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德育建设之我见doc.docx
《校园德育建设之我见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德育建设之我见doc.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园德育建设之我见doc
同时,更应冷静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应注意什么问题?
对此,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是顺应形势发展,转变观念,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
第一,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师的观念也要随之变化。
感性的讲,学生打老师是让人难以容忍的。
然而,在无奈和愤慨中,我们往往忽视了打老师的是一些什么样的学生。
根据笔者的调查,这些学生多数是班级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在学生中间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在性格上比较外向,好表现,易冲动,处于教育心理学上的“断乳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一方面,自认为已经长大成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意识,渴望得到老师与家长的尊重。
另一方面,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的是非观念比较模糊,缺乏正确的审美情趣,一定程度上甚至会以丑为美。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注意心理疏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宽容、关爱和赏识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学生。
第二,彻底摒弃“德育就是靠灌输”的观念。
德育并不是把外在的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之后,就会变为他的美德。
现行德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教育者忽视了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受教育者方可将道德理念内化为道德行为这一规律。
人们总是习惯于在远离受教育者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隔靴搔痒式的说教,这必然会使德育步入歧途。
第三,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平等、自由的思想深入人心,它极大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迫切要求我们变革旧的师生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的友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从而实现师生的相互关爱,相互促进,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二是科学构建德育目标,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习惯性地把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境界中。
有些德育目标与中小学生的认识视野及其道德倾向性差异太大,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如有的把德育教育的目标确定为:
小学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初中进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高中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这样安排完全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命内在要求,直接导致了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进而导致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并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
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问题。
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多次强调,培养“四有”新人是学校德育教育目标。
为造就“四有”新人,当前中小学最为要紧的是将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作为办学思想,并将这一思想作为德育教育的总纲,号召全体教职工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只有这样准确地构建起学校的育人目标,才能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指明方向。
三是讲究方法,培养能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一,开展主题活动,鼓励自主参与,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如,开展班级主题活动、“党旗在我心中”主题活动、“青春现象”大讨论,礼仪教育等。
第二,鼓励自主管理,突出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任何教育和管理,只有把制度和要求化为学生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自觉的行为。
如,在全校推行班级干部聘任制,或是开展争创文明班级活动,制定《文明班级评比细则》?
以班级为单位,在学习、劳动、生活、文明行为等方面开展竞赛,参评项目每日检查公布,每月总评,颁发流动红旗等。
第三,赞许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评价的能力。
四是发挥社区作用,构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优化育人环境。
为了进一步改善育人环境,增强德育工作效果,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工厂,去农村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学习、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增强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
利用双休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父母单位实践,这都大大增强了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
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发放家教材料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家长。
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
作为学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构建起自主性教育框架,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能力,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营造起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德育教育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学生暴力”事件将不在重现。
德育工作需要艺术化
山东省安丘市白芬子镇初级中学副校长
张智宝
如何使德育工作入耳、入脑、入心呢?
如何使学生们的心灵得到锤炼、净化、升华呢?
当然,上好政治理论课,加强思想教育,搞好日常的一些活动,组织学生学习有关的文件资料等,都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我们都已经积累和正在积累着丰富的行之有效的经验。
但德育工作的艺术化问题则尚未受到足够重视。
德育工作“雨过地皮干”的现象仍然存在,也是务必要扭转的。
我们应认识到这一问题不克服,就不能保证德育工作收到预期的效果。
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德育工作不细致、不扎实、不深入,说得严重点儿,有时甚至是应个景、应个名,所收实效甚微。
表现最明显的,比如,有时的政治学习,由于学习方法缺乏新意,缺乏吸引力,读文件、讲材料、作辅导的人嘴干舌燥,满头大汗。
听的人也是疲于应付,时间一长,有的看小说,有的翻画报,有的窃窃私语,心根本没在政治学习上,致使政治学习浪费了时间,流于了形式。
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是政治理论学习方法不够灵活多样,换句话说就是,学习方式缺乏艺术性。
在学校里,还有些屡禁不止的坏风气。
如新生入学时和毕业生离校前夕,学校就刮请客风、吃喝风、恋爱风;有的十三四岁的学生描眉化妆戴耳环,追求吃喝玩,还有的学生厌学,离开学校去打工做小生意,想赚点小钱。
诸如此类的不正常表现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上述现象必须引起我们做德育工作的同志高度重视,这说明我们的德育工作还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
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呢?
