得到重塑和创新。

这样看来,是一个问题,更是一个问题。

1是地域文化的沉积

②探讨文艺话语保护和传承民俗

③文字记载和文艺话语载体

④承载着博大深远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

⑤寻找文艺介入民俗的有效切入点

⑥生动鲜活、历久不衰的生命力

A.①④⑤⑥②③B.④①⑥③②⑤

C.①④③⑥②⑤D.④①②⑤⑥③

16.根据下面的一段材料,请用四个短语概括四川乌木市场的特点。

(不超过20字)(5分)

乌木有着“植物木乃伊”之称,分布于四川盆地,是由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经过长达千万年的炭化而形成的。

近年来,大量游资涌进乌木收藏市场,把价格炒起来以达到赚钱的目的。

这导致了乌木市场混乱,不仅乌木价格疯狂上涨,还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乌木到底属于普通商品、艺术品还是文物?

目前,无论是国家有关部门还是业内均未给出一个明确界定;并且,目前乌木交易大都是私下进行的。

现在很多人喜欢收藏这些东西,乌木已经成了身份和品位的象征,不少乌木产品是作为礼品被提前预定的,很多人买了送人。

17.仿照下面的示例,再写两组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人生就如茶叶一般,只有经过了沸水的冲泡,才能展现出它生命的本色。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材料一:

乔布斯把艰涩深奥、高不可攀的科技,变成了一种谁都可以拿在手上,把玩在指尖上享受的艺术,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有人说,乔布斯改变了世界,但更多的人说,是科技改变了世界。

材料二: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与电子产品密不可分。

有报道称:

由于使用拼音拼写法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用笔书写汉字不再重视——不论是字体是否漂亮,还是汉字是否正确。

有调查显示:

2072名受访者中,83%承认书写汉字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甘肃省兰州一中2013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