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0516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文言文阅读.docx

《高一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文言文阅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文言文阅读.docx

高一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共18分)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

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禳:

祈祷消除灾殃)之。

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恒夸人曰:

“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

”恶少年愠其诞,瞷(瞷:

jiàn,窥视)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

候巫过,下砂石击之。

巫以为真鬼也,即旋而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

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

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

复至前,复如初,手栗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

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

号,求救于人甚哀。

夜半,抵家,大哭叩门。

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惟指床曰:

“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

”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

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方孝孺《越巫》) 

  21. 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病幸已   已:

病愈

B馔酒食持其赀去赀:

同“资”,财物。

C恶少年愠其诞愠:

怀疑

D亟扶我寝亟:

赶快

22.下列各项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角坠振其铃B死则诿以他故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    左右以君贱之也  

 C 求救于人甚哀      D 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    

败秦师于崤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23. 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鬼莫敢我抗  ②号,求救于人甚哀 

A ①鬼不敢抗拒我  ②(越巫)呼号,求救的人都很哀伤 

B ①鬼害怕我反抗  ②(越巫)呼号,很悲哀地向人求救   

C ①鬼不敢抗拒我  ②(越巫)呼号,很悲哀地向人求救   

D ①鬼害怕我反抗  ②(越巫)呼号,求救的人都很哀伤

2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地有一个巫师,有人病了,他就叫病人站到坛场上吹号角,摇铃铛,跳跃,叫喊,跳着胡旋舞。

 

  B 一些年轻人偷看他晚上回家,分开藏在道旁树上,各自相距约一里地,等候巫师经过,扔下沙石打他。

 

  C 面对攻击,巫师惊慌恐惧,大喊着回家,听到脚步声、树叶发出的声音、山谷的回音,都以为是鬼。

 

  D 这则寓言旨在讽刺社会上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自欺欺人,先害了别人,最终也害了自己。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6—10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孝公既用卫鞅①,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②于孝公,诸侯毕贺。

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赵良③见商君,曰:

“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

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

亡可翘足而待!

”商君弗从。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

“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去之魏,弗受,遂内秦。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

[注]①卫鞅:

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ū)两地十五个都邑而故名。

②胙(zuò):

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

③赵良:

秦国隐士。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循礼者不足多多:

称赞,赞扬。

B.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捐:

捐献,献出。

C.何不归十五都归:

回归,回到。

D.弗受,遂内秦内:

通“纳”,接纳,收容。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以其无礼于晋

B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刑其傅公子虔

吾其还也。

D亡可翘足而待;

吾尝终日而思矣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刑其傅公子虔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晋军函陵

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商鞅坚决变法的一组是:

①反古者不可非。

②“法之不行,自下犯之。

”将法太子。

③为田开阡陌封疆。

④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⑤宠秦国之教。

⑥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②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想变更法度,但又心存顾虑,商鞅援引古时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坚定了孝公的决心,于是孝公下令变法。

B.变法初期遇到来自上下两方面的阻力,但未能阻止商鞅。

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先前反对变法的天子、诸侯、平民都改变了态度,对产商鞅表示嘉许、祝贺、满意。

C.商鞅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赵良指明商鞅处境危险,孝公一死,祸即及身,劝他不要贪恋富贵、权势,而应弃爵归田,以避祸患。

D.孝公死,太子即位,于是派人搜捕商鞅。

商鞅被迫逃亡,但其所定之法反使自已陷入困境,没有办法他只好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每题3分,共12分)

翠柳

(清)曹衍东

维扬汪本,以手谈①自诩。

尝游于京洛缙绅间,曾见赏于吴桥某大司马,因称“棋汪”。

由是一枰之上,方罫之间,闻汪生之风者,可以不战而先馁。

 一日,游三楚,寓武昌。

太守张公,高手也,癖于木野狐②。

因与汪弈,三战三北,汪盛气临之。

太守衔汪,因欲得一胜汪者以快意,而卒寥寥。

 

张于静夜灯前覆汪胜局,反覆凝思,计无所出。

一婢名翠柳,慧而能。

捧茗在张公侧久立,乃曰:

“莲漏③三滴,犹抱石子不寐,夫人将不耐等矣。

”张不答。

翠柳指局曰:

“但此间争一着先耳。

”张恍然。

遂命与弈,终局翠胜,张大喜,曰:

“可儿,明日当与汪弈,为我一洗前辱。

” 

辰起,请汪及众宾至,复布局,曰:

“今日有小女子学步者,愿先生教之。

”汪漫应焉。

张公呼翠柳出,汪视之,垂髫丫髻儇婢也。

立案前,入局即持白子曰:

“棋让一先。

先生请下黑子,可以前驱胜我也。

”汪颔之。

甫三四着,汪色变。

翠曰:

“先生面赧矣。

”翠上下嬉顾,略不经意,而子落枰间,一座皆惊。

翠又曰:

“先生汗出矣。

”汪赧颜沉思,下子愈迟。

翠随手掷之,疾若鹘落。

既而翠柳棋声乃与笑声丁丁格格相酬答;汪如木偶,子更无着处。

翠以手自捏其凤翘④曰:

“先生坐,亦知立者苦否?

”众粲然。

而汪神丧志沮,辙乱旗靡。

忽为翠柳于西北角上劫去十数子,如方塘一鉴,白鹭数点而已。

翠乃以长袖自掩其口,胡卢曰:

“先生负矣!

先生负矣!