首先,政治理论学习的方式要有艺术性。
我们平时采取的知识竟赛、开卷或闭卷考试、学习经验交流会、写心得体会、时事报告会、看电视或录像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应当继续推广。
除此之外,路子应当进一步拓宽,眼界应当进一步开阔。
我们可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经常举办形式活泼、内容新颖、格调高雅的各类活动。
比如:
有的学校为做好新生入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除对他们加强理论知识教育外,每个新生要轮流劳动一周,并把劳动情况载入档案,从而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激发劳动热情,使之在劳动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为了使即将毕业的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升学观、就业观,学校可举办辩论赛、演讲赛、专题报告等活动。
其次,德育工作的艺术化要围绕学生们最关切的事情做文章。
如前段时间,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之时,正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为振兴国家发愤学习的教育机会。
再次,德育工作的艺术化要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人和事。
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只有紧密联系同学们周围的人和事,他们才会感到看得见摸得着,可亲、可敬、可学,最实际,因此,学起来才最有效果。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德育工作的艺术化应当贯穿到方方面面,也就是说要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全过程地实施艺术化的方略,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从每句话、每件事抓起,这样必能见到实效。
有的校园里的公益广告写得很有意思,现抄录如下:
“小草正睡觉,请不要打搅她。
”“人间知音难觅,天涯芳草难培——草坪自语。
”“请你动动手,别让我哭泣——水龙头求救。
”“你轻轻地来,带来宁静;你悄悄地走,带走知识——图书馆对你说。
”“请不要往我的脸上抹黑——墙壁诉苦。
”这些公益广告词幽默、简练、高雅、赏心悦目,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易于被学生接受,便于净化生活空间,美化校园环境,很值得推而广之。
综上所述,采取艺术化的德育工作方法,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
这需要我们不断充实完善,需要我们结合社会形势,紧密联系实际,充分挖掘鲜活的、符合学生心理接受水平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功能,真正体现德育的首要地位。
德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石家庄中学副校长
张维光
反思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在德育这一关系人和谐发展极重要的领域,却存在许多的误区。
德育为首的方针层层都提,但遇到“应试”就必须让路,即使现在有的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也是“样品”,因此,导致了德育工作的低效甚至无效。
一是德育目标的大而空,使受教育者失去自信。
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习惯性地把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境界中,如“十年后的我”、“我的最高理想”、“幻想大学生活的美好”等。
这些德育目标与中小学生的认识视野及道德倾向性差异较大,这些活动与现实的学生生活脱节较大。
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只能凭借虚幻的想像,甚至拿取别人的东西,在不甚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付。
因而导致了德育目标的负载过重(脱离不了“应试”的阴影)、过空、过高,进而导致内容的大而无的,宽而无边,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
那么,如何实施实用的德育目标呢?
笔者认为,应该是切近学生的生命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和现实的生活联系,使学生每走一步都有一定的成功感,从而树起他们的信心。
以美国的品德教育目标为例:
他们把青少年道德品质教育建立在“六大支柱上”。
(1)信赖——诚实、不欺骗、不偷窃、坚持真理、效忠国家和家庭。
(2)敬重——尊重别人、宽容差异、举止礼貌、用语文明,用和平的方式处理愤怒和争执。
(3)责任——干好本质工作,自控自律、谨慎可靠。
(4)公平——坦率办事,不存偏见,不推诿过失,倾听他人意见。
(5)关怀——善良、热情、宽恕助人。
(6)公德——合作、参与、睦邻、遵纪守法,敬重师长,保护环境。
相对来说,道德品质教育的目标具体而实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
相反的,大而不实的教育目标,在实践中只能是口号,进而造成德育实践空耗。
二是道德灌输和德育情境缺失,教书和育人脱节,使德育工作失去活力。
长期以来,德育教育往往采取定期的活动等方式,生硬地对其进行道德知识、道德观念的灌输,而不注意创设德育情景,不顾及受教育者的心灵体验。
德育并不是把外在的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之后,就会变成他的美德,它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情感的人。
教师只有借助德育内容,德育目标相关的情景,依赖于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的心灵体验,靠受教育者的内悟、反省、自律等深层次的精神搏击过程,才能形成他的道德理念,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
三是德育的形式主义使德育教育呈反面作用。
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德育教育也就成为了一种形式,或者是一种标志。
在这样的形式下进行的德育活动。
往往会使中小学生心目中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教师又在应付检查做样子了!
这样,学生非但没有得到促进,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弄虚作假,严重一点就是,不但起不到正面的教育作用,反而教会了学生的造假。
造成学生德育教育形式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者的指导思想大幅度偏离科学轨道,把德育搞成是为应付形势而采取的被动措施,而非“首要”。
这样,工作中满足于学期初制订出轰轰烈烈的计划,计划内的活动往往致力于让学生热闹热闹,学期末写出厚厚的总结完事。
这些形式其实并不真正关心德育工作,并不关心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而是以表面化的形式来填补政绩的空白。
这种做法破坏了德育的声誉,自然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效果。
四是德育主体的失落,使德育失去生机。
中小学德育的主体是什么?
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中小学生的个体结合,这本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但许多人却在这常识性问题上出现偏失,以致造成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失落。
我们知道,人的生命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肉体(物质);二是心灵(精神)。
肉体是生命的载体,心灵才是生命的本质,就人的生命本质而言,它渴望尊重、渴望理解、渴望关怀帮助、渴望个性张扬;如果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以人为主体,以人的尊严、人的精神、人的心灵、人的个性张扬和生命关怀为根本,以培育人的美好心灵为终极目标,那么,这项工作必然会焕发出无限生机。
然而,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忽视甚至无视青少年鲜活生命的行动性、丰富性、多样性,忽视甚至无视青少年个体生命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对精神的独特追求,忽视甚至无视青少年灵魂深处的喜怒哀乐。
凡此种种,导致了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只注意形式,不注意教育主体,因而只注重简单生硬的、教条主义的灌输,从而使本来极富生机和灵性的德育成为一种游离于人的精神之外的生硬性附加,而无法与生命水乳交融。
可以想见,这种态势下的德育会收到怎样的效果。
体验教育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山东省安丘市贾戈街道十里中学副校长
戴勇
所谓“体验教育”,就是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的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内化为健康的心理思路,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
体验教育突出主体性,强调以人为本,它把少年儿童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受教育的机器”;体验教育注重感悟性,强调心理内化,它要求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引导少年儿童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体验教育体现飞跃性,强调实践思维的飞跃,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帮助少年儿童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飞跃中形成正确的思想,培养高尚情操。
体验教育的内容可以涉及方方面面,不管什么内容都离不开日常生活世界,即体验教育的核心:
回归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识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
“生活世界”是真实的,同时也是基础性的、本源的。
人们“生活”在“日常世界”中,体验着“活着”的“意义”,并通过“生活”,不断地揭示“生活世界”的“意义”。
这样一个生态创生的过程,使“生活世界”变得异常丰富与复杂,任何试图脱离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的努力?
都将在抽掉人性的丰富性的同时,也抽掉道德教育自身的丰富性,从而丧失了魅力,甚至失掉了教育对象。
体验教育的内容:
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以及人的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关系。
体验教育的实施:
第一,具体实施的关键是投身实践。
实施体验教育的内容、形式,必须从学校和当地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社会两个阵地,组织和促成学生投身其中的实践活动。
在具体操作重点上,则要注意把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理想与学生具体的学习、劳动、生活、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要使学生懂得,真正的人生是有追求的。
但是,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不是主观随意的“自我设计”,而要从祖国发展的实际出发,从自己的现有基础出发,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去创造,去奋斗,用勤劳、智慧和汗水去换取。
第二,实践的基本形式。
体验教育的主体是少年儿童本身,别人无法替代。
其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选择四种基本的体验形式,即集体体验、自我体验、换位体验、模拟体验。
集体体验:
就是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氛围,集体的温暖,集体的重要,集体的力量,从而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形成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心理品格,养成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行为习惯。
自我体验:
就是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视角去参与体验,让他去感受参与的真实、参与的快乐、参与的辛劳,从而获得真实情感,在道德选择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换位体验:
就是以他人的身份、他人的视角去参与体验,让他们感受他人工作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劳,完成工作后的情绪和收获,形成尊重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珍惜幸福生活的习惯。
模拟体验:
就是以设定的事件或设定的环境为体验客体,让他感受平时不易遇到但未来很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得到有益的心理贮备,获得宝贵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