”零碎连步以入。

汪目望洋,不知所为,是局固未终也。

 

汪蹩躄返寓,明日遂行。

 

【注释】①手谈,指下棋。

 ②木野狐,围棋的别称。

 ③莲漏,古代计时的工具。

 ④凤翘,女性的凤形首饰。

 

12.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可以不战而先馁    馁:

丧失勇气 

B. 太守衔汪      衔:

对……怀恨在心

C. 而卒寥寥   卒:

(直至)死亡

 D. 先生面赧矣   赧:

羞惭脸红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曾见赏于吴桥某大司马,因称“棋汪”  我欲因之梦吴越

 B. 因欲得一胜汪者以快意      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C. 一婢名翠柳,慧而能   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 

D. 忽为翠柳于.西北角上劫去十数子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14.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尝游于京洛缙绅间,曾见赏于吴桥某大司马 。

理解:

曾经和北京、洛阳的一些达官贵人交往,并被吴桥的某大司马赏识。

 B. 今日有小女子学步者,愿先生教之 。

理解:

今天有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女孩儿,希望得到先生的指点。

 C. 汪目望洋,不知所为 。

理解:

汪本眼神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

 D. 汪蹩躄返寓,明日遂行 。

理解:

汪本拖着疲惫的双腿踉踉跄跄返回了住所,第二天就走了。

15.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就交代了汪本高超的棋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敬佩之情。

 B. 翠柳边下棋边说笑体现了她的活泼轻松,这与汪本的心情形成了对比。

 C. 翠柳说汪本坐着不知别人站着的苦,是揶揄汪本犹豫不决,落子太慢。

 D. 一个丫鬟在终局前就战胜一代围棋高手,说明了“山外有山”的道理。

四、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

连缀

B.连辟公府不就辟:

通“避”,逃避

C.衡不慕当世慕:

趋附

D.出为河间相出:

离开(朝廷)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

B.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从古籍的记载中,还不曾发现有这样的现象

D.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

B.第一段开头两句按历史人物传记的格式,记载张衡的姓名、籍贯与家世,接着介绍了其在文学上的造诣。

C.第二至第四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其中第二、三段是整体概括,第四段介绍了候风地动仪。

D.作者行文笔法多变,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进行描绘,虚实结合,摇曳多姿。

五、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

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

其子立恭,能诗。

皆意度阔略。

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

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

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

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

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

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

延余两人坐。

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

叟识其意,曰:

“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

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

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

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

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

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

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

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

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

李出琵琶弹数曲。

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

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

“奈何不与道士诗?

”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

“乐其无已乎?

”遂与李及道士别。

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

“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

”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

“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   

  既归,立恭曰:

“是游宜有记。

”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

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

及期余病,不果行。

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

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

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

坟墓。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畴平衍弥望      弥望:

满眼

B. 延余两人坐      延:

邀请 

 C. 与立恭豫约诣墓下     诣:

前往,到   

D. 故勉而终记之      勉:

勉强 

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B.皆欲取而难于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C. 乐其无已乎D. 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吾其还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但他们自己隐迹深藏,不随便结交朋友,只是和我相处融洽  

 B. 叟识其意,曰:

“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

“我是个无用之人了。

”(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C.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

“奈何不与道士诗?

” 

  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

“为什么不给我写诗呢?

”  

 D. 既归,立恭曰:

“是游宜有记。

”属未暇也 

  回来后,立恭说:

“这次游览应该写篇游记。

”(但是我)没有闲暇写作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蒋隐溪先生喜欢读道家书,他的儿子蒋立恭擅长写诗,他们都乐观旷达。

  

 B. 作者与立恭在出游时,探访了在茅屋中居住的脸色丰腴润泽的白发长者。

 

 C. 野游中巧遇李千户,大家饮酒作乐,或奏乐,或歌吟,或跳舞,好不热闹。

  

 D. 第二年寒食节,作者和立恭为隐溪先生扫墓,回忆那次郊游,都十分伤感。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

  9.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

恰好。

B.至莫夜月明      莫:

通“暮”。

C.如乐作焉       作:

演奏。

D.汝识之乎       识:

记得。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B.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C.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D.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1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石之铿然有声者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凌万顷之茫然

  C.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2.请用“/”为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七、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10分,共19分)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愿赐骸骨归卒伍!

”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

“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杀增。

独恨其不早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

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

曰:

“否。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增曷为以此去哉?

《易》曰:

‘知几其神乎?

’《诗》曰:

‘相彼雨雪,先集维霰。

’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

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

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

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

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

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

增不去,项羽不亡。

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苏轼文集》)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      私:

暗中勾结

B.稍夺其权稍:

稍微

C.独恨其不蚤耳        恨:

遗憾

D.义帝必不能堪     堪:

经得起,忍受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则当以何事去        则思知足以自戒

B.羽既矫杀卿子冠军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C.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泉涓涓而始流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书记载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之计,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疑忌之心,削弱了范增的兵权。

但苏轼认为,项羽对范增的疑忌在受到离间前就已经存在。

B.苏轼认为义帝熊心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这从他专派刘邦入关、识别提拔卿子冠军等事情上可以看出。

因此从项羽杀卿子冠军,就可以预见他必将杀义帝。

C.苏轼认为,项氏的兴起,是因为立楚怀王孙熊心为义帝,但诸侯的背叛也由此而起,所以项羽不得不杀了义帝。

D.苏轼既批评了范增未能及时离开项羽反而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的浅陋,也肯定了他在项氏霸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认他确实是人中豪杰。

12、把上面文言材料中的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

“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曰: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

“不可!

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

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

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

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

“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曰:

“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

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8.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栖于会稽之上qī          C.苟赦越国之罪 shè      

B. 冬则资絺 chī           D.贾人夏则资皮jiǎ 

9、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 B.无乃后乎(恐怕,只怕) 

C.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离开) D.然谋臣与爪牙之士(武士)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